第一模块: 地 球
【新课程标准】(2011版):
1、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地球仪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第一讲: 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考试说明】: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描述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
3、记住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并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标准细化】:
1、可用以下实例证明地球是球体:①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这说明海面是曲面;②站得高看得远,说明大地也是曲面;③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从月食的过程可以判断地球可能是球体;④麦哲伦船队环球旅行的成功。
2、再认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
3、说明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
4、说明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
5、可用以下实例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① 昼夜更替;② 不同地点的地方时差异。
6、可用以下实例说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① 四季更替;② 不同纬度地区热量的差异;③ 同一地区不同季节昼夜长短的变化。
A B C D
姓名: 座号: 等级:
【学习任务一】: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证据:
1、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 ,再看到 ,这说明海面是曲面(填“桅杆”或“船身”)。
2、站得高看得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明大地也是曲面。
3、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从月食的过程可以判断地球可能是球体;
4、麦哲伦船队环球旅行的成功。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从西班牙出发经过A 洋→B 洲麦哲伦海峡→C 洋→菲律宾群岛→D 洋→ 洲的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5、卫星照片(最直观)。
【学习任务二】:描述地球的大小。
1、形状:是一个 稍扁、 略鼓的 球体。
2、大小:
(1)地球的平均半径 千米;
(2)赤道周长约 千米(坐地日行8万里);
(3)地球表面积 平方千米。
【学习任务三】:地球的运动
1、地球自转、公转的比较:
地球运动 旋转中心 方向 周期 地理现象(重点)
自转 昼夜 替(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导致一天中天气的变化,时间差。
公转 的变化, 的形成(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的长短变化)
2、公转示意图及两分两至
(1)以北半球为例:(注意:南北半球相反)
节气 日期 太阳直射点位置 北半球昼夜长短
A 日 3月21日前后
B 日 6月22日前后
C 日 9月23日前后
D 日 12月22日前后
(2)【活动建议】:观察不同季节性(或一天内)太阳光下的物体影子方向和长度的变化:
北半球同一地点:夏至日影子最 ,冬至日影子最 ;
同一时间:离直射点越近影子越 ,离直射点越远影子越 。
例:对莆田来说:
3、重要知识点。
(1)、地球公转的重要特征: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保持 的夹角,而且北极总是指向 附近。
(2)、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作 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作 时针方向旋转(填“顺”或“逆”)。
4、五带的划分:
(1)根据 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
(2)在球面经纬网地图上判读五带的特征。
A 带;B 带;C 带;D 带;E 带
第二讲: 地 球 仪
【考试说明】:
1、认识东经、西经、北纬、南纬的划分,记住一些重要的经纬线。
2、掌握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低、中、高纬的划分。
3、运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标准细化】:
1、说出纬线和经线的定义、基本特点、纬度划分方法。
2、画出特殊纬线(赤道、回归线、极圈)和高中低纬度的划分界线;明确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明确地球五带(又称热量带)的划分及其地理意义(有无极昼极夜现象、有无阳光直射现象)。
3、画出特殊经线(0°经线、180°经线,20°W,160°E);明确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
4、在图上标注地点,读出各地点的经纬度;给出经纬度,在地图上找出相应的地点;准确描述一个地点的经纬度位置。
A B C D
姓名: 座号: 等级:
【学习任务一】: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A 是地球的旋转轴,是人们假想的。
(2)A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一点叫做B 极;与B相反的一点叫做C 极。
(3)【活动建议】用乒乓球或其他材料制作简易地球仪模型。图中F的夹角是 °
【学习任务二】:经纬线的特点:
E 线 D 线
定义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以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仪的圆圈。
相互关系 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 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
圆弧状况(形状) (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附加条件:和等于 °,方向相 )。 ,(除极点外)每条纬线组成纬线圈。
长度 所有经线长度都 。 赤道最 ,极点最 (0m)即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变 ,到两极成一点。(1)同纬度的纬线,纬线圈 ;(2)度数越大,纬线圈越 。
间隔 任意两条经线间的间隔,在赤道上最大,向两极递减。 任意两条纬线间的间隔处处相等
指示方向 方向 方向
示意图
【学习任务三】:经度和纬度、半球划分
经度和纬度
纬度 经度
0 线 (通过英国 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度数划分 0 纬线向南向北各划分 ,即0 ~ N(S) 0 经线向东向西各划分 ,即0 ~ E(W)
度数分布规律 北纬( ):向北越来越 ,南纬( ):向南越来越 ; 东经( ):向东越来越 ,西经( ):向西越来越 ;
重要圈线 赤道( )、回归线( )、极圈( ) 0 、180 ;20 W、160 E
判断方法
2、半球划分
(1)南北半球划分:以 为界,此线以北为 半球(北纬度),以南为 半球(南纬度)。
(2)东西半球划分:以 °W和 °E构成的经线圈为界。从 °W向东到 °E为东半球,从 °W向西到 °E为西半球。
【判断技巧】(1)南北半球判断看字母,N为北半球,S为南半球;
(2)东西半球判断:用“东二小,西二大”的规律来确定:经度少于20度在东半球,经度大于160度在西半球,介于中间看字母,E为东半球,W为西半球。
【学习任务四】:低、中、高纬度的判定
A 或F: 纬度
B或E: 纬度
C或D: 纬度
把90°的纬度三个等分:
(1)0°~30°为 纬度地区,
(2)30°~60°为 纬度地区,
(3)60°~90°为 纬度地区。
【学习任务五】:特殊经纬线:
(1)0°经线:又称 线,经过英国 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经度起点线;
(2)180°经线:只有一条
(3)西经20°和东经160°: 半球的划分界线
(4)0°纬线:又称 ,经过厄瓜多尔首都 , 半球的分界线 ;(5)北纬23.5°与南纬23.5°:回归线是 带和 带的分界线;
(6)北纬66.5°与南纬66.5°:极圈是 带和 带的分界线。
【学习任务六】:经纬网及其判读方法
1、经纬网判断方法:以本初子午线为起点,经度向东增加是东经(E),经度向西增加是西经(W);以赤道为起点,纬度向南增加是南纬(S),纬度向北增加是北纬(N)。
注意:经度从左往右增加为 经,从右往左增加为 经,纬度向上增加为 纬,向下增加为 纬。(巧记“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东西半球判断方法:经度少于20度在东半球;经度大于160度在西半球;经度大于20度少于160度看字母,E为东半球,W为西半球。
3、在极视图上,若是北极,判定地球自转方向为 时针,以0°经线为界,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的为 经,反之为 经;处于北极,纬度都是 纬。若是南极,判定地球自转方向为 时针,以0°经线为界,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的为 经,反之为 经;处于南极,纬度都是 纬。
4、两点经度位置判断:(难点:两图转化为一图)
A、经度和小于180°,东经在东,西经在西。
B、经度和大于180°,东经在西,西经在东。
C、经度和等于180°,东经或西经在东或西均可
第二模块:地 图
【新课程标准】(2011版):
●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第三讲 地 图
【考试说明】:
1、运用地图认识比例尺、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运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3、运用等高线地形图识别各种地形部位(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识别山地、高原、平原、丘陵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4、根据需要选择使用地图并会在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
5、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标准细化】:
1、识别三种形式的地图比例尺;在有比例尺的地图上量算两点之间的距离;能运用地图比例尺进行实地距离和图上距离的换算。
2、掌握在各类地图上辨别方向的基本方法,包括有指向标地图(坐标法和转图法)、无指向标地图和经纬网地图。
3、阅读经纬网地图,正确判读东经与西经、南纬与北纬。
4、已知经纬网地图中某地点位置,能准确描述点的经纬度;已知某点的经纬度,能在经纬网地图上找出该点的位置。
5、根据不同地形部位等高线的特点,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顶、山脊和山谷,判读陡坡、缓坡和陡崖(陡坡的特例)。
6、在地形图(或地形剖面图)上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读取等高线海拔和等高距;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看高度表)读取等高线海拔。
7、依据地形图,绘制地形剖面图。
8、在地形图上识别、比较主要的地形类型(山地与盆地、高原与平原、山地与丘陵)的等高线分布特点。
9、运用图例获取图上地理信息。
10、根据所要查找的地理信息的性质,选取适当比例尺的地图、选取相应专题的地图,并在图上查找地理信息。
11、了解GPS定位系统、电子地图在汽车行驶、外出旅行中的作用。
A B C D
姓名: 座号: 等级:
【学习任务一】:方向
1、在地图上判定方向的方法:
A、指向标的地图:(步骤:平移坐标法和转图法)
指向标箭头指 方,平行移动指向标。如右图:
B、经纬网的地图:(步骤:侧视图或俯视图转化为圆柱投影图)
根据经纬网判定方向:纬线指示 方向,经线指示 方向。
(1)在同一条经线上只有 方向的差别,同一条纬线上只有 方向的差别。
(2)北极点四周都是__ _方向;南极点四周都是 方向。
C、一般地图(既无指向标,也无经纬网):
根据面对地图“上 下 ,左 右 ”来判定。
2、在野外辨认方向的方法:
A、指南针定向:指南针平放,红磁针指向 ,白磁针指向 。
B、北极星定向:面对北极星的方向是正 方。
C、太阳和手表定向:在中高纬地区,手表平放, 针对准太阳,时针与表盘中 点之间夹角的平分线所指的方向为 方。
D、树木定方向:在北半球,向南的一侧,树叶茂盛或树的年轮较稀疏。
E、太阳定向: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确定方向。
【学习任务二】:比例尺
1、公式:比例尺= (注意:单位换算)
图上距离以厘米为单位, 1千米= 米= 厘米。若厘米转化为千米,注意小数往前移 位。
2、表示方法:
例:A、线段式:;
B、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 千米;
C、数字式:1: 或1/
3、比例尺的判读和应用
(1)比较大小:
比例尺本身是一个分数,分母越大,比例尺越 ;分母越小,比例尺越 。
(2)图幅相同的比例尺大小与范围大小、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
比例尺(大或小) 范围(大或小) 内容(详细或简单)
北京市地图
中国地图
结论:两幅图幅相同,比例尺越大,地图表示实地范围越 ,内容越 ;反之,比例尺越小,地图表示表示的实地范围越 ,内容越 。
【学习任务三】:图例和注记:
图例: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
2、注记:表示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字。
【学习任务四】: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地图的种类很多,不同的地图能够反映不同的信息。根据使用的目的,正确地选择地图,才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有用的信息。
例如,去公园游览,需要寻找景点,应该从 图上找到答案;外出旅行,确定行程,应该参考 图;了解国际时事,确定事件发生地点,应该查阅 地图。
第四讲 地 形 图
A B C D
姓名: 座号: 等级:
【学习任务一】:地面高度的计算
1、A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 的垂直距离,又叫绝对高度。(注意港口)
2、B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非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单位都采用米)。
3、世界海拔最高点是:珠穆朗玛峰 (8844.43米),海拔最低点是:死海(低于海平面392米),两者相对高度是 米。
中国海拔最高点是:珠穆朗玛峰,海拔最低点是吐鲁番盆地盆地最低处的艾丁湖海拔高度为-154米。两者相对高度是 米。
【学习任务二】: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在地图上,将陆地 高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
2、在同一地图上,等高线的特点:
(1)在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 。
(2)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海拔差叫 。
3、判断地势高低:主要是根据等高线数值的大小来判定。数值大,地势 ;数值小,地势 。
4、判断坡度大小: 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高差相等;利用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的关系来判断爬山的难易。
A、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 —— 坡;
B、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 —— 坡。
【学习任务三】:等高线形状的判读:
1、六种地形部位(山顶或山峰、陡崖或断崖、山脊、山谷、鞍部、盆地)
2、陡崖高度计算方法(x-1)d△H﹤(x+1)d(d为相邻两条等高线的差即等高距,X为重叠的等高线条线);陡崖——发育成 。
3、判断河流的发育位置及流向:由 决定。
地形特征 四周 ,中部 四周 ,中部 等高线从 处向 处凸 等高线从 处向 处凸 相邻两个山顶之间,呈马鞍形 多条等高线汇合重叠在一处
说明 ▲ 山脊线也叫分水岭 山谷常发育河流 近于垂直的山坡,称峭壁。峭壁上部突出处,称悬崖或陡崖。
【学习任务四】: 陆地地形的基本类型: 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共5种。
类型 海拔 地表形态
相同点 不同点
A ﹤200m 地面起伏小 海拔较低
B >500m 海拔较高,边缘较陡峻
C >500m 地面崎岖不平 海拔高,坡陡谷深
D ﹤500m 海拔低相对高度小于200m
海拔不定 四周高中间低
【学习任务五】:地形剖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
(1) 图最能直观地反映地势高低起伏状况的图。
(2)分层设色地形图:在等高线基础上用颜色和色调表示地形地势,绿色表示低平原,黄、褐色表示山地和高原,白色表示雪山冰川,蓝色表示海洋,其优点是醒目,有立体感。
【学习任务六】:等高线地形图和实际应用相联系的题目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来判断某地的海拔、相对高度以及主要的地形区。
1、选“点”。根据要求考虑点的位置。例如,水库的坝址应建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处;气象站应建在地势坡度适中、地形开阔的地点;疗养地应建在地势坡度较缓、气候适宜、空气清新的地方。典型分析一:大坝的选址:地处狭谷,有利于建设拦水大坝,上游河段流经广阔的盆地(山谷),有利于集水形成水库,产生较丰富的水力资源。(选在海拔相等的等高线的最高处)
2、选“线”。例如,公路、铁路线的设计基本要求有:①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充分考虑路线的长短、坡度,少过河建桥,以降低施工难度和建设成本。②避免通过高寒区、沙漠区、沼泽地、永久冻土区、地下溶洞区等。
引水线路的选“线”,路线应尽可能短,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等,并尽量利用地势引水自流。典型分析二:盘山公路的修建:尽量不穿越多条等高线,这样该线跨越的高差小,坡度小。(应与等高线相平行或沿着等高线)
3、选“面”。农业生产布局: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陡缓,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平原宜发展种植业,山区宜发展林业、畜牧业。工业区、居民区选址:一般选在靠近水源、交通便利、等高线间距较大的地势平坦开阔处。典型分析三:自来水厂的选址:一般要选在城镇上游河段,水源洁净,污染小。污水处理厂相反。
【学习任务七】:世界地形之最,知道它们所属的大洲:
项 目 名 称 所在大洲
最大的平原 南美洲
最大的高原 南美洲
最高的高原 亚洲
最长的山脉 南美洲
最高的山脉 亚洲
最高峰 亚洲
最长的山系 南美洲
最大的盆地 非洲
最深的海沟 亚洲
【学习任务八】:海底地形
是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较缓,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内。
——(开采海底 矿产主要部位)
② 是①向外倾斜的陡坡,水深急剧增至数千米。
③ 是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可达到1万多米。
④ 是大洋中新海底诞生的地方,火山活动比较强烈。
专题一:地球与地图
A
B
C
D
E
A
B
C
D
A 季 B 季 C 季
A
B
C
D
E
1、 ;
3、 ;
2、 ;
主要自然现象
1、 ;
2、 ;
3、 ;
4、 ;
4、 ;
5、 ;
5、 ;
气候特征
F
A
B
C
D
E
F
60°N
90°N
30°N
60°S
90°S
30°S
或
▲
山顶
鞍部
A
B
C
D
E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