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历史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单元测试卷B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上历史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单元测试卷B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1.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09 20:04:57

文档简介

九上历史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单元测试卷B
一、单选题
1.下表是世界古代史上一次重要改革的主要内容。这次改革是(  )
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
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
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不能买卖
A.伯里克利改革 B.大化改新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明治维新
【答案】B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 由材料“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可知,这反映的是大化改新的内容,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故 B 正确;
ACD 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
【点评】 本题考查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解题的关键是“建立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
2.日文中“武士”一词其本义是侍者,贴身随从。在10一19世纪武士是日本的一个社会阶层。一般指通晓武艺、以战斗为职业的军人。他们产生的背景是(  )
A.社会安定 B.土地私有与兼并
C.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 D.进人幕府统治后
【答案】B
【知识点】武士和武士集团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和土地兼并盛行。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建立庄园。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年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十世纪,朝廷无力镇压地方势力的叛乱,不得不借助各地武士的力量,武士更进一步得到了中央的承认,成为日本的特权统治阶级。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武士和武士集团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幕府封建统治的相关知识是答题的关键。
3.古代日本幕府政治中,武士集团的最高首领被称为(  )
A.主教 B.“征夷大将军"
C.“国司” D.领主
【答案】B
【知识点】武士和武士集团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日本幕府政治中,武士集团的最高首领被称为征夷大将军。12 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武士与武士集团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理解和识记幕府统治的建立、幕府统治、武士道等相关史实是解答相关问题的关键。
4.山本一木作为僧人长期旅居中国,12世纪晚期回到日本,他有可能亲身体验的是(  )
A.国家权力集中于天皇
B.在镰仓幕府中担任要职
C.向孝德天皇介绍中国的先进经验
D.最早建立起日本庄园
【答案】B
【知识点】武士和武士集团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日本出现许多大庄园。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直接导致了日本出现一种以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武士集团。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了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实际上天皇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说法错误,应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武士和武士集团的有关知识。题干看似简单,但涉及内容较多。理解和识记大化改新和幕府统治的相关知识是解答问题的关键。
5.大和国的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在他们的领地上,居民组织生产的形式是(  )
A.农业生产合作社 B.人民公社化
C.以“部"的形式 D.家庭联产承包
【答案】C
【知识点】古代日本的建立与统一;大化改新;武士和武士集团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和国的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在他们的领地上,居民组织生产的形式是部。
A:农业生产合作社,排除;
B:人民公社化,排除;
C:以“部"的形式,符合题意;
D:家庭联产承包,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日本的居民组织生产方式,只需识记古代日本的居民组织生产的形式是部即可。
6.从日本大化改新的措施可以看出,中国哪一时期的文化对它影响很大(  )
A.秦汉时期 B.三国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答案】C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六七世纪的日本非常混乱,落后的奴隶制度严重地阻碍着日本社会的发展,奴隶主统治出现严重危机。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实现了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为日本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因此,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大化改新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大化改新的背景、时间、人物、主要内容、影响等基础知识是解答相关问题的关键。
7.大化改新使部民分得了土地,摆脱了依附地位,提高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确立了中央集权制,使日本国家制度趋向完善。以上内容是(  )
A.大化改新的背景 B.大化改新的内容
C.大化改新的性质 D.大化改新的影响
【答案】D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 A:大化改新的背景 : 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
B:大化改新的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将部民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身使用,也不能买卖,向他们收取赋税。
C:大化改新的性质:封建性质的改革。
D:大化改新的影响: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符合题意 。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大化改新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同时,学生还应理解和区分一些概念性的东西,如选项中的“背景”“性质”等。
8.(2021·扬州)公元7世纪,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大化改新”,其主要内容包含(  )
A.一切私地收归国有 B.推行“殖产兴业”
C.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D.提倡“文明开化”
【答案】A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 公元7世纪,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大化改新”,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A 正确;
“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是19世纪日本学习西方进行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BD 排除;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是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C 排除。
故答案为A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大化改新的相关史实。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9.(2021·攀枝花)646年,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建立以天皇为核心的封建国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材料表明“大化改新”重点学习唐朝的(  )
A.科举制度 B.租庸调制 C.中央集权制 D.均田制
【答案】C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建立以天皇为核心的封建国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C正确;
科举制、租庸调制、均田制与题干信息无关,故A、B、D错误。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大化改新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
10.(2021·烟台)孝德天皇即位后,定年号为大化,颁布改新诏书,吸收中国唐朝政治经济制度,实行改革。这一“改革”(  )
A.确立土地私有制
B.使日本成为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
C.提倡“文明开化”
D.使日本进入近700年幕府统治时期
【答案】B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A.确立土地私有制,不符合题意;
B.据材料“吸收中国唐朝政治经济制度,实行改革”判断是日本的大化改新。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参照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故选项B符合题意;
C.提倡“文明开化”,不符合题意;
D. 使日本进入近700年幕府统治时期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理解识记备选项回答,注意备选项。
11.(2021·射阳三模)646年,孝德颁布“改新”诏书:废除贵族私有的屯仓、田庄和部民,把土地和部民一律收归国家所有;中央效仿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设二官八省一台,“地方设国、郡、里。该材料表明大化改新使日本(  )
A.确立土地私有 B.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C.天皇大权旁落 D.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答案】B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废除贵族私有的屯仓、田庄和部民,把土地和部民一律收归国家所有;中央效仿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设二官八省一台,“地方设国、郡、里”表明大化改新的政治经济措施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使日本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故B正确,C错误;
题干信息是废除了土地私有制和部民私有制,故A错误;
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是明治维新改革,故D错误。
综上故选B。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2.(2020九上·龙华期末)横向观察下面表格所列历史现象,存在着因果关系的是(  )
  历史现象 原因
① 公元前21年,罗马共和国演变罗马帝国 凯撒控制元老院
②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拜占庭帝国灭亡 日耳曼人大举侵入
③ 日本实现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大化改新
④ 632年,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 穆罕默德创立基督教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所以③项符合题意;
公元前31年,屋大维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所以①项不符合题意;
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所以②项符合题意;
630年,穆罕默德占领麦加,此后,半岛各部纷纷遣使麦地娜,承认穆罕默德的统治地球,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另外,穆罕默德创立的不是基督教,而是伊斯兰教,所以④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大化改新的有关内容.大化改新实现了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13.创立了伊斯兰教,并在保存和传播古典文明、沟通东西方文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是(  )
A.查理曼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罗马帝国
【答案】C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 创立了伊斯兰教,并在保存和传播古典文明、沟通东西方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是阿拉伯帝国。六世纪末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尚未形成统一国家,内忧外患,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应运而生。伊斯兰教的传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到穆罕默德病逝时,阿拉伯半岛已基本统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他的继承者们经过一系列大规模的征服和扩张,将穆罕默德创立的阿拉伯国家建成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 选项C正确;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了阿拉伯帝国。六世纪末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尚未形成统一家,内忧外患,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应运而生。
14.古希腊历史悠久,文明灿烂。下列不属于古希腊文明的是(  )
A.伯里克利改革 B.《荷马史诗》
C.阿基米德发现杠杆和浮力定律 D.《天方夜谭》
【答案】D
【知识点】阿拉伯文化
【解析】【分析】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之源.在古希腊各城邦中,通过伯里克利改革,雅典将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高峰;《荷马史诗》是世界文学名著,它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是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阿基米德是古希腊杰出的科学家,他以发现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而闻名,他发明的螺旋式水车,可用来排水或灌溉;《天方夜谭》是著名的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有264个故事,被誉为世界民间文学创作中的“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不属于古希腊文明的是《天方夜谭》,选项D符合题意;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解题关键是从古希腊文明切入,结合所学知识点古希腊的文明成就进行思考解答。
15.西欧有一句谚语:“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与阿拉伯人的口相关的史实是(  )
A.编著了《医学集成》和《医典》
B.将中国的重大发明传人欧洲
C.创制了0到9十个阿拉伯数字
D.穆罕默德利用宗教实现统一
【答案】B
【知识点】阿拉伯文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其中与“阿拉伯人的口”相关的史实是将中国的重大发明传入欧洲。阿拉伯人把中国的古代发明辗转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教文化。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建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
选项AD与阿拉伯人有关,但不符合题意,选项C是印度人的成就,排除选项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阿拉伯文化的有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题干内容的理解。 “中国人的头”意思是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即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火药为代表的古代科技;“阿拉伯人的口”意思是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作用,如中国的四大发明指南针、印刷术、火药经阿拉伯人先后传入欧、阿拉伯数字的传播也可以说明;“法兰克人的手”意思是欧洲人吸收和借鉴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形成了西方近代科学。
16.伊斯兰教的创立者是(  )
A.耶稣 B.穆罕默德 C.释迦牟尼 D.安拉
【答案】B
【知识点】伊斯兰教的创立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利用宗教信仰的力量,将一盘散沙的阿拉伯各部落,熔铸成一个强大的民族统一体,推动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
选项AC分别是基督教、佛教的创始人,选项D指的是真主,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伊斯兰教创立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伊斯兰教的创立者、创立时间、发源地、经典、影响等基础知识是解答相关问题的关键。
17.830年,哈里发为延揽翻译人才,以黄金支付稿酬,其重量与译著重量相等。于是,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这段材料最准确地反映了(  )
A.阿拉伯人取得了突出的文学成就
B.阿拉伯的伊斯兰教向世界各地传播
C.阿拉伯人成为沟通东西文化的角色
D.阿拉伯保存了大量世界各地的文化
【答案】D
【知识点】阿拉伯文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其原因有:设立“智慧宫”,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为延揽翻译人才,以黄金支付稿酬,其重量与译著重量相等;大量翻译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等。因此,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阿拉伯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题干内容没有体现,应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阿拉伯文化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
18.美国学者麦克·哈特著有《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书,在书中穆罕默德排名居百位人物之首。你认为他能位居榜首的主要原因是(  )
A.他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
B.他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伊斯兰教国家
C.他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
D.他完成了传播宗教信仰和建立统一国家的双重历史使命
【答案】D
【知识点】伊斯兰教的创立
【解析】【分析】 7世纪时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利用宗教信仰的力量,将一盘散沙的阿拉伯各部落,熔铸成一个强大的民族统一体,推动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公元622年(公元7世纪初期),穆罕默德带领少数伊斯兰教信徒离开麦加,在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因而穆罕默德排能位居榜首的主要原因是他完成了创立宗教和建立统一国家的双重历史使命,故 D 正确;
ABC 均不能完全涵盖题干主旨,排除。
故答案为D 。
【点评】 本题考查的穆罕默德的贡献,关键信息是“他能位居榜首的主要原因”。
19.西欧有一句谚语:“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其中“阿拉伯人的口”主要说明了(  )
A.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B.阿拉伯人善于言辞
C.阿拉伯人的口非常有特色
D.阿拉伯人喜欢交际
【答案】A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把古代印度人创造的“计数法”、中国发明的指南针传到了欧洲,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被誉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他们架起了一座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选项A符合题意;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 A 。
【点评】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阿拉伯人的贡献。
20.“花剌子密改进印度数字、‘0'符号和十进位法,被改进的数字系统后来传人欧洲,代替繁杂的罗马数字,使人类的计算体系发生深远变革。”材料评述的是(  )
A."公历”的由来 B.阿拉伯数字
C.巴格达的“智慧宫” D.计算机网络
【答案】B
【知识点】阿拉伯文化
【解析】【分析】 依据题干“花刺子密改进印度数字、‘0符号和十进位法,被改进的数字系统后来传入欧洲,代替复杂的罗马数字,使人类的计算体系发生深远变革。”结合所学知识,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伯数字”。完整的代数学是阿拉伯人创造的, B 符合题意;
A 选项 "公历”的由来 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830年,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设立“智慧宫”,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C 选项不符合题意;
计算机网络,在二战后出现的,是一些相互连接的、以共享资源为目的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D 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人类文明的交流,要求学生结合人类文明交流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21.(2021·德阳)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如果我们阅读文学作品《天方夜谭》,主要可以了解(  )
A.古埃及文化 B.阿拉伯文化 C.古印度文化 D.古希腊文化
【答案】B
【知识点】阿拉伯文化
【解析】【分析】A.古埃及文化,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因此通过它,我们主要可以了解阿拉伯文化,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古印度文化,不符合题意;
D.古希腊文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回答。
22.(2021·福建)阿拉伯人将古印度人的数字改造为阿拉伯数字,并传播到世界各地。这折射出阿拉伯人致力于(  )
A.创新与交流 B.冒险与挑战 C.征服与重建 D.统一与扩张
【答案】A
【知识点】阿拉伯文化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阿拉伯人将古印度人的数字改造为阿拉伯数字,体现出阿拉伯人具有创新精神;并传播到世界各地,说明阿拉伯人注重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故答案选A;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解答本题要把握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23.(2021·禅城一模)阿拉伯人被誉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过重大贡献。下列图片反映了其贡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阿拉伯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数字由0,1,2,3,4,5,6,7,8,9共10个计数符号组成,阿拉伯数字最初由古印度人发明,后由阿拉伯人传向欧洲,之后再经欧洲人将其现代化,人们以为是阿拉伯发明,所以人们称其为“阿拉伯数字”,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先依据所学知识知道课本基础知识,再结合所学知识识记这些备选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24.(2021·长沙模拟)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这说明(  )
A.伊斯兰教促进了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B.阿拉伯帝国持续时间最长
C.阿拉伯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
D.阿拉伯帝国繁荣富庶
【答案】C
【知识点】阿拉伯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可知,该材料说明东西文化在阿拉伯地区得到广泛的交流,创造了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因此阿拉伯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C项符合题意;
A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B项表述不正确,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阿拉伯文化。难度不大,本题重在理解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5.(2021·长沙模拟)在描述历史事件时,要遵循历史的时序观念,即要将史事置于特定的时间、空间框架下,认识史事的来龙去脉,运用特定的时空术语理解历史的发展变化,并对历史作出合理的解释。下列历史事件的描述与历史发展进程存在差异的是(  )
A.历经10年征战,亚历山大建立起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B.2世纪,罗马帝国的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
C.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的版图横跨欧、亚、非三大洲
D.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答案】C
【知识点】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的兴亡;拜占庭帝国的兴亡;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A. 历经10年征战,亚历山大建立起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不符合题意;
B. 2世纪,罗马帝国的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经过长期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的版图广大,它横跨亚、非、欧三大洲,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故C不准确但符合题意;
D. 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细心分析备选项回答,注意备选项细小的错误,抓住题干中的“存在差异”来分析备选项回答。
二、材料分析题
26.(2020九上·潜山月考)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书·地理志》是我国最早对日本有确切记载的历史书籍;《隋书·东夷倭国传》记载:公元607年倭国派小野妹子使隋,国书上写着“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新唐书·日本传》也记载:成亨元年(670年),倭国遣使入唐,此时倭国已“稍习夏音(汉语),恶倭名,更号日本”。
请回答:
材料二: 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学者、教师、工匠和僧侣从大陆渡海而来,随身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宗教信仰。而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
——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独我国自隋唐以来广泛采用中国的制度文物,但惟有宦官制度不拿来,这不能不说实在是好事……我们就此也必须十分感谢我国当时先觉者的思考辨别。”
——《桑原鹭藏全集·东洋史说苑》
(1)从材料中看出中日之间的交往最早始于哪一朝代?中国史书多次出现有关日本的记录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中“僧侣从大陆渡海而来,随身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宗教信仰”,请列举一史实证明。这些“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掀起什么运动?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民族学习外来文化有何特点。
【答案】(1)西汉。说明中日之间交往比较密切。
(2)鉴真东渡。大化改新
(3)勇于并善于学习别国先进文化,不盲目照抄照搬,富有创新精神。
【知识点】遣唐使;鉴真与玄奘;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汉书·地理志》是我国最早对日本有确切记载的历史书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中看出中日之间的交往最早始于西汉。中国史书多次出现有关日本的记录说明中日之间交往比较密切。
(2)根据材料二“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为日本设计唐招提寺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可知“僧侣从大陆渡海而来,随身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宗教信仰”,如鉴真东渡。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这些“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掀起的改革运动,如大化改新。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民族学习外来文化,在于善于学习别国先进文化,不盲目照抄照搬,富有创新精神。
【点评】本题以中日两国的交往为主线,考查了西汉时期的中日交往、唐朝时的鉴真东渡、日本的大化改新、日本民族学习外来文化的特点等相关史实。问题的设置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的答题能力要求较高,难度较大。
27.(2019九上·安仁期中)阅读下列材料:
大化改新后一二百年,日本地方豪强崛起,他们占有大片土地,建起庄园,为保护自己的庄园和统治,豪强把自己的家族和仆人武装并蓄养起来,组成一种以血缘关系和主仆关系为纽带的军事集团,特殊的武士阶层逐渐形成。后来,日本形成了武士应遵守的封建道德,称为“武士道”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忠君”“节义”“勇武”等。武士道是日本军事封建专制主义的产物,对以后日本的发展影响深远。
请回答:
(1)材料中所说的“大化改新”指的是什么时间,谁在位时采取的对日本社会发展有深远影响的措施?
(2)材料中所说的“大化改新”在经济、政治上的措施是什么?
(3)材料中所说的“大化改新”对日本社会进程的影响是什么?
(4)如何看待日本社会中出现的武士道精神?
【答案】(1)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
(2)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3)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4)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军事封建专制主义的产物,对以后日本的发展影响深远。
【知识点】大化改新;武士和武士集团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和材料“大化改新……”可知,时间是7世纪中期,人物是孝德天皇。
(2)根据所学和材料“大化改新……日本地方豪强崛起……”可知,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3)根据所学和材料“大化改新……日本……封建专制主义……对以后日本的发展影响深远”可知,它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4)根据所学和材料“……以血缘关系和主仆关系为纽带的军事集团,特殊的武士阶层逐渐形成。后来,日本形成了武士应遵守的封建道德,称为武士道精神……忠君……节义……勇武……武士道是日本军事封建专制主义的产物,对以后日本的发展影响深远”可知,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军事封建专制主义的产物,对以后日本的发展影响深远。
故答案为:(1)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
(2)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3)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4)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军事封建专制主义的产物,对以后日本的发展影响深远。
【点评】本题考查大化改新的有关知识。本题不难,只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识记大化改新的时间、背景、内容、性质、影响等基础知识即可。
28.辨析材料,解答问题。
材料一:《摩奴法典》规定
:刹帝利辱骂了婆罗门,要罚款100帕那(银钱单位)。如果是吠舍辱骂了婆罗门,就要罚款150到200帕那。要是首陀罗辱骂了婆罗门,就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
材料二:改革的主要内容有: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材料三:穆罕默德最初在
麦加城传教,由于遭到当地传统势力的反对,他于622年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即穆斯林公社。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由此诞生。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此后,半岛各部落纷纷遣使麦地那,承认穆罕默德的统治地位,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国的什么制度?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由高到低的等级名称。此法典的规定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哪国的哪次改革?这次改革的领导人是谁?
(3)材料三中的“宗教”指什么宗教?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穆罕默德统一阿拉伯半岛的主要原因。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中兴的认识。
【答案】(1)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说明四个种姓的法律地位不平等。
(2)古代日本的大化改新。孝德天皇。
(3)伊斯兰教。原因:伊斯兰教成为国家统一的纽带;传播宗教凝聚人心;出兵麦地那建立政权是基础;发动统一战争夺取麦加是重要步骤;等。
(4)法律是维护统治秩序的工具;改革是强国之路;统一是富强的前提。(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种姓制度;大化改新;伊斯兰教的创立
【解析】【分析】(1)题干关键信息是“刹帝利”“婆罗门”。属于古印度的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三四等级是吠舍、首陀罗。《摩奴法典》规定:“刹帝利侮辱了婆罗门,要罚款100帕那(银钱单位)”。种姓制度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印度的种姓制度的实质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2)分析材料可知,是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这次改革的领导人是孝德天皇。
(3)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三中的“宗教”指是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统一了阿拉伯半岛。伊斯兰教的产生与发展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穆罕默德统一阿拉伯半岛的主要原因有:伊斯兰教成为国家统一的纽带;传播宗教凝聚人心;出兵麦地那建立政权是基础;发动统一战争、夺取麦加是重要步骤等。
(4)主观性问题,符合题意即可。如法治是维护统治秩序的工具;改革是强国之路;统一是富强的前提。
故答案为:(1)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说明四个种姓的法律地位不平等。
(2)古代日本的大化改新。孝德天皇。
(3)伊斯兰教。原因:伊斯兰教成为国家统一的纽带;传播宗教凝聚人心;出兵麦地那建立政权是基础;发动统一战争夺取麦加是重要步骤;等。
(4)法律是维护统治秩序的工具;改革是强国之路;统一是富强的前提。(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 本题以《摩奴法典》规定、大化改新的内容、穆罕默德最初在麦加城传教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日本大化改新、创立伊斯兰教的相关知识点。
29.辨析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6 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内部矛盾丛生、商路不畅,引起商业衰落、生产停滞和外族入侵……
材料二:阿拉伯部落长期在阿拉伯半岛上游牧,各部落都有自己信仰的神。后来传教者称:宇宙间唯一的神是“真主”安拉,而自己是“真主”的使者、信徒的先知。他号召大家都信仰“真主”,放弃信仰本部落的神。
(1)材料一反映了阿拉伯半岛是一种怎样的局面?此时阿拉伯人的共同愿望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思考“传教者”指谁?他为什么要号召大家都信仰“真主”安拉,放弃信仰本部落的神?
(3)根据以上材料及问题解答,请你谈谈“传教者”的主要事迹。从学习中你体会到宗教与阿拉伯的统一之间有何关系?
【答案】(1)阿拉伯社会动荡 ,经济萧条,外族入侵。愿望:建立统一国家,抵御外辱,恢复发展工商业经济。
(2)穆罕默德。为了打破狭隘的氏族界限,促进阿拉伯半岛统一。
(3)他创立了伊斯兰教,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征服了麦加,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他去世时,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大体完成。关系:伊斯兰教的创立及传播促进了阿拉伯的统一,阿拉伯的统一及扩张促进了伊斯兰教的传播,使其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二者相互促进。
【知识点】伊斯兰教的创立;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伊斯兰教创立的背景。分析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 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的居民大多过着游牧生活,各部落之间为争夺水源和牧场,相互仇杀。正因为社会的动荡,引起商路不畅,商业衰落、生产停滞和外族入侵。因此,阿拉伯人的共同愿望是建立统一国家,抵御外辱,恢复发展工商业经济。
(2)本题考查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六世纪末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尚未形成统一国家,内忧外患,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应运而生。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宣扬真主是唯一的神,以一神崇拜取代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为统一国家奠定共同的思想基础,伊斯兰教的传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3)本题考查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及其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征服了麦加,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他去世时,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大体完成。关系:伊斯兰教的创立及传播促进了阿拉伯的统一,阿拉伯的统一及扩张促进了伊斯兰教的传播,使其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二者相互促进。
故答案为:(1) 阿拉伯社会动荡 ,经济萧条,外族入侵。愿望:建立统一国家,抵御外辱,恢复发展工商业经济。
(2) 穆罕默德;为了打破狭隘的氏族界限,促进阿拉伯半岛统一。
(3) 他创立了伊斯兰教,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征服了麦加,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他去世时,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大体完成。关系:伊斯兰教的创立及传播促进了阿拉伯的统一,阿拉伯的统一及扩张促进了伊斯兰教的传播,使其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二者相互促进。
【点评】这是一道有关阿拉伯帝国的试题。内容涉及了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阿拉伯帝国、阿拉伯文化等相关史实。问题的设置注重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难度较大。
30.(2021九下·太谷开学考)文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根据要求,回答下面相关问题。
【文化遗产】在古代历史中,东西方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许多辉煌的成就,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文明交流】
历经十年征战,亚历山大建立了空前庞大的帝国。就在亚历山大扩张的过程中,将希腊文化带到了他所走过的每一寸土地,使北非、西亚、中亚、甚至印度,都受到了希腊文化的洗礼和影响。希腊文化优秀的成果也因此而逐步传遍当时世界各个文明区域。
【文化现象】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宗教。
(1)从下面的文化遗产中任选两例,简述其承载的历史价值。
(2)结合图及文字介绍,概括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
(3)根据下列提示信息,完成下列表格内容填写。
名称:基督教 兴起:1世纪 地点:①    4世纪:被定为罗马国教 名称:伊斯兰教 兴起:7世纪初 地点:阿拉伯半岛 人物:②   
(4)【文化传承】世界古代文明中无数成就闪烁着人类的智慧光芒,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文明成果?
【答案】(1)图一是金字塔;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图二是《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的代表,反映了阿拉伯帝国境内各族人民以及东方古国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面貌。图三是《查士丁尼法典》;稳固东罗马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图四是《儒略历》;4世纪罗马皇帝以此作为基督教历法。
(2)亚历山大东征一方面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灾难,另一方面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3)巴勒斯坦;穆罕默德。
(4)我们应该为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而骄傲,我们应该具有保护和弘扬这些文化的义务和责任。当然,在对待人类文化上,切忌盲目照搬,应该在批判中继承、继承中发展。我们应主动学习国外的先进文化,防止盲目“西化“,做到吐故纳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与时俱进。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金字塔;古巴比伦王国;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伊斯兰教的创立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金字塔,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图二是《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的代表,反映了阿拉伯帝国境内各族人民以及东方古国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面貌。《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神灯》等均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图三是《查士丁尼法典》,527年,仕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 图四是《儒略历》,凯撒命人以太阳历为蓝本编制新的历法,称“儒略历”。为纠正每年将近6小时的误差,采取每4年增加1天的办法进行调整,即每逢被4整除的那一年为闰年,在2月份增加1天。4世纪,罗马皇帝以此作为基督教历法。
(2)根据图片和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东征一方面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灾难,另一方面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3)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处的内容时巴勒斯坦。1世纪时产生于巴勒斯坦一带的基督教,创始人是耶稣,他教导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②处填写的内容是穆罕默德。穆罕默德在犹太教、基督教和本民族原始信仰的基础上创立了伊斯兰教。610年,在麦加开始传教,穆罕默德以宗教信仰为纽带,完成了创立宗教和建立统一国家的双重历史使命,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伊斯兰教国家,伊斯兰教的典籍是《古兰经》。
(4)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我认为我们应该为人类的宝贵文化遗而骄傲,我们应该具有保护和弘扬这些文化的义务和责任。当然,在对待人类文化上,切忌盲目照搬,应该在批判中继承、继承中发展。我们应主动学习国外的先进文化防止盲目“西化”,做到吐故纳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与时俱进。
【点评】本题考查金字塔,《天方夜谭》,《查士丁尼法典》,《儒略历》,亚历山大东征,基督教,伊斯兰教的相关史实。
1 / 1九上历史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单元测试卷B
一、单选题
1.下表是世界古代史上一次重要改革的主要内容。这次改革是(  )
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
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
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不能买卖
A.伯里克利改革 B.大化改新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明治维新
2.日文中“武士”一词其本义是侍者,贴身随从。在10一19世纪武士是日本的一个社会阶层。一般指通晓武艺、以战斗为职业的军人。他们产生的背景是(  )
A.社会安定 B.土地私有与兼并
C.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 D.进人幕府统治后
3.古代日本幕府政治中,武士集团的最高首领被称为(  )
A.主教 B.“征夷大将军"
C.“国司” D.领主
4.山本一木作为僧人长期旅居中国,12世纪晚期回到日本,他有可能亲身体验的是(  )
A.国家权力集中于天皇
B.在镰仓幕府中担任要职
C.向孝德天皇介绍中国的先进经验
D.最早建立起日本庄园
5.大和国的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在他们的领地上,居民组织生产的形式是(  )
A.农业生产合作社 B.人民公社化
C.以“部"的形式 D.家庭联产承包
6.从日本大化改新的措施可以看出,中国哪一时期的文化对它影响很大(  )
A.秦汉时期 B.三国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7.大化改新使部民分得了土地,摆脱了依附地位,提高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确立了中央集权制,使日本国家制度趋向完善。以上内容是(  )
A.大化改新的背景 B.大化改新的内容
C.大化改新的性质 D.大化改新的影响
8.(2021·扬州)公元7世纪,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大化改新”,其主要内容包含(  )
A.一切私地收归国有 B.推行“殖产兴业”
C.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D.提倡“文明开化”
9.(2021·攀枝花)646年,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建立以天皇为核心的封建国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材料表明“大化改新”重点学习唐朝的(  )
A.科举制度 B.租庸调制 C.中央集权制 D.均田制
10.(2021·烟台)孝德天皇即位后,定年号为大化,颁布改新诏书,吸收中国唐朝政治经济制度,实行改革。这一“改革”(  )
A.确立土地私有制
B.使日本成为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
C.提倡“文明开化”
D.使日本进入近700年幕府统治时期
11.(2021·射阳三模)646年,孝德颁布“改新”诏书:废除贵族私有的屯仓、田庄和部民,把土地和部民一律收归国家所有;中央效仿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设二官八省一台,“地方设国、郡、里。该材料表明大化改新使日本(  )
A.确立土地私有 B.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C.天皇大权旁落 D.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12.(2020九上·龙华期末)横向观察下面表格所列历史现象,存在着因果关系的是(  )
  历史现象 原因
① 公元前21年,罗马共和国演变罗马帝国 凯撒控制元老院
②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拜占庭帝国灭亡 日耳曼人大举侵入
③ 日本实现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大化改新
④ 632年,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 穆罕默德创立基督教
A.① B.② C.③ D.④
13.创立了伊斯兰教,并在保存和传播古典文明、沟通东西方文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是(  )
A.查理曼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罗马帝国
14.古希腊历史悠久,文明灿烂。下列不属于古希腊文明的是(  )
A.伯里克利改革 B.《荷马史诗》
C.阿基米德发现杠杆和浮力定律 D.《天方夜谭》
15.西欧有一句谚语:“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与阿拉伯人的口相关的史实是(  )
A.编著了《医学集成》和《医典》
B.将中国的重大发明传人欧洲
C.创制了0到9十个阿拉伯数字
D.穆罕默德利用宗教实现统一
16.伊斯兰教的创立者是(  )
A.耶稣 B.穆罕默德 C.释迦牟尼 D.安拉
17.830年,哈里发为延揽翻译人才,以黄金支付稿酬,其重量与译著重量相等。于是,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这段材料最准确地反映了(  )
A.阿拉伯人取得了突出的文学成就
B.阿拉伯的伊斯兰教向世界各地传播
C.阿拉伯人成为沟通东西文化的角色
D.阿拉伯保存了大量世界各地的文化
18.美国学者麦克·哈特著有《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书,在书中穆罕默德排名居百位人物之首。你认为他能位居榜首的主要原因是(  )
A.他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
B.他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伊斯兰教国家
C.他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
D.他完成了传播宗教信仰和建立统一国家的双重历史使命
19.西欧有一句谚语:“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其中“阿拉伯人的口”主要说明了(  )
A.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B.阿拉伯人善于言辞
C.阿拉伯人的口非常有特色
D.阿拉伯人喜欢交际
20.“花剌子密改进印度数字、‘0'符号和十进位法,被改进的数字系统后来传人欧洲,代替繁杂的罗马数字,使人类的计算体系发生深远变革。”材料评述的是(  )
A."公历”的由来 B.阿拉伯数字
C.巴格达的“智慧宫” D.计算机网络
21.(2021·德阳)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如果我们阅读文学作品《天方夜谭》,主要可以了解(  )
A.古埃及文化 B.阿拉伯文化 C.古印度文化 D.古希腊文化
22.(2021·福建)阿拉伯人将古印度人的数字改造为阿拉伯数字,并传播到世界各地。这折射出阿拉伯人致力于(  )
A.创新与交流 B.冒险与挑战 C.征服与重建 D.统一与扩张
23.(2021·禅城一模)阿拉伯人被誉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过重大贡献。下列图片反映了其贡献的是(  )
A. B.
C. D.
24.(2021·长沙模拟)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这说明(  )
A.伊斯兰教促进了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B.阿拉伯帝国持续时间最长
C.阿拉伯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
D.阿拉伯帝国繁荣富庶
25.(2021·长沙模拟)在描述历史事件时,要遵循历史的时序观念,即要将史事置于特定的时间、空间框架下,认识史事的来龙去脉,运用特定的时空术语理解历史的发展变化,并对历史作出合理的解释。下列历史事件的描述与历史发展进程存在差异的是(  )
A.历经10年征战,亚历山大建立起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B.2世纪,罗马帝国的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
C.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的版图横跨欧、亚、非三大洲
D.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二、材料分析题
26.(2020九上·潜山月考)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书·地理志》是我国最早对日本有确切记载的历史书籍;《隋书·东夷倭国传》记载:公元607年倭国派小野妹子使隋,国书上写着“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新唐书·日本传》也记载:成亨元年(670年),倭国遣使入唐,此时倭国已“稍习夏音(汉语),恶倭名,更号日本”。
请回答:
材料二: 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学者、教师、工匠和僧侣从大陆渡海而来,随身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宗教信仰。而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
——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独我国自隋唐以来广泛采用中国的制度文物,但惟有宦官制度不拿来,这不能不说实在是好事……我们就此也必须十分感谢我国当时先觉者的思考辨别。”
——《桑原鹭藏全集·东洋史说苑》
(1)从材料中看出中日之间的交往最早始于哪一朝代?中国史书多次出现有关日本的记录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中“僧侣从大陆渡海而来,随身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宗教信仰”,请列举一史实证明。这些“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掀起什么运动?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民族学习外来文化有何特点。
27.(2019九上·安仁期中)阅读下列材料:
大化改新后一二百年,日本地方豪强崛起,他们占有大片土地,建起庄园,为保护自己的庄园和统治,豪强把自己的家族和仆人武装并蓄养起来,组成一种以血缘关系和主仆关系为纽带的军事集团,特殊的武士阶层逐渐形成。后来,日本形成了武士应遵守的封建道德,称为“武士道”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忠君”“节义”“勇武”等。武士道是日本军事封建专制主义的产物,对以后日本的发展影响深远。
请回答:
(1)材料中所说的“大化改新”指的是什么时间,谁在位时采取的对日本社会发展有深远影响的措施?
(2)材料中所说的“大化改新”在经济、政治上的措施是什么?
(3)材料中所说的“大化改新”对日本社会进程的影响是什么?
(4)如何看待日本社会中出现的武士道精神?
28.辨析材料,解答问题。
材料一:《摩奴法典》规定
:刹帝利辱骂了婆罗门,要罚款100帕那(银钱单位)。如果是吠舍辱骂了婆罗门,就要罚款150到200帕那。要是首陀罗辱骂了婆罗门,就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
材料二:改革的主要内容有: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材料三:穆罕默德最初在
麦加城传教,由于遭到当地传统势力的反对,他于622年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即穆斯林公社。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由此诞生。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此后,半岛各部落纷纷遣使麦地那,承认穆罕默德的统治地位,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国的什么制度?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由高到低的等级名称。此法典的规定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哪国的哪次改革?这次改革的领导人是谁?
(3)材料三中的“宗教”指什么宗教?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穆罕默德统一阿拉伯半岛的主要原因。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中兴的认识。
29.辨析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6 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内部矛盾丛生、商路不畅,引起商业衰落、生产停滞和外族入侵……
材料二:阿拉伯部落长期在阿拉伯半岛上游牧,各部落都有自己信仰的神。后来传教者称:宇宙间唯一的神是“真主”安拉,而自己是“真主”的使者、信徒的先知。他号召大家都信仰“真主”,放弃信仰本部落的神。
(1)材料一反映了阿拉伯半岛是一种怎样的局面?此时阿拉伯人的共同愿望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思考“传教者”指谁?他为什么要号召大家都信仰“真主”安拉,放弃信仰本部落的神?
(3)根据以上材料及问题解答,请你谈谈“传教者”的主要事迹。从学习中你体会到宗教与阿拉伯的统一之间有何关系?
30.(2021九下·太谷开学考)文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根据要求,回答下面相关问题。
【文化遗产】在古代历史中,东西方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许多辉煌的成就,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文明交流】
历经十年征战,亚历山大建立了空前庞大的帝国。就在亚历山大扩张的过程中,将希腊文化带到了他所走过的每一寸土地,使北非、西亚、中亚、甚至印度,都受到了希腊文化的洗礼和影响。希腊文化优秀的成果也因此而逐步传遍当时世界各个文明区域。
【文化现象】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宗教。
(1)从下面的文化遗产中任选两例,简述其承载的历史价值。
(2)结合图及文字介绍,概括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
(3)根据下列提示信息,完成下列表格内容填写。
名称:基督教 兴起:1世纪 地点:①    4世纪:被定为罗马国教 名称:伊斯兰教 兴起:7世纪初 地点:阿拉伯半岛 人物:②   
(4)【文化传承】世界古代文明中无数成就闪烁着人类的智慧光芒,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文明成果?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 由材料“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可知,这反映的是大化改新的内容,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故 B 正确;
ACD 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
【点评】 本题考查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解题的关键是“建立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
2.【答案】B
【知识点】武士和武士集团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和土地兼并盛行。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建立庄园。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年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十世纪,朝廷无力镇压地方势力的叛乱,不得不借助各地武士的力量,武士更进一步得到了中央的承认,成为日本的特权统治阶级。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武士和武士集团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幕府封建统治的相关知识是答题的关键。
3.【答案】B
【知识点】武士和武士集团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日本幕府政治中,武士集团的最高首领被称为征夷大将军。12 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武士与武士集团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理解和识记幕府统治的建立、幕府统治、武士道等相关史实是解答相关问题的关键。
4.【答案】B
【知识点】武士和武士集团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日本出现许多大庄园。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直接导致了日本出现一种以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武士集团。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了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实际上天皇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说法错误,应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武士和武士集团的有关知识。题干看似简单,但涉及内容较多。理解和识记大化改新和幕府统治的相关知识是解答问题的关键。
5.【答案】C
【知识点】古代日本的建立与统一;大化改新;武士和武士集团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和国的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在他们的领地上,居民组织生产的形式是部。
A:农业生产合作社,排除;
B:人民公社化,排除;
C:以“部"的形式,符合题意;
D:家庭联产承包,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日本的居民组织生产方式,只需识记古代日本的居民组织生产的形式是部即可。
6.【答案】C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六七世纪的日本非常混乱,落后的奴隶制度严重地阻碍着日本社会的发展,奴隶主统治出现严重危机。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实现了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为日本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因此,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大化改新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大化改新的背景、时间、人物、主要内容、影响等基础知识是解答相关问题的关键。
7.【答案】D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 A:大化改新的背景 : 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
B:大化改新的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将部民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身使用,也不能买卖,向他们收取赋税。
C:大化改新的性质:封建性质的改革。
D:大化改新的影响: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符合题意 。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大化改新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同时,学生还应理解和区分一些概念性的东西,如选项中的“背景”“性质”等。
8.【答案】A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 公元7世纪,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大化改新”,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A 正确;
“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是19世纪日本学习西方进行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BD 排除;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是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C 排除。
故答案为A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大化改新的相关史实。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9.【答案】C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建立以天皇为核心的封建国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C正确;
科举制、租庸调制、均田制与题干信息无关,故A、B、D错误。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大化改新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
10.【答案】B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A.确立土地私有制,不符合题意;
B.据材料“吸收中国唐朝政治经济制度,实行改革”判断是日本的大化改新。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参照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故选项B符合题意;
C.提倡“文明开化”,不符合题意;
D. 使日本进入近700年幕府统治时期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理解识记备选项回答,注意备选项。
11.【答案】B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废除贵族私有的屯仓、田庄和部民,把土地和部民一律收归国家所有;中央效仿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设二官八省一台,“地方设国、郡、里”表明大化改新的政治经济措施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使日本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故B正确,C错误;
题干信息是废除了土地私有制和部民私有制,故A错误;
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是明治维新改革,故D错误。
综上故选B。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2.【答案】C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所以③项符合题意;
公元前31年,屋大维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所以①项不符合题意;
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所以②项符合题意;
630年,穆罕默德占领麦加,此后,半岛各部纷纷遣使麦地娜,承认穆罕默德的统治地球,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另外,穆罕默德创立的不是基督教,而是伊斯兰教,所以④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大化改新的有关内容.大化改新实现了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13.【答案】C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 创立了伊斯兰教,并在保存和传播古典文明、沟通东西方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是阿拉伯帝国。六世纪末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尚未形成统一国家,内忧外患,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应运而生。伊斯兰教的传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到穆罕默德病逝时,阿拉伯半岛已基本统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他的继承者们经过一系列大规模的征服和扩张,将穆罕默德创立的阿拉伯国家建成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 选项C正确;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了阿拉伯帝国。六世纪末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尚未形成统一家,内忧外患,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应运而生。
14.【答案】D
【知识点】阿拉伯文化
【解析】【分析】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之源.在古希腊各城邦中,通过伯里克利改革,雅典将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高峰;《荷马史诗》是世界文学名著,它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是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阿基米德是古希腊杰出的科学家,他以发现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而闻名,他发明的螺旋式水车,可用来排水或灌溉;《天方夜谭》是著名的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有264个故事,被誉为世界民间文学创作中的“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不属于古希腊文明的是《天方夜谭》,选项D符合题意;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解题关键是从古希腊文明切入,结合所学知识点古希腊的文明成就进行思考解答。
15.【答案】B
【知识点】阿拉伯文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其中与“阿拉伯人的口”相关的史实是将中国的重大发明传入欧洲。阿拉伯人把中国的古代发明辗转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教文化。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建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
选项AD与阿拉伯人有关,但不符合题意,选项C是印度人的成就,排除选项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阿拉伯文化的有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题干内容的理解。 “中国人的头”意思是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即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火药为代表的古代科技;“阿拉伯人的口”意思是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作用,如中国的四大发明指南针、印刷术、火药经阿拉伯人先后传入欧、阿拉伯数字的传播也可以说明;“法兰克人的手”意思是欧洲人吸收和借鉴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形成了西方近代科学。
16.【答案】B
【知识点】伊斯兰教的创立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利用宗教信仰的力量,将一盘散沙的阿拉伯各部落,熔铸成一个强大的民族统一体,推动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
选项AC分别是基督教、佛教的创始人,选项D指的是真主,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伊斯兰教创立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伊斯兰教的创立者、创立时间、发源地、经典、影响等基础知识是解答相关问题的关键。
17.【答案】D
【知识点】阿拉伯文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其原因有:设立“智慧宫”,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为延揽翻译人才,以黄金支付稿酬,其重量与译著重量相等;大量翻译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等。因此,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阿拉伯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题干内容没有体现,应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阿拉伯文化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
18.【答案】D
【知识点】伊斯兰教的创立
【解析】【分析】 7世纪时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利用宗教信仰的力量,将一盘散沙的阿拉伯各部落,熔铸成一个强大的民族统一体,推动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公元622年(公元7世纪初期),穆罕默德带领少数伊斯兰教信徒离开麦加,在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因而穆罕默德排能位居榜首的主要原因是他完成了创立宗教和建立统一国家的双重历史使命,故 D 正确;
ABC 均不能完全涵盖题干主旨,排除。
故答案为D 。
【点评】 本题考查的穆罕默德的贡献,关键信息是“他能位居榜首的主要原因”。
19.【答案】A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把古代印度人创造的“计数法”、中国发明的指南针传到了欧洲,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被誉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他们架起了一座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选项A符合题意;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 A 。
【点评】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阿拉伯人的贡献。
20.【答案】B
【知识点】阿拉伯文化
【解析】【分析】 依据题干“花刺子密改进印度数字、‘0符号和十进位法,被改进的数字系统后来传入欧洲,代替复杂的罗马数字,使人类的计算体系发生深远变革。”结合所学知识,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伯数字”。完整的代数学是阿拉伯人创造的, B 符合题意;
A 选项 "公历”的由来 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830年,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设立“智慧宫”,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C 选项不符合题意;
计算机网络,在二战后出现的,是一些相互连接的、以共享资源为目的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D 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人类文明的交流,要求学生结合人类文明交流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21.【答案】B
【知识点】阿拉伯文化
【解析】【分析】A.古埃及文化,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因此通过它,我们主要可以了解阿拉伯文化,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古印度文化,不符合题意;
D.古希腊文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回答。
22.【答案】A
【知识点】阿拉伯文化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阿拉伯人将古印度人的数字改造为阿拉伯数字,体现出阿拉伯人具有创新精神;并传播到世界各地,说明阿拉伯人注重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故答案选A;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解答本题要把握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23.【答案】D
【知识点】阿拉伯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数字由0,1,2,3,4,5,6,7,8,9共10个计数符号组成,阿拉伯数字最初由古印度人发明,后由阿拉伯人传向欧洲,之后再经欧洲人将其现代化,人们以为是阿拉伯发明,所以人们称其为“阿拉伯数字”,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先依据所学知识知道课本基础知识,再结合所学知识识记这些备选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24.【答案】C
【知识点】阿拉伯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可知,该材料说明东西文化在阿拉伯地区得到广泛的交流,创造了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因此阿拉伯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C项符合题意;
A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B项表述不正确,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阿拉伯文化。难度不大,本题重在理解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5.【答案】C
【知识点】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的兴亡;拜占庭帝国的兴亡;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A. 历经10年征战,亚历山大建立起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不符合题意;
B. 2世纪,罗马帝国的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经过长期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的版图广大,它横跨亚、非、欧三大洲,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故C不准确但符合题意;
D. 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细心分析备选项回答,注意备选项细小的错误,抓住题干中的“存在差异”来分析备选项回答。
26.【答案】(1)西汉。说明中日之间交往比较密切。
(2)鉴真东渡。大化改新
(3)勇于并善于学习别国先进文化,不盲目照抄照搬,富有创新精神。
【知识点】遣唐使;鉴真与玄奘;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汉书·地理志》是我国最早对日本有确切记载的历史书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中看出中日之间的交往最早始于西汉。中国史书多次出现有关日本的记录说明中日之间交往比较密切。
(2)根据材料二“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为日本设计唐招提寺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可知“僧侣从大陆渡海而来,随身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宗教信仰”,如鉴真东渡。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这些“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掀起的改革运动,如大化改新。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民族学习外来文化,在于善于学习别国先进文化,不盲目照抄照搬,富有创新精神。
【点评】本题以中日两国的交往为主线,考查了西汉时期的中日交往、唐朝时的鉴真东渡、日本的大化改新、日本民族学习外来文化的特点等相关史实。问题的设置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的答题能力要求较高,难度较大。
27.【答案】(1)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
(2)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3)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4)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军事封建专制主义的产物,对以后日本的发展影响深远。
【知识点】大化改新;武士和武士集团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和材料“大化改新……”可知,时间是7世纪中期,人物是孝德天皇。
(2)根据所学和材料“大化改新……日本地方豪强崛起……”可知,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3)根据所学和材料“大化改新……日本……封建专制主义……对以后日本的发展影响深远”可知,它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4)根据所学和材料“……以血缘关系和主仆关系为纽带的军事集团,特殊的武士阶层逐渐形成。后来,日本形成了武士应遵守的封建道德,称为武士道精神……忠君……节义……勇武……武士道是日本军事封建专制主义的产物,对以后日本的发展影响深远”可知,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军事封建专制主义的产物,对以后日本的发展影响深远。
故答案为:(1)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
(2)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3)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4)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军事封建专制主义的产物,对以后日本的发展影响深远。
【点评】本题考查大化改新的有关知识。本题不难,只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识记大化改新的时间、背景、内容、性质、影响等基础知识即可。
28.【答案】(1)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说明四个种姓的法律地位不平等。
(2)古代日本的大化改新。孝德天皇。
(3)伊斯兰教。原因:伊斯兰教成为国家统一的纽带;传播宗教凝聚人心;出兵麦地那建立政权是基础;发动统一战争夺取麦加是重要步骤;等。
(4)法律是维护统治秩序的工具;改革是强国之路;统一是富强的前提。(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种姓制度;大化改新;伊斯兰教的创立
【解析】【分析】(1)题干关键信息是“刹帝利”“婆罗门”。属于古印度的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三四等级是吠舍、首陀罗。《摩奴法典》规定:“刹帝利侮辱了婆罗门,要罚款100帕那(银钱单位)”。种姓制度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印度的种姓制度的实质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2)分析材料可知,是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这次改革的领导人是孝德天皇。
(3)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三中的“宗教”指是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统一了阿拉伯半岛。伊斯兰教的产生与发展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穆罕默德统一阿拉伯半岛的主要原因有:伊斯兰教成为国家统一的纽带;传播宗教凝聚人心;出兵麦地那建立政权是基础;发动统一战争、夺取麦加是重要步骤等。
(4)主观性问题,符合题意即可。如法治是维护统治秩序的工具;改革是强国之路;统一是富强的前提。
故答案为:(1)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说明四个种姓的法律地位不平等。
(2)古代日本的大化改新。孝德天皇。
(3)伊斯兰教。原因:伊斯兰教成为国家统一的纽带;传播宗教凝聚人心;出兵麦地那建立政权是基础;发动统一战争夺取麦加是重要步骤;等。
(4)法律是维护统治秩序的工具;改革是强国之路;统一是富强的前提。(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 本题以《摩奴法典》规定、大化改新的内容、穆罕默德最初在麦加城传教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日本大化改新、创立伊斯兰教的相关知识点。
29.【答案】(1)阿拉伯社会动荡 ,经济萧条,外族入侵。愿望:建立统一国家,抵御外辱,恢复发展工商业经济。
(2)穆罕默德。为了打破狭隘的氏族界限,促进阿拉伯半岛统一。
(3)他创立了伊斯兰教,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征服了麦加,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他去世时,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大体完成。关系:伊斯兰教的创立及传播促进了阿拉伯的统一,阿拉伯的统一及扩张促进了伊斯兰教的传播,使其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二者相互促进。
【知识点】伊斯兰教的创立;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伊斯兰教创立的背景。分析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 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的居民大多过着游牧生活,各部落之间为争夺水源和牧场,相互仇杀。正因为社会的动荡,引起商路不畅,商业衰落、生产停滞和外族入侵。因此,阿拉伯人的共同愿望是建立统一国家,抵御外辱,恢复发展工商业经济。
(2)本题考查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六世纪末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尚未形成统一国家,内忧外患,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应运而生。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宣扬真主是唯一的神,以一神崇拜取代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为统一国家奠定共同的思想基础,伊斯兰教的传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3)本题考查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及其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征服了麦加,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他去世时,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大体完成。关系:伊斯兰教的创立及传播促进了阿拉伯的统一,阿拉伯的统一及扩张促进了伊斯兰教的传播,使其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二者相互促进。
故答案为:(1) 阿拉伯社会动荡 ,经济萧条,外族入侵。愿望:建立统一国家,抵御外辱,恢复发展工商业经济。
(2) 穆罕默德;为了打破狭隘的氏族界限,促进阿拉伯半岛统一。
(3) 他创立了伊斯兰教,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征服了麦加,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他去世时,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大体完成。关系:伊斯兰教的创立及传播促进了阿拉伯的统一,阿拉伯的统一及扩张促进了伊斯兰教的传播,使其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二者相互促进。
【点评】这是一道有关阿拉伯帝国的试题。内容涉及了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阿拉伯帝国、阿拉伯文化等相关史实。问题的设置注重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难度较大。
30.【答案】(1)图一是金字塔;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图二是《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的代表,反映了阿拉伯帝国境内各族人民以及东方古国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面貌。图三是《查士丁尼法典》;稳固东罗马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图四是《儒略历》;4世纪罗马皇帝以此作为基督教历法。
(2)亚历山大东征一方面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灾难,另一方面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3)巴勒斯坦;穆罕默德。
(4)我们应该为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而骄傲,我们应该具有保护和弘扬这些文化的义务和责任。当然,在对待人类文化上,切忌盲目照搬,应该在批判中继承、继承中发展。我们应主动学习国外的先进文化,防止盲目“西化“,做到吐故纳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与时俱进。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金字塔;古巴比伦王国;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伊斯兰教的创立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金字塔,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图二是《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的代表,反映了阿拉伯帝国境内各族人民以及东方古国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面貌。《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神灯》等均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图三是《查士丁尼法典》,527年,仕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 图四是《儒略历》,凯撒命人以太阳历为蓝本编制新的历法,称“儒略历”。为纠正每年将近6小时的误差,采取每4年增加1天的办法进行调整,即每逢被4整除的那一年为闰年,在2月份增加1天。4世纪,罗马皇帝以此作为基督教历法。
(2)根据图片和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东征一方面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灾难,另一方面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3)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处的内容时巴勒斯坦。1世纪时产生于巴勒斯坦一带的基督教,创始人是耶稣,他教导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②处填写的内容是穆罕默德。穆罕默德在犹太教、基督教和本民族原始信仰的基础上创立了伊斯兰教。610年,在麦加开始传教,穆罕默德以宗教信仰为纽带,完成了创立宗教和建立统一国家的双重历史使命,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伊斯兰教国家,伊斯兰教的典籍是《古兰经》。
(4)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我认为我们应该为人类的宝贵文化遗而骄傲,我们应该具有保护和弘扬这些文化的义务和责任。当然,在对待人类文化上,切忌盲目照搬,应该在批判中继承、继承中发展。我们应主动学习国外的先进文化防止盲目“西化”,做到吐故纳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与时俱进。
【点评】本题考查金字塔,《天方夜谭》,《查士丁尼法典》,《儒略历》,亚历山大东征,基督教,伊斯兰教的相关史实。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