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历史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测试卷B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上历史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测试卷B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08 21:21:33

文档简介

七上历史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测试卷B
一、单选题
1.(2021·毕节)适合作为下列一组材料主题的是(  )
材 料 出 处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 《资治通鉴》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掌副丞相 《汉书·百官公卿表》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秦始皇本纪》
A.秦灭六国,结束战乱 B.秦朝法律严苛,赋税沉重
C.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 D.秦朝疆域辽阔,人口众多
【答案】C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实现统一后,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A:秦灭六国,结束战乱,排除;
B:秦朝法律严苛,赋税沉重,排除;
C: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符合题意;
D:秦朝疆域辽阔,人口众多,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只需识记知识点即可。
2.(2021·昆明)秦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刺史制度 D.行省制度
【答案】B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郡县制。全国36郡,后增至40多郡,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因此:
B符合题意;ACD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知识。难度较低,掌握分封制源于西周;郡县制开始于战国,秦朝全国推行;刺史制度形成于西汉;行省制度出现在元朝即可作答。
3.(2021·江西)秦开创的体制包含三大要素:君主“独制”,地方集权于中央,以及官僚任免而不得世袭。材料中“体制”的创立(  )
A.奠定了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
C.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D.导致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答案】A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六国后,开创了全新的政治体制,这种体制,就是中央集权制度, 奠定了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为后世沿用,故选项A符合题意;
B.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不符合题意;
C. 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不符合题意;
D. 导致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这是需要学生理解的知识点,不要死记硬背。
4.(2021·怀化)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下列选项对研究秦朝历史可信度最高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A.依据所学可知,里耶秦简是在秦代古城遗址出土的,上面记载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的信息,是研究秦代的历史的第一手文献和档案资料,故选项A符合题意;
B.《秦始皇》电视剧,不符合题意;
C.《资治通鉴》,不符合题意;
D.北京八达岭长城,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对史料可信度分类的理解识记来分析备选项,注意细心分析备选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5.(2021·广东一模)清代史学家赵翼据西汉初“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核之徒”的现象,认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下列主张体现了这种“大变局”的是(  )
A.废除苛政,休养生息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 废除苛政,休养生息 ,不符合题意;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核之徒 ”,可以看出,题中材料主要强调西汉初君臣的出身,故C符合题意;
D.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需要学生理解题干信息进行分析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扣着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6.(2021九下·新丰月考)公元前209年,九百多个穷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遇上大雨冲毁了道路,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误期者要被处斩。他们之中的陈胜和吴广号召大家举行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了。从材料中可看出(  )
①秦朝时,赋税沉重
②秦朝法律残酷
③陈胜和吴广有反抗精神和组织能力
④秦末农民起义在仓促中爆发,没有经过准备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他们走到大泽乡,遇上大雨冲毁了道路,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误期者要被处斩。他们之中的陈胜和吴广号召大家举行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了。”可知,秦朝的法律严苛(误期者要被处斩),陈胜和吴广有反抗精神和组织能力,陈胜和吴广有反抗精神和组织能力。材料中未提到赋税的问题。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秦末农民起义的知识。难度不大,理解材料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2021九下·德庆月考)下表是不同历史人物对秦始皇的评价,据此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人物 评价
司马迁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李贽 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毛泽东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A.同时代人因有直观感受评价更准确
B.后人因掌握丰富资料评价较为全面
C.评价历史人物没有客观公正的标准
D.对人物的评价受特定历史条件影响
【答案】D
【知识点】正确评价秦始皇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对秦始皇的评价不一,这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的影响,故D正确;
同时代的人评价未必更准确,故A错误;
后人的评价也未必较为全面,故B错误;
评价历史人物由客观公正的标志,故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正确评价秦始皇。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生平时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8.(2021七下·苏州开学考)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着“楚河”“汉界”字样,这来源于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的结果是(  )
A.陈胜打败秦二世 B.刘邦战胜吴广
C.陈胜战胜吴广 D.刘邦战胜项羽
【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 陈胜打败秦二世 ,不符合题意;
B. 刘邦战胜吴广 ,不符合史实;
C. 陈胜战胜吴广 ,不符合史实;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楚汉之争是刘邦和项羽之间为争夺帝位进行的战争,最终刘邦战胜项羽,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楚汉之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出这是刘邦项羽之争,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结果。
9.汉文帝即位之初颁布《振贷诏》(振贷:娠济之意):“方春和时,草木群生之物,皆有以自乐,而吾白姓螺寡孤独穷图之人,或阽(diàn,临近)於死亡,而莫之省忧,为民父母将何如其议所以振贷之。”这反映汉文帝(  )
A.以德化民 B.以法治国 C.躬修节俭 D.独尊儒术
【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汉朝初年休养生息政策的理解以及一定的古文材料阅读能力。材料的核心意思是汉文帝以《赈贷诏》表达其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此内容既是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一部分,也反映了汉文帝个人的德政,以德化民巩固统治。选项 A 正确;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0.(2021九下·南昌月考)《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对此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是(  )
A.实施休养生息的政策 B.学习秦朝的政治制度
C.消除秦王朝的残余势力 D.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A.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暴失作业,而大领懂。凡米石五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见西汉建立初期社会十分穷困,为改变这种穷困,汉高祖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恢复和发展生产,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学习秦朝的政治制度,不符合题意;
C. 消除秦王朝的残余势力,不符合题意;
D.加强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依据题干信息,看懂题干信息含义,这是文言文,看懂之后,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11.(2020七上·盐田期末)《汉书》记载:天下刚刚统一平定,百姓与贵族都很窘迫,皇帝出行都不能乘坐到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拉的马车,而高级将领与文官只能坐牛车出行了。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汉朝初年统治者面临的首要任务是(  )
A.实施“以德化民”的方略 B.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C.征伐匈奴维护边境的安宁 D.向全国军民征集马匹
【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多年高达三分之二的税赋,以及多年的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本来战国时期尚未恢复的生产力水平经过战争后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百姓失去土地,吃不饱,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死亡人数超过一半。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汉朝初年统治者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与题干不符,应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呢,便能做题。理解和识记“文景之治”的背景是答题的关键。
12.(2021·桂林)汉武帝下诏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这使得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越来越小。汉武帝这样做是为了(  )
A.推行休养生息 B.实施盐铁专卖
C.确立正统思想 D.削弱诸侯实力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推恩令。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了削弱王国实力的建议,汉武帝接收其建议颁布了推恩令,允许诸王把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D符合题意;
ABC项与材料反映的推恩令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重点掌握汉武帝的推恩令。
13.(2021·娄底)汉武帝为筹措对匈奴作战的经费,向地方富商借贷,但有些富商大贾唯利是图,不关心国事,担心朝廷不能获胜而不肯借贷。对此,汉武帝(  )
A.颁布推恩令 B.统一度量衡
C.实施盐铁官营专卖 D.命张骞通西域
【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颁布推恩令,不符合题意;
B.统一度量衡,不符合题意;
C.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专卖,这样增强了中央的经济实力,为汉武帝很多政策的实行奠定了经济基础,故选项C符合题意;
D.命张骞通西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回答。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这类知识点,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14.(2021·开远一模)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言之有理即可输文采……”这里所说的“秦皇汉武”指的是(  )
A.秦始皇和汉高祖 B.秦始皇和汉文帝
C.秦始皇和汉景帝 D.秦始皇和汉武帝
【答案】D
【知识点】正确评价秦始皇;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皇指的是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汉武指的是汉武帝,开创了中国的大一统局面。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以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5.(2021·渭滨一模)下面示意图反映的历史现象出现于(  )
A.西汉 B.东汉 C.北宋 D.明朝
【答案】B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A.西汉,不符合题意;
B.东汉中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的局面。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材料是反映东汉时期 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的示意图,故排除ACD,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北宋,不符合题意;
D.明朝,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观察示意图,看懂示意图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注意看懂示意图是解题的关键。
16.“东汉王朝就是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皇帝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的过程中走向灭亡的。”材料反映的是下列哪一局面(  )
A.光武中兴 B.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C.黄巾起义 D.王莽改制
【答案】B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A.光武中兴,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 东汉王朝就是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说的是东汉时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故选项B符合题意;
C.黄巾起义,不符合题意;
D.王莽改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
17.(2021七下·淮滨开学考)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下列哪一项措施与光武帝无关( )
A.释放奴婢 B.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C.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D.削弱诸侯国势力
【答案】D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A. 释放奴婢 ,不符合题意;
B. 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不符合题意;
C. 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削弱诸侯国势力这是汉武帝推行推恩令的做法,与光武帝无关,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注意题干中的“无关”字样,细心辨别备选项。
18.(2021·湖南)在我国新疆地区,考古发掘了许多来自古代中原的丝织品。下列与之有关的选项最有可能是(  )
A.秦的统一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
【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 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沿着这条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故新疆地区使用中原丝织品,最早可能是汉朝丝绸之路开辟。选项B符合题意;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9.(2021·桂林)《汉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区域,“东则接(连接)汉,厄以(作为关隘)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汉朝称此区域为(  )
A.辽阳 B.西域 C.荆楚 D.江南
【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据题干“东则接(连接)汉,厄以(作为关隘)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是对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的描述。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这是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B符合题意;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CD项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朝时西域的地理位置,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0.(2021·包头)1884年,清政府在西北边疆设新疆省,取“故土新归”之意。“故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史实是(  )
A.设置安西都护府 B.设置伊犁将军
C.设置北庭都元帅府 D.设置西域都护
【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现在的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故D符合题意;
设置安西都护府、设置伊犁将军、设置北庭都元帅府均在西域都护之后,故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西域都护的知识。难度不大,理解题意,掌握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21.(2021·乌苏二模)《汉书张骞传》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
A.联络大月氏以夹击匈奴 B.走访乌孙等西域国家
C.将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 D.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
【答案】A
【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A.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派遣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以夹击匈奴,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沟通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走访乌孙等西域国家,不符合题意;
C. 将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不符合题意;
D. 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22.(2021·东营)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成就突出。东汉时,宦官蔡伦的贡献是(  )
A.改进造纸术 B.写成《伤寒杂病论》
C.发明“麻沸散” D.撰写《齐民要术》
【答案】A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造纸术发展。故A符合题意;
B是张仲景;
C是华佗;
D是贾思勰。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造纸术的发明及其影响。试题较为简单,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造纸术发展。
23.(2021·聊城)《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丰富史书内容 B.确保内容真实
C.维护封建统治 D.提高史书质量
【答案】C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由私人修史转向政府官修史书,可以看出政府对修史的重视和控制,体现了史书修撰的政治性,也就是说史书修撰要为政治统治服务,即维护封建统治。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历史学研究发展的基本史实,要求学生从材料中分析得出中国古代修史特征。历史的修撰涉及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朝代功绩的肯定和否定,在不同的时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关系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统治的稳定,所以中国随着封建社会制度不断的发展,在意识形态上对修撰史书非常重视,并且政府开始将修史的主导权,由私人收归政府,这体现了史书修撰要为政治统治服务的特点。
24.(2021·贺州)如图为我国考古发现的秦汉时期的书写材料。它印证了在蔡伦改进造纸术前,秦汉时期使用的书写材料主要是(  )
居延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
A.甲骨 B.铜器 C.简帛 D.纸张
【答案】C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造纸术发明前,阻碍文化传播的因素有:当时的文字书写材料不利于文化传播,竹木简太重、帛的价格十分昂贵。故秦汉时期使用的书写材料主要是简帛。
甲骨是商周时期的书写材料,A不符合题意;
铜器是西周时期的书写材料,B不符合题意;
纸张是东汉以后的主要书写材料,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知识。难度不大,理解题意是解题的关键,图片信息给出了答案。
25.(2021·南阳二模)竹简时代书写载体空间狭小,书写不便;纸的出现和传播,迅速替代了传统的书写材料,文明获得空前的发展。由此可知(  )
A.使用简牍成本较高 B.专制统治禁铜思想
C.纸的应用影响文辞 D.纸张促进文化传播
【答案】D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简时代书写载体空间狭小,书写不便;纸的出现和传播,迅速替代了传统的书写材料,文明获得空前的发展。”可知,纸张促进文化传播,D符合题意;
ABC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难度不大,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二、材料分析题
26.(2020七上·江干月考)某校七年级历史学习小组正开展“秦帝国兴亡史”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也来参加。
【秦之兴】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
【秦之衰】
材料二: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史记 陈涉世家》
【秦之亡】
材料三:秦王足已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
------《史记 秦始皇本纪》
(1)材料一中李白所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事件后建立了怎样的国家?
(2)如表列出了秦巩固统一的一系列措施,请你完成它。
  措施
经济 统一货币为 A    ,统一 B   
文化 统一文字为 C   
交通 统一 D    和道路宽窄,开凿灵渠
军事 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
E   
(3)材料二所述是哪一事件的直接原因?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从秦帝国的兴亡史里,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答案】(1)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圆形方孔钱;度量衡;小篆;车轨;长城
(3)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
(4)秦朝的暴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关键词“秦王扫六合”可知,李白描述的是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经济上: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文字上:将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交通上: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军事上:派蒙恬北击匈奴,修建长城;
(3)根据材料二关键词“ 陈胜、吴广”可知,叙述的是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不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故答案为:(1)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1、圆形方孔钱,
2、度量衡,
3、小篆,
4、车轨,
5、长城;
(3)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
(4)秦朝的暴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只需抓住关键词即可;
(2)本题主要考查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只需识记知识点即可;
(3)本题主要考查陈胜吴广起义,只需抓住关键词即可;
(4)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只需识记知识点即可。
27.(2020七上·八步期中)材料一:“仁者,爱人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
材料二:“及至始皇……弱天下之民……然陈涉(陈胜)……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过秦论》
材料三:汉兴……天下既定,民亡盖益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税一。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汉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择食,寒不可衣……..”
—《汉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核心思想。战国时期的孟子是如何发展孔子思想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陈胜起义在历史上有何作用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汉建立后当时的社会境况。汉初统治者釆取了什么措施改变这种境况。由此出现了什么统治局面
(4)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怎样的认识
【答案】(1)孔子:“仁”,孟子:“仁政”(或民贵君轻)
(2)根本原因:秦的暴政。直接原因:秦末农民起义。作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3)社会境况:经济萧条,国家贫困,到处都是荒凉景象。
措施休养生息的政策;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减轻赋税和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统治局面:文景之治
(4)认识:政府要重视民生,以人为本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战国时,孟子提出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于盘剥人民;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直接原因是秦末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田地荒芜。经济萧条,国家贫困。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人民得不到温饱。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减轻赋税和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使汉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4)综合上述材料可知,统治者要重视民生、以人为本、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
故答案为:(1)孔子:“仁”,孟子:“仁政”(或民贵君轻)。
(2)根本原因:秦的暴政。直接原因:秦末农民起义。作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3)社会境况:经济萧条,国家贫困,到处都是荒凉景象。
(4)认识:政府要重视民生、以人为本、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
【点评】 本题以四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孔子、孟子的思想主张、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陈胜起义的意义、西汉建立后当时的社会境况、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文景之治等知识,明确政府要重视民生,以人为本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
28.(2020七上·会宁期末)国家政策调整和治理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材料三:夏五月,兵皆罢归家,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令士卒从入蜀、汉、关中者皆复终身(免徭役)。
材料四: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材料五:
(1)依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建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在地方推行了什么制度?
(2)阅读材料二,西汉初年,统治者面对如此社会境况,推行的政策是什么?材料三反映了该政策的哪一项措施?继任统治者继续推行该政策,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形成哪一治世局面?
(3)依据材料四,为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董仲舒为哪位皇帝提出了什么政策?
(4)阅读材料五,两幅图都反映出东汉初年安逸祥和的世俗景象,请写出与之相关的治世局面的名称。
【答案】(1)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郡县制。
(2)休养生息政策;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文景之治。
(3)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光武中兴”。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建的政治制度是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推行的制度是郡县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统治者面对如此社会境况,推行的政策是休养生息政策;材料三反映了该政策的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措施;继任统治者继续推行该政策,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形成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
(3)依据材料四“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董仲舒为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4)依据材料五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幅图都反映出东汉初年“光武中兴”的安逸祥和的世俗景象;
故答案为:(1)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郡县制。
(2) 休养生息政策;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文景之治。
(3)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光武中兴”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细心读材料,读懂材料含义进行分析回答;最后一问是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难点是理解材料含义;
(4)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图片,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29.(2021·槐荫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摘自李白《古风》组诗
材料二:
人物 类别 秦始皇 汉武帝
政治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地方上建立 ① 颁布“推恩令”;削爵除国; 建立刺史制度
② 统一货币、度量衡 盐铁专卖,统一铸造五铢钱
思想 “焚书坑儒” 接受董仲舒“ ③ ”的建议
军事 北击 ④ ,修筑长城 漠北战役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诗句描述了“秦王”最突出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2)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上述表
格。
(3)对比材料三中的两幅图,指出西汉疆域在西北方向增加了哪一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地区归属中央政权是如何实现的?
【答案】(1)贡献:灭六国,统一全国。(或统一中国)
(2)①郡县制;②经济;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匈奴。
(3)地区:西域地区(或今新疆地区)实现:张骞通西域;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知识点】秦灭六国;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1)由材料“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可知材料一中的“扫六合”指的是秦统一六国。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推动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属于经济措施;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在思想领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秦始皇在军事上的措施的北击匈奴,修建长城。
(3)根据材料三比较两幅图可知,图二西汉时期西北建立西域都护府,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辖;结合所学可知,张骞出使西域随后开辟了丝绸之路,西汉政府在公元前60年建立了西域都护府,从而确立了对西域地区的统治。
【点评】 本题以历史地图、表格和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秦统一全国、秦始皇和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30.图片、史料、示意图等能反映历史的发展。依据下列信息,完成相关问题。
(1)【图片解史书】下面两幅图片之间有何关系?请解释图一文字内容的含义和图二著作的地位。
(2)【史料说发明】据下面史料,指出蔡伦造纸的原料和优点。简述造纸术的发明有什么意义?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范晔的《后汉书》
(3)【名片解名人】请你完成下列名片的填写。
【答案】(1)关系:图一文字是图二著作。含义: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为了人民的事业而死,比泰山还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已的人之死,比鸿毛还轻。地位: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2)原料: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优点:原料易找,价格更宜,易于推广。意义:大大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3)张仲景:生活时代:东汉;职业:医学家;成就:著有《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被后世称为“医圣”。华佗:成就: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还创制一套医疗体操“五禽戏”。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文字是图二《史记》中的句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为了人民的事业而死,比泰山还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已的人之死,比鸿毛还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2)依据材料信息“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 蔡伦造纸的原料有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蔡伦造纸术的优点是原料易找,价格更宜,易于推广;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蔡伦改进造纸术, 大大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3)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张仲景:生活时代:东汉;职业:医学家;成就:著有《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被后世称为“医圣”。华佗:成就: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还创制一套医疗体操“五禽戏”;
故答案为:(1) 关系:图一文字是图二著作。含义: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为了人民的事业而死,比泰山还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已的人之死,比鸿毛还轻。地位: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2) 原料: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优点:原料易找,价格更宜,易于推广。意义:大大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3) 张仲景:生活时代:东汉;职业:医学家;成就:著有《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被后世称为“医圣”。华佗:成就: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还创制一套医疗体操“五禽戏”。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其关系回答;后面第二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对文言文的理解回答;最后一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识记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去找关键语句回答;后面的两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理解和识记,就可以顺利回答;
(3)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 / 1七上历史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测试卷B
一、单选题
1.(2021·毕节)适合作为下列一组材料主题的是(  )
材 料 出 处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 《资治通鉴》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掌副丞相 《汉书·百官公卿表》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秦始皇本纪》
A.秦灭六国,结束战乱 B.秦朝法律严苛,赋税沉重
C.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 D.秦朝疆域辽阔,人口众多
2.(2021·昆明)秦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刺史制度 D.行省制度
3.(2021·江西)秦开创的体制包含三大要素:君主“独制”,地方集权于中央,以及官僚任免而不得世袭。材料中“体制”的创立(  )
A.奠定了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
C.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D.导致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4.(2021·怀化)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下列选项对研究秦朝历史可信度最高的是(  )
A. B.
C. D.
5.(2021·广东一模)清代史学家赵翼据西汉初“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核之徒”的现象,认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下列主张体现了这种“大变局”的是(  )
A.废除苛政,休养生息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6.(2021九下·新丰月考)公元前209年,九百多个穷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遇上大雨冲毁了道路,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误期者要被处斩。他们之中的陈胜和吴广号召大家举行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了。从材料中可看出(  )
①秦朝时,赋税沉重
②秦朝法律残酷
③陈胜和吴广有反抗精神和组织能力
④秦末农民起义在仓促中爆发,没有经过准备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7.(2021九下·德庆月考)下表是不同历史人物对秦始皇的评价,据此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人物 评价
司马迁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李贽 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毛泽东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A.同时代人因有直观感受评价更准确
B.后人因掌握丰富资料评价较为全面
C.评价历史人物没有客观公正的标准
D.对人物的评价受特定历史条件影响
8.(2021七下·苏州开学考)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着“楚河”“汉界”字样,这来源于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的结果是(  )
A.陈胜打败秦二世 B.刘邦战胜吴广
C.陈胜战胜吴广 D.刘邦战胜项羽
9.汉文帝即位之初颁布《振贷诏》(振贷:娠济之意):“方春和时,草木群生之物,皆有以自乐,而吾白姓螺寡孤独穷图之人,或阽(diàn,临近)於死亡,而莫之省忧,为民父母将何如其议所以振贷之。”这反映汉文帝(  )
A.以德化民 B.以法治国 C.躬修节俭 D.独尊儒术
10.(2021九下·南昌月考)《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对此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是(  )
A.实施休养生息的政策 B.学习秦朝的政治制度
C.消除秦王朝的残余势力 D.加强中央集权
11.(2020七上·盐田期末)《汉书》记载:天下刚刚统一平定,百姓与贵族都很窘迫,皇帝出行都不能乘坐到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拉的马车,而高级将领与文官只能坐牛车出行了。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汉朝初年统治者面临的首要任务是(  )
A.实施“以德化民”的方略 B.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C.征伐匈奴维护边境的安宁 D.向全国军民征集马匹
12.(2021·桂林)汉武帝下诏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这使得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越来越小。汉武帝这样做是为了(  )
A.推行休养生息 B.实施盐铁专卖
C.确立正统思想 D.削弱诸侯实力
13.(2021·娄底)汉武帝为筹措对匈奴作战的经费,向地方富商借贷,但有些富商大贾唯利是图,不关心国事,担心朝廷不能获胜而不肯借贷。对此,汉武帝(  )
A.颁布推恩令 B.统一度量衡
C.实施盐铁官营专卖 D.命张骞通西域
14.(2021·开远一模)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言之有理即可输文采……”这里所说的“秦皇汉武”指的是(  )
A.秦始皇和汉高祖 B.秦始皇和汉文帝
C.秦始皇和汉景帝 D.秦始皇和汉武帝
15.(2021·渭滨一模)下面示意图反映的历史现象出现于(  )
A.西汉 B.东汉 C.北宋 D.明朝
16.“东汉王朝就是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皇帝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的过程中走向灭亡的。”材料反映的是下列哪一局面(  )
A.光武中兴 B.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C.黄巾起义 D.王莽改制
17.(2021七下·淮滨开学考)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下列哪一项措施与光武帝无关( )
A.释放奴婢 B.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C.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D.削弱诸侯国势力
18.(2021·湖南)在我国新疆地区,考古发掘了许多来自古代中原的丝织品。下列与之有关的选项最有可能是(  )
A.秦的统一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
19.(2021·桂林)《汉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区域,“东则接(连接)汉,厄以(作为关隘)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汉朝称此区域为(  )
A.辽阳 B.西域 C.荆楚 D.江南
20.(2021·包头)1884年,清政府在西北边疆设新疆省,取“故土新归”之意。“故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史实是(  )
A.设置安西都护府 B.设置伊犁将军
C.设置北庭都元帅府 D.设置西域都护
21.(2021·乌苏二模)《汉书张骞传》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
A.联络大月氏以夹击匈奴 B.走访乌孙等西域国家
C.将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 D.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
22.(2021·东营)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成就突出。东汉时,宦官蔡伦的贡献是(  )
A.改进造纸术 B.写成《伤寒杂病论》
C.发明“麻沸散” D.撰写《齐民要术》
23.(2021·聊城)《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丰富史书内容 B.确保内容真实
C.维护封建统治 D.提高史书质量
24.(2021·贺州)如图为我国考古发现的秦汉时期的书写材料。它印证了在蔡伦改进造纸术前,秦汉时期使用的书写材料主要是(  )
居延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
A.甲骨 B.铜器 C.简帛 D.纸张
25.(2021·南阳二模)竹简时代书写载体空间狭小,书写不便;纸的出现和传播,迅速替代了传统的书写材料,文明获得空前的发展。由此可知(  )
A.使用简牍成本较高 B.专制统治禁铜思想
C.纸的应用影响文辞 D.纸张促进文化传播
二、材料分析题
26.(2020七上·江干月考)某校七年级历史学习小组正开展“秦帝国兴亡史”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也来参加。
【秦之兴】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
【秦之衰】
材料二: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史记 陈涉世家》
【秦之亡】
材料三:秦王足已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
------《史记 秦始皇本纪》
(1)材料一中李白所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事件后建立了怎样的国家?
(2)如表列出了秦巩固统一的一系列措施,请你完成它。
  措施
经济 统一货币为 A    ,统一 B   
文化 统一文字为 C   
交通 统一 D    和道路宽窄,开凿灵渠
军事 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
E   
(3)材料二所述是哪一事件的直接原因?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从秦帝国的兴亡史里,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27.(2020七上·八步期中)材料一:“仁者,爱人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
材料二:“及至始皇……弱天下之民……然陈涉(陈胜)……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过秦论》
材料三:汉兴……天下既定,民亡盖益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税一。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汉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择食,寒不可衣……..”
—《汉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核心思想。战国时期的孟子是如何发展孔子思想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陈胜起义在历史上有何作用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汉建立后当时的社会境况。汉初统治者釆取了什么措施改变这种境况。由此出现了什么统治局面
(4)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怎样的认识
28.(2020七上·会宁期末)国家政策调整和治理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材料三:夏五月,兵皆罢归家,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令士卒从入蜀、汉、关中者皆复终身(免徭役)。
材料四: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材料五:
(1)依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建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在地方推行了什么制度?
(2)阅读材料二,西汉初年,统治者面对如此社会境况,推行的政策是什么?材料三反映了该政策的哪一项措施?继任统治者继续推行该政策,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形成哪一治世局面?
(3)依据材料四,为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董仲舒为哪位皇帝提出了什么政策?
(4)阅读材料五,两幅图都反映出东汉初年安逸祥和的世俗景象,请写出与之相关的治世局面的名称。
29.(2021·槐荫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摘自李白《古风》组诗
材料二:
人物 类别 秦始皇 汉武帝
政治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地方上建立 ① 颁布“推恩令”;削爵除国; 建立刺史制度
② 统一货币、度量衡 盐铁专卖,统一铸造五铢钱
思想 “焚书坑儒” 接受董仲舒“ ③ ”的建议
军事 北击 ④ ,修筑长城 漠北战役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诗句描述了“秦王”最突出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2)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上述表
格。
(3)对比材料三中的两幅图,指出西汉疆域在西北方向增加了哪一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地区归属中央政权是如何实现的?
30.图片、史料、示意图等能反映历史的发展。依据下列信息,完成相关问题。
(1)【图片解史书】下面两幅图片之间有何关系?请解释图一文字内容的含义和图二著作的地位。
(2)【史料说发明】据下面史料,指出蔡伦造纸的原料和优点。简述造纸术的发明有什么意义?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范晔的《后汉书》
(3)【名片解名人】请你完成下列名片的填写。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实现统一后,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A:秦灭六国,结束战乱,排除;
B:秦朝法律严苛,赋税沉重,排除;
C: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符合题意;
D:秦朝疆域辽阔,人口众多,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只需识记知识点即可。
2.【答案】B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郡县制。全国36郡,后增至40多郡,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因此:
B符合题意;ACD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知识。难度较低,掌握分封制源于西周;郡县制开始于战国,秦朝全国推行;刺史制度形成于西汉;行省制度出现在元朝即可作答。
3.【答案】A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六国后,开创了全新的政治体制,这种体制,就是中央集权制度, 奠定了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为后世沿用,故选项A符合题意;
B.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不符合题意;
C. 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不符合题意;
D. 导致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这是需要学生理解的知识点,不要死记硬背。
4.【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A.依据所学可知,里耶秦简是在秦代古城遗址出土的,上面记载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的信息,是研究秦代的历史的第一手文献和档案资料,故选项A符合题意;
B.《秦始皇》电视剧,不符合题意;
C.《资治通鉴》,不符合题意;
D.北京八达岭长城,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对史料可信度分类的理解识记来分析备选项,注意细心分析备选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5.【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 废除苛政,休养生息 ,不符合题意;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核之徒 ”,可以看出,题中材料主要强调西汉初君臣的出身,故C符合题意;
D.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需要学生理解题干信息进行分析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扣着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6.【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他们走到大泽乡,遇上大雨冲毁了道路,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误期者要被处斩。他们之中的陈胜和吴广号召大家举行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了。”可知,秦朝的法律严苛(误期者要被处斩),陈胜和吴广有反抗精神和组织能力,陈胜和吴广有反抗精神和组织能力。材料中未提到赋税的问题。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秦末农民起义的知识。难度不大,理解材料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答案】D
【知识点】正确评价秦始皇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对秦始皇的评价不一,这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的影响,故D正确;
同时代的人评价未必更准确,故A错误;
后人的评价也未必较为全面,故B错误;
评价历史人物由客观公正的标志,故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正确评价秦始皇。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生平时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8.【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 陈胜打败秦二世 ,不符合题意;
B. 刘邦战胜吴广 ,不符合史实;
C. 陈胜战胜吴广 ,不符合史实;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楚汉之争是刘邦和项羽之间为争夺帝位进行的战争,最终刘邦战胜项羽,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楚汉之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出这是刘邦项羽之争,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结果。
9.【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汉朝初年休养生息政策的理解以及一定的古文材料阅读能力。材料的核心意思是汉文帝以《赈贷诏》表达其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此内容既是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一部分,也反映了汉文帝个人的德政,以德化民巩固统治。选项 A 正确;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0.【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A.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暴失作业,而大领懂。凡米石五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见西汉建立初期社会十分穷困,为改变这种穷困,汉高祖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恢复和发展生产,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学习秦朝的政治制度,不符合题意;
C. 消除秦王朝的残余势力,不符合题意;
D.加强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依据题干信息,看懂题干信息含义,这是文言文,看懂之后,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11.【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多年高达三分之二的税赋,以及多年的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本来战国时期尚未恢复的生产力水平经过战争后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百姓失去土地,吃不饱,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死亡人数超过一半。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汉朝初年统治者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与题干不符,应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呢,便能做题。理解和识记“文景之治”的背景是答题的关键。
12.【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推恩令。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了削弱王国实力的建议,汉武帝接收其建议颁布了推恩令,允许诸王把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D符合题意;
ABC项与材料反映的推恩令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重点掌握汉武帝的推恩令。
13.【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颁布推恩令,不符合题意;
B.统一度量衡,不符合题意;
C.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专卖,这样增强了中央的经济实力,为汉武帝很多政策的实行奠定了经济基础,故选项C符合题意;
D.命张骞通西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回答。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这类知识点,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14.【答案】D
【知识点】正确评价秦始皇;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皇指的是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汉武指的是汉武帝,开创了中国的大一统局面。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以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5.【答案】B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A.西汉,不符合题意;
B.东汉中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的局面。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材料是反映东汉时期 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的示意图,故排除ACD,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北宋,不符合题意;
D.明朝,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观察示意图,看懂示意图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注意看懂示意图是解题的关键。
16.【答案】B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A.光武中兴,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 东汉王朝就是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说的是东汉时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故选项B符合题意;
C.黄巾起义,不符合题意;
D.王莽改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
17.【答案】D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A. 释放奴婢 ,不符合题意;
B. 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不符合题意;
C. 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削弱诸侯国势力这是汉武帝推行推恩令的做法,与光武帝无关,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注意题干中的“无关”字样,细心辨别备选项。
18.【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 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沿着这条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故新疆地区使用中原丝织品,最早可能是汉朝丝绸之路开辟。选项B符合题意;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9.【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据题干“东则接(连接)汉,厄以(作为关隘)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是对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的描述。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这是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B符合题意;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CD项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朝时西域的地理位置,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0.【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现在的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故D符合题意;
设置安西都护府、设置伊犁将军、设置北庭都元帅府均在西域都护之后,故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西域都护的知识。难度不大,理解题意,掌握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21.【答案】A
【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A.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派遣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以夹击匈奴,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沟通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走访乌孙等西域国家,不符合题意;
C. 将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不符合题意;
D. 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22.【答案】A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造纸术发展。故A符合题意;
B是张仲景;
C是华佗;
D是贾思勰。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造纸术的发明及其影响。试题较为简单,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造纸术发展。
23.【答案】C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由私人修史转向政府官修史书,可以看出政府对修史的重视和控制,体现了史书修撰的政治性,也就是说史书修撰要为政治统治服务,即维护封建统治。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历史学研究发展的基本史实,要求学生从材料中分析得出中国古代修史特征。历史的修撰涉及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朝代功绩的肯定和否定,在不同的时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关系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统治的稳定,所以中国随着封建社会制度不断的发展,在意识形态上对修撰史书非常重视,并且政府开始将修史的主导权,由私人收归政府,这体现了史书修撰要为政治统治服务的特点。
24.【答案】C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造纸术发明前,阻碍文化传播的因素有:当时的文字书写材料不利于文化传播,竹木简太重、帛的价格十分昂贵。故秦汉时期使用的书写材料主要是简帛。
甲骨是商周时期的书写材料,A不符合题意;
铜器是西周时期的书写材料,B不符合题意;
纸张是东汉以后的主要书写材料,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知识。难度不大,理解题意是解题的关键,图片信息给出了答案。
25.【答案】D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简时代书写载体空间狭小,书写不便;纸的出现和传播,迅速替代了传统的书写材料,文明获得空前的发展。”可知,纸张促进文化传播,D符合题意;
ABC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难度不大,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6.【答案】(1)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圆形方孔钱;度量衡;小篆;车轨;长城
(3)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
(4)秦朝的暴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关键词“秦王扫六合”可知,李白描述的是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经济上: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文字上:将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交通上: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军事上:派蒙恬北击匈奴,修建长城;
(3)根据材料二关键词“ 陈胜、吴广”可知,叙述的是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不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故答案为:(1)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1、圆形方孔钱,
2、度量衡,
3、小篆,
4、车轨,
5、长城;
(3)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
(4)秦朝的暴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只需抓住关键词即可;
(2)本题主要考查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只需识记知识点即可;
(3)本题主要考查陈胜吴广起义,只需抓住关键词即可;
(4)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只需识记知识点即可。
27.【答案】(1)孔子:“仁”,孟子:“仁政”(或民贵君轻)
(2)根本原因:秦的暴政。直接原因:秦末农民起义。作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3)社会境况:经济萧条,国家贫困,到处都是荒凉景象。
措施休养生息的政策;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减轻赋税和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统治局面:文景之治
(4)认识:政府要重视民生,以人为本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战国时,孟子提出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于盘剥人民;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直接原因是秦末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田地荒芜。经济萧条,国家贫困。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人民得不到温饱。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减轻赋税和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使汉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4)综合上述材料可知,统治者要重视民生、以人为本、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
故答案为:(1)孔子:“仁”,孟子:“仁政”(或民贵君轻)。
(2)根本原因:秦的暴政。直接原因:秦末农民起义。作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3)社会境况:经济萧条,国家贫困,到处都是荒凉景象。
(4)认识:政府要重视民生、以人为本、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
【点评】 本题以四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孔子、孟子的思想主张、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陈胜起义的意义、西汉建立后当时的社会境况、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文景之治等知识,明确政府要重视民生,以人为本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
28.【答案】(1)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郡县制。
(2)休养生息政策;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文景之治。
(3)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光武中兴”。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建的政治制度是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推行的制度是郡县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统治者面对如此社会境况,推行的政策是休养生息政策;材料三反映了该政策的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措施;继任统治者继续推行该政策,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形成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
(3)依据材料四“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董仲舒为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4)依据材料五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幅图都反映出东汉初年“光武中兴”的安逸祥和的世俗景象;
故答案为:(1)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郡县制。
(2) 休养生息政策;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文景之治。
(3)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光武中兴”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细心读材料,读懂材料含义进行分析回答;最后一问是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难点是理解材料含义;
(4)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图片,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29.【答案】(1)贡献:灭六国,统一全国。(或统一中国)
(2)①郡县制;②经济;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匈奴。
(3)地区:西域地区(或今新疆地区)实现:张骞通西域;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知识点】秦灭六国;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1)由材料“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可知材料一中的“扫六合”指的是秦统一六国。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推动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属于经济措施;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在思想领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秦始皇在军事上的措施的北击匈奴,修建长城。
(3)根据材料三比较两幅图可知,图二西汉时期西北建立西域都护府,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辖;结合所学可知,张骞出使西域随后开辟了丝绸之路,西汉政府在公元前60年建立了西域都护府,从而确立了对西域地区的统治。
【点评】 本题以历史地图、表格和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秦统一全国、秦始皇和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30.【答案】(1)关系:图一文字是图二著作。含义: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为了人民的事业而死,比泰山还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已的人之死,比鸿毛还轻。地位: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2)原料: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优点:原料易找,价格更宜,易于推广。意义:大大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3)张仲景:生活时代:东汉;职业:医学家;成就:著有《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被后世称为“医圣”。华佗:成就: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还创制一套医疗体操“五禽戏”。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文字是图二《史记》中的句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为了人民的事业而死,比泰山还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已的人之死,比鸿毛还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2)依据材料信息“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 蔡伦造纸的原料有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蔡伦造纸术的优点是原料易找,价格更宜,易于推广;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蔡伦改进造纸术, 大大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3)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张仲景:生活时代:东汉;职业:医学家;成就:著有《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被后世称为“医圣”。华佗:成就: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还创制一套医疗体操“五禽戏”;
故答案为:(1) 关系:图一文字是图二著作。含义: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为了人民的事业而死,比泰山还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已的人之死,比鸿毛还轻。地位: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2) 原料: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优点:原料易找,价格更宜,易于推广。意义:大大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3) 张仲景:生活时代:东汉;职业:医学家;成就:著有《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被后世称为“医圣”。华佗:成就: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还创制一套医疗体操“五禽戏”。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其关系回答;后面第二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对文言文的理解回答;最后一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识记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去找关键语句回答;后面的两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理解和识记,就可以顺利回答;
(3)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