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1张PPT。 专题一 向青春举杯
第1课 沁园春·长沙
第1课时
目标定位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把握节奏。
2.品味壮美的意象和高远的意境,鉴赏情景交融
的表现手法。
3.抓住关键词语,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感悟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qìnjúɡěchànɡliáo kuòcānɡzhēnɡ rónɡqiúè沁人心脾 分泌橘红桔梗等候诸侯遒劲酋长苍鹰义愤填膺赝品寥廓姓寥谬论提携要挟稠密惆怅倜傥惆怅为虎作伥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漫江: 。
②长空: 。
③浅底: 。
④怅寥廓:
。
⑤峥嵘:
。满江。漫:到处都是,遍广阔的天空水清澈见底,显得浅,并非真的浅怅:原意是“失意”,这里是指 “由深思而引发的激昂慷慨的心绪”。寥廓: 高远空旷。寥,空虚、空旷;廓,广阔原形容山势高峻,这里指不平常、不平凡⑥稠: 。
⑦风华: 。
⑧挥斥方遒:
。
⑨指点江山:
。
⑩激扬:
。本指禾苗密,这里指时间多风采、才华指热情奔放,劲头十足。挥斥:意气奔放;挥,散出、散;斥,扩展指点:评论。江山:江河和山岭,这里指国家。“指点江山”指评论国家大事激励使振作起来,如“激扬士气”;激动昂扬,如“激扬的欢呼声”;激浊扬清(本文取此意),冲去污水,让清水上来,此喻抨击坏人坏事,奖励好人好事4.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空
①人生是短暂的,我们要把有限的生命充分投
入到事业中去,否则就会__ _,遗憾终生。
A.峥嵘岁月 B.蹉跎岁月
解析 二者都与时间有关。“峥嵘岁月”指不
平常的岁月;“蹉跎岁月”则指白白地把时间
耽误了。B②同学们,你们一定要珍惜自己__ __的大好时光,努力学习,为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打下坚实的基础。
A.风华正茂 B.年富力强
解析 二者都形容年轻,精力好。不同的是:“风华正茂”指风采与才华正当美好的时候,形容青年人奋发有为,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如“那时我们风华正茂,精力旺盛,不论撰文,还是校对,都能得心应手”;“年富力强”形容年轻,精力旺盛,如“新一届市委领导班子,大多由年富力强的青年组成”。A③处理问题,要冷静,不能____用事。
A.意气 B.义气
解析 意气: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昂扬,意气相投,意气用事。义气: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如:义气凛然。A④近年来,全省对乱收费现象进行了专项治理,加大了查处力度,使之得到了有效____。
A.遏止 B.遏制
解析 “遏制”重在制止、控制,其对象多是自己的情绪,有时也指敌人或某种力量;“遏止”的对象多是战争、暴动、洪流等来势凶猛且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重在阻止。B文本互动
一、初步感知
1.这首词的上下阕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答案 上阕记今游,以“独立”开篇,重写
景,但景中有情,作者暗中抒发了自己的志向。
下阕忆往事,以“百侣曾游”相应,重抒情,
但抒情中也有志和景。不过,下阕所言之志不
同于上阕意向性的志,而是具体化的;“到中
流击水,浪遏飞舟”之景显示了当年的豪迈气
概和战斗精神,并反映了现实,评价了生活。
总之,追忆是由今游引起的,当年的“携来百
侣曾游”正和眼前这一特定的环境相吻合,自
然要和往事联系在一起。2.“自古逢秋悲寂寥”,在古代文人笔下,秋的
意象都与悲愁、悲戚、悲怆的情绪相结合。在
这首写秋景的词中,诗人是否也表达了相同的
思想情怀?
答案 在古代,秋天总给人以伤感和哀愁,因
此一般咏秋诗词总离不开“悲秋”的情调,把
秋写得肃杀悲凉、清冷惨淡,流露出一种颓废
情绪。如“哀秋冬之绪风”(屈原),“悲哉秋
之为气”(宋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
病独登台”(杜甫)。而《沁园春·长沙》却给
人一种积极昂扬的斗志和激情,一扫咏秋诗词
的“悲秋”风格。在作者的笔下,秋虽然给人
以“寒”的感觉,但却是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欣欣向荣的景象。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青年毛泽东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为“寒秋”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归根结底,应源于毛泽东的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及其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和奋发向上永不沉沦的乐观性格,这是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纤弱文人的根本之处。古人云:“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正因为毛泽东的豪情壮志,使得他笔下的秋景给人一种绚丽多彩、生机盎然的感觉。二、深层探究
3.词开头三句的正常语序应如何?“独立”一词
有何意蕴?
答案 ①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
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要靠想像把诗意串合
起来。调整后的语序为:寒秋,(我)独立(于)
橘子洲头,(望)北去(的)湘江。②“独立”一
词置于句首,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出
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当时的背景是,军阀赵
恒惕正在通缉毛泽东,所以作者身处险境却能
独立寒秋,彰显了他的从容坦荡。4.这首词的上阕主要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诗人
的独特感受和深沉思考的?“看”字领起了哪
几句?诗人写山、林、江、船、鹰、鱼用定点
(观察点)换景的方法,其顺序如何?各突出了
景物的什么特点?
答案 ①主要通过“万山”、“层林”、“漫
江”、“百舸”、“鹰”、“鱼”等自然界中
的“万类”来表现诗人的独特感受和深沉思考
的。
②“看”字领起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
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
类霜天竞自由”七句。③有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有近看“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有仰望“鹰击长空”,有俯视“鱼翔浅底”。作者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来具体展开描述“看”,由远及近,自上而下,动静结合,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气氛。④“万山”突出其“红”,“层林”突出其“染”,二者皆突出其“红色”;“漫江”突出其“碧”(即“绿色”):红色、绿色给人以活力。“百舸”突出其“流”,“鹰”突出其“击”,“鱼”突出其“翔”;“万类”的竞争给人以动力,凸现出豪气和激情。5.中国古典诗词很讲究炼字,古人就有很多有关
炼字的佳话。“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都说明古代诗
人对选词造句倾注了大量心血。“红杏枝头春
意闹”一个“闹”字,境界全出。“鸟宿池边
树,僧敲月下门”一个“敲”字,渲染了一种
清幽空寂之境。毛泽东用词精妙、传神,这首
词的语言就极富表现力,你能从词的上下阕中
选出若干词语说说吗?答案 “万”写山之多,“万山”指岳麓山的许多山峰;“遍”写红色浸染的范围之广,岳麓山枫树最胜,杜牧《山行》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上爱晚亭因杜牧这首诗而得名;“层”写山上的树林的重叠,“层林”指一层层的“枫林”,从江中遥望山上,重重叠叠的枫林随着山势一层层地高上去;“染”活画出岳麓山一带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尽染”化用了王实甫《西厢记》中“晓来谁染霜林醉”;“漫”写出江水溢满之态;“透”言水深而清澈,像碧云一样透亮而透明;“争”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烈场面,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添了昂扬奋进的气氛;“击”准确而生动地展现了鹰飞的矫健、迅猛、有力;“翔”本指鸟的盘旋,这里写出了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的神态;“竞”生动地描写了一切生物在秋日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情景,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的生命力。
6.“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三句
有什么作用?(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
答案 在内容上,提出了谁掌握国家的领导权
的问题;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
来主宰的问题,表现了毛泽东的博大情怀,暗
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决心救国救民于水火之
中的壮志豪情。结合前面所描写的景象,联想
到当时各地蓬勃发展的工农革命运动和各派政
治力量之间的斗争形势,尤其是中国的命运应
该由谁主宰的问题,毛泽东含而不露地指出了只有富有进取心和革命斗志的青年人,才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新生的无产阶级才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才是中国革命的主宰。“苍茫” 一词既表现了秋天雄浑磅礴的景色和气势,也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想到了国家大事,想到了革命,自然地想到过去在一起进行革命活动的战友,从而开启下阕对往昔的回忆。
7.“曾记否”这一设问,有何作用?“到中流击
水,浪遏飞舟”该如何理解?
答案 ①这一设问,唤起了对往昔与急流搏斗
的回忆,充满了对战友们热情的期待和巨大的
鼓舞,表明作者坚信革命的力量一定能战胜反
革命的力量。 ②借回忆当年游泳的情况,表现了“同学少年”
的急流勇进的斗争精神和无比强大的革命力量,
也是毛泽东藐视敌人,藐视困难,敢于斗争,
敢于胜利思想的艺术体现。实际上也形象含蓄
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的问题,即能够主宰国家命运的正
是这些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
改造旧世界的青年革命者。
课堂小结
一、结构图解 二、中心主旨
本词通过对长沙橘子洲头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生活的回忆,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
三、写作特色
1.写景叙事、抒情三者交融的艺术手法。
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万山红遍”正是诗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和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下阕叙事,却有形象的画面,是上阕感情的发展与延续,用“百侣”呼应“独立”,再用“忆”字直贯以下几句,追叙当年词人就学期间的战斗生活,描绘了早期革命者的群体英雄形象,表现出革命者的豪情壮志。末三句更进一层,展现出革命者不畏惊涛骇浪、力挽狂澜的英雄气概,艺术地回答了上阕的发问:只有我们革命者,才是主宰天下的主人。至此,诗情得到了酣畅的表达。本词用了“赋”的手法。上阕,为了突出“万类霜天竞自由”,为了突出秋富有生命活力这一总体特征,从色(“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红。“漫江碧透”:绿)和动态(“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角度进行铺陈。下阕,为了突出“同学少年”的精神风貌和战斗风姿,分别从年龄、才华、意志、气概和革命活动、志趣等方面进行铺陈。
2.全词意象壮美、意境高远。
本词写寒秋之景,却不悲秋而生气勃发,这得力于意象的选择和表达。在意象的选取上,作者视野开阔,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从景物的状态看,有静态的火红的枫林,有动态的“争流”的“百舸”。作者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充分显示了秋景的意象美。在意象的表达上,如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其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色彩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 此外,意象美还表现在意象的组合上。《沁园春·长沙》中主要采用并列式和辐射式两种意象组合方式。如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从整体上看都是并列关系,词人以并列的手法将意象组合在一起,并且注意动静搭配,远近结合,从而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又如词的下阕中所回忆的往昔生活,也是两两并列,突出了年轻的革命者奋发向上、敢作敢为的精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图”。辐射式是说意象的辐射形成一个意象群。上阕“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意象,是在中心意象“万类霜天”的辐射下形成的,下阕“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两个并列的复合意象也是在“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的辐射下形成的。而从全词看,中心意象应该是“独立寒秋”的“我”,其他意象则是在这一中心意象的辐射下形成的。在这里,胸怀博大的看风景的人也便成了“风景”。
3.对比突出。
“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处对比;“万类霜天竞自由”
(含有人民被压迫之意,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4.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出鹰的矫健飞腾的雄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课件29张PPT。 第2课时
(时间:45分钟 满分:90分)
一、基础知识(15分)
解析 A项州—洲;C项“劲”读jìnɡ,满—漫;
D项“峥”读zhēnɡ,义—意。B..解析 A项“怅”原意是惆怅失意,这里指“由深思而引发的激昂慷慨的心绪”。C项舸:大船。霜天:深秋季节。深秋霜降,故称。D项风华:风采才华。
答案 B3.下列词语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看/万山/红遍 万类霜天/竞自由
B.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C.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粪土/当年万户侯
D.橘子/洲头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解析 粪土当年/万户侯。 C4.下面对加点的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A.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染”字写出了枫林在秋天里树叶变红,好
像被人浸染过一样。
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击”字生动地表现了雄鹰飞翔时迅猛有力
地拍打翅膀的生动形象。“翔”字将鱼儿在
水中轻快自由的动作表现得生动传神。...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怅”字是惆怅、惋惜之意。作者在这寥廓
的苍茫大地上感到寂寞,于是发出惆怅。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遏”字写出了在大风大浪里游泳,急流勇
进,奋力划水的情形,激起的波浪,几乎把
飞快的船只给阻挡住了。
解析 “怅”在这里是指“由深思而引发的激昂慷慨的心绪”。
答案 C..解析 B项“风华正茂”形容青春焕发,才华横溢。不能修饰少年儿童。C项“峥嵘岁月”指不平凡的年月。与句意不符。D项“风云人物”指在社会活动中影响大的人物。大词小用。
答案 A6.填写下列横线上空缺的毛泽东诗词名句。(每
空0.5分,共5分)
(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__________,
__________。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
竞自由。
(2)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________,
________。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
户侯。
(3)______ ___ _,人间正道是沧桑。(《人
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4)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______________。(《采桑子·重阳》)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天若有情天亦老战地黄花分外香(5)牢骚太盛防肠断,______________。(《和柳亚子先生》)
(6)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_______ ___。(《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7)自信人生二百年,______________。(《游泳》)
(8)______________,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菩萨蛮·大柏地》)风物长宜放眼量无限风光在险峰会当击水三千里赤橙黄绿青蓝紫二、文本阅读(25分)
阅读《沁园春·长沙》全词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完成7~12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7.找出《沁园春·长沙》中显示作者思路的关键
词,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6分)
答案 (1)看、怅、问、忆、记。(2)它们的内
在联系是:“看”字总领写景的诗句,描绘了
一幅雄奇壮丽的湘江秋景图,而对生机勃勃的
自然景色,诗人因“怅”而“问”,表达了对
自然和社会由谁主宰这一问题的追问。并由此
追忆意气风发、富有激情的“同学少年”指点
江山、中流击水的壮志与豪情。8.《沁园春·长沙》的上阕,作者是从哪些方面、
什么角度来描绘绚烂多彩的秋色图的?(4分)
答案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9.《沁园春·长沙》的下阕转到“忆往昔峥嵘岁
月稠”,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词人怎样的
思想情怀?(3分)
答案 下阕写了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激扬文
字、指点江山、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
年,表现了他们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
创造新天地的战斗精神。10.《沁园春·长沙》和《天净沙·秋思》所选
取的意象有什么不同?(4分)
答案 (1)毛泽东的词写秋天,选取了万山、
层林、湘江、船只、飞鹰、游鱼等景物,赋予
它们以绚丽的色彩和勃勃的生机。(2)马致远
的散曲小令也写秋天,选取了枯藤、老树、昏
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
景物,赋予这些夕阳西下之时的景物以孤寂、
凄冷、暗淡之调。11.《沁园春·长沙》和《天净沙·秋思》描绘
形象的方法有什么不同?(4分)
答案 (1)毛泽东的词以一个“看”字总领以
下七句,采取了远近高下相间、动静结合、色
彩对照的方法,从多角度描绘了独立于橘子洲
头时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秋景
图。(2)马致远的小令,主要采用意象叠加的
方法,前三句九个名词排列,描绘了九种富有
特征的景物,动静结合,冷暖对比,和谐地组
成了深秋夕照图。12.《沁园春·长沙》和《天净沙·秋思》所表
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4分)
答案 (1)毛泽东的词借景抒情,形象地表现
了词人关注国家命运,结合对当时革命形势的
深切感受,提出了苍茫大地由谁主宰的问题,
表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壮情怀。(2)马致远
的小令借景抒情,表现了流落天涯的羁旅之人
的寂寞和悲伤情怀。三、课堂延伸(2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13~16题。
沁园春·雪
毛泽东
一九三六年三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注】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开始发展陕甘宁抗日根据地。毛泽东于2月在陕北清涧时,正逢一场大雪,心情格外愉快,挥笔写了这首词。
13.这首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全词表达
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①这首词的上阕写的是北方的壮丽雪
景,下阕写对千古英雄的评论。②表达了作
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赞颂了要掌握中
国命运的无产阶级的壮志豪情。14.上阕是如何写雪景的?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
(10分)
答案 (1)上阕前三句总写祖国北方雄伟壮观
的雪景概貌。(2)“望长城内外……欲与天公
试比高”,分写祖国北方冬天的雪景,有 “长
城内外”、“大河上下”和群山高原三个景
观,由“望”字贯穿。“长城内外”四字极
写北方的广阔,“唯余”突出了雪大且广,
“莽莽”绘出色调和气势。“唯余莽莽”写出
了“雪飘”的结果和特点,“大河上下”是
“千里”的典型化,“顿失滔滔”是“冰封”的景象。“顿失”由动到静,又突现了北方雪后的严寒。“银”、“蜡”绘色,“蛇”、“象”绘形。用“蛇”喻群山的高低曲折,用“象”喻高原的平阔奇高。“舞”、“驰”绘动。“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冰封”、“雪飘”之后登高远眺的群山和高原的真实情况。“欲与天公试比高”,用拟人手法,除艺术地写出两者的奇高之外,还绘出两者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三个景观组合成祖国冬天雪后的壮丽山河,给人一种壮美之感。(3)“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写近看之景,是想像之景。阳光照在一望皆白的雪地上,红白相映,好像美女红色的装束外面罩着一层薄薄的白纱,白里透红,红里透白,并由此引出“看”的感受“分外妖娆”。这是写祖国山河的壮丽中的秀美。(①③,各2分;②,6分)
1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有什
么作用?(2分)
答案 承上启下。
16.下阕是如何引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
看今朝”的?(6分)
答案 (1)作者运用了衬托的手法。(2)秦始皇虽然统一了中国,汉武帝也抗击过匈奴,但他们统治这块江山,只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缺少真正的才德,不善于文治,所以说“略输文采”。唐太宗为唐代的兴盛建立过功业,宋太祖弭平五代动乱,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但他们也没有突破封建君王的局限,实行重大改革,文治的根本精神还是把握不了,所以说“稍逊风骚”。成吉思汗,只知开拓疆土,只有武功,而无文治,所以说“只识弯弓射大雕”。在此基础上,作者以雄视千古的豪情,自然引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结论。四、语言运用(8分)
17.仿照画线句子,续写句子,构成上下衔接、
情调一致的一段话。(3分)
秋天的天是温情的。白色的云是秋雨的故
乡,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秋天的地是
深情的。斑斓的色彩是大地纯真的妖颜,
_______________ _____。 蓝色的天是大雁的家园红色的霞是太阳的曳地长衫 丰硕的果实是大地慷慨的奉献18.将下面的两句诗,依据寓情于景的原则扩写
成一段60字左右的文字。(景物不能遗漏)(5分)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扩写:__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千里江南,生机勃勃,黄莺在辽阔的天
空下快乐地歌唱,丛丛绿叶掩映着簇簇鲜艳的
红花,村庄傍着淙淙的流水,城郭依着青翠的
山峦,酒旗斜矗,迎风招展。迷人的江南,令
人心旌荡漾。五、随堂练笔(20分)
19.试将杜牧的《山行》改写成一篇写景抒情的
散文,不少于200字。
山 行
杜 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例文】
白云深处枫叶红
一片叶子,轻轻地落进了视线。飘舞的身姿,如一只残蝶,在秋风中无可奈何地逝去。崎岖的山径上,每一块石头,都闪着深秋的寒光,像一位老者的脸,布满沧桑。
白云轻柔地环抱着青山,几点朦胧的村舍,远远地笼罩在一片缥缈之中。几声鸡鸣,沿着小路传来,打破了所有的宁静。 拐过一座山头,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丛丛火红的枫叶,如一簇簇跳动的火焰,在山腰静静地燃烧。这些生命的色彩,让一颗落寞的心顿生惊喜。停下脚步,伫一方青石,久久凝视。秋天的枫叶,漫山遍野,点燃大地,点燃天空,点燃季节,点燃每一颗疲惫的心灵,胜于春天里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