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试题
送东阳马生序(一)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题。(共11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罗伦传》:罗伦,字彝正,吉安永丰人。家贫樵牧,挟书诵不辍。及为诸生,志圣贤学,尝曰:“举业非能坏人,人自坏之耳。”知府张瑄悯其贫,周之粟,谢不受。居父母丧,逾大祥,始食盐酪。成化二年,廷试,对策万余言 。直斥时弊,名震都下。擢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 (节选自《明史》)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余 因 得 遍 观 群 书。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色愈恭,礼愈至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B.久而乃和 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C.主人日再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D.或遇其叱咄 或王命急宣(《三峡》)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举业非能坏人,人自坏之耳。
4.两个语段都对主人公的家境作了介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5.甲文中的宋濂和乙文中的罗伦最终都成就斐然,这与他们的学习态度是分不开的,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3分)
参考答案
1.余/因得/遍观群书。(一处1分。共2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朗读节奏的划分。划分节奏之前要了解句子本身的含义,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来划分朗读节奏。同时注意句子主谓之间应停顿。因此该句的朗读停顿应为“余/因得/遍观群书”。
2.D(2分)【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含义的辨析。A项中的意思分别为:周到、到位/到; B项中的意思分别为:暖和/和煦;C项中的意思分别为:提供饮食/喂养;D项中的意思分别为:有时/有时。故答案选D。
3.(1)(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译对“先达”1分,译对大意1分。共2分)
(2)科举考试并不能毁坏人,人自我毁坏罢了。(译对“举业”1分,译对大意1分。共2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翻译时要注意句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同时还有注意省略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第(1)句中要注意“先达”一词,第(2)句中要注意“举业” 一词,翻译完成后,要注意语句通顺,忠实于原句表达的意思。
4.通过写家境的贫寒,突出了主人公生活条件的艰苦,凸显主人公的志趣所在,对比表现人物好学勤奋形象。(意思对即可。2分)
【解析】两个语段中都写到了主人公家境的贫寒,但他们并没有因此放弃学习,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愈发向上。他们对学业的执着在贫寒家境的衬托下显得更加难能可贵,同时也更能突出他们勤奋好学的形象。
5.示例:(1)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2)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3)学习要敢于发问;(4)学习要有主动性;(5)学习要勤奋刻苦;(6)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每点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共3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段的对比探究能力。甲文中的宋濂家境贫寒但积极主动地借书学习;博览群书不畏艰辛,即使手足皲裂,仍不辍学习;向人学习时态度谦恭,对读书有极为浓厚的兴趣;乙文中的罗伦在家贫时仍积极向人求教,一心向学,勤奋刻苦,遇到困难时也能不畏艰险,最终学有所成。综合以上两个人物形象学习态度的共同之处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罗伦,字彝正 ,吉安永丰人。家里穷以砍柴放牧为生,他随身带着书诵读,从不间断。等到入学成为诸生的时候,立志钻研圣贤之学,曾说:“科举考试并不能毁坏人,人自我毁坏罢了。”知府张瑄可怜他贫困,用粟米周济他,罗伦感谢而不肯接受。为父母服丧,过了两周年,举行大祥祭礼后,才开始吃盐和奶酪。 成化二年,罗伦参加廷试,做对策一万多字。径直痛斥时弊,名声震动京城。被选为进士第一,授官翰林修撰。
送东阳马生序(二)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5—10题。(共10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李德辉传》:李德辉,字仲实,通州潞县人。适岁凶,家储粟才五升,其母舂蓬稗、炊藜苋而食之。德辉天性孝悌,操履①清慎,既就外傅②,嗜读书,束于贫,无以自资,乃辍业。年十六,监酒③丰州,禄食充足,甘旨,有余则市笔札录书,夜诵不休。已乃厌糟曲,叹曰:“志士顾安此耶!仕不足以匡君福民,隐不足以悦亲善身,天地之间,人寿几何,恶可④无闻,同腐草木也!”乃谢绝所与游少年,求先生长者讲学,以卒其业。 (节选自《元史》)
【注】①操履:操行。②外傅:老师。③监酒:监管制酒。④恶可:怎么能,如何能。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每 假 借 于 藏 书 之 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
B.弗之怠:懈怠。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心。
D.礼愈至:达到。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乃谢绝所与游少年,求先生长者讲学,以卒其业。
4.甲文作者借到书“手录”“弗之怠”,乙文作者“市笔札录书,夜诵不休”,这表现了他们怎样的共同心态?(2分)
5.宋濂与李德辉在志趣方面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两文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一处1分。共2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朗读节奏的划分,划分朗读节奏主要是通过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划分前还要注意句子的各种成分,注意主谓、谓宾等等,分清这些能让划分更准确。题干中的句子是一个省略句,省略了主语,“每”是状语,“藏书之家”是“假借”的对象,因此正确的断句应为“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D(2分)【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思的辨析。D项中“至”的意思应为“周到”。
3.(1)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译对“闻”1分,译对大意1分。共2分)
(2)于是李德辉委婉拒绝(和他)共同游玩的少年(同伴),请求先生、长辈讲授知识,来完成自己的学业。(译对“卒”1分,译对大意1分。共2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时要把握句中重点字词的意思,如“闻”“卒”等,同时还要注意句子是否省略了一些成分,翻译时要注意补充出来,如果是倒装句要注意将句子恢复到现代汉语正确的语序。如第(2)句中省略了主语,翻译时要作以补充。
4.表现了主人公渴望读书迫切心情和执着于学习、废寝忘食的求知心态。(意思对即可。2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分析能力。题干中的提示词都表现了主人公渴望读书的急切以及读书时忘我的状态,所以答题时围绕这一点作答即可。
5.宋濂与李德辉两人的家庭都很贫困,但他们都喜欢读书。宋濂抄书而读,又善于向有德行的人请教学习,读书是因为自己志趣在此,不注意外在条件,不与人攀比;李德辉抄录书籍,读诵不息,又谢绝与朋友的交往,专心求教,立志于做一个为国效力、造福于民、孝顺父母且有修养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对比探究能力。两个语段的主人公均是家贫治学,且专注于学习,善于向他人请教,二者学习都意在能够有所收获。答题时,结合语段中主人公的言行举止分析作答,写出二人爱好读书,志在有所得即可。
【参考译文】
李德辉字仲实,通州潞县人。恰好遇上灾年,家里储存的粮食只有五升,他的母亲舂蓬稗,挖野菜来吃。德辉生性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节操高尚。等可以上学时,特别喜欢读书,因为家贫,没有办法自己交付学费,只能中途辍学。十六岁,到丰州监管制酒,俸禄和粮食很充足,有剩余的他就卖掉,买来纸和笔抄书,晚上诵读不停息。后来厌恶糟曲,慨叹说:“志士怎能安于这样呢?做官不足以辅佐君主造福百姓,隐居不足以愉悦亲人独善其身,天地之间人能活多久呢?怎么能默默无闻,跟腐朽的草木一样!”于是李德辉委婉拒绝(和他)共同游玩的少年(同伴),请求先生、长辈讲授知识,来完成自己的学业。
送东阳马生序(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21-25题。(14分)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张嘉贞落魄有大志,亦不自异,亦不下人,自平乡尉免归乡里。布衣环堵之中,萧然自得。时人莫之知也。张循宪以御史出,还次蒲州驿。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问驿吏曰:“此有好客乎?”驿吏白以嘉贞,循宪召与相见,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③,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及命表又出意外。他日,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已官让之。则天曰:“卿能举贤,美矣,朕岂可无一官自进贤耶?”乃召见内殿,隔帘与语,嘉贞仪貌甚伟,神采俊杰,则天甚异之。翌日,拜监察御史。
(节选自《大唐新语·张嘉贞》)
【注】①下人:下于人,在别人之下。②环堵:四围墙,常形容居屋狭小简陋。③积时凝滞者:长期积累下来的难以解决的问题。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同舍生皆被绮绣( ) (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
(3)还次蒲州驿 ( ) (4)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 )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①烨然若神人 ②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B.①足肤皲裂而不知 ②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C.①时人莫之知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D.①则天甚异之 ②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23.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断两处。(2分)
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
24.翻译下面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己官让之。
25.阅读上面两选段,完成下面填空。(可用原文语句填写,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1)甲文重点写作者在求学过程中生活的艰苦,运用对比手法写了自己与“同舍生”不同的穿着打扮,在这方面作者的态度是____。
(2)乙文中张循宪通过“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和“命表又出意外”两件事,发现张嘉贞________的特点。
送东阳马生序(三)答案
21【答案】(1)同“披”,穿;(2)破;(3)停留,住宿(4)咨询或询问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解释。对课内的文言词语,要加强识记,尤其是对特殊用法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词语。对于通假字,一定先要写出所通假的字,再进行解释。对于课外的文段,要联系学过的文言词语来作答。考在课外,得法课内。如“次”,可以联系到《陈涉世家》中“皆次当行”的“次”来解释。“咨”可以联系《出师表》中的“咨臣以当世之事”中的“咨”。
2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平常要多积累,把每个虚词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A.①“炸然”的“然”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信然”的“然”是代词,这样。B.①“而不知”的“而”表转折:②“登轼而望之”的“而”表顺承。C.①“莫之知”宾语前置,“之”代词,代张嘉贞;②“行道之人”结构助词,的。D.两个“异”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23.【答案】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语句节奏的划分。划分的时候,应该以词语的意义为单位,表达一个意义的词语就不能被划分开。题目中还作出了提示,“断两处”。“循宪”是人名,他所做的事是“方复命”,因此第一处划分为“循宪方复命”。“有……者”是一个固定搭配,后面应该停顿,这样就能断开了。
24.【答案】(1)因为(我)内心有足够值得快乐的事,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2)武则天拿这件事询问张循宪,张循宪全部按实际情况回答,于是请求把自己的官职让给张嘉贞。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的时候,要遵循逐字逐句的原则,文言句子中的每个词语都要有对应的解释,适当地进行增删调换,使句子表达流畅。(1)中关键词“中”是 “心中”的意思,“不若”是“不如”的意思。(2)中关键词“具”是“全,都”的意思,“对”是 “回答”的意思。
25.【答案】“略无慕艳意”或根本不羡慕。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立足于弄懂选文内容,然后能扣紧文中关键语句,按要求,可用原文语句填写,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题目考查对作者的态度的分析,文中体现态度的语句是“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答案】才能超群。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解答的时候,要看张嘉贞在这两件事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根据其言行来分析性格特点。从“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可以感受到他才华出众的特点,扣住“才能”,用准确的词语概括出来即可。
【乙参考译文】
张嘉贞潦倒失意而胸怀大志,既不自认为与众不同,也不自卑于人,从平乡尉任上免官归乡,身为平民住在四围土墙的屋子中,凄清冷落而怡然自得。当时人们并没有谁了解他。张循宪凭御史身份出巡,回来时住蒲州驿站。循宪正要回报情况,出使的事情还有没有解决的,心中很是忧虑。张嘉贞问驿站的小吏:“这里有好的客人吗?”小吏把张嘉贞告诉了他。张循宪叫来张嘉贞和他相见,拿那些经过长时间没有解决的事情询问,张嘉贞随着情况灵活应答,没有什么事情不通达。等到让张嘉贞写奏章,(那文辞条理)更是出乎意料。他日,武则天拿这件事询问张循宪,他全按实情回答,于是请求把自己的官位让给张嘉贞。则天皇帝说:“你能举荐贤能,是好事啊,我难道没有一个官位自己进用贤人吗?”于是在内殿召见张嘉贞,隔着帘子与他谈话,张嘉贞容貌高大英俊,神采出众,武则天认为他与众不同。第二天,张嘉贞被授官为监察御史。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