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精选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宋神宗对辽和西夏的评价为:“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这反映出辽和西夏( )
A.军事实力远超前代 B.统治方式更加成熟
C.文明程度高于中原 D.对外政策趋于防守
2.耶律阿保机称帝后,不断对外扩张。随着统治版图的不断扩大,境内民族成分也日益复杂,政府逐渐确立了双轨行政制度。其具体做法是( )
A.分设南、北面官 B.编设猛安、谋克
C.按四等人差别对待 D.推行行省制度
3.1057年,即位不久的辽道宗耶律洪基曾“以《君臣同志华夷同风》诗进皇太后。”其原作已佚,懿德皇后萧观音回赠一首诗,内容如下。这体现了辽朝统治者( )
君臣同志华夷同风萧观音虞廷开盛轨,王会合奇深,到处承天意,皆同捧日心。文章通谷蠡,声教薄鸡林,大寓看交泰,应知无古今。备注:虞廷,指處舜的朝廷,在此诗中指辽国。王会,典故,指周公朝会诸侯。谷蠡,是匈奴蕃王封号。鸡林,古国名,指朝鲜半岛的新罗国。
A.实行“因俗而治”策略 B.相信“君权神授”的观念
C.对加强民族交融的认同 D.全面推行汉化政策的决心
4.《武溪集》载:“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由此可知,辽朝职官设置的特点是( )
A.因俗而治 B.民族自治 C.胡汉交融 D.以文治国
5.《辽史百官志一》:“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契丹采取“一国两制”主要是因为( )
A.契丹与汉族风俗习惯不同 B.契丹与汉族民族矛盾尖锐
C.境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皇帝与汉族官僚谋求妥协
6.下列属于辽、西夏和金统治措施共同点的是( )
A.实行南北面官制度 B.向宋王朝称臣纳贡
C.实行猛安谋克制度 D.学习中原王朝制度
7.《金史兵制》载:“金之初年,诸部之民无它徭役,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孛堇征兵,凡步骑之仗糗皆取备焉。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这说明猛安谋克( )
A.推动金朝的建立与发展 B.模仿汉族的地方管理制度
C.是社会与军事管理系统 D.加强与汉族间的交往交融
8.如图是中国某时期各民族政权并立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国实行猛安谋克制度
B.乙国分置南北面官管理国内事务
C.丙国实行“四等人制”
D.甲国与丙国签订和议,甲国向丙国称臣
9.辽朝南北面官制度和金朝“猛安谋克”制度的共同特点是( )
A.借鉴了汉族先进政治制度 B.带有民族歧视的色彩
C.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灵活性 D.具有浓厚的血缘关系
10.辽夏金元统治者十分注意本民族文化的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创制文字。在科举考试中开设进士科并用本民族创制的文字答题的政权是( )
A.辽 B.西夏 C.金 D.北魏
11.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座城市:“设祭祀建筑,如天坛、风师坛、雨师坛、朝日坛、夕月坛等,使礼制大备、气象初显,从而为元明清时代京师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这座城市最有可能是( )
A.唐朝长安城 B.北宋开封城 C.南宋临安城 D.金朝中都城
12.金朝制度基本沿袭唐宋,但却保持了猛安谋克制度。有关“猛安谋克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 B.契丹族的民族管理系统
C.是金灭南宋的重要保障 D.适用于金统治下的所有民族
13.有元一朝,下列区域始终由中央机构直接管理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下列措施中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是( )
A.汉武帝实行中朝制度 B.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C.明成祖设置内阁 D.清朝设置军机处
15.为了便于对“琉球”的管理,元政府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隶属于晋江县。元朝时期的“琉球”即今天的( )
A.西藏 B.台湾 C.福建 D.广东
16.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元人所谓‘行中书省’,即是活动的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其意惟恐一个中央政权不足控驭此广土众民,乃专为蒙古狭义的部族政权而设此制度。”可以判断,“行中书省”是( )
A.中央的派出机构 B.皇帝的中枢秘书机构
C.地方的自治机构 D.掌管民族事务的机构
17.下图分别为隋朝与元朝大运河线路图。与隋朝相比,元朝大运河( )
A.沟通了五大水系 B.以新修运河为主体
C.大大缩短了航程 D.压制了海运的发展
18.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以下属于元朝时代特征的是( )
A.民族矛盾尖锐 B.民族平等和谐 C.阶级矛盾缓和 D.民族交融发展
19.元朝时期,蒙古人的西征和南下,产生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大批东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人因此来到中原定居,并与其他民族的人通婚繁衍,逐渐形成一些统称为“回回”的穆斯林少数民族,使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获得了可靠而广泛的群众基础。由此可知元朝民族交融的特点是( )
A.少数民族内迁使民族交融加强 B.外来民族与中华民族的交融
C.民族交融的程度加深主要是靠宗教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从元开始
20.元朝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下列关于元朝对边疆的管理对应正确的是( )
A.西域——辽阳行省 B.台湾——澎湖巡检司
C.吐蕃——宣慰司 D.东北——岭北行省
21.辽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但各民族人民互迁、杂居现象也更为普遍,中华民族交融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以下选项是其重要见证的有( )
①元朝把黄河流域的女真族和契丹族也称为“汉人”
②蒙古族、回族的形成
③汉语成为各族人民通用的交流工具
④民族矛盾的消失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2.1333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唐兀、回回、于阗、哈喇鲁、畏兀儿等民族50名,58%人的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70%娶汉人为妻。这说明了元朝( )
A.奉行民族歧视政策 B.已经完全实现汉化
C.科举考试更加公平 D.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23.元朝开通了直通南北的大运河,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是因为( )
A.海外贸易非常发达 B.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C.南方反元势力强大 D.来自北方的威胁加重
24.新疆古称西域,西域一词特指新疆地域范围从古代一直延续至清朝中期乾隆帝统治时期,下列项中有关西域历史表述正确的有( )
①汉武帝时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
②唐朝在西域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③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等加强对西域的管辖
④乾隆年间在西域设置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25.(13分)阅读材科, 则管问题。
材料一
武王已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封弟振铎于曹,封叔武于成,封叔处于霍。”
——司马迁 《管蔡世家》
材料二
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材料三
元朝同宋一样, 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材料一反映的是西周什么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制度在政治上的积极作用。(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4分)
(3) 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6分)
26.(13分)自秦汉以来,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并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内容及其影响。(10分)
27.(2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三省六部制确立于哪一朝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10分)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128
(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8分)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史学集刊》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行政制度?历史上,这一制度有何影响?(11分)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精选练习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C A C D C A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A C B B A C D B B
题号 21 22 23 24
答案 A D B B
1.【答案】B【解析】据材料“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可知,宋神宗的意思是辽和西夏兼有农牧两种经济,与汉、唐时期仅有单一游牧经济的北方民族政权相比,更加难以对付,反映出辽和西夏统治方式更加成熟,故选B项;宋神宗的话反映出这一时期辽和西夏民族政权兼顾游牧、农耕,没有强调辽、西夏军事实力,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辽和西夏是少数民族政权,其文明程度不如中原地区,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辽和西夏统治方式更加成熟,没有体现其对外政策情况,无法得出其对外政策趋于防守的结论,排除D项。
2.【答案】A【解析】契丹国由于境内民族情况复杂,逐渐确立了双轨行政制度,即南北面官制度,南面官实行汉制,北面官实行契丹制度,故选A项;女真族编设猛安、谋克作为其基层的军事和社会组织,排除B项;元朝时期按四等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差别来对待不同民族,排除C项;在地方管理上,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文章通谷蠡,声教薄鸡林”中原文化和教化到达边远的少数民族,可见民族交流的范围大,也是对民族交融的肯定,故选C项;“君臣同志华夷同风”可以看出全国文化统一的盛况,而不是制度分立,排除A项;“虞廷开盛轨,王会合奇深”可见其强调中中华传统的继承,而不是违背中原的统治秩序,排除B项;“到处承天意,皆同捧日心”体现的是辽朝的文化观,而不一定是完全的汉文化,排除D项。
4.【答案】A【解析】据材料“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可知辽代在汉人统治区即使是胡人,也穿汉服称汉官,故选A项;无论是番中还是燕中,都属于辽代派遣官员统治,并非民族自治,排除B项;胡人区契丹官,汉人区汉官,并没有胡汉交融,排除C项;宋代以文治国,排除D项。
5.【答案】C【解析】据唯物史观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契丹的“一国两制”是政治制度,其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不平衡,故选C项;风俗习惯的不同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民族矛盾尖锐,排除B项;辽政权中契丹是统治阶层,无需与汉族官僚妥协,排除D项。
6.【答案】D【解析】辽、西夏和金纷纷学习中原王朝的制度,或是政治制度,亦或是文化制度,故选D项;A项只符合辽,排除A项;B项只符合西夏,排除B项;C项只符合金,排除C项。
7.【答案】C【解析】据材料“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孛堇征兵”,可见猛安谋克将平民平时的生产活动和军事结合一起,是社会与军事管理系统,故选C项;据材料“金之初年”,猛安谋克制是金朝建立后实施的,排除A项;猛安谋克是金朝的制度创新,并不是模仿汉族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B项;猛安谋克制是金朝少数民族的社会与军事管理系统,不利于加强与汉族间的交往交融,排除D项。
8.【答案】A【解析】据材料“中都”(金都城)“兴庆”(西夏都城)和“临安”(南宋都城)可知,反映的是金、西夏和南宋并立的形势图,当时的甲国即金政权实行猛安谋克制度(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故选A项;分置南北面官管理国内事务的是契丹建立的辽政权,并非图中的乙国(西夏),排除B项;实行“四等人制”的是元朝,并非丙国(南宋),排除C项;1141年甲国(金)与丙国(南宋)签订绍兴和议,丙国向甲国称臣,排除D项。
9.【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辽朝南北面官制度以国制待契丹,以汉制待汉人,适应了不同民族发展的需要,金朝猛安谋克制是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将女真族大批迁入中原地区在汉族村落之间筑寨居住,推进女真族的封建化和汉化,这反映了辽、金在民族治理上因俗而治的灵活性,故选C项;猛安谋克制是女真族自身的制度,并未借鉴汉族,排除A项;两个制度适应了不同民族的发展需要,并不带有民族歧视色彩,排除B项;根据所学,猛安谋克制是一种部落联盟的组织形式,具有浓厚的血缘关系,但南北面官制主要以地域为划分标准,排除D项。
10.【答案】C【解析】金创制了女真文字,并在科举考试中开设女真进士科,故选C项;辽创制了契丹大字、小字,但未“开设进士科并用本民族创制的文字答题”,排除A项;西夏虽有自己的民族文字,但未“开设进士科并用本民族创制的文字答题”,排除B项;北魏时科举制还没有创立,不可能有进士科,排除D项。
11.【答案】D【解析】“从而为元明清时代京师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说明这座城市在今北京境内,1153年金朝迁都中都,即今北京附近,故选D项;唐朝长安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排除A项;北宋开封城在今河南省开封市,排除B项;南宋临安城在今浙江省杭州市,排除C项。
12.【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猛安谋克制度下,凡女真民户,每三百户编为一谋克,十谋克编为一猛安,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故选A项;契丹族的民族管理系统是南北面官制度,排除B项;南宋是被元朝所灭,排除C项;金朝猛安谋克制度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不一定适合所有民族,排除D项。
13.【答案】C【解析】结合图示,根据元行省图可知①属于岭北行省,故①错误;②是南海区域,不是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区域,故②错误;③位于大都附近,属中央政府直接管辖,故③正确;④是宣政院辖地,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14.【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行省制度是元朝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由中央任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项;中朝制度将丞相的决策权转移到中朝,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排除A项;内阁是皇帝个人的内侍顾问秘书机构,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排除C项;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历史的顶峰,排除D项。
15.【答案】B【解析】元朝政府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琉球”是今天的台湾,故选B项;元朝设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西藏地区军政事务,排除A项;澎湖巡检司隶属于福建晋江县,排除C项;元朝时期,现广东地区大部属于江西行省,小部属于湖广行省,排除D项。
16.【答案】A【解析】据材料“活动的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可知,元朝为了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实行行省制,是元朝中央的派出机构,故选A项;行省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不是皇帝的顾问机构,排除B项;行中书省是元朝加强对地方控制的制度,不是地方自治机构,排除C项;宣政院是掌管民族事务的机构,排除D项。
17.【答案】C【解析】据图片可知元朝改变了隋朝时迂回曲折的路线,缩短了航程,故选C项;隋朝和元朝的大运河都沟通了五大水系,排除A项;据图片可知元朝运河是在隋朝运河的基础上开通的,排除B项;据所学元代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排除D项。
18.【答案】D【解析】依所学,元世祖实行一省两院制,延续唐宋政治制度,推行汉化政策,有助于促进民族交融,故选D项;元朝推行行省制,促进了各民族交融,排除A项;元朝推行“四等人制”民族地位不平等,排除B项;元朝后期因政治腐败等问题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出现农民起义,排除C项。
19.【答案】B【解析】“大批东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人因此来到中原定居,并与其他民族的人通婚繁衍,逐渐形成一些统称为‘回回’的穆斯林少数民族”可见这里的融合方式是中外融合,故选B项;“大批东来的信仰伊斯兰教”是外来民族,不是国内的少数民族,排除A项;“大批东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人因此来到中原定居,并与其他民族的人通婚繁衍,逐渐形成一些统称为‘回回’的穆斯林少数民族”这种方式只是元朝民族融合其中的一种,不能以编全,排除C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从秦朝建立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就已经开始了,排除D项。
20.【答案】B【解析】元代在福建晋江设置澎湖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故选B项;元代设置宣慰司,以加强对西域的管理,排除A项;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的宣政院进行管理,排除C项;元代管理东北地区的是辽阳行省,排除D项。
21.【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元朝时期,统治者为保障自己的统治利益,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实行“四等人制”,其中汉人主要指北方的汉族,也包括已经入主中原的契丹、女真人,故①正确;元朝时期,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故②正确;元朝消灭南宋之后,统一了全国,将汉语作为各族人民通用的交流工具,故③正确;在辽夏金元时期,民族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消失,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22.【答案】D【解析】据材料“1333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唐兀、回回、于阗、哈喇鲁、畏兀儿等民族50名,58%人的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70%娶汉人为妻”,可知元朝少数民族中有很大一部分开始与汉族通婚,促进了民族交融,故选D项;材料指出元朝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并不是民族歧视政策,排除A项;“完全”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科举一种选官办法,无法比较其更公平,排除C项。
23.【答案】B【解析】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完成,元朝时期,政治中心在北方,故大量物资需要从南方运往北方,因此开通直通南北的大运河,故选B项;开通运河是内河航运,不是海外运输,排除A项;开通运河和航线主要是为了运输和经济,排除C项;元朝统治者统一了北方,故北方不存在较大威胁,排除D项。
24.【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此时是汉宣帝在位时期,不是汉武帝,故①错误;唐朝中央政权为加强管理,先后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故②正确;为加强对西域的管辖,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故③正确;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1762年在西域设置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25.【答案】(1)制度:分封制。(1分)
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西周统治。(任答1点合理即可,2分)
(2)作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深刻影响后世。(任2点4分)
(3)创新: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2分)
历史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任2点合理即可,4分)
26.【答案】(1)环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3分)
(2)内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4分)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6分)
27.【答案】(1)朝代:隋朝。(4分)作用: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2分)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2分)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2分)
(2)措施: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2分)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2分)设诸路转运司统管,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4分)
(3)制度:行省制度。(3分)
影响:提高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任意四点,每点2分,共计8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