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桂花雨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2.能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3.通过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能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辨词导入——激起探“雨”欲望
板书“雨”字,看到雨字,你想到什么?添上“桂花”二字,看到“桂花雨”三个字,你又想到什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一起走进台湾作家琦君的童年,去感受一场美妙的——《桂花雨》。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初读感知——回忆“雨”中往事
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
读书交流。
选读感兴趣的段落,相机正音。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理清文章脉络。
(3)质疑,教师梳理重、难点问题。
三、扣词品“香”——读出“雨”中滋味
1. 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描写家乡桂花香的句子。
(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3)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4)全年,整个村子都沉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2.学生自读,透过文字感受花香。
3.紧扣“浸”字,解读“全年”。
(1)理解“浸”的本意,结合语境,体会“浸”的妙用,让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花香。
(2)设疑解读“全年”。金秋十月,桂子瓢香,弥漫四方,让左邻右舍沉浸在花香中,但为何一年四季村里人都浸在香气里呢?联系课文第四小节说一说。
4.指导朗读两处含有“浸”的语句。(指名读、分组读、齐读)读出桂花香的浓郁,香味沁人心脾。
四、析句知“乐”——体验“雨”中情趣
1. 真香啊!但是在作者记忆里,难以忘怀的仅仅是桂花的香味吗?你认为更重要的是什么?出示语句: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之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2. 品读第三节,体验“摇花之乐”。
(1)指名读第三节,其余学生思考:哪些语句描写了“摇花之乐”?
(2)引导学生交流。为什么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老是”,指导朗读“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体会“我”迫不及待的心情)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A.这段话共两句,你最喜欢哪一句?(朗读指导:“抓住、帮着、铺、抱、使劲儿”等词语体会摇桂花时内心的兴奋、喜悦。特别是“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要反复引导学生朗读,品味。)
B.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摇桂花的情景。教师配乐示范读,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到那个花雨缤纷的日子。
C.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D.播放摇桂花的课件,再次和作者分享“摇花乐”。
E.齐读,读出“摇花乐”,读出“花雨美”。
3.品味“话中之情”。
(1)后来作者离开故乡,到了外地,可再忙,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然而母亲却说——(出示母亲的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2)分组读。思考并交流:外地的桂花真的香不过家乡院子里的一棵桂花树吗?母亲为什么这样说呢?你能读懂母亲的心吗?
(3)联系上文,让学生找出母亲与家乡桂花的小故事,说一说。
(4)教师深情地引读母亲的话。在母亲的心中,家乡的桂花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所以当“我”把一大袋桂花捧给母亲时,母亲满怀深情地说(学生读母亲的话)。“我”把母亲的话牢牢记在心中,轻轻对自己说(学生读母亲的话)。
五、文本链接——创造“雨”外意蕴月是故乡圆,人是故乡亲,花是故乡香。故乡的一草一木无一不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于是作者在文末这样写到: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桂花雨。”
1.齐读这段话。
2.补充作者简介及作品《烟愁》的后记中的一段话。(配乐朗读,逐行出示)“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或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他们对我的一份情,像花草树木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3.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新的体会?
4.是的,让作者魂牵梦萦的不仅是桂花迷人的香味,更是童年时代的“摇花乐”,是对故乡那份深深的眷恋之情。
六、板书设计
桂花雨
桂花雨 思乡情
摇花乐
教学反思
课开始,先从整体感知入手,学习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再让学生独立寻找作者爱桂花、赏桂花、摇桂花的句子,谈感受,让学生在一次次朗读中开动脑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课文重点段落——摇桂花,让学生抓住表现作者“摇花乐”的语句,分享作者童年的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再教学这一段时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以读促讲,将学文感受蕴涵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另外,学生谈到赏桂花的句子,讲到“香飘十里”一词,我让学生展开讨论,到底是作者家乡的桂花香,还是杭州的桂花香,学生在讨论当中逐渐从字面的意思读到了内在的意思,尽管杭州的桂花更多、更香,但是,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树是母亲生命里的一部分,没有什么可以替代的,虽然桂花是没有什么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用嗅觉在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他们,因此母亲自然会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从作者的赏桂花自然地过渡到母亲的这一番话,学生对作者及母亲思念家乡的感情就体会的比较深刻了。在课堂上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比如学生说的较少,教师谈的较多;较多学生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