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
一、单选题
1.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重要的方法
B. 留心观察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
C. 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D. 只要认真学好书本上的知识,就能领略到科学的奥妙
2.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两位研究石墨烯材料的教授.石墨烯是一种神奇的物质,是人类至今发现的厚度最薄、强度最高的材料.针对这一发现同学们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你认为较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是( )
A. “石墨烯为什么很薄?”
B. “如何提取石墨烯这种物质?”
C. “石墨烯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
D. “石墨烯的强度与石墨烯的厚度、面积有什么关系?
3.如图是今年2月11日微信朋友圈中出现的一种传言。针对这一网络传言,同学们讨论时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其中你不赞同的是( )
A. 微信上网络传言很多,我都不相信
B. 上网收集各种资料信息,分析甄别信息真伪后思考判断
C. 对竖立的扫把受力分析,根据扫把竖立需要的条件来推断
D. 改天再用扫把来做该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判断这个说法的对错
4.小明在学校科技兴趣小组活动的第一个课题顺利完成,正当高兴时却发现自己家的月季花死了,什么原因呢?她想起妈妈说过前几天不小心往花盆倒了大量的食盐水,于是小明将土壤带到实验室里与老师一起研究,发现土壤中食盐浓度过高,最后经老师的分析知道当根生长的土壤溶液浓度过高时,植物反而会失水枯死。对划线部分你觉得应属于科学探究的哪个部分( )
A. 提出问题 B. 建立假设 C. 收集证据 D. 得出结论
5.中医给病人诊病时讲究“望、闻、问、切”,其主要目的是为了( )
A. 提出问题:病人得的是什么病?
B. 建立假设:病人得的可能是×××病
C. 获取相关的事实或依据,以证实医生心中对病人病情的初步猜测
D. 为了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以便与其它医生进行更好的交流
6.某同学认为,昆虫在飞行时发出“嗡嗡”的声音是由于翅膀拍动而产生的。由于直接观察昆虫翅膀柏动有困难,他寻找了间接证据米证实其观点。下列选项中不能够支持他的观点的是( )
A. 抖动纸张 B. 说话时喉头振动 C. 悠闲地荡秋千 D. 拨动绷紧的橡皮筋
7.小孩发烧了,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是受凉了,是吃了不干净的食物,还是什么地方有炎症 就诊时医生会进行各种询问,并测量体温及听诊器听诊。医生的这些行为属于( )
A. 提出问题 B. 建立假设 C. 获取事实和证据 D. 设计研究方案
8.肝脏中含有过氧化氢酶,某同学利用动物肝脏研究酶的某些特点,实验记录如下表:
试管 实验材料及处理 产生气泡快慢
1 5毫升5%H2O2溶液+2滴热馏水,常温 最慢
2 5毫升5%H2O2溶液+2滴3.5%FeCl3溶液,常温 较快
3 5毫升5%H2O2溶液+2滴肝脏研磨液,常温 最快
4 5毫升5%H2O2溶液+2滴肝脏研磨液,70℃水浴加热 较慢
分析实验结果,无法得出过氧化氢酶( )
A. 具有专一性 B. 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 C. 具有高效性 D. 活性受温度影响
9.中医给病人诊病时讲究“望、闻、问、切”,其主要目的是为了( )
A. 提出问题:病人得的是什么病?
B. 建立假设:病人得的可能是×××病
C. 获取相关的事实或证据,以证实医生心中对病人病情的初步猜测
D. 为了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以便与其它医生进行更好的交流
10.小梅家有一批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现在却开出了紫色的花,有人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小梅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色的花。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说是不符合的,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
A. 修改假说,重新实验 B. 实验不成功,停止探究
C. 修改结果,使之与假说相符 D. 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假说相符
11.当你肚子疼到医院看病时,通常医生问你哪里疼,有无拉肚子是否感觉疲劳,然后用手触摸一下,并叫你去化验血液、大便等,医生采取这些行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 )
A. 提出问题 B. 进行实验 C. 建议假说 D. 获取事实与证据
12.下列关于科学假说,说法正确的是( )
A. 科学假说是没有任何材料和事实为依据的,因此一定不正确
B. 科学假说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因此一定是正确的
C. 科学假说有一定的经验材料和已知的事实,但仍需在实践中检验
D. 科学假说从形成开始就是一成不变的
二、填空题
13.李刚家里买了一个新的保温瓶,他想研究保温瓶的保温性能与所装开水的关系,他进行了猜测,为验证它,在相同温度的环境中,他设计了一个这样的实验:①先在保温瓶中装入初温为t ℃的开水,取水的体积为保温瓶容积的1/3,盖上木塞,每隔半小时测一次水的温度,共测3次;②第二次在保温瓶中装入初温仍为t ℃的开水,其体积是保温瓶的2/3,盖上木塞,每隔半小时测一次水的温度,共测3次;③第三次把保温瓶内装满初温为t ℃的开水,重复前次做法。
从三次的实验记录中,可以得出保温瓶的保温性能与所装入开水多少的关系。你从实验可知,他所改变的量是开水的 。由于影响保温瓶的保温性能的因素除了开水的质量外,保温瓶的型号,开水的 , 环境的温度,观察的 都会影响其保温性能,因此,这些因素应加以控制,应观察的量是经过相同的时间间隔开水的 。
14.人们对真菌与植物、动物关系认识的演变历程如下:
请回答有关问题:
(1)真菌的性状特征是由其DNA分子上的________决定的;
(2)人们认识真菌与植物、动物关系的演变历程,体现出的科学本质是 (填序号).
A.科学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完善和修正
B.对某一科学问题的认识受到当时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
C.对真菌与植物、动物关系的认识,随着新证据的出现而改变.
三、解答题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小华的探究
一天晚上,小明在房间里看书,突然,悬挂在天花板上的电灯熄灭了,电灯为什么会熄灭呢?
根据自己已有的一些知识和经验,小明提出了许多引起电灯熄灭的原因:可能是整个小区停电了;可能是自己家的保险丝烧断了;可能是灯丝断了……究竟是那一种原因引起电灯熄灭的呢?需要寻找有关的证据,小明首先打开自己的窗户观察外面的情况,发现邻居家里的仍然亮着,路灯也亮着,于是他判断小区没有停电,问题出在自己家里.
他走到另一个房间,打开开关,电灯亮了,于是断定家里的保险丝没有熔断,问题可能就出在灯泡上. 他拿了一只手电筒,爬上椅子取下灯泡,发现灯丝已经断了,原因终于找到了.他给电灯换了一只新的灯泡,再打开开关时,电灯亮了.
事后,小明还在思考,这个灯头原来好好的,也没有人动过它,为什么灯丝会断呢?
问题:
(1)刚开始小明提出了什么问题?
(2)小明提出了哪几种假设?
(3)小明收集了哪些检验假设的证据?
(4)小明最后作出了怎样的解释?
(5)小明后来又提出了什么新问题?.
四、实验探究题
16.如下图一所示,蝗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王飞同学发现蝗虫在休息时,胸腹部总是不停地收缩和舒张,王飞想:蝗虫的呼吸器官难道集中在胸腹部吗。于是,他进行了下列探究:
第一步:在草地上抓了6只生理状况相似的蝗虫,随机平分为甲、乙两组。
第二步:取6支相同规格的试管,装满水,分成两组。
第三步:将甲组蝗虫的头部浸没在水中,乙组蝗虫的胸腹部浸没在水中(如图二所示)。
第四步:观察现象,记录蝗虫死亡的时间。
请分析以上实验步骤,并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中,王飞的假设是________。
(2)为什么王飞每组用3只蝗虫进行实验而不是1只?答:________。
(3)王飞实验中所用蝗虫为什么要生理状况相似,试管的规格要相同?答:________。
(4)若发现到________的现象,则可以证明王飞的实验假设成立。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D
【解析】【分析】科学是一门学不完的重要科目,不单单是在书本中可以找到,更要在实际生活中探索和追求。
【解答】课本上的知识是重要的基础,但同时也要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实验与思考再运用到实际,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去领略科学的奥秘,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答案】 D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根据所给石墨烯是一种神奇的物质,提出问题.在依据情景提出问题时,首先要找出情景所提出的问题是什么,然后要找出问题与生活中的应用之间的关系,提出较有价值的探究问题。
【解答】“石墨烯是一种神奇的物质,是人类至今发现的厚度最薄、强度最高的材料”,这一情景中提出的问题是“石墨烯为什么很薄?”的问题,选项A只是问题的简单重复,没有提出探究的侧重点,故没有探究价值,因石墨烯材料已经研究并教授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石墨烯是人类发现的厚度最薄、强度最高的材料因此问题“如何提取石墨烯这种物质?”“石墨烯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的探究意义不大,故没有探究价值。石墨烯是人类至今发现强度最高的材料,但引起强度最强的因素不知道,所以“石墨烯的强度与石墨烯的厚度、面积有什么关系?”问题的探究较有价值,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答案】 A
【解析】【分析】自然界有很多神秘的现象,人们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很多都已找到了答案,但仍存在很多无法解释的现象。对待一些有关科学的传言不能盲目的全信,也不需要全盘的否定,需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分析和解释这些现象。
【解答】A、 微信上网络传言很多,我都不相信,微信和网络上也有一些信息是可信的,所以不赞同,A正确;
B、 上网收集各种资料信息,分析甄别信息真伪后思考判断 ,方法科学合理,赞同,B错误;
C、 对竖立的扫把受力分析,根据扫把竖立需要的条件来推断 ,利用学习的力学知识判断,赞同,C错误;
D、 改天再用扫把来做该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判断这个说法的对错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赞同,D错误。
故选A
4.【答案】 C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小明发现自己家的月季花死了,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月季花死了,想起妈妈说过前几天不小心往花盆倒了大量的食盐水,建立假设可能是大量的食盐水倒入月季花中导致其死亡。对于建立的假设,开始收集证据小明将土壤带到实验室里与老师一起研究,发现土壤中食盐浓度过高。最后经老师的分析知道当根生长的土壤溶液浓度过高时,植物反而会失水枯死,得出实验结论大量食盐水倒入月季花,导致月季花所在的土壤浓度过高,月季花失水死亡,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5.【答案】 C
【解析】【分析】 科学探究时,首先要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针对需要探究的问题,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科学知识和已掌握的有关该问题的信息,通过思考,建立猜想或假设。接着,对研究的问题制订探究的计划,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获取尽可能多的事实或证据,对猜测或假设进行检验。如果事实或证据与猜测或假设不符,就必须提出新的猜测或假设,重新查找证据……然后,用口头或书面报告等形式表达,并与他人讨论和交流探究的过程与结果。
【解答】 中医给病人诊病时讲究“望、闻、问、切”,其主要目的是为了 获取相关的事实或依据,以证实医生心中对病人病情的初步猜测 ,所以C正确。
故答案为:C
6.【答案】 C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实验探究过程中证据的选择要合理。
【解答】ABD、纸张的抖动、说话喉咙的振动、拨动绷紧的橡皮筋,这些都能够感受到振动,并产生声音,与昆虫翅膀拍动产生声音本质相同,可以作为证据;故ABD错误;
C、悠闲地荡秋千,这种振动频率太低,不能发出人耳能听到的声音,无法作为证据;故C正确;
故答案为:C。
7.【答案】 C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实验步骤的掌握和理解。
【解答】小孩就诊时,医生通过询问、测量体温、听诊器听诊,是为了获取事实和证据来验证问题的所在;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答案】 A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探究的实验的原则:①对照原则;②单一变量原则解题即可。
【解答】解:A、实验中没有设置肝脏研磨液对其它物质化学反应速度有无影响的实验,故无法验证专一性,故A错误;
B、通过试管1、3两组比较可知,肝脏研磨液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B正确;
C、通过试管2、3两组比较可知,说明肝脏研磨液中的过氧化氢酶具有高效性,C正确;
D、通过试管3、4两组比较可知,肝脏研磨液中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受温度影响,D正确;
故答案为:A。
9.【答案】 C
【解析】【分析】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合称四诊。
【解答】A、提出问题:病人得的是什么病? 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提出问题:病人得的是什么疾病,却不是望闻问切的主要目的,A不符合题意。
B、望闻问切并不局限于在建立假设上,B不符合题意。
C、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这样搜集了相关的病人信息或证据,医生对病人的病情有些了解才能对症下药,是望闻问切的主要目的,C符合题意。
D、病人去看病,医生主要是替病人治病,却不是为了积累临床经验,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0.【答案】 A
【解析】【分析】科学实验注重的是探索精神,面对实验失败,或假说失败,应当积极修改重头再来。
【解答】A、如果假说失败了,可以重新实验,多次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才符合科学探索精神,A符合题意。
B、实验不成功,停止探究,草草了事,属于半途而废,是消极的处理方法,B不符合题意。
C、假说若失败了,修改结果,使之与假说相符,这不是正确的处理态度,C不符合题意。
D、实验室为了探究实验结果,若修改实验过程去附和假说,科学实验失去了探索的意义,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1.【答案】 D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然后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 当你肚子疼到医院看病时,通常医生问你哪里疼,有无拉肚子是否感觉疲劳,然后用手触摸一下,并叫你去化验血液、大便等,医生采取这些行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取事实与证据,以便知道患病的情况。
故答案为:D
12.【答案】 C
【解析】【分析】假说是观察、实验的结果,又是进一步观察、实验的起点。它使人们已有的感性经验形成条理,更使人们进一步观测研究具有方向。假说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解答】科学假说就是人们在探索错综复杂的自然界奥秘的过程中,用已获得的经验材料和已知的事实为根据,用已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对未知自然界事物产生的原因及其运动规律做出推测性的解释,还需要在实践中体验。
故答案为:C
二、填空题
13.【答案】 体积(质量);初温;时间间隔;温度
【解析】【分析】(1)根据实验的步骤,判定李刚在实验中控制的量和改变的量,利用控制变量法分析解答。
(2)控制变量法是指当多因素(多变量)影响某一物理量时,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
【解答】根据三次实验步骤可知,实验中改变的是保温瓶中水的体积(或质量);在实验中水的初温是相同的;每隔半小时测一次水的温度,即测量温度的时间间隔也是相同;保温性能体现在保温瓶中水的温度的变化,所以最后应观察的量是经过相同的时间间隔开水的温度。
故答案为:体积(质量);初温;时间间隔;温度
14.【答案】 (1)基因
(2)A,B,C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知识,还涉及对真菌的认识、分类、与植物、动物关系的演变历程,分析解答.
【解答】解:(1)、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染色质经过高度螺旋化形成的结构,它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基因一个是有特定遗传信息的DNA片段,一个DNA上有多个基因,生物的某个具体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最小单位.据此可知,真菌的性状特征是由其DNA分子上的基因决定的.(2)、分析人们对真菌与植物、动物关系认识的演变历程可以看出,对真菌与植物、动物关系认识受到当时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把真菌归为了植物,后又理解为近亲,随着分子遗传学研究等新证据的出现人们对其认识发生了改变,认为真菌与动物的关系密切,等等这些说明科学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的完善和修正.故选:ABC
故答案为:(1)基因(2)ABC
三、解答题
15.【答案】 (1)是整个小区停电了么?
(2)可能是小区停电了;可能是自己家的保险丝烧断了;可能是灯丝断了
(3)发现领居家的灯仍然亮着,路灯也亮着,另一个房间的灯亮了
(4)小区没有停电,保险丝没有熔断
(5)这个灯头原来是好好的,也没有人动过它,为什么灯丝会断呢?
【解析】【解答】“小明在房间里看书,突然,悬挂在天花板上的电灯熄灭了”,小明提出的问题是:可能是整个小区停电了?并由此猜测:可能是整个小区停电了;可能是自己家的保险丝烧断了;可能是灯丝断了……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测,他必须检查自己家里的其他用电器是否正常及观察周围居民及街道的情况,他发现走到另一个房间,打开开关,电灯亮了,邻居家里的仍然亮着,路灯也亮着,由此判断小区没有停电,保险丝没有熔断.他继续思考:这个灯头原来好好的,也没有人动过它,为什么灯丝会断呢?
【分析】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实验探究题
16.【答案】 (1)蝗虫的呼吸器官集中在胸腹部
(2)减少实验偶然性
(3)控制变量
(4)甲组蝗虫没有死,乙组蝗虫死亡
【解析】【分析】本实验通过改变蝗虫浸入水中的不同部位,探究蝗虫的呼吸器官所在位置,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实验。
【解答】(1) 王飞提出问题:蝗虫的呼吸器官难道集中在胸腹部吗?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建立假设,比如假设蝗虫的呼吸器官集中在胸腹部。
(2)若选用一只蝗虫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3)选用蝗虫的生理状况相似,是因为进行对照实验时,为了对唯一变量进行研究,必须控制其他条件相同。
(4)若发现甲组蝗虫没有死,乙组蝗虫死亡,说明胸腹部浸入水中的蝗虫,用胸腹部进行呼吸,避免了死亡,王飞的实验假设成立。
故答案为:(1)蝗虫的呼吸器官集中在胸腹部(2)减少实验偶然性(3)控制变量(4)甲组蝗虫没有死,乙组蝗虫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