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14 09:45: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练习题
一、单选题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充满了开创性和曲折性。下列其探索过程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A. 实行新经济政策—成立苏联—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成立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
C. 实行新经济政策—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成立苏联
D.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成立苏联
十月革命后,苏联实行余粮征集制;1921年,决定由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1927年,苏联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这些政策都()
A. 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 说明苏联以发展农业为重
C. 在一定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 D. 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斯大林说:“至于列宁和彼得大帝,那么彼得大帝是沧海一粟,而列宁是整个大海。”列宁得到高度评价源于()
①领导二月革命 ②领导十月革命 ③实行新经济政策 ④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②③
下图是前苏联画家弗·赛罗夫于1921年创作的油画《列宁会见上访农民》。它描绘的是十月革命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上访的农民。这幅画作的历史背景是( )

A. 农民拥护苏维埃的土地法令 B. 余粮收集制引发农民的反对
C. 新经济政策允许粮食自由买卖 D. 农民强烈要求加入集体农庄
据斯大林在《粮食战线上》一文中统计,20世纪上半叶,苏联某年度国家收购粮食达4.34亿普特(一普特等于16.38千克)。同年,苏联计划在东部地区建立一批工厂,经讨论决定,部分工厂由外国公司负责建设,并允许私人企业参与。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
A. 农业集体化步伐大大加快 B. 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C. 还没有形成苏联建设模式 D. 践行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1921年春,列宁开始重新思考利用资本主义建设新俄国这一问题。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思想的提出,是列宁基于现实的思考。当时的“现实”是
A.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政权 B. 外国武装干涉威胁新生政权
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 D. 苏联模式成为经济发展障碍
在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滋味吧!”为改变这种情况,苏俄开始实施
A. 土地改革政策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新经济政策 D. 社会主义工业化
苏联成立于()
A. 1917年 B. 1921年 C. 1922年 D. 1991年
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A. 战时共产主义 B. 新经济政策
C.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D. 大力发展军事工业
20世纪30年代,继十月革命之后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的一轮“苏联热”,以苏联为主题的报刊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新一轮“苏联热”关注的重点可能是()
A. 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 B.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C.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苏联农业的主要困难还是来自于莫斯科的极度控制,苏联官员告诉农民种什么,何时种,何时育苗,施多少肥料,何时收割。”这反映了苏联模式( )
A. 十分重视农业发展 B. 完全放弃工业化道路
C. 过度强调指令性计划 D. 延续了余粮收集制
下边是关于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经济体制的一次讨论,双方辩论的观点侧重于该体制的()
正方:它使该国在较短时间内跻身工业化国家的行列。 反方:它造成该国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
A. 原因 B. 内容 C. 性质 D. 影响
时任俄罗斯总理的普京在回答“您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曾引用了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原因是苏联()
A. 综合国力不强
B. 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
C. 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造成经济困难
D. 忽视科技文化的发展
前苏联有一个笑话,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对老婆说:“看,我们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啊。”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锅。”伊万说:“那就烤。”老婆说:“没有柴。”伊万气坏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该笑话反映的是( )
A. 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 B.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带来的弊端
C. 新经济政策恢复自由贸易的后果 D. 个人崇拜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二、材料解析题
俄国是当今世界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强国,俄国(苏联)的历史发展进程对它的国际地位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4——1917年间,俄国有一千五百多万人被强征入伍;未成年人和妇女被赶进工厂,工人们每天被迫工作十小时以上。列宁曾经说:“假如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内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1)俄国“反对资本家的革命”是指什么历史事件?它和以往革命相比,在性质上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材料二:根据“沙俄→苏俄→苏联”的经济发展历程,解读下列数据,运用相关史实回答。
(2)根据图一说明苏俄1921年到1925年农业产量迅速提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图二中我们得到有关苏联的哪些信息?指出苏联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消极因素。
(4)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俄国(苏联)的发展崛起给我们的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材料二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请回答:
(1)列宁说的“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是指什么政策?
(2)邓小平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指的是什么?简述其内容和影响。
(3)“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指的是什么模式?试简单分析它的利、弊?
(4)苏联经济政策的调整给我们什么历史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材料二 1913-1925年俄国粮食产量变化表
年份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产量(亿普特) 39.79 22.13 34.55 44.24
材料三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经济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今天我们在收割那几十年的苦果,既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
——普京《千年之变的俄罗斯》
材料一中的战争指的是哪一次战争?根据材料一中列宁的话分析这场战争对俄国产生的影响。
根据材料二,概括1921年后俄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1年后俄国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苦果”的根源是什么?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的相关史实。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8年夏,苏维埃政权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在经济领域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1922年底,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D符合题意。
2.【答案】C
【解析】
C.结合所学知识,余粮征集制、固定的根食税、农业集体化运动都在一定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故C正确。
A.余粮征集制不符合A,故排除A。
B.余粮征集制、农业集体化运动不符合B,故排除B。
D.农业集体化运动不符合D,故排除D。
故选C。
3.【答案】D
【解析】列宁得到斯大林的高度评价源于列宁的贡献。链接所学可知,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列宁在调查后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故答案选D项。
4.【答案】B
【解析】B.1917年,俄国的布尔什维克党虽然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但国外的干涉军和国内的反对派武装(白军)是他们的敌人。在国内战争期间(1918~1922年),列宁的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切物资都由政府分配,来保障军队的需要。特别是余粮收集制,严重侵犯了农民的利益,甚至连种子粮都被收走。因此,有农民找列宁上访,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诉求。故B正确。
AC.均与本题无关。
D.集体农庄是斯大林统治时期农业集体化的产物,大约从1930年开始,故D错误。
故选B。
5.【答案】D
【解析】AB.农业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是斯大林时期的主要事业,但与本题主旨无关,故排除AB。
C.斯大林时期已经形成高度集中管控的苏联建设模式,故排除C。
D.依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租借制是指在苏维埃政权的监督下,把某些国有企业或林地等暂时租给本国资本家经营;租让制是指由苏维埃国家与外国资本家订立合同,把暂时无力经营或开发的企业、矿山、森林区等租赁给这些资本家来经营。故题干的主旨与以上所述类似,故D正确。
6.【答案】C
【解析】
A.此时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已经被推翻,故排除A。
B.此时苏维埃政权已经得到巩固,故排除B。
C.据所学可知,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1918年开始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 1921年时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所以当时的“现实”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故C正确。
D.当时苏联模式尚未建立,故排除D。
故选C。
7.【答案】C
【解析】
C.根据题干中“(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收走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收集制,这一措施在战后引发经济政治危机,为改变这一情况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故C正确。
A.中国实行土地改革,苏俄并没有实行,故排除A。
B.这是这种情况改变前实行的政策,故排除B。
D.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与题干不符,故排除D。
故选C。
8.【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成立的史实。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选C项。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两个五年计划。据“1931年,斯大林”“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并结合所学可知,为实现赶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理想,苏联确立的经济建设路线是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最终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大加强,C正确。
10.【答案】A
【解析】
A.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经济实力迅速增长,所以“苏联热”指的是苏联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故A正确。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在“20世纪30年代”尚未显示出来,而且弊端与“苏联热”不符,故B错误。
C.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发生在1942年7月---1943年2月,与题干中的“20世纪30年代” 不符,故C错误。
D. 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出现在1985年,与题干中的“20世纪30年代”不符,故D错误。
故选A。
11.【答案】C
【解析】
C.根据“莫斯科的极度控制”“苏联官员告诉农民种什么,何时种,何时育苗,施多少肥料,何时收割”,可见斯大林模式下政府对农业下达了过多的指令性计划。这严重干扰了农业的正常生产,是外行领导内行,不尊重专业和规律。故C正确。
ABD.说法均不准确。
故选C。
12.【答案】D
【解析】略
13.【答案】B
【解析】据题干并链接所学可知,普京的回答表明他正确地看待了苏联的解体,他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是因为苏联模式下,僵化的体制使社会经济发展、个人生活等都被纳入“计划”之中,造成了苏联社会缺乏活力,故B项符合题干。
14.【答案】B
【解析】B.根据“没有油”“没锅”“没有柴”,可知在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模式下,农民被迫加入集体农庄,失去了私人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甚至住宅。这严重伤害了农民的利益和农业的发展,故B正确。
A.符合史实,但与本题主旨无关。
CD.本题与新经济政策和个人崇拜无关。
故选B。
15.【答案】(1)十月革命;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3)苏联工业产值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4)要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改革创新;要维护国家统一,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改革要依据本国国情等。
16.【答案】(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实行新经济政策内容:允许多种形式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影响: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政权。
(3)斯大林模式。利: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大大加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弊:重点发展重工业,轻视农业和轻工业,造成工农业发展比例严重失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4)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制定经济政策,注意工农业的均衡发展,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保护农民的利益。
17.【答案】【小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使俄国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俄国人民和前线的士兵痛恨沙皇政府,反战情绪越来越来强烈,终于导致了革命的爆发。
【小题2】迅速增长;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业上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所有。这一政策的实行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同时,战争的结束使得社会相对安定,社会经济发展恢复。
【小题3】苏联模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