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一、常见的三种推理形式
(一)演绎推理
所谓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关于演绎推理,还存在以下几种定义:
①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②它是前提蕴涵结论的推理;
③它是前提和结论之间具有必然联系的推理。
④演绎推理就是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充分条件或充分必要条件联系的必然性推理。
演绎推理的形式有三段论、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等。
1、三段论
是由两个含有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作前提,得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为结论的演绎推理。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包含三个部分:大前提——已知的一般原理,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结论——根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作出判断。
例如:知识分子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人民教师都是知识分子,所以,人民教师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
其中,结论中的主项叫做小项,用“S”表示,如上例中的“人民教师”;结论中的谓项叫做大项,用“P”表示,如上例中的“应该受到尊重”;两个前提中共有的项叫做中项,用“M”表示,如上例中的“知识分子”。在三段论中,含有大项的前提叫大前提,如上例中的“知识分子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含有小项的前提叫小前提,如上例中的“人民教师是知识分子”。三段论推理是根据两个前提所表明的中项M与大项P和小项S之间的关系,通过中项M的媒介作用,从而推导出确定小项S与大项P之间关系的结论。
根据所学内容,选 出正确选项
1、在八一中学所有骑 自行车上学的学生都回家吃午饭因此,有些在郊区的八一中学的学生不骑自行车上学。为使上述论证成立,以下哪个断定是必须假设的 ( )
【思考】
A.骑自行车上学的学生家都不在郊区
B所有家在郊区的学生都不回家吃午饭
C.有些家在郊区的学生不回家吃午饭
D.家不在郊区的学生都不回家吃午饭
【解析】
C 三段论前提型。结论是个特称命题,所给的条件是个全称命题,根据“一特必特,不能全特”的三段论规则,补充的条件必须是特称命题,选项中只有 C是特称命题。
【解析】
C 可利用三段论规则思考,根据“一特必特,不能全特”规则,要补充的条件必须是全称命题,选项中只有C是全称命题。
2、某些护士留短发。因此,某些留短发的人穿白衣服。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就可以佐证上述论证的正确性 ( )
A.某些护士不穿白衣服
B.某些穿白衣服的护士不留短发
C.所有护士都穿白衣服
D.某些护士不喜欢留短发
【解析】
A 直言三段论中必须存在中项,也就是在两个前提中出现,但不在结论中出现的词项,以起到媒介的作用。根据分析可知,题干中缺少加强型。一个包含中项“紫砂壶”的前提,而根据三段论的规则可知,中项“紫砂壶”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由于“特称命题的主项都不周延”,所以“紫砂壶”在题干所给的前提中没有周延,那么必须在选项提供的前提中周延。B项是特称命题,主项“紫砂壶”不周延,排除。题干的结论是一个肯定命题,因此根据“如果前提中有一个为否定命题,则结论为否定命题”这一规则可知,选项提供的前提不能是否定命题,排除C、D两项,只有A项正确。
3、有些紫砂壶是有生命的,因此,有些有生命的东西有品质好坏之分。以下哪项判断如果为真,最能加强上述论证 ( )
A紫砂壶都有品质好坏之分
B有些紫砂壶是没有生命的
C紫砂壶都没有品质好坏之分
D有些有生命的东西不是紫砂壶
4、某学校校长在校庆大会上讲话时说:“我们有许多毕业同学以自己的努力已在各自领域中获得了优异成绩。他们有的已成为科学家、将军、市长、大企业家,我们的学校以他们为骄傲。毋庸置疑,我们已毕业同学中有许多女同学...”如果该校长讲话中的断定都为真,那么以下哪项必定为真 ( )
A.取得优异成绩的全部是女同学
B.取得优异成绩的至少有女同学
C.取得优异成绩的女同学多于男同学
D.取得优异成绩的可能没有女同学
【解析】
D 三段论推出题。题目所给两个条件是两个特称命题,推不出确定的结论,A、B、C三项都不对,D项是一个可能的结论,可推出。
2、假言推理
是以假言判断为前提的推理。假言推理分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和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两种。
(1)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基本原则是:小前提肯定大前提的前件,结论就肯定大前提的后件;小前提否定大前提的后件,结论就否定大前提的前件。如下面的两个例子:
①如果一个数的末位是0,那么这个数能被5整除;这个数的末位是0,所以这个数能被5整除;
②如果一个图形是正方形,那么它的四边相等;这个图形四边不相等,所以,它不是正方形。
两个例子中的大前提都是一个假言判断,所以这种推理尽管与三段论有相似的地方,但它不是三段论。
(2)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基本原则是:小前提肯定大前提的后件,结论就要肯定大前提的前件;小前提否定大前提的前件,结论就要否定大前提的后件。如下面的两个例子:
①只有肥料足,菜才长得好。这块地的菜长得好,所以,这块地肥料足。
②育种时,只有达到一定的温度,种子才能发芽。这次育种没有达到一定的温度,所以种子没有发芽。
3、选言推理
是以选言判断为前提的推理。选言推理分为相容的选言推理和不相容的选言推理两种。
(1)相容的选言推理的基本原则是:大前提是一个相容的选言判断,小前提否定了其中一个(或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要肯定剩下的一个选言支。
(2)不相容的选言推理的基本原则是:大前提是个不相容的选言判断,小前提肯定其中的一个选言支,结论则否定其它选言支;小前提否定除其中一个以外的选言支,结论则肯定剩下的那个选言支。例如下面的两个例子:
①一个词,要么是褒义的、要么是贬义的,要么是中性的。“结果”是个中性词,所以,“结果”不是褒义词,也不是贬义词。
②一个三角形,要么是锐角三角形,要么是钝角三角形,要么是直角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不是锐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所以,它是个钝角三角形。
(二)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由一定程度的关于个别事物的观点过渡到范围较大的观点,由特殊具体的事例推导出一般原理、原则的解释方法。在人们的解释思维中,归纳和演绎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不可分割的。
例1:
在一个平面内,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锐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钝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是全部的三角形;所以,平面内的一切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
根据前提所考察对象范围的不同,把归纳推理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考察了某类事物的全部对象,不完全归纳推理则仅仅考察了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
例2:
白菜因稀缺而珍贵
芦荟因稀缺而珍贵
事物因稀缺而珍贵
推理形式可以概括为:
S1是P,S2是P......Sn是P
所有S是P
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区别
归纳推理结论涉及的范围超出了前提,演绎推理结论涉及的范围没有超出前提。从这个认识出发,又不难推出两个结论:归纳由于结论超出了前提,所以前提真,结论不一定真,是或然性推理;而正因为归纳的结论超出了前提,归纳可以增加新知,纯粹演绎不能增加新知。因此,人类新知识的增长,归根到底来自归纳。
正是出于对演绎和归纳的深刻理解,1983年杨振宁在香港中文大学演讲时说:“....我是很幸运的。在联大我有了一个扎实的根基,学了推演法(即演绎)。到了芝加哥受到新的启发,学了归纳法,掌握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两地的教育对我以后的工作有决定性的作用。....我想,多增加一些不绝对严密的、注重归纳的课程,对于学生会有很多的好处。”
正因为人类的一切新知归根到底都来自于归纳,而归纳又是或然的,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探求如何提升归纳推理的强度以及结论的可靠性。掌握一些提升归纳强度的原则和方法,对学的思考与表达大有裨益。
(三)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亦称“类推”。推理的一种形式。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通过比较而推断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的推理过程。
例: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这番话,结论是“王之蔽甚矣”,他是如何推出的呢 是从邹忌自己受到蒙蔽推出的。但是,为什么邹忌受蒙蔽,王也会受蒙蔽呢 邹忌自己受蒙蔽,是因为那些进言的人和他存在“私”“畏”“有求于”的关系,而向王进言的人和王也有类似关系。推理过程概括如下:
我身边的人和我有情感或利害关系,
他们没有告诉我徐公和我孰美的真相
大王身边的乃至普天下的人和大王都有情感或利害关系
他们也不会告诉大王一些事情的真相
形式结构概括如下:
A对象具有c、d属性
B对象也具有c属性
B对象也具有d属性
类比推理与归纳推理的区别
类比推理是由两个事物的一个(些)方面相似而推出它们另一方面也相似的推理。如果说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那么类比推理则是从个别到另一个别的推理。邹忌的推理前提只是“闺房小语”,结论却是国家大事,结论和前提分别属于不同的范畴。可见,类比推理也是一种或然性推理,其推理的强度甚至比归纳推理更弱,但它在探究(人对物)和说理(人对人)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类比推理与比喻说理的区别
我国古人善用譬喻来说理。而这些譬喻有些些是类比推理,有论证的价值;有些只是一般性比喻,只有修辞的价值。例如:
①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积,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②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③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是不是类比推理,关键看形式结构。
①是一个典型的类比推理,类比推理的本质是:由两个事物一个(些)方面相似而推出它们另一方面也相似。文中人和橘的一方面相似是: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积
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
另一方面相似是:
水上不同使橘的味道不同
楚之水土便齐民入楚善盗
其中前三句都是前提,第四句是结论。不难看出、类比推理至少要给出两组相似性,一组提供前提,一组既提供前提、又引出结论。
②出自《隆中对》中刘备之口。所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就只是一种比喻,在逻辑上仅有断言的功能,虽然这种断言也可能道出了真相,但说话人并未提供断言的依据,这和晏子的“橘论”以及邹忌的“蔽说”有本质的区别。教师可以借此提醒学生,在接受他人言论时,须冷静分辨,打动自己的究竟是逻辑的力量还是修辞的力量,对后者,悦纳的同时更要多一分审慎。
是不是短一点儿的就是比喻,长一点儿的就是类比推理呢 不一定,还是要看形式结构。
③看起来很短,只有一组相似性。
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以地事秦,地不尽,侵不止
但这一组相似性其实是建立在另一组相似性的基础之上的:
薪助火势
地助秦强(贪)
这一组相似性在作者眼里是常识,所以未曾言明。完整的推理是:
薪助火势;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地助秦强(贪)
以地事秦,地不尽,侵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