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体温的控制 课课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3.5 体温的控制 课课练(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10-14 09:02:5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5 体温的控制
一、单选题
1.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 )
A. 大脑 B. 小脑 C. 脑干 D. 脊髓
2.小明在1000米中长跑测试中,大汗淋漓,小明此时( )
A. 产热和散热不平衡,产热大于散热 B. 产热和散热不平衡,产热小于散热
C. 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增加 D. 散热的主要方式是皮肤直接散热
3.小明前几天因感冒在家休息。在父母的嘱咐下,小明每隔2小时对自己的体温进行了测量,并记录在下表中(在15:00测定体温后小明服用了退烧药):
对此,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时间 7:00 9:00 11:00 13:00 15:00 17:00 19:00
体温/℃ 36.9 37.2 38.2 38.2 38.5 37.5 37.5
A. 小明在家休息时,体内产热的器官主要是内脏
B. 小明的体温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C. 小明在服用了退烧药后的4个小时内,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D. 小明在11:00~13:00间,其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4.健康人的正常体温调节过程如下: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效应器→调节活动X。下列关于活动X的说明,不合理的是( )
A.皮肤血管收缩 B.适当增添衣裤 C.浑身肌肉颤抖 D.汗液分泌增加
5.如图是正常人体体温调节的曲线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当环境温度为25℃时,产热量和散热量达到平衡
B. 从时间t1到时间t2 , 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差距加大造成的
C. 时间t2以后,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中枢作用的结果
D. 时间t3以后,由于环境温度低,散热量大于产热量
6.5月22日,在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举办的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发生意外。受突变极端天气影响,在高海拔赛段20公里至31公里处,出现了冰雹、冻雨、大风灾害性天气,气温骤降,参赛人员随即出现身体不适、失温等情况。当受到寒冷刺激时,机体内发生的变化有( )
①产热量减少 ②立毛肌收缩,汗腺几乎不分泌 ③骨骼肌战粟增加
④肾上腺素分泌减少 ⑤甲状腺素分泌增加 ⑥耗氧减少
A. ①②③⑤ B. ②④③⑤ C. ②③⑤ D. ③④⑤
7.在某地举行的山地越野比赛中,因遭遇极端天气,有运动员因患“低温症”而使身体受到严重伤害。“低温症”是人体由于产热减少,散热增加,而导致体温低于35℃的疾病。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体温调节依靠皮肤,不需要神经系统和激素调节的作用
B.在极端天气下,运动员由于产热小于散热而患“低温症”
C.在寒冷环境中,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热减少
D.人体是一个统一的生命体,体温恒定是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
8.对自然界存在的生命现象及相应的原因分析不合理的是( )
选项 生命现象 原因分析
A 人的体温恒定 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
B 睡梦中拍打蚊子 神经调节
C 饭后血糖含量略有上升 胰岛素分泌不足
D 向光性 生长素在背光一侧分布多
A. A B. B C. C D. D
9.如图表示人体在某种状态下组织、器官的产热百分比,下列有关分析中,错误的是( )
A. 该图描述的是人在安静时各器官的产热比
B. 人体各个器官主要靠分解糖类释放热量
C. 人体释放的能量部分用于维持体温恒定
D. 由图可知,剧烈运动时的产热器官主要是骨骼肌
10.如图表示甲、乙两类动物的耗氧量(产热量)与环境温度的变化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可能是猫,乙可能是青蛙 B. 甲可能是蛇,乙可能是鱼
C. 甲可能是鸽子,乙可能是狗 D. 甲可能是鱼,乙可能是人类
二、填空题
11.2021年5月22日13 :00左右,第四届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进行到高海拔赛段20km至31km处,出现了冰雹、冻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气温骤降,部分参赛人员出现了失温现象: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一系列症状。
(1)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是由于人体的产热 ________(填 “大于”“等于”或“小于”)散热。
(2)请写出失温时及时施救的措施:________。(写出一条)
12.白尾黄鼠是沙漠地区的一种哺乳动物,它在高温环境下体温的昼夜变化如图所示。
(1)该动物属于________(选填“恒温”或“变温”)动物;
(2)该动物在6时至9时产热量________(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散热量;
(3)该动物是通过________(选填“大脑”、“小脑”或“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体温的。
13.人体患病毒性感冒容易导致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如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
(1)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后,人体会出现皮肤血管收缩的反应,此过程中下丘脑属于反射弧中的________(填结构名称)。
(2)患病初期,人体________(填图中某生理过程)而形成“寒战”,有助于体温上升到38.5℃。38.5℃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热量。
(3)体温下降期,身体会作出哪些反应来增加散热使体温回到正常值?________(写出1条即可)
(4)据图分析可知,体温调节是通过________这两者共同协调、同时作用达成的。
14.人体体表的温度可以通过流经皮肤血液的多少来调节。如图是皮肤中同一血管在不同温度下的口径,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在寒冷的环境中,皮肤血管的状态是图________,此时体温________环境温度。
(2)皮肤血管口径如图丙时,血管处于________状态,流经皮肤的血液量________,皮肤温度________,散发的热量将增加。
(3)当外界温度高于体温时,即当环境温度达到35 ℃以上时,人体散热主要是通过________方式进行。
三、实验探究题
15.兴趣小组为了研究黄腹角雉在发育过程中体温调节功能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①…;②一组置于环境温度为20℃的条件下饲养,另一组置于环境温度为30℃的条件下饲养,饲养方式相同;③每天测定其中一只雏鸟的体温,记入表格;并测量两组雏鸟在安静状态下的产热量,将结果处理后绘制图象,如图所示;
日龄 1 2 3 4 5 6
体温(℃) 35.9 34.0 31.7 37.3 35.4 38.5
日龄 7 8 9 10 11 12
体温(℃) 36.4 37.0 38.7 38.7 38.7 38.7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是________。
(2)观察表格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雏鸟在9日龄后才基本具备了恒温能力。你认为这个结论是否可靠?并说明理由________。
(3)分析图象可知,雏鸟在9日龄后,安静状态下它在20℃恒温房间内的产热量总高于在30℃恒温房间内的产热量。结合人体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请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________。
16.下表为人处于安静和活动情况下,体内不同器官的产热量百分比,请回答:
产热量/%
安静 劳动或运动
脑 16 1
内脏 56 8
肌肉与皮肤 18 90
其他 10 1
(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正常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________。
(2)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保持恒定,主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中的________控制。
(3)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产热量显著增加,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
(4)夏季,当环境温度高于体表温度时,人体主要通过________散热,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
(5)在炎热、潮湿、无风的环境中,人体容易出现“中暑”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_。
17.如图表示某健康男性在45℃室内安静状态下的体内温度、皮肤温度和出汗率的变化,第25分钟时,此人饮入冰水。
(1)在0~25min内,此人皮肤温度低于体内温度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2)据图分析饮用大量冰水导致皮肤温度升高的变化是如何引起的?
________。
(3)在45℃的室温环境中,人体皮肤内的________接受刺激,将兴奋传入________的体温调节中枢,使皮肤血管________,血流量________,汗液分泌________,从而使散热量增加,体温保持恒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5 体温的控制
一、单选题
1.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 )
A. 大脑 B. 小脑 C. 脑干 D. 脊髓
【答案】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相关知识。
【解答】体温调节是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所以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小明在1000米中长跑测试中,大汗淋漓,小明此时( )
A. 产热和散热不平衡,产热大于散热 B. 产热和散热不平衡,产热小于散热
C. 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增加 D. 散热的主要方式是皮肤直接散热
【答案】 C
【解析】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从这种平衡切入解题。
【解答】小明在1000米长跑测试中,由于剧烈运动机体产热大量增加,通过身体的神经调节,引起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汗腺分泌增加,导致散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小明前几天因感冒在家休息。在父母的嘱咐下,小明每隔2小时对自己的体温进行了测量,并记录在下表中(在15:00测定体温后小明服用了退烧药):
对此,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时间 7:00 9:00 11:00 13:00 15:00 17:00 19:00
体温/℃ 36.9 37.2 38.2 38.2 38.5 37.5 37.5
A. 小明在家休息时,体内产热的器官主要是内脏
B. 小明的体温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C. 小明在服用了退烧药后的4个小时内,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D. 小明在11:00~13:00间,其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答案】 C
【解析】体温调节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A、人体在安静状态下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故A正确;
B、由表格可知,小明的体温是上下浮动的,但浮动范围不大;故B正确;
C、由表格可知,15:00--17:00小明的体温明显下降,说明其散热是大于产热的;故C错误;
D、在11:00--13:00间小明的体温始终维持在38.2℃,即其体内的散热与产热是平衡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4.健康人的正常体温调节过程如下: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效应器→调节活动X。下列关于活动X的说明,不合理的是( )
A.皮肤血管收缩 B.适当增添衣裤 C.浑身肌肉颤抖 D.汗液分泌增加
【答案】 D
【解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当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时,人体会减少散热:血管收缩减少血流量;汗液的分泌会减少;同时会增加产热:肌肉战栗;增添衣物可以减少人体热量散失;
故答案为:D。
5.如图是正常人体体温调节的曲线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当环境温度为25℃时,产热量和散热量达到平衡
B. 从时间t1到时间t2 , 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差距加大造成的
C. 时间t2以后,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中枢作用的结果
D. 时间t3以后,由于环境温度低,散热量大于产热量
【答案】 D
【解析】1、根据曲线图分析,从25℃下降到10℃时,内外温差加大,使得散热量先增加,后通过调节散热量减少。
2、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
3、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A、人体具有维持体温平衡的调节机制,即产热量等于散热量,图中散热量基本不发生变化,说明基本不发生变化,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当环境温度从25℃下降到10℃时,机体与环境的温差变大,散热增加,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时间t2以后,散热量减少,是因为环境寒冷时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使得散热量减少是体温平衡调节的结果,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时间在t3以后,散热量减少,同样产热量也减少,但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使得体温维持相对稳定,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6.5月22日,在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举办的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发生意外。受突变极端天气影响,在高海拔赛段20公里至31公里处,出现了冰雹、冻雨、大风灾害性天气,气温骤降,参赛人员随即出现身体不适、失温等情况。当受到寒冷刺激时,机体内发生的变化有( )
①产热量减少 ②立毛肌收缩,汗腺几乎不分泌 ③骨骼肌战粟增加
④肾上腺素分泌减少 ⑤甲状腺素分泌增加 ⑥耗氧减少
A. ①②③⑤ B. ②④③⑤ C. ②③⑤ D. ③④⑤
【答案】 C
【解析】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 骨骼肌战粟,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①当受到寒冷刺激时,机体的散热量减少,进而维持正常的体温恒定,①错误;
②寒冷环境中,立毛肌收缩增加产热量,汗腺几乎不分泌进而减少散热量,维持体温恒定,②正确;
③寒冷环境中,骨骼肌战粟增加产热量,进而维持体温恒定,③正确;
④寒冷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提高细胞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④错误;
⑤寒冷环境中,通过下丘脑的调节,甲状腺素分泌增加,提高细胞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⑤正确;
⑥寒冷环境中,细胞代谢水平增加,耗氧增加,⑥错误。
故答案为:C
7.在某地举行的山地越野比赛中,因遭遇极端天气,有运动员因患“低温症”而使身体受到严重伤害。“低温症”是人体由于产热减少,散热增加,而导致体温低于35℃的疾病。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体温调节依靠皮肤,不需要神经系统和激素调节的作用
B.在极端天气下,运动员由于产热小于散热而患“低温症”
C.在寒冷环境中,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热减少
D.人体是一个统一的生命体,体温恒定是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
【答案】 A
【解析】天气寒冷时,人的皮肤散热加快,从而引起体温下降,与此同时,人体各产热器官便加紧产热,给身体补充热量,以维持体温平衡。人体产热的主要部位是内脏和肌肉,人在静止时主要靠内脏的基础代谢产热维持体温,肌肉活动能产生大量热量。
【解答】A、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既有神经调节如骨骼肌的战栗、立毛肌的收缩、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等,也有体液调节如此时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促进代谢增强等,A符合题意;
B、人是恒温动物,当人体的温度低于某一值时(32℃),人体的器官将无法正常代谢和工作。当人体深部温度过低时,可直接或间接导致人体死亡,这就是低温症,因此 在极端天气下,运动员由于产热小于散热而患“低温症”,B不符合题意;
C、在寒冷环境中,为了减少散热,人的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热减少,C不符合题意;
D、人体是一个统一的生命体,体温恒定是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8.对自然界存在的生命现象及相应的原因分析不合理的是( )
选项 生命现象 原因分析
A 人的体温恒定 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
B 睡梦中拍打蚊子 神经调节
C 饭后血糖含量略有上升 胰岛素分泌不足
D 向光性 生长素在背光一侧分布多
A. A B. B C. C D. D
【答案】 C
【解析】人体各种生命活动都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结果。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胰岛分泌的胰岛素可调节血糖的浓度。正常人餐后,因为食物中的淀粉等糖类被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并通过小肠吸收进入血液而使得血糖浓度升高,但胰岛素会分泌随之增加,从而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生长素是重要的植物激素之一,它能加快植物细胞生长的速率。当光照射到植物茎尖端的某一侧时,生长素就移向背光的一侧,使背光一侧的茎比受光一侧的茎生长得快。
【解答】A、人的体温恒定是因为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A分析合理,不符合题意。
B、睡梦中拍打蚊子是脊髓调节的结果,B分析合理,不符合题意。
C、饭后食物中的淀粉等糖类被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并通过小肠吸收进入血液而使得血糖浓度升高,并不是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C分析不合理,符合题意。
D、光照射到植物茎尖端的某一侧时,生长素就移向背光的一侧,使背光一侧的茎比受光一侧的茎生长得快,表现为向光性,D分析合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9.如图表示人体在某种状态下组织、器官的产热百分比,下列有关分析中,错误的是( )
A. 该图描述的是人在安静时各器官的产热比
B. 人体各个器官主要靠分解糖类释放热量
C. 人体释放的能量部分用于维持体温恒定
D. 由图可知,剧烈运动时的产热器官主要是骨骼肌
【答案】 D
【解析】人在安静状态、劳动或运动状态的组织、器官的产热百分比并不相同,安静状态下内脏产热最多,运动状态下骨骼肌产热最多,结合图片分析解题。
【解答】A、该图描述的是人在安静时各器官的产热比,A不符合题意;
B、 糖类是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人体的一切活动,包括学习、走路、消化和呼吸等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糖类,人体各个器官主要靠分解糖类释放热量,B不符合题意;
C、人体的细胞都能够利用氧气将淀粉等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伴有能量的释放,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维持体温的恒定,另一部分用于推动各种生命活动,C不符合题意;
D、该图描述的是人安静时各器官的产热比,并不是剧烈运动时各器官的产热比,不能由此图看出剧烈运动时的产热器官主要是骨骼肌,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0.如图表示甲、乙两类动物的耗氧量(产热量)与环境温度的变化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可能是猫,乙可能是青蛙 B. 甲可能是蛇,乙可能是鱼
C. 甲可能是鸽子,乙可能是狗 D. 甲可能是鱼,乙可能是人类
【答案】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的知识。恒温动物体温恒定,在较寒冷的环境中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来氧化有机物,释放能量,维持体温;变温动物则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其代谢较慢,需氧较少,环境温度高时,则与此相反。
【解答】由图可知甲动物的耗氧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说明甲是恒温动物,而乙动物的耗氧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说明乙是变温动物,猫是恒温动物,青蛙属于变温动物,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二、填空题
11.2021年5月22日13 :00左右,第四届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进行到高海拔赛段20km至31km处,出现了冰雹、冻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气温骤降,部分参赛人员出现了失温现象: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一系列症状。
(1)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是由于人体的产热 ________(填 “大于”“等于”或“小于”)散热。
(2)请写出失温时及时施救的措施:________。(写出一条)
【答案】 (1)小于
(2)从减少散热角度:脱掉湿衣服,换上干衣服;增加衣服;寻找有遮蔽的场所等。 从增加产热角度:补充热糖水、高能量等食物。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等救助措施。(合理即可)
【解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1)人体体温降低,说明产热小于散热,导致体温无法维持恒温;
(2)失温施救措施可以从产热和散热两方面考虑,增加产热,减少散热,这样可以让失温者体温慢慢恢复;增加产热的措施有:补充热糖水、高能量的食物;减少散热的措施有:增加衣物;更换湿衣服;寻找遮挡的场所;对于心肺功能衰竭的失温者要及时进行心肺复苏;
故答案为:(1)小于;(2) 从减少散热角度:脱掉湿衣服,换上干衣服;增加衣服;寻找有遮蔽的场所等。 从增加产热角度:补充热糖水、高能量等食物。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等救助措施。(合理即可)
12.白尾黄鼠是沙漠地区的一种哺乳动物,它在高温环境下体温的昼夜变化如图所示。
(1)该动物属于________(选填“恒温”或“变温”)动物;
(2)该动物在6时至9时产热量________(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散热量;
(3)该动物是通过________(选填“大脑”、“小脑”或“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体温的。
【答案】 (1)恒温(2)大于(3)脑干
【解析】鸟类和哺乳动物体内有良好的产热和散热的结构,所以能维持正常的体温,为恒温动物,体温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属于变温动物。白尾黄鼠属于哺乳动物,它体内具有良好的产热和散热结构来调节体温。
【解答】(1)白尾黄鼠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属于恒温动物,它的体温不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2)由图可知该动物在6时至9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3)该动物是通过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体温的。
故答案为:(1)恒温动物(2)大于(3)下丘脑
13.人体患病毒性感冒容易导致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如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
(1)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后,人体会出现皮肤血管收缩的反应,此过程中下丘脑属于反射弧中的________(填结构名称)。
(2)患病初期,人体________(填图中某生理过程)而形成“寒战”,有助于体温上升到38.5℃。38.5℃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热量。
(3)体温下降期,身体会作出哪些反应来增加散热使体温回到正常值?________(写出1条即可)
(4)据图分析可知,体温调节是通过________这两者共同协调、同时作用达成的。
【答案】 (1)神经中枢(2)骨骼肌收缩;等于
(3)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等(4)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解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据图可见: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
(2)病毒感染导致机体体温升高,人体骨骼肌不自主收缩,出现寒颤,原因是体温测定点提高。人体产生的热量大于散失热量,体温升高;人体产生的热量等于散失热量,体温不变;人体产生热量小于散失热量,体温下降。
(3)体温下降的调节途径有增强汗腺分泌汗液、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4)机体的体温调节是神经和激素(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反应速度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时间较长。在寒冷的条件下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含量增加,促进新陈代谢,导致产热量增多,以维持体温正常。皮肤是与体温调节相关的重要器官,其中血管舒调节张是为了增加散热量,血管收缩是为了减少散热量。
【解答】(1)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后,人体会出现皮肤血管收缩的反应,此过程中下丘脑属于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
(2)患病初期,人体骨骼肌收缩而形成“寒战”,有助于体温上升到38.5℃。38.5℃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3)体温下降期,身体会作出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等来增加散热使体温回到正常值。
(4)据图分析可知,体温调节是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这两者共同协调、同时作用达成的。
14.人体体表的温度可以通过流经皮肤血液的多少来调节。如图是皮肤中同一血管在不同温度下的口径,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在寒冷的环境中,皮肤血管的状态是图________,此时体温________环境温度。
(2)皮肤血管口径如图丙时,血管处于________状态,流经皮肤的血液量________,皮肤温度________,散发的热量将增加。
(3)当外界温度高于体温时,即当环境温度达到35 ℃以上时,人体散热主要是通过________方式进行。
【答案】 (1)甲;高于(2)舒张;增加;升高(3)排汗
【解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1)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会增加产热,减少散热,血管处于收缩状态,所以血管口径变小,即甲图,此时人体温度是高于外界温度的。
(2)皮肤血管口径如图丙是最大的,说明此时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增加,皮肤的温度会升高。
(3)当外界温度高于体温时,即当环境温度达到35以上时,人体散热主要是依靠汗腺分泌的汗液来大量散热的,排汗方式散热,血管舒张,口径增大。
故答案为:(1)甲;高于(2)舒张;增加;升高(3)排汗
三、实验探究题
15.兴趣小组为了研究黄腹角雉在发育过程中体温调节功能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①…;②一组置于环境温度为20℃的条件下饲养,另一组置于环境温度为30℃的条件下饲养,饲养方式相同;③每天测定其中一只雏鸟的体温,记入表格;并测量两组雏鸟在安静状态下的产热量,将结果处理后绘制图象,如图所示;
日龄 1 2 3 4 5 6
体温(℃) 35.9 34.0 31.7 37.3 35.4 38.5
日龄 7 8 9 10 11 12
体温(℃) 36.4 37.0 38.7 38.7 38.7 38.7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是________。
(2)观察表格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雏鸟在9日龄后才基本具备了恒温能力。你认为这个结论是否可靠?并说明理由________。
(3)分析图象可知,雏鸟在9日龄后,安静状态下它在20℃恒温房间内的产热量总高于在30℃恒温房间内的产热量。结合人体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请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________。
【答案】 (1)选择刚出生的大小相近的健康幼鸟10只,平均分为两组
(2)不可靠;另测一只雏鸡的体温,无法排除偶然性
(3)在高温环境中,黄腹角稚同化的能量用于产生热能,维持体温,更多的用于生长、发育
【解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1)由实验步骤可知,第二步开始把两组幼鸟放在不同环境中饲养,因此第一步是选择刚出生的大小相近的健康幼鸟10只,平均分为两组;
(2)由步骤三可知,每天只测定其中一只幼鸟的体温,存在偶然性,数据和结论都不可靠;
(3)鸟类是恒温动物,在20℃环境中,其产热量要大于30℃环境中的幼鸟,只有这样才能维持体温的恒定;
故答案为:(1)选择刚出生的大小相近的健康幼鸟10只,平均分为两组;(2) 不可靠;另测一只雏鸡的体温,无法排除偶然性;(3) 在高温环境中,黄腹角稚同化的能量用于产生热能,维持体温,更多的用于生长、发育。
16.下表为人处于安静和活动情况下,体内不同器官的产热量百分比,请回答:
产热量/%
安静 劳动或运动
脑 16 1
内脏 56 8
肌肉与皮肤 18 90
其他 10 1
(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正常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________。
(2)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保持恒定,主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中的________控制。
(3)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产热量显著增加,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
(4)夏季,当环境温度高于体表温度时,人体主要通过________散热,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
(5)在炎热、潮湿、无风的环境中,人体容易出现“中暑”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_。
【答案】 (1)内脏(2)体温调节中枢(3)骨骼肌
(4)汗液蒸发;皮肤(5)汗液难以蒸发导致人体内积聚的热量难以散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体产热的器官。
【解答】(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正常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运动和劳动状态下,主要的产热器官是肌肉。
(2)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都要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之下,如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维持稳定,主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的。
(3)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要剧烈的收缩和舒张,牵引骨骼做运动,需要的能量多,因此产热将明显增加,故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骨骼肌。
(4)普通状态下,排尿是人体排泄的主要途径,但是夏天,高温状态下,人体主要通过汗液蒸发散热,血液流过肾脏时只产生少量的尿液,以尽量减少体内水分的丢失。
(5)中暑”是因为汗液蒸发困难,不能及时散热,导致人体体温过高,出现“中暑”现象。
故答案为:(1)内脏(2)体温调节中枢(3)骨骼肌(4)汗液蒸发;皮肤(5)汗液难以蒸发导致人体内积聚的热量难以散去
17.如图表示某健康男性在45℃室内安静状态下的体内温度、皮肤温度和出汗率的变化,第25分钟时,此人饮入冰水。
(1)在0~25min内,此人皮肤温度低于体内温度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2)据图分析饮用大量冰水导致皮肤温度升高的变化是如何引起的?
________。
(3)在45℃的室温环境中,人体皮肤内的________接受刺激,将兴奋传入________的体温调节中枢,使皮肤血管________,血流量________,汗液分泌________,从而使散热量增加,体温保持恒定。
【答案】 (1)汗液蒸发,散失热量
(2)饮用冰水后,体内温度降低,出汗减少,散失热量减少,加上外界温度高于皮肤温度,导致皮肤温度升高(3)温觉感受器;脑干;扩张;增加;增多
【解析】人类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始终保持动态平衡,所以人类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的。人体的皮肤、粘膜和内脏器官中分布着能感受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受器,分为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两种。当皮肤温为30℃时产生冷觉,而当皮肤温为35℃左右时则产生温觉。皮肤是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炎热时,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汗液的分泌增加,汗液蒸发带走热,使散热量增加。
【解答】(1)在0~25min内,此人皮肤温度低于体内温度这是因为在高温环境中,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血流量,汗液的分泌增加,汗液蒸发带走热量,进而实现散失热量。
(2)此人饮入大量冰水后,体内温度降低,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和控制下将通过减少出汗,减少热量散失,加之外界温度高于皮肤温度,外界环境中的热量会传递到人体的皮肤,导致皮肤温度升高。
(3)在45℃的室温环境中,人体皮肤内的温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将兴奋传入脑干的体温调节中枢,使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汗液分泌增多,从而使散热量增加,体温保持恒定。
故答案为:(1)汗液蒸发,散失热量;(2)饮用冰水后,体内温度降低,出汗减少,散失热量减少,加上外界温度高于皮肤温度,导致皮肤温度升高;(3)温觉感受器;脑干;扩张;增加;增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