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8-13 13:12: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要求概括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并会总结其经验教训。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习宏观历史阶段特征和比较历史现象异同及其本质特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会如何让处理主观热情与客观条件的关系,理解正确政策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过渡时期及总路线的特点及实质;三大改造的特点;建设中的经验教训
学习难点:总路线的实质,三大改造的影响;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自主学习
知识卡片:中国经济建设分期
1.1949年10月----1956年底 1949年10月----1952年底 (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1953年-----1956年底 (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2.1956年-----1966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曲折发展时期
3.1966年------1976年: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
4.1978年------- 现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背景
①建国之初,社会经济凋敝,百废待兴,恢复经济成为当务之急。
②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经济,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2、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路线方针
1953年过度时期总路线: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一五”计划(1953—1957)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见课本)
思考:“一五”计划为什么要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而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门类不全。中国要建立独立、完备的工业体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4、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成就
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任务,取得突出成就。
表现:①全国工业产值783.9亿元,比1952年增长128.5%,超过原计划的21%。
②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的原因
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三大改造的过程:
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形式:创造了从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
⑵、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通过手工业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这三种由低到高的合作形式,引导其逐步走上合作化道路。
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过渡形式:国家采取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②政策:采有“赎买”的政策。
③意义:使资本主义私有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成功地实现了对民族资本的和平赎买。
3、三大改造的意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成就——1956年中共八大
(1)历史条件: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2)主要内容:
①正确指出了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人民对于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正确指出了主要任务是:尽快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即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历史意义:在“八大”的指引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发展起来。
2、严重失误:三面红旗(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1)原因:①我们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
②对社会主义建设艰巨性认识不够,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规律。
(2)进程:1958年“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接着,全国农村又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到1958年底,全国99%以上的农户加入了人民公社。
(3)评价:“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4)消极影响: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3、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转入调整(调整国民经济比例)的轨道。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4、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十年
特点:从1956年到1966年的十年间,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虽然遭到严重摇摇挫折,但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
〖自学超市〗
5、“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
表现:在“全面夺权”的狂潮中,国民经济计划因无法执行而被废置;经济工作指挥、调度和管理系统陷入瘫痪和半瘫痪状态,国民经济的运行失去控制;全国交通运输阻塞,物资供应困难,大批工矿交通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各地工矿企业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下降,成本上升,劳动纪律松懈;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6、“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①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党和国家制定政策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③方针和政策的制定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盲目扩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⑤国民经济各部门要协调发展。
⑥要努力加强政治民主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题例训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面是为提交中共八大开会讨论,中央有关部门先后提出的三份“二五计划”粮、棉、钢产量1962年应达到的指标先后提出的三个方案 粮产量 棉产量 钢产量
一(1955年夏) 4600亿斤 4300万担 1100万吨,二(1956年1月) 6400亿斤 7000万担 1500万吨三,(1956年8月) 5000亿斤 4800万担 1050—1200万吨。
材料二:1956年2月周恩来在国务院会议上讲话:“现在有点急躁的苗头,这需要注意。社会主义积极性不可损害,但超过现实可能和没有根据的事,不要乱提,不要乱加快,否则很危险。”“绝不要提出早日完成工业化的口号,冷静地算一算,确实不能提。”
材料三:1956年7月17日周恩来在国务院会议上提出:“计划必须建立在平稳和可靠的基础上,计算生产能力,除了人力条件外,还必须考虑到物资与其他条件。”
——以上材料均引自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材料四:1957年4月30日,毛泽东与民主党派负责人谈话时说:“我的脑子开始有点好大喜功,去年三、四月间才开始变化,找了三十几个部门的同志谈话,以后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讲了十大关系。”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阅后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粮、棉、钢产量的变化情况。
(1)第一个方案提出的粮棉钢产量指标较低,第二个方案指标大幅度提高,第三个方案指标适当下调。
⑵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二五计划”酝酿过程中指标起落变化的原因。
⑵1955年底,三大改造进入高潮阶段,一些领导部门在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上,出现急躁冒进情绪,希望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提早完成工业化。因此出现加快建设速度的第二个方案。周恩来同志反对冒进,力主制定计划要实事求是,不能超越现实物质条件。因此出现放慢建设速度的第三个方案。
⑶从“二五计划”酝酿到“十大关系”、中共八大经济建设方针的提出,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⑶第一,制定经济计划要从客观现实实际出发,切实可行,不能保守,也不能冒进,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第二,正确的指导方针要坚持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基础,依靠集体智慧形成的。
教学反思:本课线索清晰,但是对于文革的破坏不仅要提到经济上的破坏,还要联系必修一,让学生重温文革还带来哪些方面的破坏。在者可以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