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8-13 13:12: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课程标准】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在的经验教训。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难点:认识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其在实践中的经济教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的简要过程,准确记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等历史概念
(2)过程与方法
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要有清晰的认识,并从中感悟经济发展要与本国国情相适应,要依照客观经济规律指导经济建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其中国了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增强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改革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探究我国经济改革成功的原因,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
【知识结构】
背景 协约国帝国主义对苏俄进行了武装干涉
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目的 巩固新生政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业: 实行余粮征集制
工业:工业国有化,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督
内容 商业: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产品分配: 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进步性: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评价 局限性:它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
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苏维埃亟需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
背景: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
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目的 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1)在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内容 (2)在工业方面,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外国和本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新经济政策 (3)在流通方面,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1)理论意义:它的实施,表明俄共布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意义 而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实践意义: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形成过程: 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主要特征: 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斯大林体制: 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评价: 积极影响: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消极影响:轻重不平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期僵化的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其他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经济模式
【重点难点问题阐释】
1、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进步性: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局限性:它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2、新经济政策有何“新特点”?如何评价?
新特点;主要“新”在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
评价:
(1)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俄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2)后来的苏联领导人对实施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过早终止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3)认识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创举,对我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借鉴意。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之比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下半年—1921年春) 新经济政策 (1928年后,政策逐渐取消)(1921年春——20世纪20年代末)
背景 新生的苏维埃俄国面临国内外敌人的疯狂进攻。形势十分险恶。 经济、政治危机严峻(直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新情况(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水平—根本)
内容 农业 余粮收集制 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 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允许外国和本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采取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商品 禁止商品贸易 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 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配给制 废除平均主义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谢的工资制
评价 是军事性的非常措施。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后来引发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 使工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列宁在落后的俄国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4、何为斯大林体制?如何评价?
①斯大林体制
20纪30年代中期形成的体制,其主要表现为: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斯大林体制在经济建设中取得过成就,但其弊病和问题也越来越暴露出来,这种体制超越了苏联的生产力水平。斯大林体制确立后,逐渐僵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斯大林模式。
②评价
⑴一度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看,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也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⑵保证了党的领导,维系了政局的稳定,但缺乏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⑶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系,统一了全国人民的意志,但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⑷经验教训:经济发展要与本国国情相适应,不能搞教条主义;要依照经济规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注重调动广大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创造性和主人翁的精神。
5、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④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2、在政治方面的主要表现:
①过于集中的管理体制;②缺乏社会主义民主;③群众积极性受到压制。
【课堂练习】
1、前苏联有一段笑话: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对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啊!” 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锅!”伊万说:“那就烤!” 老婆说:“没有柴!”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该笑话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的: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
C.农业集体化运动
D.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2、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3、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而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4、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5.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进行工业化建设
6、“政府完全禁止私人买卖粮食。在当时粮食匮乏的情况下,国家必须以有限的粮食资源来满足前线和城市居民的需要,禁止投机分子通过粮食买卖来使个人发财致富和扰乱民众。”与这一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有必然联系的是
A.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中国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D.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小结】
总之,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是艰难和曲折的;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经验与教训,为我国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