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8-13 13:12: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案
【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学习目标】
(一)基础知识:① 知道古代商业发展在商人、城市、商路等方面的表现;② 列举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在各阶段的突出表现和商业发展特点。
(二)能力与方法:① 在重现古代商业发展概貌过程中结合材料归纳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基本史学能力。
② 从文献、诗歌、图片等资料的研读分析中,提高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和比较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① 从学习古代商业繁荣发展的概况中,理解古代高度繁荣的商业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感悟商业发展中呈现出来的向善、诚信、创新、开拓、自由、交融等商业精神;
② 从提取和交流历史信息的过程中,增强历史的意识,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重点: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表现及重农抑商政策
难点: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课前预习案]
一、商业的发展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21页,根据时间提示完成下列表格: (要求:1)注意扼要简明。 2)抓住特色。)
时间 发 展 概 况
原始社会末期 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
商朝
周朝 “工商食官”政策
春秋战国 出现私商并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都会兴起
隋唐 商业活动蓬勃发展;商人云集;交通发达(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均空前繁荣)

元 广泛流通纸币;商业发展步入新高峰
明清
二、城市的繁荣
阅读教材22页,通过比较唐朝和北宋都城,指出宋朝与宋朝以前的城市的不同。
宋朝以前 宋朝
市 时间 限制开闭
地点 打破限制,分散城中
管理 受到官府直接监管
城市功能 经济职能加强
三:“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专制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人和商业的命运,与王朝的政策相关,而政策的变化也与不同时代的形式相关连。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3-24页认真体会并完成下列表格
时 间 发展历程
战 国 重农抑商政策出现
汉 重税困之,严禁商人购置土地等。有效避免了因商人非法牟利对恢复社会经济造成的阻碍
中唐以来
明 清
[课堂研讨案]
合作探究一: 明清商业的发展
材料一“山西富户,百十万家资者,不一而足。” ——《清高宗实录》
材料二 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 ——(明)李鼎《李长卿集》
材料三 明中期后,由于商业竞争加剧,一些商人为壮大队伍、扩大资本、增强竞争实力,自发组成了既“亲密”又松散的商人群体,他们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宁绍商等大商帮。
材料四 晋商的经商谚语“宁叫赔折腰,不叫客吃亏”、“诚召天下客,义纳八方财” “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据材料一至三概括明清商业发展的新现象,并据材料四指出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合作探究二: 城市的繁荣
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结合下列图像,回答问题。
回答:
(1)上述两座城市在各自历史时期分别具有怎样的地位?反映出的城市发展趋势是什么?
(2)宋代城市又比唐代城市多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是什么原因促成的。
合作探究三 重农抑商政策
探究性学习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发情趣,掌握程序与方法。
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通过探究得出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作用:是有利还是有弊,或是利弊参半,还是不同时期各有利弊?
合作探究四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一:中国古代农耕经济虽然以农业生产为主,手工业为补充,具有男耕女织的特征,但商业作为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与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息息相关,既是农业、手工业生产领域的延伸,同时对当时的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乃至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材料二:(明朝)陆二从苏州贩了一船灯草运往南京,灯草总共只值八两银子,可过了几个税关,商税就缴了四两,还没到南京,又遇上了税关,陆二无奈之下只好一把火烧了灯草。
材料三
材料四:中国人很早就学会了经商,商朝人善于经商。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许多从事商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业”。 ...
[当堂练习]
1、下列不属于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特点的是
A.货币经济占主导地位 B.大量农副产品投放市场
C.区域性商帮形成 D.由于商业的迅猛发展政府已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2、宋代商业活动与唐代商业活动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变化,有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专著,请你为这本专著选定一个合适的书名
A.《长安城的落日》 B. 《坊墙倒塌以后》
C. 《汴河两岸》 D. 《宋代东京的繁华》
3、诗歌是时代风貌的体现。下列诗句能够证明唐朝后期坊市制度开始被打破的是
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B.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客
C.洛阳风俗不禁街,骑马夜归香满怀 D.市人日中集,于利尽锥刀
4、下列有关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②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③有利于封建社会的稳定 ④有利于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课堂小结]
[课后练习案] 班级 姓名
下面是一节历史活动课的情景:
活动——角色扮演(两名齐国商人)
商人1:你前段时间不是去秦国卖丝绸了吗?怎么就回来了?
商人2:现在生意不好做啊
商人1:怎么可能,秦国的丝绸价格不是比齐国高吗?
商人2:是啊,我也是听说秦国的价格很高,于是带着一批丝绸货物跋山涉水,千里迢迢,逃过军队的封锁线,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秦国。心想可以大赚一笔,但谁知秦国丝绸的尺寸比齐国的大,所以尽管是全部卖出,仍然没有赚到钱,只是拿到了本钱。
商人1:那你可以在秦国继续做其他的生意啊
商人2:我也本想在秦国继续做生意,但是秦国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严格限制商人的活动,对商人征收沉重的赋税。所以后来我的生意破产了,我只能回国,最后返回齐国时,已经是身无分文了。
根据这则故事从商人2的生意活动中,总结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这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学习评价
学习效果评估 很 好 较 好 一 般
1、对学习内容是否有兴趣或认为其有学习价值
2、对课前自主探究部分的感受
3、对课上活动形式的感受
4、对学习内容的掌握
5、上完课后的总体感受
探究一:新现象 :(1)区域间的长途贩运发展较快。(2)出现了许多的地域性的商人群体(或商帮)。
(3)商业资本雄厚
因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等。(答敬业、进取。守信、讲义等或其它符合题意的答案同样正确)
探究二答案:(1)长安: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
东京:北宋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最大的商业都会,城市商业高度发展;
趋势:由政治中心向经济中心转变;城市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2)唐代都城坊市布局严格分开,商业贸易受到官府的严格监视和控制,市场活动的范围和时间受限制。宋代都城商业活动打破了坊市限制,形成了街市,取消了营业时间限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原因: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限制; 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
探究三 这一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积极方面是主要的:第一,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二,有利于确立和巩固地主阶级的政权;从根本上重视农业的思想也是正确的。
到明清时期,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第一,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第二,抑商与轻商的观念长期制约着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新的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被甩在工业文明之后;第三,一定程度加剧地主对土地的兼并。
(历史悠久、商业贸易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进程、水平居于世界前列、在整个经济中处于次要的地位)
探究四探讨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商业精神日益丰富2.历史悠久,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受重农抑商政策的束缚,发展道路曲折4.是农耕经济有益补充,一直处于从属地位
5、商人群体活跃;
6、商人地位低下
7、对外贸易发达,但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8、货币种类不断丰富;
9、商业市场形式多样;
课后练习案参考答案
因素:
(1)国家的统一、政局的稳定
(2)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丝绸)
(3)政府的政策(秦国政府严格限制商人的活动,对商人征收沉重的赋税)
(4)交通的便利(跋山涉水,千里迢迢)
(5)统一的经济政策
对今天的经济发展有何启示?对外开放,社会稳定……(合理即可)
图2宋代东京图
图1唐代长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