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记忆西汉时期四大经济区域的范围,重点分析山东、山西成为经济重心的原因;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②培养的基本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用其它学科的知识与方法来记
忆历史事件,分析历史问题,解读历史现象的本质原因 ,达到学科之间的 相互交融。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现在行政区图与古代四大经济区域图的比较,让学生正确理解古代的山东、山西的地理概念。通过丰富的图表、图片、融合其它学科史料知识,让学生自提取历史信息掌握历史知识。
②结合潮汕区域地方的乡土历史让学生深刻理解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
重心南移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古代四大经济区域的描述,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样性,认识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北方南迁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
②通过对一些地方史的认识,增强学生对家乡区域文化的热爱与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对乡土历史的兴趣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古代中国中原人口南迁的三次高潮及其影响,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其过程。
教学难点: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二 教学结构: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四大经济区:
山东(包括现在的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区)
山西(以关中为主,以及河西、巴蜀等地区)
龙门碣石以北(半农半牧区,分塞内、塞外)
江南(长江以南,还没有开发)
2、区域经济的特点:多样性 发展不平衡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1、原因
2、迁移高潮: 第一次:西晋末的永嘉之乱
第二次:唐代的安史之乱 后
第三次:北宋末的 靖康之乱
3、影响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自然灾害;政治动乱
2、过程:
(1)魏晋南北朝时期:完整的作物体系
耕地面积和产量提高 初步开发
手工业和商业进步(健康)
(2)中唐以后: 农、工、商等加速发展
江西、湖南成为全国粮食基地 逐渐超过南方
扬州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3)两宋时期:“ 苏湖熟,天下足” 完全超过
3、影响:文化重心南移
三 教学过程: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四大经济区
[讲解]:大家对司马迁有一定的了解吧,他是什么人?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写了一部家喻户晓的纪传体通史《史记》。在书中,他根据当时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请同学们在汉代四大经济区分布图上,把这些地区划起来。
[设问]:其中,山东、山西指的就是今天的山东省和山西省吗?
[提示]:古代的山东山西分别指河南崤山以东和以西地区。
山东(旧时指中原地区,包括现在的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区)
山西(以关中为主,以及河西、巴蜀等地区,包括现在的山西、陕西和四川等地区)
江南(长江以南,还没有开发)
龙门碣石以北(半农半牧区,分塞内、塞外)
[引导]:从图上,我们可以发现山东山西大体在什么位置?
[设问]:它们都处在黄河边上,都属于黄河流域地区。历史以来一直长期处于全国的经济重心地位,那么,大家能不能从地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它的原因,各组可以相互讨论一下。”[提示]:主要得益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这些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地形平坦开阔。这种自然条件使得人们即使在生产工具非常落后的时候也能对它进行开发,并生活下去。因此这些地区开发比较早,人口密集,从而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重要的粮食产地之一和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为此也就长期居于全国经济的重心。
[讲解]:相比于黄河流域,处于黄河流域以南的江南和黄河流域以北的龙门碣石以北这两个经济区,却没有那么好的地理环境了。前者雨水过多,过于炎热,而且地势复杂,后者过于干旱,土地贫瘠,而且非常寒冷,在生产力比较低下的时候,两个地区的自然条件不不利于开发。因此战国到两汉时期,这两个地区经济实力十分有限,与山东山西可谓有天壤之别。
[补充]:此外,在龙门碣石以北地区,并不以农业为主,主要经营的还是畜牧业,综合以上所说的,我们可以发现,在战国到东汉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具有哪些特点?
2、区域经济的特点:多样性,而且实力发展不平衡
[提示]:山东山西以农业为主,而龙门碣石以北由于寒冷而且土地贫瘠所以是传统的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此外黄河流域主要种植粟麦等耐旱作物而江南地区种植水稻为主,也体现了区域经济的多样性。北方经济发展快,南发展缓慢,经济落后,则体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过渡]:虽然两汉之前,江南地区相当落后,但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却写了一首诗《忆江南》来赞美江南的繁荣景象。“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同学们知道为什么江南会从一个落后、荒凉的地区成为一个经济繁荣,风景如画,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
[提示]:正是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并与当地人民共同开发,才使得江南变得如此如诗如画。接下来,我们来看
(二)、中原人口大量外迁
[设问]:事实上,从上古以来,人口的迁移从来没有停止过,有时候人口的迁移就是整个民族的迁移。造成这种人口大规模移动的原因有哪些呢?
[提示]:最主要有两种:严重的自然灾害,政治动乱
1原因:自然灾害 政治动乱
[设问]:教材上主要讲了古代中原人口向南迁移的情况,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二部分,中国古代共出现了哪几次人口南迁高潮,并找找其中的具体原因。
2、迁移高潮:
第一次:两晋之际 八王之乱、永嘉之乱
第二次:唐代 安史之乱
第三次:北宋之际 靖康之乱
[讲解]:西晋时期,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他的儿子司马衷继位为晋惠帝。可是司马衷天生有点痴呆,根本无法管理朝政。一些同姓诸侯王乘机争夺朝廷大权,相互之间不断的混战。其中代表人物有当时的八位诸侯王,所以称为八王之乱。八王之乱还没结束,有由于少数民族内迁,主要是匈奴,有引发了永嘉之乱,这两次动乱导致中原百姓根本无法生存下去,于是纷纷向南迁徙。
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出现在唐代的安史之乱之后,第三次则出现在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后,对于安史之乱和靖康之乱同学应该有所了解,我就不详细讲了。
[设问]:我们现在要思考的是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呢?
3、影响
[提示]:不仅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还有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来的是一大批高素质、高科技的人才。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设问]:这是最直接的影响,还有其它的变化吗?
[提示]:还带来了新的风俗习惯,课本里举了一个南方人学北方人吃笼饼去皮的风俗习惯。
[补充]: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属于那一个民族的?汉族吗?是纯正的汉族吗?不一定,除非你能确定你祖先是从中原迁移过来的。事实上,我们大家都有可能是古代百越民族和南迁的汉人通婚结合而成的——“杂种”。(学生笑)从生物学意义上说,我们继承了父亲和母亲各自一半的遗传基因,所以叫“杂种”没错。所以,人口南迁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它带来了民族的融合。
[过渡]:在所有的影响中,最重要的还是它促成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设问]:虽然说,人口南迁是中国古代南方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唯一的原因呢?不是的话,还有那些原因?
1、原因
(1)中原人口南迁→大量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生产水平提高→经济发展
(2)社会环境稳定
(3)蕴涵巨大潜力
[过渡]:这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那么经济重心南移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
2、过程
[设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三部分,归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唐以后和两宋时期经济南移的表现和南移程度。
(4)魏晋南北朝时期:完整的作物体系
耕地面积和产量提高 初步开发
手工业和商业进步(健康)
(5)中唐以后: 农、工、商等加速发展
江西、湖南成为全国粮食基地 逐渐超过南方
扬州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6)两宋时期:“ 苏湖熟,天下足” 完全超过
3、影响:文化重心南移
[讲解]:经济重心的南迁成就了江南地区的两宋以后的繁华昌盛,除此之外,它也使得中国古代文化重心的南移。从南宋以来,江浙地区有了“财赋之地,人物渊薮”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