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8-13 13:12: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教案
【课标要求】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难点: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中国的基本情况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教学目标】
了解鸦片战争后我国的社会经济状况;认识到两次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特权,这些特权为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大开方便之门;了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世界形势的密切关系。
【知识梳理】
一、西方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的特点
西方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一般是先用武力开道,通过发动武装侵略逼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从中攫取大量的政治、经济特权,之后再凭借其所取得的特权,在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和进行投资。
二、不平等条约及其攫取的经济特权
1、主要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望厦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2、攫取的特权:开埠通商、倾销商品;外国商船可以到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协定关税等。
三、西方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方式和概况
1、方式:走私鸦片、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等。
2、概况:分三个阶段:一是鸦片战争结束到1846年;二是1846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前;三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
四、西方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影响
1、破坏了中国的经济主权,使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2、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冲击了中国旧制度、旧观念,致使自然经济解体,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五、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1、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家庭手工业破产,耕织分离是其破产的重大标志,另外农产品的商品化日益加强也是一个重要标志。
2、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中国农业经济中的自给成分,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原料和商品生产与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相联系,中国的出口贸易多被外商操纵,并服从于外国资本的需求,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3、促使中国出现了新的经济成分,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相继诞生。
4、经济结构的变化促使社会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买办发展成为一个新的阶层。
六、自然经济的特点、解体的原因、解体的特点及其影响
1、主要特点:
(1)生产关系: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的农民小生产相结合。
(2)生产力:人力与畜力结合,铁器牛耕。
(3)生产组织形式: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生产。
(4)经营方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5)经济制度:封建土地制度与赋役制度。
2、解体的原因:资本主义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重要前提;自然经济自身的局限性是其解体的内部原因;本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及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3、解体的特点:
(1)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动力主要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冲击。
(2)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和程度在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东南沿海尤其是通商口岸远比内地迅速。
(3)由于中国自然经济不是商品经济成熟发展的结果,因此在自然经济解体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
4、影响:
(1)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准备了自由劳动力、市场和资金,从而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2)是列强侵华的结果之一,虽然中国的社会经济商品化的程度加强了,但是中国经济却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3)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的根本基础,自然经济的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在根本上冲击着封建制度。
【教学小结】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西方列强通过强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逐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冲击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中国逐步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鸦片战争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经济,而且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