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6、《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
民众中学 洪梅君
自实现多媒体教学以后,教师的课件做得越来越精美,老师和学生在一定的程度上越来越依赖课件。导致多数学生忽略了文本的阅读和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越来越弱。老师讲课时按照以文体特征为主的教学形式,学生又往往提不起兴趣。因此,在本节课上课的过程中,我争取弱化应试色彩较浓的文体特征为主的教学形式,把学生引入注重文本阅读,尤其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性语句筛选信息,梳理文章理路,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思想等方面,让学生从枯燥的文体特征识记中解脱出来,在真正的阅读中产生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思维习惯,以引导学生不断向课外阅读延伸。提高学生的阅读的基础,培养学生阅读的信心。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是按照“导学检测、情趣激励、课堂探微、重点测试突破、拓展延伸”的课堂思路设计的,在第一课时时,我采用导学提纲的形式,让学生能够在课前自主预习,充分的感知文本,感受文章的物候知识,进而激发学生的好奇的求知欲,为上课打下阅读的基础。课前先检测生字词和词语的意思。然后理清文章的顺序,在课内则进行重点问题的梳理。提出四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即: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然后就把重点放在了品味语言上面。教会学生品味语言的方法。而第一节课我则是重点放在了理清文章的条理性和文章的说明方法上面。同时注意对影响物候的四个方面的因素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学生明白透彻物候现象和决定的因素。总体而言,我觉得这两节课都是比较成功的,做到了一课一重点,一课一突破。特别是运用了导学提纲,大大的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成效,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怀有成功感,并且认为原来说明文也是可以很轻松地学会的。我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引导预习,求自主。
新课程实施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这种能力的培养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从一开始我们就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一般的学习方法——课前预习。这节课上,在识记生字词,解释词语时,我都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方法,发现规律,鼓励同学间互合作,互相补充,纠正,建立师生间,生生间课堂立体结构,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
第一种方法:运用“提取主句法”筛选课文信息。筛选课文信息既是第四单元的单元要求,也是学生快速阅读说明文的有效手段,学生如果掌握了这种方法,不仅阅读速度能成倍地提高,而且在考场上,也能提高做题的速度,争取更多的时间去取得更好的成绩,因为考场文段有时并不需要你认认真真、一字不差的读下来。第二种方法:品味语言的方法平时,学生在品味语言时,只是感觉“生动”“优美”,却不知如何表达。在这一节课上,我教给了学生“加一马上”就体会到了原句的妙处;或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或用词典雅,或写出了事物的状态等。一些有灵气的学生,可能就会举一反三,把这种方法运用到其他文章的阅读中,久而久之,他(她)就会深深地体会到汉字的无穷魅力,从而更加热爱语文。
3、有效互动,积极评价,营造民主氛围
在课堂上,我与学生一直处于“对话”的状态,只有在师生的有效互动中,真正的民主课堂才能建立,也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当然教师的鼓励也相当的重要,课堂上出现了令我很吃惊的现象,有一学生平时学习的态度不是很端正,而且从来不在课堂举手发言,可是令我以及全班同学都很吃惊的是他竟然举手了,因此,我当即给予表扬,没有想到他回答的还真不错。可见,在知识的建构中,学习环境要被鼓励,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才有更多的机会向其他人展示,这不仅发展了他们自己的理解能力,而且也使他对这门学科逐渐有了兴趣。
上了这两节课。感觉效果不错。 我最大的感触是,教师应该钻研教材,研究透彻,然后是将文章的纲领提炼出来,有了这个纲,就有了一条线索,实际这也是作者的写作思路,与作者进行交流,在文章中。暗含了写作目的,掌握了根本之后再去研究形式,让它们服务于内容就会游刃有余。上课后应该想想,学生收获了什么,教师收获了什么,有没有提升自己,如果没有,那就不是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掌握知识和方法,这是教师的魅力所在。
总之,在教学中应该大胆尝试,应用好的教学媒体,好的教学手段,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研究学生,教材,课标,将课堂的教学质量提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课外拓展练习
小心,涂改液伤着你
①目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据调查,大中城市的中小学生的使用比例在80%左右,而小学生的使用比例则高达95%以上。书写出现差错时,使用它能很快涂改错误,确实很方便,然而你是否意识到它散发出的十分刺鼻的气味对人体有害
②为了弄清涂改液的化学成分,北京市三名中学生在一位化学教授的帮助下,先后两次对涂改液的成分进行了测定,发现涂改液中含有二氯甲烷、三氯乙烷和对二甲苯等物质。据专家介绍,它们非常容易挥发游离于空气中。一旦被人吸入,会引起慢性中毒,使血液组成发生变化,影响神经系统,使人头疼、恶心,吸入量过大,会危及生命。
③为了验证涂改液的危害程度,这三名中学生又找来六只小白鼠,分三组做了对比模拟实验。他们将蘸有不等量二氯甲烷、三氯乙烷和对二甲苯三种试剂的棉花,放入两组小白鼠的笼子边上。试剂用量大的一组,只五分钟小白鼠就惊慌、抽搐而死;剂量小的一组,每天试验5—8分钟,与剩下的一组对比观察。五天中,实验组小白鼠的惊慌不安日益严重,进食减少,动作迟缓,体重下降,与对比组小白鼠体重逐日增加形成明显对比。A停止试验15天,慢性中毒现象逐渐消失,一切恢复正常。
④最近,中国消费者协会对市场上销售的79种牌号的涂改液进行了检测实验。检测结果表明,B全部样品均不同程度地含有各种有毒物质,并散发出刺鼻气味。实验证明,这类物质吸入体内或粘在皮肤上,会危害人体健康,进入大气层后还会破坏臭氧层。因为涂改液必须具有易溶解、易干燥、易挥发的特点,所以尽管作为涂改液溶剂的卤代烃和苯系物对身体有害,但在未找到合适替代物之前还要沿用,因此,短时间内国内市场上的涂改液成分不会有大的改变。
⑤鉴于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加强自我保护,警惕慢性中毒,最好不再使用涂改液。
1、为第①段的空格处补写一句话,与下文语意连贯。
2、在第④段中,“合适替代物”是指替代______________的物质。
3、第③段主要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 说明了什么内容
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__
说明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从文中画线的A、B两句中任选一句,说说该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文章谈谈,你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答案:
1、 很多学生喜欢使用涂改液。
1、 代替涂改液中的有毒的化学成分或其中的有毒
3、作比较,举例子,说明了涂改液的危害程度。
4、逐渐说明了慢性中毒现象的消失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不同程度,准确说明了不同牌号的涂改液中含有的有毒物质是不同的。
5、做作业时认真仔细,不出错,少用以至不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如何让说明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民众中学:卢柳欢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说明文作为一种常见的、实用的文体在社会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这种强烈的社会需求呼唤语文教学必须加强说明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而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从传统教学中,我们感觉教学说明文时,课堂气氛是死水一潭,学生是昏昏欲睡,而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如何改进说明文的教学方法,提高说明文的教学艺术,也是中学语文教师不断研究、探讨的课题。如何让说明文教学走出教和学的低谷,如何让说明文教学也充满情趣,充满语文味,真正活起来?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尝试:
一.激发情趣,创造最佳学习情境。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一种情绪激发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脑细胞的活动加快,神经紧张,因而,感知力和理解力以及记忆力都处在最佳发挥状态,这就是学习的最佳情境,我们就应该创造利用最佳情境,使学生从看似平实、浅显的说明文中,发现闪光、生动的内涵,产生极大兴趣。钱梦龙老师在上《中国石拱桥》时,先出示教学挂图——“中国石拱桥”,让学生先不要看课文,说明一下大拱和四个小拱之间的位置关系,于是学生纷纷回答:“大拱的两边各有两个小拱”;“大拱两边的顶部有四个小拱”;“桥身的左右两边有两个小拱”……,学生们“心有所思,口不能言”急欲看书,这时教师让他们打开课本,体会“各有”与“肩”字使用的准确。教师改变抽象说教的教学方法,先用这种教学突破口,课堂气氛轻松活泼,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对新知识吸收表现出优势的兴奋中心,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效率将大大提高。
倘若每节说明文教学一开始就能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学生就不会觉得学说明文是一种负担,教学效果则会好些。如:教《蜘蛛》一课时,让学生猜谜:“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起八卦阵,单提飞来将。”谜面有趣简单,学生很快就猜着了。接着再提两个问题,蜘蛛以什么为生?它是怎样吐丝的?因为蜘蛛是学生所熟悉的动物,所以他们的积极性很快地调动起来了,连平时少言寡语的学生也纷纷议论开了,课堂顿时轻松活跃起来了。我们一般都可以采用想象、联想、列图、猜谜和成语等较有情趣的方法来导入课文,以此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隔岸观火”是语文学习的一大弊端,学生融入不到学习情境中去,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便不会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语文教师应努力激活学生原来积累的相关表象,使语言内容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教学活动的欲望。让课堂成为学生静思、表达、交流的乐园,成为思维激荡、情智共生的殿堂。
二.多媒体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捷克教育 ( http: / / www. / )家夸美纽斯曾给教师提出一个要求:“一切事物都应当尽量地放到感官的眼前。”多媒体教学满足了这个要求。在说明文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说明文的内容,包括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有的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应从感性知识入手,采用形象化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化抽象为形象。这符合中学生年龄特点,也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一般规律。有些说明文如按常规来教,从自读开始,按部就班地讲解课文,就很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所以创造形象化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途径得到感知,发挥他们的联想和想象,激发他们求知的主动性和吸收新知识的欲望,就是教师的匠心所在。
在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我制作了一个课件 ( http: / / www. / Soft / )“苏州园林一日游”。首先在一曲优美的江南小调中,配乐朗诵“江南园林甲水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接着动画展现四幅苏州园林风光:“亭台轩榭图”“假山池沼图”“花草树木图”“门窗图”,一下子学生仿佛置身于“图画中”,立刻对苏州园林有了图画美的直观感受,领略了我国园林的建筑美。学生一边欣赏苏州园林独特的艺术美的同时,一边惊叹设计者和匠师们的别具匠心和审美情趣,并从心底产生了共鸣。又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一文中,针对课文谈到云的形态的八种变化来识别天气情况。我在教学时,根据课前的彩图制作了一组动画,并配上一曲动听的钢琴曲,要求学生根据动画展现的变化无常,姿态万千的云,口头描绘,并分别表达,各云彩暗示了什么样的天气现象,文章又是按照什么顺序,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进行说明。课堂中学生积极发言,探索大自然的无穷奥秘,仿佛就在广阔的大自然中,欣赏美丽无比的天空。这样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把一篇抽象性、知识性很浓的说明文,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了。利用多媒体教学再现了艺术形象,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能培养学生鉴赏美、欣赏美的能力。
三.课内与课外结合,活跃课堂。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耳眼并用要比单一感官参与的效果好得多,如果加上手 的参与,效果更会呈几何级数增长,这是心理互补因素的作用。以课内带动课外,课外促进课内,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发展于课外说明文的科学性、实用性决定了它比其它文体的教学更需要活跃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它能使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学习知识。所以教师要改变抽象、说教的教学方法,创造学生参与的机会,以实践来印证课文内容,加深理解。在教完《景泰蓝的制作》后,发动学生小制作,口头说明制作过程,并为自己的产品做产告;阅读了《故宫博物院》,请同学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说明故宫建筑群,然后带领学生参观校园建筑,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抓住重点,回到课堂说说参观顺序,加强说明性语言的听说训练,要求做到明确简洁而有条理。
又如教《向沙漠进军》这一课时,在课堂上可先引导学生在课文阅读中掌握“改造沙漠、化害为利”的主题,即以此作为点,并印发相关的资料给学生作为参考,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化害为利”的重要性,进而指导学生课后寻找防止水土流失、搞好生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的资料。还要求学生联系本地实际,以《谈××公害及治理》为题,着重说明一至二种影响生活和生产的公害以及化害为利的情况。这样的教学内容既出自课本又超出课本,往往带有基础性、新鲜性和趣味性,很合学生的口味,所以定会大大增加学生的主动性,令学生个个兴致勃勃参与课堂的各种活动。中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只要是新奇的东西,就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因此我们就可以采用生发和拓宽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大大激发学生读写说明文的兴趣,而且能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并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四.品味语言,激发学生的审美欲。
文艺理论对语言有三个要求,这就是“准确、鲜明、生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 迅的诗句是美的,主要因为它的抒情爱憎鲜明,对比强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的诗句也很美 ,主要是因为它的描绘形象而生动。以实用为目的的说明文,运用的是一种科学的语言,它的最大特征是准确 而贴切,应该说这也是一种美。问题是对鲜明、生动的语言,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欣赏能力,而对“准确 ”之美缺乏情感体验,往往会孰视无睹,以至于不屑一顾。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理论上进行必要的指导,在 实践中带领学生进行反复涵泳和体味,学生才能体会出说明文用词的妙处。
如银河是十分遥远、博大,而且从人的知觉角度来说显得抽象的事物,在教《宇宙里有些什么》,让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说明银河、太阳、地球的关系的比喻句,通过“铁饼形状”“美丽的环”“套在地球周围”,学生很容易将遥远、陌生、深奥的银河系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如此熟悉,如此贴近,一抬头便可在茫茫的夜空中找到它,深深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通俗之美。在教《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课时,我抓住课文一开头就点出“雄伟壮丽”这一总特点,文章从命题到材料取舍,整体与局部的处理及其表现手法的运用,都紧紧围绕这一中心,条理分明,富于变化,让学生体会作者怎样在简洁中总体把握大会堂的特征,从清晰的思路,精当的表达中学习说明文语言的简洁之美。用这种美学思想指导教学,与学生一起细细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美之所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欲。
提高说明文教学的效率,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项迫切任务,如何使说明文教学具有趣味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如果大家能积极开动脑筋,探求新的途径,在说明文教学中争取高效率也是很有希望的。克服学生认为说明文呆板、枯燥的心理障碍,善于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审美欲、求知欲得到满足。总而言之,说明文的内涵是独特的,而这种独特的味道也只有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来。因此,只要我们以“语文”的方式挖掘说明文中的语文因素,这样说明文教学也能上出浓浓的语文味来!课堂也会真正活起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民众中学:周雪琴
长期以来,说明文教学不受重视,甚至被忽略,这是因为说明文一般平平实实,缺乏形象性。老师上课时,再那么一肢解,抽血去肉,剩下“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几块骨头让学生啃,结果学生只能由被动应付变为厌学说明文。另外,中学写作教学对说明文的练习也不够重视,以致不少写作能手虽能写出好的记叙文和议论文,却写不出像样的说明文。就目前三种基本文体教学来看,说明文教学是最为薄弱的环节。那么应该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好学”、“乐学”。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寻找说明文教学的改革突破口,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从初中说明文的内容看: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奇妙的克隆》、《大自然的语言》等等。这些文章既有丰富的知识,又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能激发人们的兴趣。不仅给人以经验和智慧,而且给人以启迪和开拓。因此,说明文教学笔者认为决不能舍弃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知识本身,片面地就文教文,以致失去了让学生感受知识理趣的机会,而应该是让学生在吸收课文原有知识养料的同时,触类旁通适当地或介绍或引导学生去搜集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兴趣。那么,这样的说明文教学不但能上得扎实生动,而且对于丰富学生知识,开拓学生视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实践表明,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可以从预习、运用激发情趣的方法导入课文、作业三方面入手:
一、预习
预习课文,对许多学生来说常常感觉是无从下手,犹如老虎吃天。要么骑马观花,将课文粗略看一遍,就算是预习;要么抓了芝麻,漏了西瓜,只查出几个生字生词,或至多了解一下文学常识,便以为是预习。那么如何搞好预习呢?我会教给学生方法: 1、粗读课文,解决字词,了解作者。 2、抓住说明对象特点,了解课文重点 。比如《中国石拱桥》作者重点写了桥的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征,首先我们明确了这个特点,就能轻而易举的进行学习。3、对课文重点进行尝试性分析。在掌握课文的重点之后,应在教师讲解之前,进行尝试性分析,从而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4、结合课文,解决课后题。要尝学会试性地解决课后题,以检查自己在预习过程中,还有哪些不足,以便能及时查漏补缺,同时对不能理解的问题,可以先画下来,当作自己的难点,以备听课时认真听讲,当堂解决。老师给学生指出解决预习难题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自信心。这样,学生既增加了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又独立找到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办法,体现了主客观统一的辩证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运用激发情趣的方法导入课文
倘若每节说明文教学一开始就能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学生就不会觉得学说明文是一种负担,教学效果则会好些。我在教《苏州园林》一课时,让学生欣赏图片,学生在看的过程,都流露出向往的眼神。接着再对比一下我们身边美丽的校园,所以他们的积极性很快地调动起来了,连平时少言寡语的学生也纷纷议论开了,课堂顿时轻松活跃起来了。一般采用想象、联想、列图、猜谜和成语等较有情趣的方法来导入课文,以此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
三、作业
课外作业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既能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能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意识,适当布置一些作业是有必要的。但长期以来,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上,更多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忽略了课程目标三个维度中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课标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依据这个特点我们设计的语文作业,不但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还要有助于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我具体采用了如下的课外语文作业设计形式:
(一)收集性作业
时代在不断前进,电脑的广泛运用,信息在不断增多,如果你还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将会无所适从,有可能被社会淘汰。我采取布置一些“收集信息”类的作业,让学生看看电视,听听新闻,并定期进行反馈、交流。如教学《故宫博物院》,让学生在电视看到的有关故宫的记录片中所听到的、所见到的内容写下来。
(二)开放性作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课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学生想象力。如学习《苏州园林》,假如要你来介绍苏州园林,你还有别的思路吗?或者如果让你来写《苏州园林》你会抓住哪些特征来写?这样的作业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自主能力,又能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学生学得有乐趣,爱学。
(三)观察性作业
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我平时就要求学生勤于观察生活,做好生活笔记。如上《大自然的语言》时,我布置学生课外去收集相关资料,观察随着季节的变化,树叶的变化,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落叶树与常绿树的变化。
总的来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既要给学生提出预习的要求,运用激发情趣的方法导入课文,又有恰当的课外作业延伸,这三者有机结合不仅使每个学生都能受益,给每个学生以锻炼的机会,还鼓励学生不断自主探究,自主参与,积极思考,善于观察和解决生活实际等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说明文的动机,拓展学生的思维,让自己在实践中体验学习说明文的乐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6、《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民众中学 洪梅君
【教学思想】在阅读课教学中,争取弱化应试色彩较弄的文体特征为主的教学形式,把学生引入注重文本阅读,尤其是引导学生抓关键性语句筛选信息,梳理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思想等方面,让学生从枯燥的文体特征设计中解脱出来,在真正的阅读中产生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思维习惯,以引导不断向课外阅读延伸。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初步概括内容要点、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掌握本文运用事例等说明问题的方法。
4、分析本文的逻辑顺序以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2、掌握本文运用事例等说明问题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激趣法、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检测自学效果
检查《导学提纲》中的课前完成部分。即:1、生字词注音及词语解释;2、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前者进行正音、词语解释;后者结合下面的课文研讨学习进行。
(二)激趣导入
引入“大自然会说话”环节,使学生在竞猜中感受物候现象的丰厚与普遍。
(三)走进作者,了解竺可桢
(四)出示学习要求
(五)、学生先学:课堂上再深入阅读,复查已完成的“初步理解文章内容”,自我完成课堂上合作研讨问题,之后与同学交流意见。
(六)教师引导转入正文学习,主要是通过解决学生上述“先学”内容,来完成教学的重点内容。(结合课件)
1、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有什么重要意义?
3、 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有哪些?
4、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七)课内重难点测试与突破
品味语言的生动、形象
A、品好词
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准确、形象、生动)写出了 特点或内容,表达作者 的 思想感情。
示例:燕子翩然归来。句中的“翩然”一词的作用?
答:翩然指燕子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B、品修辞
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 的特点。
示例: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展示出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象。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常见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常见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常见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八)、课文小结
这节课我们分析理解了课文内容,认识到了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都是 ,认识到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 ,认识到了物候观测及物候学研究对农业生产的 。
(九)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含义 观测 成因 意义
(物候现象) (纬度、经度、高下、古今)
语言: 生动性 准确性
(十)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字词复习过关。
2、课外延伸训练(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因文利导教好说明文
民众中学:洪梅君
摘要:说明文是一种实用性的文体,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它的重要性越来越为突出,但在教学中,却不受学生的欢迎,也不受教师的重视,由此,教者应该根据说明文的教学内容,因“文”利导,既注重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又关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努力追求二者的交融整合,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增强了学习效果。
关键词:说明文阅读、方法、思维训练
没有散文的飘逸,没有杂文的犀利,也没有小说的曲折。说明文与记叙文、散文、诗歌、戏剧等文体比较,一般不大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不大容易得到教师的垂青。不但学生普遍感到文思枯涩,即便是广大的语文教师,也顿觉兴味索然。长期以来,说明文的教学处于“低空飞行”状态;学生的阅读不深人,教师的引导、分析太死板。
然而,同其它文体一样,说明文的阅读也是人们工作和生活上的实际需要。而且,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注重信息的获取和传递,因而说明文的阅读更显重要,它要比文艺性文体的阅读更为接近大多数学生毕业后的生活实际。所以,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说明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对说明文的教学中,教者应该根据说明文的教学内容,因“文”利导,既注重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又关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努力追求二者的交融整合,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增强了学习效果。
一、理清教学目的,明确阅读重点。
说明文的作用是什么 是向读者介绍某种事物知识、特性,让读者从其表象中把握它的本质。所以,在教学中,重在动用各种说明方法,将所要说明的对象,分层次分先后分主次地描述清楚,达到掌握新知识、认识新事物的目的。一般来说,学生在读说明文时总是被所说明对象的特性所吸引,而不大注意作者的说明方法、说明技巧。因此,引导学生阅读说明文,应该把重点放在“读懂”上,让学生“身临其境”。
实例一:有个老师在教学《死海不死》之前,笑眯眯地捧着一杯水、一只蛋、一包盐进来,他将蛋放进水里,说:“同学们,先让我们做个实验好吗 ……谁有办法让蛋浮起来 ”有同学立即领悟:“放盐。”“好,你来试试。”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们不时发出啧啧的惊叹声:原来要放那么多盐才可以让蛋浮起来呢!蛋终于浮起来了,老师问:“不会游泳的蛋为什么会游泳了 ”这个问题在这时已变得很简单了。老师接着说:“假如将这杯水扩而大之,就成了一个湖或一个海,而蛋,换成了人或别的什么东西,你们想想,会出现什么样的奇景 请将你的想象画出来。”这位老师的聪明之处,在于用一个小实验就激起了学生探索的兴趣,将复杂化为简单;又用画图引发了学生想象的热情,将眼观变为手动。而这些,皆与课文息息相关,使学生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明了死海的特征及科学原理。有了这个基础,对课文其他知识的学习也就不是难事了。
二、采用多种方法,寻找灵感火花。
作为阅读教学内容的说明文,只要学生认真阅读,一般都能理解说明文的大概内容。作为老师,就是要在这一基础上,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引导学生努力寻找灵感的火花。
实例二:在讲授《苏州园林》时,我针对学生一般都能读懂,大致也能讲出这个地方有什么特色,是什么布局的实际,就让学生从一个参观者的角度来讲一讲自己所知道的有关景致,通过对事物本身的叙述,促进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提高说明文写作的能力。有的学生谈到了拙政园,有的学生讲到了自己了解的岭南水乡,丰本科技园等,还有些学生谈到了珍珠乐园,香港迪斯尼乐园,深圳的世界之窗,由对对象的叙述,归纳出叙述的对象的具体特色,达到对对象本质的理解。再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变换身份,当一位导游,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苏州园林,这次就不是一般的解说,而是一次个人才艺的展示。可让那些口齿伶俐、语言表达流畅清晰的学生上台来扮演。比如,有同学上台说:“我是XX公司的XX导游,今天带领大家要去一个新地方,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们要去的是苏州园林,下面请大家跟我来吧……”接下来他用精炼的语言把自己的感受和所学到的有关苏州园林的知识介绍给大家,博得一片喝彩,课堂气氛随之活跃,学生争先恐后举手要尝试一下自己当导游的感觉,这样做,有效地达到了让学生从课文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提高自己阅读能力的目的。培养了学总结和表达的能力。
实例三:一位老师在教学《核舟记》时,在梳理完字义、词句后,老师问:“大家是否可以在五分钟之内将第三段背出来 ……给大家一点提示吧。请三个同学出来,分别饰演苏东坡、黄庭坚、佛印,这三个同学一边听大家读第三段,一边做出相应的动作姿态,然后将动作定格,让同学们尝试回忆背诵。”这位老师的聪明之处,在于将文中语的解说化为可睹可感的视觉形象,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将文中语句紧记于心。
由于采用这些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说明文时不致感到枯燥乏味,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加强思维训练,带动语言能力和概括能力的提高。
初中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还处于萌芽阶段,看问题比较片面,也容易表面化,老师在点燃学生求知探索的兴趣下,还应该加强其思维训练。
实例四:有位教师讲《看云识天气》一文,其中有一段话:“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特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天风雪的预兆。”教者首先抓住这段中看似很平常实则不可缺少的重点词语向学生讲解:“经验”一词,它既说明了观察是反复进行的、细致的,又与文末的“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自然有一定的限度”相呼应。接着又讲解“往往”和“常常”两个词,虽然很平常,但是很重要,它准确地说明了“经验”并不是绝对的。这样就使学生一方面学到了知识,另一方面通过老师的讲解,学会了运用一般常用的词语。本文有很多富于生动性和形象性的语言。教者为了抓住这篇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让学生根据课前布置的预习题,反复阅读课文。然后分别讲出哪些语言用得最准确、生动、形象。通过问答的方式,学生答出“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往往;有的像一床大棉被,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样的语言,不仅用得恰当准确,而且生动形象,通俗有趣。另一名学生回答了作者是如何写那些天空点缀得很美丽的云: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绫纱;卷积云,成群成行地排着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积云,像棉花团似的常在天空中一朵朵分散着,映着温和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这些也都写得十分美妙,语言准确、严密。还有的学生说作者是如何写它的阴森;如何写夏天的雷雨到来之前的风雨;如何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变化的情况……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文的语言特点不仅准确、生动形象,而且通俗有趣。通过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表达了对事物的认识。
这样不仅抓住了语言的准确性而且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引起了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学会了如何运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的方法。也强化了学生对语言的概括能力和分析品味能力。
总之,说明文的阅读教学,不能简单地停留在读读课文,对事物表面现象的理解上。而要把重点放在如何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良好的思维训练上。只要狠下功夫,因“文”利导,就可能达到理想的目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加强说明文阅读课堂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有效融合
中山市民众中学 田莱莉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当前语文说明文课堂教学沉闷、低效现象,提出了几条优化策略。教师必须要转变与更新教育观念,将中考考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尊重学生已有的说明文知识经验,在获取知识得同时,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从而促使说明文这一实用性文体在课堂教学中更顺畅地输送,使老师更爱教授说明文,学生更爱看、爱学说明文。
【关键词】说明文 优化策略 知识性 趣味性
说明文是一种重要的实用性文体,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它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并且有明显的知识性与实用性。但是说明文并不像其他文体那样能融情于理地达到读者的阅读要求,造成了老师不愿教,学生没兴趣学的尴尬局面。如何在有效得课堂时间内将说明文课堂改枯燥为趣味,改平淡为生动,变死板为灵活,是语文课堂一个任重而道远的研究课题。
说明文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实用和知识宣传,其文大多比较质朴平实,有的学生会觉得平淡无奇,不少教师讲起文学作品来劲头十足,一教说明文则一句话带过,有的还公然对学生说:“说明文没什么好多讲,你们自己看一看算了”。如果主导者就抱着这样的态度,认为简单甚至没有多少讲读价值,或者只是将中考的考点以罗列的形式写出来让学生背好答题的格式,那说明文课堂就毫无趣味可言,反而变成一种痛苦了。美国著名教育 ( http: / / www. / Lunwen / ShowClass.asp ClassID=592 )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说明文很多内容是知识性与趣味性并存的,比如《奇妙的克隆》里就有克隆的鲫鱼和克隆绵羊“多利”,学生必然有兴趣了解克隆技术到底是如何进行复制的。实践证明,只要教师能努力激发学生对说明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转向主动,从“被为”变成“乐为”,提高说明文教学效率是大有潜力可挖的。下列几种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用来参与说明文教学艺术的探讨。
1、充分利用多媒体条件,增设直观效果。
说明文中往往有一些晦涩难懂、复杂说明的内容,学生往往不能一遍就能看明白所介绍的内容,所以可以利用图片、播放视频的方式来辅助阅读教学。如《消逝的罗布泊》课文中介绍罗布泊的从前和现状,就可以展示曾经的罗布泊是多么美丽的稀有奇观,但是如今的罗布泊则是干涸、污染严重,将图片进行对比,产生了极大的反差,学生能容易地感受到污染的严重,唤醒人类环保的意识。在这一兴趣的激发下,穿插说明方法等知识点的启发,如说明方法的辨别及作用。在上网查阅大量资料后,将图片进行删选,从而形成强烈的对比,并在课堂上展示,前后的作比较,作用就有力地突出了环境破坏给人类带来危害的严重性。而在数据的对比中,又能更具体准确的说明罗布泊的美景在逐渐消失。既有知识点的点拨,又有直观兴趣的激发,一举两得,还能举一反三。又例如讲解《景泰蓝的制作》一文中,太多的专业术语,如“做胎”、“掐丝”、“点蓝”等,为了学生快速了解制作过程,我们从网上下载了相关的视频,在教室播放,边放视频边解释步骤,学生看完就清楚明白了制作过程,然后再次看文章介绍过程就很容易掌握了。甚至有条件的可以带学生到实地亲自动手,亲自尝试制作过程,从准备工作到收尾按照逻辑先后,课后他们会自觉去查找相关的书籍,弥补缺漏。学生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又能在快乐中获得知识。
说明文第一个感觉是平凡无趣,但如果加入一些听说读写元素,就会变腐朽为神奇。说明文可以跟我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研究我们人类的毛发为什么会有颜色变化,研究“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有没有科学根据。新课改就是要我们的课堂活跃起来,学生不仅仅是课堂的被动接受者,更要成为主导者。多媒体作为语文课堂的有效辅助工具,我们就可以最大力度发挥它的有效作用,但是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懒惰、随便应付,需要得备课之前完成资料得整理和筛选工作,给学生更直观有效的展示。
2、通过亲身实践,引导学生在获得科学真知中获得乐趣
文艺作品,能以其鲜明的形象和真挚的情感打动人;议论能以其深刻的哲理和强大的逻辑力量折服人;那么,在这两方面都没有长处的说明文,是不是没有任何吸引人的地方了呢?事实并非如此,说明文最大的魅力,在于它那科学的真知对人的吸引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在逐段分析事物特征后,归纳小结,通过对全文的分析然后可以自己概括出来。如建筑风格的介绍,有条件就可以自己借鉴现实建筑房屋设计,来进行空间思维的转换。
如讲授《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一课时,有一位老师在导入的时候,首先给学生做了这样一个演示:往透明的各自盛有石灰水和稀盐酸溶液的玻璃杯里滴入几滴酚酞溶液,请大家观看。一会儿,学生发现一个杯子里的溶液变红了 ,而另一个变蓝了,同学们的兴趣骤然大增。然后再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设计问题后,让学生自己到书中找到正确的解释。这样的课堂不仅不会枯燥无味,还会趣味横生,有兴趣的学生还会另外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自觉拓展知识。另外,亲身实践后留下的印象会更深刻。如我上《桥之美》这一课时,就将学生分小组,然后让他们各组带上相机,利用周末时间拍一些本市的桥,然后做成幻灯片,课堂上就一起分析桥的美观程度和课文中的有什么异同,结果学生很重视,每一组都尽力拍摄,最后的效果也大出我的意料之外,说明文和欣赏结合竟然收到特殊效果。
因此,有时候转变语文课堂的上课模式,采取更直观更明白的方式呈现更好。我们可以深情的对周总理呼唤,你在哪里;也可以带着鲁迅式的感情对国民党的暗杀行为表示愤慨,但是有时就只需要一根试管、一毫升溶液,就可以上完一节圆满的语文课。
3、注意各学科的融合,要开拓与课文有联系的知识,通过写作来加深印象。
因为中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只要是新奇的东西,就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学生对学习说明文最厌烦的是老调重弹,所谓“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这些套话,他们一点就熟了,何需我们教师喋喋不休!因此我们就可以采用拓展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讲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内容,我提前布置任务,要求全班学生去网上或书上查询气候变暖造成了哪些影响,“厄尔尼诺”现象,马尔代夫消亡时间屈指可数,坦桑尼亚气候恶果多,冰川消失快……要求学生查询概况,最好能附上相关的图片。通过学生自己的查阅的资料做成了一期板报,全班学生都积极参与。第二次上课时,学生能够对全球变暖的内容开始“滔滔不绝”了,在分析原因时能更客观更科学地来阐述,并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堂课的效果非常好。
课后,我们可以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在了解变暖原因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一篇话题作文。比如说全球变暖后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不用限制文体和字数,让学生自由发挥,然后利用课堂来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会有很多想法:人类搬到了月球生活,遇到了嫦娥,她作为主人热情招待了我们人类,月球上不用汽车,人类都有轻功一样,飘浮行走,非常有趣;还有学生写作是人类发明了工具来节制地球变暖,召开了发明家的招聘会。学生的感想丰富多彩,更有些想象荒诞,但一定会妙趣横生。又如可以在物理课堂上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让学生在上物理课的过程中,记录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下一节语文课就归纳交流,这样一举两得,两个科目的内容可以融合在一起,学生也更容易接受。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大大激发学生读写说明文的兴趣,而且能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并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4、结合说明文语言的考点,揣摩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美。说明文除了平实的语言特点外,还有一点就是生动性,这些体现在一些说明方法的使用上。如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举例子等等。比如学习《苏州园林》时,“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等语言,生动地展现了树木栽种与修剪的画意美。《奇妙的克隆》中开头“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就生根;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茎,一年内就能长出数百株草莓苗……”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余味悠长。还有拟人说明,就是运用拟人去说明事物的方法。“燕子翩然归来”将燕子斜飞的自在悠闲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在讲授说明文时,既要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外,千万不要忽略了赏析优美的语言,它同样可以激发你阅读说明文的兴趣。
说明文不仅仅是科普知识,同样可以体现出美感,这更可以与摹状貌、打比方这些说明方法结合,更要树立阅读信心。例如,有的学生一拿到陌生的科技说明文材料,往往就会产生恐惧心理而无法答题。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多对学生进行训练,使之面对材料便形成阅读的强烈需要感。学生一旦具备了这种专注性品质,那么展卷阅读,就能做到全神贯注、心无旁鹜。良好的阅读品质对于阅读质量具有巨大的意义,因此人们为了追求阅读高质量,通常都极为重视阅读品质的培养。
总之,说明文这一实用性文体并不是一种难以消化的“食物”,我们掌握好方法就能把握文体特性,将说明文的趣味性和知识性有效结合起来。因此,如何使说明文教学具有趣味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认为说明文教学无所作为,或者把说明文教学课上成科普知识课,这是对语文教学本身的取消和异化,是十分错误的。以上所提的几点拙劣的从内容吸引、视角转换 、教法更新和语言品味等角度激趣的方法,仅是沧海一粟的几个例子,如果大家能积极开动脑筋,探求新的途径,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推陈出新,说明文阅读的困扰就一定能迎刃而解。
参考资料:
①《中学语文教学》(1998年12期)
②《说明文教学也精彩》(《教学参考》2007年Z3期)
③施良方、崔允漷主编 《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④吴立岗主编 《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⑤白晶,牟晓慧 《说明文教学之我见》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11).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5张PPT)
21世纪教育网精品教学课件
萌发ménɡ 竺可桢 zhú zhēn
翩然 piān 孕育 yùn 簌簌 sù
销声匿迹 nì 衰草连天 shuāi
风雪载途 zài 谚语 yàn 连翘 qiáo
酝酿 Yùn niànɡ草长莺飞 zhǎn ɡ yīn ɡ
次 第: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年年如是:
周而复始:
一个挨一个地。
躲藏起来不露面。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行迹。匿,隐藏。
风雪遍地。载,充满。
每年都这样。是,这。
形容循环往复,转了一周又一周。
解释词语
一、导 入
由大自然的各种景象,判断季节
次第开放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春柳
夏荷
秋枫
冬梅
春柳的飘逸,
夏荷的袅娜,
秋枫的激情,
冬梅的傲岸,
如诗如画,
各具风韵,
这就是物候现象
你知道哪些农谚?它们包含什么物候知识?
竺可桢(1890—1974),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物候学是他作出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学习要求: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初步概括内容要点、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本文体裁:
这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
说明文,或称之为科普文章。
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
(1—3)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
(4—5)
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
(6—10)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
(11—12)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逻辑顺序)
探究文章说明顺序
从文章整体看是什么顺序
首先介绍-------
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
接着谈------
最后说明--------
认真读题,跳读课文,筛选归纳答案。
一、整体感知,概括要点:
什么叫物候?
什么叫物候学?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研究物候学有何意义?
你能在书上找到答案吗
1、什么叫物候?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2、什么叫物候学?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3、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5、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1、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
2、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
3、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4、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5、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品味语言
你觉得这篇文章有什么特点?
生动,形象;准确,严密。
品味语言的妙处
A、品好词
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准确、形象、生动)写出了 特点或内容,表达作者 的思想感情。
示例:燕子翩然归来。句中的“翩然”一词的作用?
答:翩然指燕子轻快地飞舞的样子,形象生动的描绘燕子的飞行的状态。十分贴切。
示例: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B、品修辞
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 的特点。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好词评点
写春:
大地苏醒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次第
“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色。
“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暗示着春暖花
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
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
“次第”写出百花竟相开放、争着报春的
热闹情景。
燕子翩然归来
植物“孕育”果实,
“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
俐的情态,透露出喜爱之情。
“孕育”将植物写活了,形象的写出了夏
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写夏:
写秋:销声匿迹,衰草连天,准备迎接,簌簌
“簌簌”写出秋天的肃杀气氛。
写冬:“风雪载途”写寒冬,传神表现出冬天风狂雪大,寒气逼人。
“销声匿迹”描写昆虫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写得有情有感,十分形象。
“衰草连天”,描写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迎接”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象是位
知冷知热、善解人意的天使。
果实成熟
叶子变黄
北雁南飞
昆虫匿迹
衰草连天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花次第开
燕子归来
布谷鸟来
孕育果实
描写
拟人
生动
大自然的语言
冬
春
夏
秋
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示例: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
答:约是大概的意思,是一种模糊的表达,留有余地,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课文小结
这节课我们分析理解了课文内容,认识到了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都是 ,认识到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 ,认识到了物候观测及物候学研究对农业生产的 。
物候
因素
重大意义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精品课程模块
整体研发规划
中山市民众中学初二语文备课组
1、 理论依据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初中学生要在继续丰富词汇、提高用词造句的能力、继续培养记叙能力之外,“着重培养说明能力,掌握说明事物的要点和方法,写一般说明文的文章,力求比较准确、清楚、有条理。”这一规定,目的明确,内容具体。通过说明文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可以使学生了解和学会说明文在内容表达和结构安排上的特点;可以训练学生深入地、科学地观察和认识事物的能力,养成实是求是、尊重科学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
1、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科普的说明文,注重培养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和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以及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1、 教材简析
《大自然的语言》
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1、掌握本文运用事例等说明问题的方法。
2、分析本文的逻辑顺序以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3、学习本文准确严谨、优美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1、领会本文的逻辑顺序以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优美生动的语言。
《奇妙的克隆》
介绍克隆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文章分四个版块先介绍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的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学完全文,我们要对科学这把“双刃剑”有一个初步的清醒认识,必须全面地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从中我们还可体验科学家在科学的道路上锲而不舍、不断攀登的精神。
教学重点:
1、 了解克隆的含义,理解克隆羊“多利”的诞生过程。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教学难点:
1.结构安排巧妙新颖。
2.文章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科学道理深入浅出。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这两篇科普文章所介绍的都是比较深奥的科学知识,但由于作者采取了朴实、明白如话的语言,使原本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的撞击。抓住两篇课文在结构上的共同之处,对教材灵活处理,一篇教师导读,一篇学生自读。主要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最后再通过这两篇短文的比较,让学生懂得写作文章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下笔。重在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进一步挖掘文章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语句,提纲挚领地把握文章的内容。
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3、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1、感受并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的创新思维。
2、.体会作者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
《生物的入侵者》
介绍了的是关于生物入侵者的定义、途径及其危害等科学知识的文章,语言较平实,内容通俗易懂,层次清晰。
教学重点:
1、 通过阅读,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2、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分析本文运用说明的方法。
3、 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
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的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落日的幻觉》
文章的开始部分通过日出与日落的对比手法,描绘了日落的壮丽与神秘色彩,接着笔锋一转从多个角度介绍了奇异景象都是由幻觉造成的。从而阐明了大千世界有很多奥妙,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一个道理。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速读课文,把握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2、研读课文主体,培养学生阅读 ( http: / / www.5ykj.com / shti / " \t "_blank )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 ( http: / / www.5ykj.com / shti / " \t "_blank )理解能力
《走上辩论台》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为“走上辩论台”,在学习一系列科普文章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科学事实求是精神的理解。了解辩论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能运用资料来阐释自己的观点,在辩论、交流中锻炼口语表达能力。为此,教材设置了三个活动主题。一是“上网利弊谈”,设置这一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对上网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既要学会充分利用网上学习资源,又要分清网上良莠,自觉抵制网上不健康内容的诱惑。二是讨论“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吗”,设置这一主题,意在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三是“关于克隆的争议”,这是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的巨大进步,但同时它也越来越变得让人类难以控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人类。科学的发展怎样才是符合人性的,如何为未来营造既是科学的又是人道的社会,这是人类,包括每位学生在内都必须面对与思考的大问题。这一问题展开的空间较大,可让学生在大量搜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展开讨论和辩论。通过开展活动,为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除此外,还应该注意: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单元的科普文章都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习课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文章蕴含的科普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物知识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1、 教学设想
说明文教学原本就相当枯燥,科普说明文因其专业的知识和专有的名词,更加深奥难懂,学生有一定的抗拒心理。因此必须抓住某一方面来提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上必须让学生自己找到感兴趣的问题加以提炼。为了使课堂更具趣味性,在《大自然的语言》中加入“大自然会说话”环节,使学生在竞猜中感受物候现象的丰厚与普遍;在《奇妙的克隆》中加入“我看克隆人”环节,在讨论交流中引导学生对国际伦理原则“行善、不伤害、自主、公正”的认识;在《生物入侵者》中加入“慧眼识生物入侵者”环节,在争辩中强化学生对生物入侵者概念中“异国他乡”“ 非自然途径”“ 造成很大危害”三个关键词的把握,从而真正明白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在《落日的幻觉》“幻觉在身边”的环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幻觉现象,探索科学原理。
自全面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后,教师的课件做得越来越精美,老师和学生在一定的程度上越来越依赖课件,导致多数学生忽略了文本的阅读和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越来越弱,而且老师讲课时又常常使用以文体特征为主的教学形式,学生往往提不起兴趣。长此下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难以提高的。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在此类说明文阅读教学中注重了如下几方面的尝试:一是弱化以往应试色彩较浓的以说明文文体特征为主线的教学形式,把学生引入注重文本阅读,引导学生在进行文本阅读时善于抓住关键性语句筛选信息、梳理文章理路、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观点作者思想等方面,让学生从枯燥的文体特征识记中解脱出来;二是想办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尤其是在课前进行自学的习惯的培养、在课前进行自学的方法引导,尝试利用精心编写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导学提纲》来引导学生自学的实践探索;三是尝试利用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或紧跟科学发展步伐的科普文章、课外阅读材料来进行课后延伸训练,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思维习惯,让学生从中获得一些实际的、实用的科普方面的知识,既扩充学生的知识视野,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信心。所以,教学本单元,我们既要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努力追求二者的交融整合,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
1、 教学策略
课堂上我们设计实施“导学检测、情趣激励、课堂探微、重点测试突破、拓展延伸”的课堂总体教学模式,做到立足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以检测为主线,及时评价反馈学习效果。
课前先发放导学提纲,学生自读课文、深入阅读文本、感知文本,理解文本,并自主完成导学提纲归纳的自学内容;
上课时,师生先共同梳理解决导学提纲的内容,再合作探究完成课堂学习,最后进行重难点测试与突破。
课后延伸训练与学生息息相关,又能吸引学生的科普文章进行阅读训练。学生自主完成,老师及时讲评激励。
通过以上的引导及措施的实施,让学生对说明文产生阅读的兴趣,培养阅读的习惯,不断创新思维,训练学生深入地、科学地观察和认识事物的能力,养成实是求是、尊重科学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6、《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民众中学 洪梅君
一、检测自学效果
师:课前我们已经布置了生字词的注音和解词,现在我来检查学习的情况。
请同学来读读你所写的生字词。
学生:朗读生字词
师:读得不错,但是这两个词应该怎么读呢?请注意这两个词:载有两个注音,一个是z i记载的意思,一个是zài,充满的意思,风雪载途应读的是zài;
翘有两个注音,连翘是一种植物,应该读qiáo,你骄傲得翘起尾巴,就应该读 qiào。请同学们读一读。
师:现在请同学解释词语,
生:次 第:一个挨一个地。
生:销声匿迹: 躲藏起来不露面。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行迹。匿,隐藏。
师:不错,你能用这个成语造句吗?
生:冬天到了,昆虫都销声匿迹了。
师:不错。下一个。
生:风雪载途:风雪遍地。载,充满。
生:年年如是:每年都这样。是,这。
生:周而复始:形容循环往复,转了一周又一周。
师:好,同学们预习得不错,要养成这样的好习惯,我们的阅读能力才能提高。
二、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师:下面请同学们由大自然的各种景象,判断季节。
师:这是哪个季节?
生:春天
师:这是哪个季节
生:夏天
师:枫叶红于二月花是哪个季节?
生:秋天
师: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又是哪个季节?
生:冬天
师:不错,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
师:你还知道哪些农谚?它们包含什么物候知识?
生: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生: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生:鱼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生: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生:麻雀屯食要落雪。
生:蚂蚁垒窝要落雨。
生:鱼跳水,有雨来。泥鳅静,天气静。
师:大家说的很好,不要认为只有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自然界就像一个智者,用他独特的语言向人类传递着季节变化的种种消息。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大自然的语言》看看大自然告诉我们人类什么?
师: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
生:竺可桢
师:作者是竺可桢,从资料中,我们要掌握哪些重点。
生:掌握他的姓名,时代,还有著作等重要资料。
师:是的,请大家在导学提纲中多了解一些。
师:那么现在我们来了解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要求。请同学们读一读。
生:全班齐读
师:我们了解这篇文章的体裁 它属于那类说明文,事理的还是事物的?
生:事理,
师:那么,说明对象是什么 看导学提纲。
生: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物候学的知识。
师:很好。
师:那么我们现在来解决课前预习的情况。文章共几段?
生:12段。
师: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生:4个部分
师:如何分?
生:第一部分(1——3)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生: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生: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生: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师:很好,同学们预习得很充分。那么,从整体看,文章这种首先介绍-------
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 接着谈------ 最后说明--------的顺序是什么顺序?
生:逻辑顺序。
师:对,本文从整体看就是逻辑顺序。
1、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下面几个问题的答案。
1. 什么叫物候?
2. 什么叫物候学?
3.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4.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5. 研究物候学有何意义?
师:同学们都找到你吗?
生;找到
师:好,那现在请同学们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生: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师:很好,你是怎么找到的。
生:我在第三段看到物候这个词,
师:概括得很好。
师:课文这么长,我们应该怎样才能迅速捕抓到重点的信息?
师:首先要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圈点哪些词语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呢?
1、 找总括句:根据经验,总括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
2、 找提问式语句,提问式语句有的是以设问句的形式出项,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介绍的内容,是重要的信息。
3、 衔接各段的连接词语,或者是衔接各句的词语,阅读时把这些语句找出来,就能比较清楚地找出来。
师:物候这个词出现在3段开始,是一个总括句,但是,能不能就说这些自然现象就是物候,或者说所有的自然现象都是物候啊?
生:不是。
师:那我们就要特别注意前面所说的“这些”这个指示代词,答案就应该从上文找。这些自然现象到底是什么现象呢:草木枯荣,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我们就物候。那么,物候就是指植物和动物方面的现象。
师:找出总括句就可以很快筛选信息了。第二个问题。
生: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师:不错,你是如何找的
生:看到关键字什么是什么?
师:概括得很好。第三个问题
生: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师:对吗?
生:对。
师:如何概括得
生:注意关键词物候观测,就在这段找,还要注意衔接句子的连词“也”。
师:你很聪明,答案很完美。
师:第四个问题
生: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师:如何找到答案的。
生:根据第六段的问句,起到提示答案的作用。
师:很好。最后一个问题
生:1、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
2、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
3、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4、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5、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师:概括得真全面,你是如何做的呢?
生:我注意连接词语,可以把他分为小点。首先,此外,还,也,为了等等
师:非常棒!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圈点勾画总括句的方法,熟悉了课文的内容。作者条例清楚、通俗易懂介绍了物候的知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师:课文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那么竺可桢又是用怎么样的语言来介绍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呢?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篇文章的语言你觉得有什么特点
生:生动,准确
师:1、2节的语言又有什么特点
生:生动形象。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里面有很多的好词,还使用了很多的修辞。
师:同学们想先体会生动形象还是准确生动呢?
生:生动形象。
师:英雄所见略同。在初中的语文学习中,有两篇说明文老师的印象特别的深刻《看云识天气》,让我对天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大自然的语言》则是让我拥有了一双灵敏的耳朵,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读读、品品这写在青山绿水间,摇曳多姿的大自然的语言吧,告诉同学,你听到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你读懂他们了吗?
师:朗读第一节
师:原来大自然一年四季有如此丰富的语言,作者生动的描写带给了我们无穷的联想。那我们就先来品味语言的生动形象吧。品味语言的妙处多有这样两种形式;
师:先品好词
师:注意答题的格式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准确、形象、生动)写出了 特点或内容,表达作者 的 思想感情。
如;燕子翩然归来。句中的“翩然”一词的作用?
答题的格式是:翩然指燕子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师:第二种是品修辞
格式是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 的特点。如: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应该是这样回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展示出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象。
师: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注意品味赏析语言的格式。老师相信每个同学都能找到自己的最爱
生:苏醒用得好,运用拟人,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色。
师:“苏醒”是什么意思?常被用来写什么?
生: “苏醒”是“昏迷后醒过来 ”的意思。这个词常被用来写人。?
师:用 “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写“大地”,能行吗?
生:能行。用在这里指大地回春。课文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
师:读“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这个句子,我们会联想到哪些相关的物候呢
生: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描绘到的几种物候现象:“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还有“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
师:不错。这位同学调动各种感官,通过丰富的联想,把本来无声的语言转化成了几幅生动的画面,体味得好!请用同样的方法,体会一下本段文字中的其他几个词语。
生:写燕子 “归来 ”前面加了“翩然 ”一词,那燕子飞舞的样子也就生动起来了。
生:说到秋风落叶,用一个拟声词 “簌簌 ”,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生: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
师:既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说“大自然的语言 ”也就自然了。
生:“次第”写出百花竟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
师:让我们联想到什么
生: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百花争艳的景象。
师:很好。
生:“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
师:就像那片文章写的那样?
生:《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师:不错。
生:“迎接”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象是位知冷知热、善解人意的天使。
生:“衰草连天”,描写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的喜欢,可见第一节的每一个词语都极具表现力,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引领我们进入美妙的物候世界。当然,我们说作为一篇科普文是给人以知识的。所以他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即使是生动性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
第一节的最后一句,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的现象,作者就做了限定,表达非常准确。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生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准确性(课文6——10段)为例。
教师:我先请同学老师身高多少?
生:老师身高大约1米6。
师:同学们告诉老师,这位同学用了那个词?
生:大约。
师:老师现在告诉大家,我测量过了,身高是1米62,又该怎么说?
生:老师身高是1米62。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两种表现:一是表精确性的语言,二是表模糊性的语言。语言的模糊性我们其实并不陌生,第三单元我们学《中国的石拱桥》里面讲到《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这里面的大约,可能都是一种模糊性的语言,因为无以考证了,只是推测的情况,不能说得太绝对了。
精确和模糊都是说明文准确性的两种写法,那么这样的语言在文章中有吗?请你找出来。
生:到晚春五月初,南京词愧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10”天表达很精确。
生:沿海地区的春天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若干天”,表达很模糊。
师:找得很好,我们深入体会一下,为什么表精确性与模糊性都体现着准确。第一句没有问题,经过科学实验与统计,不是11天而是10天很精确。
师:第二句,春天,沿海都是笼统的,不能做精确的实验,用模糊的语言,留有余地,不能太绝对化。像我们平时所使用的一些概数词,程度副词都属于模糊词(约,左右,前后,一般,大多数,若干)。精确与模糊都体现准确,体现事实求是。
师:那么我们在答这种题目的时候,要注意格式,一般都要抓住准确性的特点来答。
师:还有这样的例子吗?
生: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约是大概的意思,是一种模糊的表达,留有余地,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师:很好。作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竺可桢研究物候学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的写上“局报”两字。所以,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不仅学习物候知识,学会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事物,更要学习竺可桢那种严谨的工作作风。如果我们也能像他那样,留心身边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写观察日记,那么,老师相信,大自然可以告诉我们很多很多。
四、文章总结
这节课我们分析理解了课文内容,认识到了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都是物候,认识到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认识到了物候观测及物候学研究对农业生产的重大意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民众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提纲
《大自然的语言》
民众中学 洪梅君
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前阅读,相信你上课会更加轻松、更明白,学习效果好。有了这种习惯的话,你可能会发觉你会越来越喜欢提前阅读,你的阅读写作水平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
先阅读一、二遍课文,注意从文中抓关键性语句来筛选信息,然后完成较为简单的问题:
第1课时导学提纲
学习要求: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初步概括内容要点、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一、基础知识:(课前完成)
1、字词积累:(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萌发( ) 竺可桢 ( )( )翩然( )孕育( )
簌簌( )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连翘( )
风雪载途( )谚语( )酝酿( )( ) 草长莺飞( )
2、解释词语
次 第:
销声匿迹:
造句:
风雪载途:
年年如是:
周而复始:
3、走进作者:
竺可桢(1890—1974),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物候学是他作出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4、每人收集2个以上的农谚,并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例:“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二、课前自学文章,尝试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填好空格上内容:(课前完成)
1、阅读完之后的整体感知。
本文介绍的是关于 的知识。
2、全文一共12个自然段,初读文章,文章的思路是:
( 段— 段)用( )的语言说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学。
(4段— )观测物候现象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 — )
( —12)研究物候现象的重大意义。
首先介绍 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 接着谈
最后说明 。这种说明顺序是:
三、课堂上合作探究完成问题。
课堂上细读文章,抓住关键性语句,筛选信息,帮助自己快速理清文章内容。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四、课内重难点测试与突破。
说明文的语言具有准确、严密的特点,除此之外,本文的语言还很生动形象,请你赏析。
1、 品味语言的妙处
A、 品好词
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准确、形象、生动)写出了 特点或内容,表达作者 的思想感情。
B、品修辞
运用 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 的特点。
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注意第三单元学习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答题格式。
品味下列语言的妙处
示例:燕子翩然归来。上句中“翩然”一词的作用?
答: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突破检测:
理解下句:“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上句中“簌簌”一词的作用?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中“传语”“暗示”“唱歌”等词的作用?
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示例: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
答:约是大概的意思,留有余地,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和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突破检测:
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10天左右。
请你在文章找出除上面之外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严密性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最少找出2句。写在下面。
六:课文小结:
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这节课,我们分析、理解了课文内容,认识到了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都是 ,认识到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 ,认识到了物候观测及物候学研究对农业生产的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