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一、生态脆弱区
1.基本概念:
(1)生态脆弱区:是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2)土地退化:指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出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的过程,表现为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①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在生态交错区。 (√)
②生态脆弱区自然资源缺乏。 (×)
③荒漠化就是沙漠化严重的地区。 (×)
④土壤盐碱化属于土地退化。 (√)
2.我国主要的生态脆弱区:
(1)我国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
(2)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21世纪初,80%以上的草场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沙尘源区。
[连一连]将下列地区与对应的土地退化连线。
【思考】
荒漠化就是土地沙漠化吗
提示:荒漠化有多种类型和形成途径,而土地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1.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
(1)基本概念:是指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2)气候影响:当气候出现冷暖、干湿变化时,就会出现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的现象。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①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处于我国半干旱与干旱地带。 (×)
②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区呈带状、西窄东宽。 (√)
③气候变暖时北方农牧交错带会出现牧进农退现象。 (×)
④秦汉、唐宋和明清时期,大批农民越过长城将草原开垦为农田。 (√)
2.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的原因:
原因 表现
自然原因 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 年降水量大多在300~400毫米,降水变率大,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在夏季。
多大风 大风集中于冬春季节;春季气温回升、地表解冻,但降水稀少,因此地表土层裸露、疏松,极易遭受大风侵蚀
人为原因 过度开垦 在降水较多的年份,适宜农耕的条件好,农区向牧区扩展。在降水少的年份,农作物就会减产,甚至绝收,为维持生计,会扩大耕地面积
过度放牧 牧民为求得当前的经济利益而盲目提高载畜量,但过度放牧的后果是草场退化,反而使牲畜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下降
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等,也会造成土地退化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①北方农牧交错带主要的环境和发展问题是土地退化。 (√)
②一般认为,年平均降水量200毫米是旱作农业的低限。 (×)
③北方农牧交错带大风集中于冬春季节。 (√)
④北方农牧交错带过度开垦主要向东、向南扩展。 (×)
⑤北方农牧交错带过度放牧,能提高牲畜的数量和质量。 (×)
【思考】
北方农牧交错带中各地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相同吗
提示:导致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有很多,但不同区域的主导人为原因不同,其结果都是导致了地表植被遭到破坏而导致风蚀、水蚀、沙漠侵吞,从而使土地退化。
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1.基本原则:
(1)树立生态脆弱区要以保护、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的观念。
(2)综合运用生物、工程、经济、社会等措施解决问题,实现人地和谐发展。
2.具体措施:
措施 内容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从土地适宜性出发,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集约化、高效、特色农牧业及农牧产品加工业
构筑防护体系 在草地退化严重地区,适当人工补种植物,防沙固沙;在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重地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以地养地,自然恢复 选择部分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人工种植高产牧草,解决牲畜食草问题,从而使退化的草场通过休牧得以自然恢复
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 使退化草场牲畜数量控制在草场承载力范围内,调整牲畜结构,减少对草场破坏严重的畜种比重
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①北方农牧交错带治理的第一要务是恢复自然环境。 (√)
②20世纪初,我国就开始了对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综合治理。 (×)
③在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重地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
④在北方农牧交错带都可采取以地养地、自然恢复。 (×)
⑤肉牛比山羊对草场的破坏严重。 (×)
【思考】
云贵高原石漠化给当地居民带来哪些危害 并提出应对措施。
提示:危害:水旱灾害频发;土地承载能力下降,压缩当地居民生存空间;土地生产能力下降,贫困加剧;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治理对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建设水土保持工程;实施生态移民等。
关键能力·合作学习
能力1 分析生态脆弱区及土地退化的原因
1.正确认识生态脆弱区:
(1)从成因看: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往往是气候变异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对其脆弱的生态产生强烈干扰,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
(2)从分布看:生态脆弱区往往具有过渡性特征,主要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3)从表现看:生态脆弱区的土地易退化,呈现出荒漠化景观,不同的区域呈现出不同的表现。
土地退化表现 土地沙化 土壤侵蚀 石漠化 土壤盐碱化 土壤肥力下降
我国的分布 三北地区 黄土高原地区、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 西北干旱灌溉区、华北半湿润区 东北平原黑土分布区
2.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1)北方农牧交错带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
(2)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
①干旱是土地退化的潜在原因。
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如图所示:
②气候异常是导致土地退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如图所示:
(3)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
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首先是人口的压力,人口的激增加大了对环境的压力;其次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方式,人类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的利用加速了土地的退化。其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如下图所示:
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
另外,人类对水资源利用不当,也会加剧土地退化,比如在绿洲地区、河流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来灌溉农业区,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会导致生态恶化和次生盐渍化。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分布范围示意(教材P24图2.11)
(1)(区域认知)我国的农、牧生产活动大致分界线是什么
提示:大体以400mm 年降水量等值线(即从大兴安岭、通辽、张北、榆林、兰州、玉树至拉萨附近)为界。以东、以南是种植业为主的农区,以西、以北是畜牧业为主的牧区。
(2)(综合思维)农牧交错带的植被由东向西是如何变化的
提示:草原—草原荒漠—荒漠。
(3)(区域认知)影响该区农牧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什么
提示:水分。
读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分布图,完成(1)、(2)题。
(1)图中反映我国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
A.森林破坏 B.生物多样性减少
C.草地退化 D.土壤侵蚀
(2)甲、乙两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相近,其中较为严重的是甲,其理由不包括 ( )
A.地势起伏大,土层薄
B.处于各地理要素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
C.河流下游城市密集,经济发达
D.土地生产力高
【思路点拨】解答该类题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题目(1) 题目(2)
问 图中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不是甲地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的理由
思 生态环境问题分布位置及环境特点 甲地的位置及环境特点
答 土壤侵蚀 处于各地理要素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
【解析】(1)选D,(2)选B。第(1)题,由图可知,我国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壤侵蚀。第(2)题,甲区域位于东南丘陵地区,这里地势起伏大,土层薄;河流下游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土地生产力高,因此甲区域生态环境较乙区域严重。甲区域不处于各地理要素的过渡地带。
【补偿训练】
下图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所产生的影响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表示 ( )
A.土壤盐碱化
B.河流下游水位上升
C.河流下游流量减少
D.流动沙丘向绿洲移动
(2)导致和田地区荒漠化加剧的人类活动有 ( )
①燃料短缺
②砍伐森林
③不合理灌溉
④盲目扩大耕地
⑤风沙侵袭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③④
【解析】(1)选C,(2)选B。第(1)题,从图中地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判断人口增长、耕地扩大使河流中上游用水增加,从而导致河流下游流量减少。第(2)题,风沙侵袭和燃料短缺不是人类活动,导致荒漠化加剧的人类活动有砍伐森林、不合理灌溉和盲目扩大耕地。
能力2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1.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2.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在西部地区,不同的区域合理用水的措施不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地区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内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4)以地养地,自然恢复。
(5)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
(6)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7)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下表是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据此完成(1)、(2)题。
时 间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强沙尘暴次数/次 5 8 13 14 23
土地沙化速度/(平方千米/年) 1 560 2 100 2 460
(1)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其原因可能是 ( )
A.西北干旱区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B.南方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出现土地沙化现象
C.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
D.华北地区土壤盐碱化面积扩大
(2)为了减缓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土地沙化速度加快趋势,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 ( )
A.开采地下水进行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
B.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载畜量
C.在北方农牧交错带,逐步推行退耕还草
D.在干旱地区禁止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系统
【思路点拨】解该类题可从以下思路入手。
【解析】(1)选A,(2)选C。第(1)题,我国土地沙化速度加快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原因。我国的土地沙化主要分布于西北干旱区;我国南方北回归线附近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与土地沙化关系不大;华北地区的土壤盐碱化与土地沙化关系不大。第(2)题,开采地下水进行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会增加用水量,加剧干旱,导致土地沙化速度加快;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载畜量,会增加用水量,导致土地沙化速度加快;在北方农牧交错带,逐步推行退耕还草,利于减轻土地沙化和强沙尘暴现象;为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系统,在干旱地区禁止任何经济活动是不合理的,应在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开展经济活动。
【易错点睛】治理措施并不完全相同
不同的地区,因为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方式的差异,造成土地退化发生、发展的主要人为因素有所不同。治理措施应因地而异。
【补偿训练】
草方格沙障是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工程措施,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扎入沙丘中形成1米×1米左右的方格网。读宁夏回族自治区沙坡头草方格沙障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草方格沙障的作用主要有 ( )
①增加地表粗糙程度,削减风力
②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
③使用秸秆,降低草方格沙障成本
④增强植物蒸腾,增加降水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修建图示沙障的主要目的是 ( )
A.保护铁路免遭风沙掩埋
B.减轻沙坡头土地沙化
C.降低水土流失发生的概率
D.提高秸秆利用率
【解析】(1)选 A,(2)选A。第(1)题,草方格沙障不仅能增加地表粗糙程度,削减风力,还可以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第(2)题,图示沙障的主要目的是保护铁路,使其免遭风沙掩埋;草方格沙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抑制土地沙化的目的,但不是图示沙障的主要目的;图示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不易发生水土流失;沙障是一种防治土地沙化的工程措施,不是为了提高秸秆利用率。
核心素养·情境探究
库布齐沙漠的治理
从黄沙漫漫到草木葱茏,从“死亡之海”到“经济绿洲”,中国坚持不懈推进防沙治沙事业,率先实现荒漠化土地面积零增长,为实现联合国提出的到2030年全球退化土地零增长目标作出重要贡献。库布齐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是世界上迄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科学治沙,科技先行。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人们发明了甘草平移、容器植树、无人机植树等100多种沙漠生态新技术。在库布齐沙漠,目前植树造林的成活率可达到85%。
(1)(区域认知)库布齐沙漠所在地区应主要发展何种农业生产活动
提示:主要发展畜牧业。
(2)(综合思维)库布齐沙漠的治理中,人们采取了多种生物措施防治荒漠化,其主要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保护和恢复地表植被,防治沙漠侵吞。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读我国“贫困县分布与生态脆弱区关系图”,完成1、2题。
1.我国贫困县与生态脆弱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东部经济地带没有贫困县
B.生态脆弱区人口分布稀少
C.生态脆弱区自然条件恶劣
D.生态脆弱区易连片出现贫困县
2.关于我国生态脆弱区,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地主要是过度放牧导致生态脆弱
B.乙地退耕还林是改善生态脆弱的重要手段
C.丙地地表水短缺是生态脆弱主要原因
D.全球气候变化对丁地生态没有影响
【解析】1选D,2选B。第1题,读图可知,在渤海湾的西北附近有贫困县存在,该区域属于东部经济地带;读图可知,在浙江和江西等区域有一定的生态脆弱区的分布,该区域的人口并不稀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浙江和江西等区域的生态脆弱区的自然条件还是比较优越的;读我国“贫困县分布与生态脆弱区关系图”可知,生态脆弱区的贫困县的数量往往比较多,因此可知生态脆弱区易连片出现贫困县。第2题,读图可知,甲地位于东北平原的农耕地带,该区域的生态脆弱主要是过度农垦导致的;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乙区域的低山丘陵的数量比较多,地形起伏较大,且该区域降水比较多,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因此可知乙地退耕还林进行水土保持是改善生态脆弱的重要手段;读图可知,丙地区位于我国西南,该区域喀斯特地貌广布,石漠化比较严重,严重的石漠化是该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得丁区域蒸发加剧,对该区域是有影响的。
(2020·大连高二检测)边坡绿化客土法是将草种、肥料、保水剂、土壤、有机物、稳定剂等物质充分混合后,通过喷射机按设计厚度均匀喷到需防护的工程坡面上,以达到近似于自然景观的一种绿化方法。下图为进行了绿化的边坡。据此回答3、4题。
3.与传统混凝土工程护坡法相比较,边坡绿化客土法最显著的优势是 ( )
A.防治滑坡 B.恢复植被
C.美化环境 D.成本低廉
4.适合边坡绿化客土法的植物特征有 ( )
①植株高大 ②根系发达
③性喜温凉 ④生长迅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3选B,4选D。第3题,与传统混凝土工程护坡法相比较,边坡绿化客土法最显著的优势是恢复植被;防治滑坡的功能都有,不是优势;美化环境不是主要目的;成本高。第4题,适合边坡绿化客土法的植物用来保持水土,特征有根系发达,②对;混合的是草种,植株小,①错;可能在阳坡,没有喜温凉特点,③错;生长迅速,利于护坡,④对。
包兰铁路自包头至兰州,全长990 km,全线有140 km在沙漠中穿行。其中在中卫和干塘间经过腾格里沙漠(如图所示),所采取的防沙、治沙措施曾获198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读图完成5、6题。
5.采用麦草方格沙障的方法用来防沙、治沙,是因为 ( )
A.增加土层腐殖质,有利于植物生长
B.降低风速,减少沙丘面风沙的吹蚀
C.有利于保持水分,有利于植物成活
D.麦草这一类原料丰富,成本低廉
6.图中绿洲在发展种植业的过程中,最有可能出现的农业生态问题是 ( )
A.土地盐碱化 B.水土流失
C.土地酸化 D.地面沉降
【解析】5选B,6选A。第5题,采用麦草方格沙障可以增加地面粗糙度,从而降低风速、减小风力,减轻沙丘风沙侵害。第6题,该处绿洲附近引水灌溉发展种植业,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而出现盐碱化。
PAGE
14第三节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一、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
1.基本概念:
(1)资源型城市:通常把因大规模开采自然资源而兴起,并以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
(2)资源枯竭型城市:城市所依托的资源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开采殆尽,或市场对这种资源的需求大幅度减少,城市经济发展趋于缓慢的城市。
[连一连]将资源型城市发展阶段与对应的特征连线。
【思考】
资源型城市随资源的开发,产业规模为什么不断扩大
提示:一是资源开发的规模、力度加大,二是相关的产业进行聚集。
2.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转型措施 具体表现 典型城市举例
延长产业链,提升原有资源的利用价值 有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实施资源深度开发,延长资源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 大庆
开发新的资源,培育新的主导产业 有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拓展开发可利用的自然资源类型,甚至延伸至人文资源范畴,培育新的主导产业 阜新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①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占全国资源型城市的16%。 (×)
②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资源都是煤炭、石油。 (×)
③20世纪80年代,大庆油田开始进入衰退期。 (×)
④大庆利用进口的油气资源发展石化产业。 (√)
⑤阜新大力发展太阳能、核电产业,推动城市转型。 (×)
二、焦作市以煤炭为基础的产业兴衰
1.地理位置:地处河南省西北部,南临黄河。
2.产业发展: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①焦作市地处河南省西北部,北临黄河。 (×)
②焦作的煤主要以优质无烟煤为主。 (√)
③20世纪80年代,焦作市形成了以煤炭为主的工业体系。 (√)
④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焦作市经济快速发展。 (×)
【思考】
为什么说煤炭工业是焦作市的主导产业
提示:焦作市自建市之处就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一直是全国优质无烟煤生产基地,煤炭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一半。
三、焦作市的转型之路
措施 表现
推动工业多元化发展 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汽车零部件制造、化工及医药、农副产品深加工及高新技术等产业,推动工业多元化发展
大力发展旅游业 打造“焦作山水”等旅游品牌,利用独特的地质地貌等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
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重点培育优质粮食、怀药等农产品品牌,并发展蔬菜、水果等特色农业
【思考】
东北是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集中的地区,你能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
提示: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深加工程度;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治理环境污染。
关键能力·合作学习
能力1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兴衰
1.资源型城市资源开发条件评价思路:
(1)资源条件:可从储量大小、分布范围大小、种类多少、质量高低等方面评价。
(2)开采条件:是否能进行露天开采;若不能露天开采,可从矿层厚度、埋藏深浅、矿区的地形地质条件等方面评价。
(3)市场条件:从消费市场是否广阔、市场潜力大小、矿区距市场远近等方面评价。
(4)交通条件:从交通运输方式、交通便捷程度等方面评价。
例如:焦作市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评价。
开发条件 具体内容
资源(开采)条件 ①煤炭资源储量丰富;②煤炭资源分布范围广;③煤质优良,是全国优质无烟煤生产基地;④开采条件好
市场条件 ①市场广阔;②我国能源以煤炭为主;③我国能源需求量持续增加
交通条件 ①位置适中,焦作市地处我国中部地区,距离我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地较近,输煤、输电的距离都不远;②交通便利,区内铁路主要有焦柳铁路、新月铁路、郑焦城际铁路等,同时通过区内铁路还可以同京广铁路连在一起
水源条件 南临黄河,水源条件较好
2.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问题:
问题 成因 影响
经济结构单一,多以传统重化工业为主 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当地矿产、能源,但也存在过分依赖现象 受技术革命和资源枯竭影响,经济衰退;产生资源、环境问题
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主要资源为不可再生资源;经济结构以传统重化工业为主 传统产业衰退;新兴产业不愿入驻
用地紧张,交通拥挤 工业高度集聚,达到过饱和状态 企业效益下降,出现外迁转移
3.资源枯竭型城市衰落的原因:
(1)资源本身的不可再生性。
(2)矿业城市主导产业单一,社会服务功能和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城市的竞争力不足。
(3)管理体制落后、僵化。
(4)大中型企业技术、设备落后,效率低下,冗员多,社会负担重。
焦作市位置示意(教材P33图2.27)
(1)(区域认知)从地理位置方面分析,有哪些条件利于经济发展
提示: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南麓,北与山西省接壤,南部与郑州隔黄河相望。
(2)(综合思维)图中利于焦作市工业发展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提示:煤炭资源丰富、铁路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劳动力丰富廉价等。
宁夏石嘴山市位于贺兰山东麓,号称“塞上煤城”,硅石(主要作为太阳能光伏板原料)、草场资源丰富。近年来,该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成为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缩影。据此完成(1)、(2)题。
(1)石嘴山市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最可能的原因是 ( )
A.水资源枯竭 B.煤炭资源枯竭
C.耕地资源枯竭 D.草场资源枯竭
(2)最适宜石嘴山市转型发展的产业是 ( )
A.以风力发电为主的能源工业
B.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C.航空航天等高新科技产业
D.生态农业和光伏设备制造业
【思路点拨】解答该类题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题目(1) 题目(2)
问 石嘴山市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最可能的原因 最适宜石嘴山市转型发展的产业
思 当地的资源状况 当地具备的优势条件及材料信息
答 煤炭资源枯竭 生态农业和光伏设备制造业
【解析】(1)选B,(2)选D。第(1)题,材料信息表明,宁夏石嘴山市位于贺兰山东麓,号称“塞上煤城”,因此石嘴山市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最可能的原因是煤炭资源枯竭。第(2)题,材料信息表明,石嘴山市的硅石(主要作为太阳能光伏板原料)和草场资源丰富,因此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最适宜石嘴山市转型发展的产业是生态农业和光伏设备制造业。
【补偿训练】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鲁尔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距离法国东北部铁矿较近,成为世界著名的工业区。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调整工业布局,采取多项措施进行综合整治,现已发展成花园般的综合工业区。图1为鲁尔区交通图,图2为20世纪50年代前鲁尔区主导产业构成图,图3为鲁尔区20世纪5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不同产业部门就业人数比较图。
(1)鲁尔区发展成为德国乃至欧洲最大的重化工业基地,除煤铁资源外,简述鲁尔区还利用了区内哪些优势。
(2)推测20世纪50年代前鲁尔区A、B、C主导产业。
(3)根据图2,说明鲁尔区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产业结构变化的突出特点。
【解析】第(1)题,结合工业区位及材料信息,可知鲁尔区的区位优势从水源、交通、市场、原料(铁矿)等方面分析。第(2)题,推测图2中早期鲁尔区发展以煤炭产业为核心,结合ABC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箭头指向),判断A、B、C依次为钢铁工业 、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第(3)题,结合鲁尔区20世纪5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鲁尔区不同产业部门就业人数比较图进行直接分析即可,即煤炭、钢铁生产比重大幅下降;非煤钢产业(或新兴工业、轻工业,第三产业)比重提升。
答案:(1)优势:利用区内莱茵河等天然河道,水源充足,水陆交通便利;鲁尔区(位于西欧)工业发达,有广阔的消费市场。
(2)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
(3)特点:产业结构中,煤炭、钢铁生产比重大幅下降;非煤钢产业(或新兴工业、轻工业,第三产业)比重提升。
能力2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
1.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特点:
(1)随着资源枯竭,产业效益下降。
(2)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产业萎缩,新的替代产业尚未形成。
(3)区域经济总量不足,地方财力薄弱。
(4)大量职工收入低于全国城市居民人均水平。
2.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一般措施:
(1)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加大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移支持力度。
(2)发展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深加工程度;注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和教育,为企业改造和转型提供技术支持。
(3)寻求替代资源,或引进资源,缓解资源短缺状况。
(4)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
(5)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实现多种经营。
(6)理顺体制机制,实施大小企业、公私企业集约整合战略。
(7)发展循环经济,治理环境污染,保护城市生态。
(8)促进就业,多途径转移剩余劳动力,改善民生。
(9)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10)绿化、美化环境,治理环境污染。
鹤岗市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之一,也是黑龙江省四大矿区中煤质最好、产量最高的煤矿,但是在拥有如此丰富的煤炭资源的基础上,其自身发展却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据此完成(1)、(2)题。
(1)鹤岗市走向衰退的主要原因是 ( )
A.资源枯竭,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B.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C.位置偏远,交通闭塞
D.腹地狭小,劳动力素质低
(2)目前有利于鹤岗市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有 ( )
①加大对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投资
②重点发展高精尖产业
③打造现代煤电化工生产基地
④打造“绿色食品之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思路点拨】解该类题可从以下思路入手。
【解析】(1)选B,(2)选D。第(1)题,结合材料可知,鹤岗市煤炭资源丰富,还未枯竭;鹤岗市衰退的原因主要是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鹤岗市有铁路干线相通,交通便利,且与国内市场联系密切,腹地广阔。第(2)题,鹤岗市可持续发展应减少对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投资;鹤岗市以传统工业为主,科技力量薄弱,不适合发展高精尖产业;要因地制宜,挖掘资源的潜力,延长产业链,打造现代煤电化工基地、“绿色食品之乡”。
【易错点睛】转型不等于放弃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不一定是完全放弃原有产业。可以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
核心素养·情境探究
长(沙)株(洲)(湘)潭及其西侧地区铅锌、锌、铜等矿产储量丰富,已开发利用以有色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为主的几十种矿产,是我国有色金属重要产区。该地区的部分开采矿产中含有大量的硫,在开采过程中对环境影响较大。其中矿坑水基本未进行处理而直接排放,加上矿渣随意堆放而引发的矿渣淋滤,给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长株潭地区及西侧地区矿产分布示意图
(1)(综合思维)分析当地发展采矿工业可能给耕地带来的问题。
提示:大量废弃矿渣占用耕地资源;采矿污水含硫,易造成耕地酸化;矿渣淋滤,易造成耕地重金属污染;开矿易造成耕地塌陷;破坏植被,引起(有坡度的)耕地水土流失。
(2)(人地协调观)简述采矿工业为减少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措施。
提示:矿渣隔离存放,减少对耕地的污染;污水进行回收处理,达到排放标准。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读图,完成1~3题。
1.图示城市在资源开发利用中面临最突出的问题是 ( )
A.劳动力资源短缺 B.煤铁资源日趋枯竭
C.土地资源减少 D.森林资源锐减
2.加快该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有效途径有 ( )
①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②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③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 ④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有关解决该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困境的举措不正确的是 ( )
A.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B.禁止开采煤炭、石油,寻找绿色替代能源
C.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D.大力发展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产业
【解析】1选B,2选A,3选B。第1题,辽中南地区为我国典型传统工业区,依托其丰富的煤铁资源,发展钢铁工业,过快发展导致煤铁资源大量减少。第2题,对传统工业型城市的改进措施有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第三产业比重;发展以高新科技为主的工业;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第3题,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要努力调整产业结构,还必须保证经济的可持续性,不能一刀切。
大庆油田被誉为“世界石油开发史的奇迹”,有着辉煌的过去以及背景。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建设,大庆油田的资源枯竭问题已经逐步凸显,制约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读大庆市地图,回答4、5题。
4.大庆建成为我国重要石油基地的首要条件是 ( )
A.石油储量丰富 B.国内市场庞大
C.铁路交通便利 D.科技力量雄厚
5.由于石油资源趋近枯竭,大庆开始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历程,下列措施中符合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是 ( )
①利用区位优势,建设特色化中小城镇
②利用技术积累发展石油装备等制造业
③组织城市人口向农村疏散,发展农业
④向我国西部油气资源丰富的地区搬迁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4选A,5选A。第4题,读图可知,大庆市有一面积较大的采油区,由此可以推知,大庆建成为我国重要石油基地的首要条件是石油储量丰富。第5题,资源型城市转型,可以利用区位优势,建设特色化中小城镇,发展旅游,同时可以利用技术积累发展石油装备等制造业;不能组织城市人口向农村疏散,不符合实际;大庆向我国油气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搬迁不符合实际。
6.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呼伦贝尔市在《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 (2013—2020年) 》中,被列为成长型资源型城市。近些年来,呼伦贝尔承接了山西、辽宁等地煤炭开采与加工的设备制造项目。下图为呼伦贝尔及周边地区示意图。
(1)根据图文材料,简述呼伦贝尔市矿产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
(2)为避免资源型城市随着资源开发的枯竭,社会经济发展陷入停滞萎顿。请你为呼伦贝尔市未来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和对策。
【解析】第(1)题,本题为条件分析类题,关键词“矿产资源开发”,答题方向“有利条件”,一般从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角度思考(资源、交通、市场等方面综合分析)。第(2)题,合理的建议和对策关键是结合当地资源、区位优势发展相应的产业。
答案:(1)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水源丰富;区内、区外市场需求量大。
(2)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拓展交通,完善交通运输网;加强技术革新,改造传统企业生产工艺;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减少污染,美化环境。
【知识拓展】能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方向
(1)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以技术创新为先导,大力推动以洁净煤技术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2)调整产业结构: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PAGE
11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1.自然条件对区域发展的重要影响:
(1)重要性: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特别是在古代。
(2)案例:四大古代文明发祥地。
[选一选]下列符合四大古代文明发祥地优势条件的有:①②④⑤⑥。
①河流中下游 ②平原、地势平坦
③矿产资源丰富 ④温度适宜、降水适中
⑤水源充足 ⑥土壤深厚、肥沃
[连一连]将四大文明古国发源地与其对应河流连线。
【思考】
为什么资源对于古代区域的发展非常重要
提示: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工具落后,对环境改造能力差,所以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
2.自然条件不是区域发展的唯一条件:
表现 举例
自然条件优越,区域发展水平不高 南亚的孟加拉国
自然条件较差,能够发展得很好 西北太平洋岛国日本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①地理位置是区域发展的唯一条件。 (×)
②自然条件越优越的区域,发展水平一定越高。 (×)
③我国东部地区的自然条件优于西北地区,发展水平较高。 (√)
④日本依靠社会资源发展成为世界上较富裕的国家之一。 (√)
3.人类对自然条件的改造:
(1)原则: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
(2)案例。
案例 评价
都江堰水利工程 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成功典范
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面积开垦中部大平原 破坏了草原植被,土壤遭受风蚀,出现“黑风暴”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①人类改造自然是为了生存和发展。 (√)
②我国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金沙江上。 (×)
③我国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功能是发电。 (×)
④美国中部大平原的土壤是黑土。 (√)
二、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1.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
(1)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种类不同。
发展阶段 影响较大的自然资源
农业社会 土地资源
工业社会 矿产资源
(2)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3)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储量区域分布与组合极不平衡。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①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不断变化的。 (√)
②在工业社会,土地资源对区域发展影响较大。 (×)
③自然资源越丰富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
④沙特阿拉伯因盛产石油使得其由贫穷到富裕。 (×)
⑤澳大利亚因石油、煤矿丰富,被称为“坐在矿车里的国家”。 (×)
2.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1)过度依赖矿产资源,会制约经济发展。
(2)利用其他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连一连]将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连线。
【思考】
瑞士矿产资源缺乏,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
提示:瑞士位于大河上游,缺少矿产资源,但其依靠社会资源发展高端制造业、金融服务业,成为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之一。
关键能力·合作学习
能力1 分析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1.地理位置与区域发展:
2.自然要素与区域发展:
美国“黑风暴”(教材P19图2.3)
(1)(区域认知)推测 “黑风暴”出现的大致季节
提示:“黑风暴”一般发生于春夏交接之际。气候干燥,风力大,沙尘物质多。
(2)(综合思维)影响“黑风暴”形成的自然因素有哪些
提示:与大气环流、地貌形态和气候因素有关。
(3)(人地协调观)除去教材中提到的大面积开垦外,还可能有哪些人为因素导致了“黑风暴”的形成
提示: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单一耕种等。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读图回答(1)、(2)题。
(1)对图中M、N两地≥10 ℃等积温线的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
A.都凸向河流上游,因为位于河谷地带
B.都凸向河流下游,因为位于山地地带
C.M凸向河流下游,因为位于河谷地带
D.N凸向河流上游,因为位于山地地带
(2)B城市周边地区被誉为“天府之国”,其发展种植业有利的区位条件是 ( )
A.多晴天,光照充足
B.冬冷夏热,昼夜温差大
C.积温高,一年三熟
D.多河流,水源充足
【思路点拨】解答该类题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题目(1) 题目(2)
问 图中M、N两地等积温线特征 B周边发展种植业的有利区位条件
思 M、N地的位置及河流的流向 B地的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特征
答 都凸向河流上游,因为位于河谷地带 多河流,水源充足
【解析】(1)选A,(2)选D。第(1)题,图中M、N两地均有河流发育,地形区为河谷地带,地势比两侧山地地势低,热量较两侧山地丰富,因而两地≥10 ℃等积温线都凸向河流上游。第(2)题,图中B城市为成都市,所处地形区为四川盆地内部的成都平原,盆地地形,多云雾天气,光照不足;地处亚热带地区,热量丰富,冬季温暖,夏季高温;积温高,一年两熟到三熟;该地区多河流,水源充足有利于发展种植业,物产富饶,被誉为“天府之国”。
【补偿训练】
读我国国情简表,回答(1)、(2)题。
国土面积 1.4×104km2
人民和民族 427万,3/4以上为犹太人
国土特征 50%以上为沙漠;盐碱地面积广
农业特点 种植业尤为发达
(1)从自然条件分析,该国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条件是 ( )
A.劳动力 B.水源 C.市场 D.农业科技
(2)该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比较差,但种植业发达,主要受益于 ( )
A.广阔的市场
B.发达的交通运输
C.先进的农业科技
D.传统的耕作经验
【解析】(1)选B,(2)选C。第(1)题,题干要求“从自然条件分析”,选项中只有水源属于自然因素,其他项为人为因素。据表中信息可知,表中所示国家是以色列,该国家以犹太人为主,沙漠面积较广,以色列降水较少,该国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条件是水源不足,该国节水农业成效显著。第(2)题,以色列在不利的自然条件之下,发展了发达的种植业,主要是因为利用先进的科技对不利自然条件进行改造,其他选项对不利自然条件影响不大。
能力2 分析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1.常见资源类型及其特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自然资源 分析内容
土地资源 面积大小、土壤类型及肥力高低、可开垦土地、区位条件等
气候资源 气候类型,气温、降水、光照特点及组合状况等
矿产资源 主要矿产资源的类型、富集程度、埋藏条件等
生物资源 主要生物资源的种类、数量、特色及分布等
水资源 水资源的储量、时空分布、水质状况等
2.自然资源的分布与区域发展:
我国分布 世界分布 合理利用
水资源 夏秋多、冬春少,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就国家而言,巴西最丰富,其次是俄罗斯;就大洲而言,亚洲最丰富,大洋洲最少 修建水库,改变水资源的时间分配;跨流域调水,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土地资源 东部季风区多耕地,西北内陆多草地,东北、西南多林地 耕地多分布在亚洲东部、南部的季风气候区和美洲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草地主要分布在热带草原气候区和温带大陆内部 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防止土地资源被污染或破坏
森林资源 东北、西南、东南地区 南美洲、非洲等热带雨林气候区和亚欧大陆北部、北美北部的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 既要重视其经济效益,也要重视其环境效益;利用时要做到采育结合;同时要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矿产资源 煤炭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石油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华北,铁矿分布于辽宁、河北、四川等地 煤炭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北美大陆,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沿岸、墨西哥湾沿岸和北海等地区,铁矿主要分布在巴西、印度、澳大利亚等国 开采时要注意不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利用时要充分合理,提高利用率,不浪费;针对地区分布不均,可合理地进行资源调配
(2020·全国Ⅰ卷)利用大型挖泥船将海底岩石搅碎,并将碎石和泥沙一起吹填造地,成为在海中建设人工岛的主要方式。如图示意人工岛地下淡水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参照上图,在造岛物质满足水渗透的前提下,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的条件是 ( )
①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均匀
②降水充沛且季节集中
③人工岛足够长
④人工岛足够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人工岛的地下淡水一般不作为日常生产生活水源,主要因为其 ( )
A.取水难度大 B.开采周期长
C.水质较差 D.储量较少
【思路点拨】解该类题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解析】(1)选B,(2)选D。第(1)题,人工岛地下淡水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淡水区范围受大气降水影响大,降水丰沛且季节分配均匀,会导致地下淡水区相对稳定。如果降水季节变化大,会导致地下淡水区范围随着季节发生变化。只有人工岛足够宽,岛屿面积大,汇集地表水的面积广,下渗多,才可以使得人工岛中心附近地下水受海洋咸水影响小。第(2)题,人工岛地下淡水埋藏并不深,开采难度小,周期短。人工岛范围小,地下淡水区范围比岛屿面积小,地下淡水储量较少,开发后易导致海水倒灌,淡水区咸度升高,长期如此将不能使用,因此,一般不作为日常生产生活用水。题目已经说明是地下淡水区,说明该区域基本不受海洋咸水影响,因此水质差说法有误。
【易错点睛】资源的贫乏区同样具有发展经济的条件
资源贫乏地区可以依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借助区域关联性特征,促进区域间的资源要素流动而推动自身经济的发展。
【补偿训练】
生物质燃气可利用农作物秸秆、林木废弃物、食物菌渣、禽畜粪便等可燃性物质作为原料转换获得,是一种通过各种技术设备获得的高质量的合成气。法国环境和能源管理署发布研究报告,计划逐步让全法1 100万家庭都使用可再生的生物质燃气,取代目前依赖进口的化石天然气。如今,生物质燃气只占法国燃气消耗的0.1%,但发展迅猛,法国政府希望到2030年这一比例增长至30%,到2050年达到100%。据此完成(1)、(2)题。
(1)与化石天然气相比,使用生物质燃气的主要优点是 ( )
①增加农民收入 ②减少酸性气体排放
③带动农业发展 ④促进基础设施完善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现阶段制约法国生物质燃气推广的主要因素是 ( )
A.市场 B.技术 C.交通 D.成本
【解析】(1)选A,(2)选D。第(1)题,生物质燃气属于清洁能源,燃烧之后产生二氧化碳,不产生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使用生物质燃气可以使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得以转化利用,增加了农民收入。第(2)题,生物质燃气是通过各种技术设备获得的高质量的合成气,所以其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如大规模推广使用,必须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使生物质燃气价格降低。
核心素养·情境探究
内蒙古自治区资源与经济
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富集,目前,世界上已查明的 140 多种矿产中,已发现矿产种类 128 种,其中储量居全国前十位的有 56 种,探明储量的有 78 种,22 种列前 3 位,7种居全国首位,特别是煤炭处于我国北方露天矿群的集中地带,储量极其丰富。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省市区之一。2019年全自治区人均GDP位列全国第11名。
(1)(区域认知)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传统的牧业地区,但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内蒙古自治区的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储量丰富,近年来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对其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2)(综合思维)如果内蒙古自治区持续依赖矿产资源开发而发展经济,其经济会持续发展吗 为什么
提示:不会持续发展。矿产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人类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会导致资源枯竭。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草光互补”模式是通过在光伏产业园内种植牧草逐渐形成绿色屏障,改善光伏电站周边环境。下图为“草光互补”产业园景观图。完成1、2题。
1.“草光互补”生产模式的最大优势是 ( )
A.降低风速 B.减少蒸发量
C.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D.提高太阳能发电率
2.下列地区中最适宜推广该生产模式的是 ( )
A.新疆塔里木盆地 B.青海湖周边地区
C.陕西黄土高原 D.甘肃河西走廊
【解析】1选C,2选B。第1题,根据图文资料可知,“草光互补”生产模式是利用地面种植草场,在草场上空搭建太阳能发电装置发电。其最大的优势是对草原和上面空间充分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该模式对降低风速、减少蒸发和提高太阳能发电效率作用不大。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草光互补”模式是通过在光伏产业园内种植牧草逐渐形成绿色屏障,改善光伏电站周边环境。适宜发展该生产模式的地方应该是我国太阳能丰富、草场广布的地区。塔里木盆地太阳能丰富,但草场面积较少;陕西黄土高原和甘肃河西走廊的草原面积较少,不适宜发展“草光互补”生产模式。青海湖周边地区,太阳能丰富,草场面积广阔,适宜发展“草光互补”生产模式。
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生产模式图,完成3~5题。
3.图示农业生产模式最可能出现在 (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四川盆地
C.雷州半岛 D.华北平原
4.本区域已改造的农业区位因素主要是 ( )
A.热量和土壤 B.地形和水分
C.光照和湿度 D.积温和降水
5.影响图中农业类型随高度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
A.热量和水分 B.地形和土壤
C.光照和湿度 D.市场和政策法规
【解析】3选C,4选B,5选A。第3题,该模式图中同时种植香蕉、水稻等作物,最有可能位于雷州半岛。第4题,该区域修筑河堤,开挖鱼塘,发展立体农业,是对地形与水分条件进行了改造。第5题,随高度的变化,热量、水分条件发生了变化,农业类型也发生了变化。
6.李明利用暑假从网上搜集了两河流域及古巴比伦文明的有关材料,并进行了探究,请帮助李明完成相关问题。
美索不达米亚是古希腊对两河流域的称谓,意为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的地方,是古巴比伦文明的发祥地。由于河水泛滥,下游低洼地区不宜耕作。在历史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不断有弃耕的土地,古代文明中心不断北移。图1示意两河流域,图2为巴格达的气候资料。
(1)运用地质作用原理说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形成过程。
(2)简述R河的水文特征。
(3)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分析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孕育古文明的条件。
(4)分析历史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不断有土地弃耕,文明中心北移的原因。
【解析】第(1)题,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形成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该地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板块碰撞挤压导致该地下陷,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流水冲积作用下形成平原。第(2)题,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和气候有关,一般从径流量大小及其季节变化、汛期、结冰期、凌汛、含沙量、流速等方面分析。第(3)题,自然地理条件要从位置、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方面回答。第(4)题,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文明重心不断北移的地理原因是该地土壤盐碱化加剧;该地地处干旱地区,蒸发旺盛;河流下游易出现河水泛滥,导致地下水水位上升,地表水蒸发后,盐类物质在地表残留,长期的这种过程使该地出现土壤盐碱化,文明中心不断向河流中上游转移。
答案:(1)因板块碰撞挤压导致该地下陷;底格里斯河及幼发拉底河的冲积作用。
(2)径流量较小;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无结冰期;有冬汛。
(3)地处北温带,为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热量、水源充足,土层深厚、肥沃,便于农耕。
(4)地处干旱地区,蒸发旺盛;河水泛滥,地下水水位上升,长期蒸发后,土地盐碱化严重。
【知识拓展】古巴比伦王国
古巴比伦王国(约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729年)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位置大致在当今的伊拉克共和国版图内。距今约5 000年,这里的人们建立了国家,到公元前18世纪,这里出现了古巴比伦王国。“美索不达米亚”——《圣经》称之为“伊甸园”,是古希腊语,意为“两条河中间的地方”,故又称为两河流域。“两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这平原上发展了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几个城市,出现了流传最早的史诗、神话、药典、《农人历书》等,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之一。
PAGE
11第二章
知识体系·思维导图
主题归纳·能力提升
1.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方法:
(1)根据材料信息判断区域生态问题。
材料中如果出现“干旱”“过度农垦”“放牧”等词语,则初步判断是荒漠化;材料中出现与“植被破坏”“过度砍伐”有关的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材料中出现与“围湖造田”类似的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湿地破坏。
(2)根据区域来判断生态问题。
如果试题以区域图切入,先要进行区域定位,通过区域环境特征判断生态环境问题。具体如下:
区域 可能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西北地区、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降水稀少地区 荒漠化
丘陵地区,季风气候下的高原地区,降水集中、植被稀疏的地区 水土流失
山地 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
平原耕作区 水土流失、湿地减少
干旱、半干旱草原区 土地荒漠化
(3)根据统计图表来判断生态环境问题。
通过分析图表所包含的地理要素来判断,如图表材料显示的是耕地面积和湖泊、河流面积变化,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湿地减少或破坏;如果显示的是森林和河流含沙量的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如果显示的是放牧数量与植被疏密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荒漠化。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两地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别是 ( )
A.草场退化、水土流失
B.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
C.湿地破坏、森林锐减
D.土地荒漠化、石漠化
(2)治理图中乙处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是 ( )
A.小流域综合治理
B.建立湿地保护区
C.发展立体农业
D.治理水污染和大气污染
【解析】(1)选B,(2)选A。第(1)题,从图中看出,甲地位于河套平原的灌溉农业区,大水漫灌会造成土地盐碱化;乙地位于黄土高原的旱地耕作区,水土流失严重。第(2)题,乙地位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水土保持工作的具体措施。
2.能源结构统计图的判读方法:
(1)阅读图名,读懂坐标。
阅读图名,明确图形表达的内容。坐标图要观察纵坐标、横坐标内容,思考横坐标与纵坐标之间的关系。一般同一区域统计图可反映不同时期能源构成的变化;不同区域统计图可比较某一时期各自构成的特征。
(2)结合图例,读懂构成。
结合能源图例,观察各能源构成的比例大小。表示不同能源的图例中既有常规能源,又有新能源;既有可再生能源,又有非可再生能源。读构成,注意比较差异。
(3)结合趋势,分析问题。
分析能源构成变化的原因、意义。由不同地区、不同时间能源结构构成及变化情况,分析能源利用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不同的能源构成反映不同的问题,注意结合具体区域、具体情况,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产生的影响及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读我国2002年与2007年能源消费结构图,完成(1)、(2)题。
(1)通过两图的对比,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
A.我国石油的消费量在下降
B.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在上升
C.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不尽合理
D.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2)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对山西能源基地的影响表现为 ( )
A.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
B.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运输
C.提高了煤炭的开采水平
D.提高了煤炭的经济效益
【解析】(1)选A,(2)选A。第(1)题,虽然从图中能够看出石油的消费比重在降低,但由于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在提高,因而不能确定石油消费量在下降。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且煤炭的比重在增加,说明需求量在不断增加,因而为山西煤炭资源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
PAG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