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臧克家
闻一多
闻一多先生 (1899—1946)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读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 ,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抗战不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
要求:
1、听准字音
地壳 校补 锲而不舍 目不窥园 迥乎不同 气冲斗牛
2、积累词语
3、说说你的感受
目不窥园:
诗兴不作:
一反既往:
3、词语积累:
“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眼睛从不暗中看一看家里的园圃,即专心致志。
“作”,起的意思。诗兴不作,不是不做诗,而是写诗的兴致不起、不发。
既,已经。既往,过去。与过去完全不一样。
衰微:
赫然:
潜心贯注:
慷慨淋漓:
(国家、民族等)衰落,不兴旺。
形容令人惊讶的事物突然呈现的样子。
用心专注而深刻。
形容情绪、语调十分激动,说话十分畅快。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2.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3.由此来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它们是怎样衔接起来的?有何作用?
1. 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2. “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第一部分(1-7)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3.
两个部分:
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合作探究:学者闻一多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他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这两句话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质?
“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读第一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 闻一多前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做”了再“说” 、“做”了也不 “说”,为了表现这一特点,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证明?
写《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2.作者选取的这三件事,选择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有什么不同?
写作《唐诗杂论》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它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其中第一件事详写,后两件事略写。
合作探究:革命家闻一多
第二部分仅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吗?
课文记叙了作为革命者的闻一多的哪三件事?
不仅是写“说”。而是把说和做糅合起来写。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合作探究:
闻一多先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表现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说说这样选材的好处。
三本书
(学者)
三件事
(革命家)
《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
起稿政治传单
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示威游行
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
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演讲比赛
请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个说一说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闻一多,一个严谨的学者
闻一多,不仅说,而且做
闻一多,一位勇敢的民主战士
闻一多,做了不说或做了再说的人
拓展延伸: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的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
母亲!母亲! ---- 闻一多
七子之歌——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