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孟子、孔子[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一代宗师孟子、孔子[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6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8-11-17 19:5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孔子篇吴迪小组分三.一班一代宗师孟子.孔子孟子篇图片孟 子 简 介孟 子 名 轲 , 邹 人( 今 山 东 邹 县 ), 三 岁 时 父 亲 逝 世 , 孟 子 便 与 母 亲 相 依 为 命 。 孟 母 非 常 疼 爱 自 己 的 儿 子 , 曾 经 为 了 替 孟 子 找 一 个 舒 适 的 学 习 环 境 而 三 次 搬 家 , 最 后 搬 到 学 宫 附 近 。 孟 子 自 小 便 受 严 格 的 管 教, 据 说 他 自 从 搬 到 学 宫 附 近 , 便 十 分 认 真 读 书 , 稍 大 一 点 , 孟 子 变 得 十 分 贪 玩 。 孟 母 便 剪 断 织 机 上 的 麻 布 , 她 要 孟 子 勤 奋 读 书 , 要 不 然 将 会 像 那 块 麻 布 般 , 变 成 一 团 废 物。 孟 子 牢 记 母 亲 的 教 诲 , 立 志 成 材 。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代表人物,古代被尊为“亚圣”。他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孟子是山东邹城人,三岁丧父,是母亲仉氏把他抚养成人。孟母教子的故事,流传至今,“三迁择邻”的故事,说的是孟母为了给孟子选择一个学习和成长的环境,不怕麻烦地搬了三次家。“断机教子”的故事说的是孟母为了教育孟子,把织好的布剪断,并说:读书就跟 织布 一样,不能间断, 不然会前功尽弃。 关于孟子孟子的一生孟子童年
  孟子名轲,邹(今山东 邹城市)人,三岁时父亲逝世 ,孟子便与母亲 相依为命 。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 ,曾经为了替孟子找一 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 ,最后搬到学宫附近。孟子自 小便受严格的管教,据说他自从搬到学宫附近,便十分认真读 书,稍大一点,孟子变得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机上的麻 布,她要孟子勤奋读书,要不然将会像那块麻布般,变成一 团废物。孟子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成材。
孟子中年 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决定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乡鲁国深造,其老师正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徒弟。通过学习,孟子认为孔子是有 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于是他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 .孟子晚年
孟子醉心研究,终于名声大噪,邹国和鲁国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都治国之道 。可惜邹、鲁这样的小国,很难实施孟子“仁政”的抱负。他决定带着学生到东方大国齐国去。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炼精兵使国家更为富强的政策,对孟子的思想毫不理睬。最后,孟子来到膝国,膝国太子对孟子的 “仁政”十分感兴趣,于是孟子便 在膝国实行他“仁政”的思想。遗憾的是,膝国是个小国,时时有被灭亡的危险,不可能把仁政推行天下。孟子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仁 政”思想。 可是没有一位君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孟子放弃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决心写书建立学说。
While conducting yourself in society, you should be worldly-wise. While 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 you should keep the principle of being of good morality. For the Chinese, it is of utmost importance to know how to conduct ourselves in society, which usually ha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concept of being a person of good morality. The key point of being a person with morality is that a person's behavior must follow a moral principle. The principle of being moral focuses on the morality of personarelationships, advocating the idea that being justifiable is enough,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benefits. ? 处世做人,贵在有德;与人相处,贵在以德待人。中国人的所谓“处世”,首先是要“做人”,故“为人处世”不可分割,“做人”即是立身处世。而“做人”的要义在于,人的行为必须合乎应该具有的道德规范,做人就是以道德律己,以道德待人。中国传统处世之道的尚德倾向,还表现在强调人际交往的道德性,主张人际之间应当是“正其义不计其利,谋其道而不计其功”。
孟子名言 1.
What shall a man do when he meets with some misfortune in the future if he talks about others‘ shortcomings now? 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 尽说别人的坏话,日后祸患来了,自己怎么办呢?
A person can make some achievements only when there is something that he does not do.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If Xi Shi (a beauty in ancient times) were covered in filth, everyone would pass her by holding his nose. If an ugly man fasts and bathes he may offer sacrifices to the Lord of Heaven. 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齐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如果西施满身肮脏,别人也会掩鼻而过;纵是面貌丑陋的人,如果斋戒沐浴,也可以祭祀上帝。
名言 2. Do not do what you should not do, and do not desire what you should not desire. That is all. 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不干不应干的事,不要不应要的东西,这样就行了。
A courteous man will not insult others; a self-restrained man will not rob others. 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有礼貌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节俭的人不会掠夺别人。
名言 3.One knows the weight after weighing it and one knows the distance after measuring it. This principle applies to all things, and especially to popular feelings.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称一称,才知道轻重;量一量,才知道长短。什么东西都是这样,人心更是如此。

名言 4. 孟母三迁孟子林孟子故居 孟子故居位于曲阜城南13公里的凫村内偏西,是孟子的出生地。村内的东西大街为“孟子故里街”,路北座北向南为孟子故宅,现存正殿一座,高5米,长11米,深7米。殿前一池,名“孟母池”,池西有一南北流向的小河,名白马河,过河上小桥西行,路南为“孟母故井”,井内壁为砖砌,直径约1米,石盖井口约0.6米,深2米,为孟母当年汲水处,后人曾多次重修,清光绪年间立有“重修井台碑”一通,今已不存;井口所覆石盖仍保存完整。
孔子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公羊传》说:“襄公二十一年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谷梁传》:“襄公二十一年,冬十月,庚子,孔子生。”《世本》:“襄公二十二年,冬十月,庚子,孔子生。”《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孔广牧《先圣生卒年月日考》:年从《史记》,月从《谷梁》,日从《公羊》《谷梁》,成蓉镜《经义骈枝》:“世传孔子生于襄二十二年十月庚子,为今之八月二十七日,然以古历步之,实八月二十八日.”
孔子生事 春秋时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市鄹城)。他的先祖是宋国的贵族,因宋国内乱而逃到鲁国,世为鲁人。孔子的祖父叫孔父嘉,他的父亲名叫叔梁纥,做过鲁国的下级武官(陬邑宰),是位著名的武士,曾打过仗。《史记》说,“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泊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孔子的母亲相传姓颜,名徵在,和纥的年龄相差较大,可能他们的结婚手续不合乎当时的礼节,因此受到社会的奚落。蒋伯潜说:“纥已有一妻一妾,而又娶颜氏,疑但如今之同居,未尝举行婚礼,故曰‘野合’。”
侃侃而谈:不慌不忙地谈着       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 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长于谈论,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道不拾遗:形容社会风气道德良好.      孔子在鲁国当了几任官,他在任之时,鲁国政治有了极大改良:卖东西不讨价还价;掉了东西不必惊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为已有. 关于孔子的成语 ■登堂入室:表示已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师专授指点.       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人刚勇,一日在孔家弹瑟,瑟声中带有杀气,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欢,又不便发作,就不满道:\"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能进入内室.他为何要在我家弹瑟啊? 无聊!\" 孔子的众弟子一听老夫子对子路不满,马上就改变对子路的看法和态度,越来越鄙视他.   东家之丘:比喻不认识身边著名人物.       孔子名丘,老家山东,几千年来几乎无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时,并没有如此名气.[[孔子家语]]说:孔子的西邻住着一老头,却不是邻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会直呼其小名,说是俺东家之丘如何如何.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 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 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 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 “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 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相传 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 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孔子的一生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 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 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 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 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 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 。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图片集孟子像孟子故居图 图 2孟 子 林孔子像孔子故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