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件(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件(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14 07:03: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 郭沫若 -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第二讲
新知导入
地球,我的母亲!
天已黎明了,
你把你怀中的儿来摇醒,
我现在正在你背上匍行。
地球,我的母亲!
我背负着我在这乐园中逍遥。
你还在那海洋里面,
奏出些音乐来,
安慰我的灵魂。
——郭沫若《地球,我的母亲》
扶夷江
天一巷
他幼年在私塾读书,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责学生,没人承认。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免罚。先生曰: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他思索了片刻,对道: 。由于对句不凡, 表现了强烈的进取精神, 结果全体偷桃学生,一律免罚了。
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郭沫若
感知作者
蟾宫一般指广寒宫。广寒宫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位于月球的宫殿。
蟾宫折桂,意思是指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
蟾宫.mp4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四川乐山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思想家.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他青少年时代接触了大量古典文学,喜欢屈原、李白、苏轼等的诗,受到浪漫主义影响。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他曾说过“当我接近惠特曼的《草叶集》的时候,正是‘五四’运动发动的那一-年,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这时候找出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我在那时差不多是狂了。”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天狗》,《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1921年,他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成立创造社;他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1923年于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编辑《创作周报》《洪水》,提出“革命文学”主张;1928年起旅居日本,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秘密回国。
拓展:郭沫若名字的由来
1919年,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时,取了“沫若”这个笔名。“沫”“若”,即沫水和若水。沫水,古水名,即今大渡河,是岷江的最大支流,位于四川省中西部;若水,古水名,即今雅砻江,是金沙江的最大支流,位于四川省西部。“沫水”“若水”是流经郭沫若家乡的两条河流。郭沫若取此二水作为笔名,是表示他身在异国、不忘家园的意思,也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
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喊出了时代的真声音,震醒了一代青年,释放了被压抑的社会心绪,满足了时代的精神需求,而且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
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1915年,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的新文化运动。由胡适为代表的新青年倡导要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来写诗歌。
新诗
早期的白话文诗歌大家觉得会是怎样的?
电报尾上他加了一个字
作者:胡适
电报尾上他加了一个字,
我看了百分高兴。
树枝都像在跟着我发疯。
冻风吹来,我也不觉冷。
风呵,你尽管吹!
枯叶呵,你飞一个痛快!
我要细细的想想他,
因为他那个字是「爱」!
为了迎合文学革命的需要,人为地将旧体诗撕裂,另换上一种陌生的形式,硬造新诗,自然很难为读者接受。这种现象在胡适的新诗中表现尤为突出。
这种状况只有到了郭沫若才出现彻底改观。所以,当闻一多读到《女神》的时候,才发出这样的赞叹:“ 若讲新诗,郭沫若的诗才配称新呢,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一一二十世纪底时代的精神。”
在《女神》中,鲜明地表现出雄浑豪放风格的抒情短诗,这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这首诗给人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宏伟、强力、壮丽、炽热。诗中雄奇的形象和澎湃的激情使人惊赞、仰慕,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去追求光明,去获取力的艺术,力的美。这是崇高与壮美的统一,作者唱出的是一曲表现崇高美的激情洋溢的赞歌。
诗集《女神》中代表诗篇:
《凤凰涅槃》、《炉中煤》、《天上的街市》、《地球,我的母亲!》、《天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
戏剧: 《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蔡文姬》《武则天》。
1969年,完成论著《李白与杜甫》。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 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
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创作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Rhythm哟!
这首诗给人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什么?
宏伟
强力
壮丽
炽热
朗读辨境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表面意思是“站在地球的边上吹响号角”,实则抒写对“力”的赞美。
解题
问题:诗歌开头三句,诗人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课文探究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怒涌:是力量的酝酿,是对大自然的赞美和讴歌。
海洋雄伟壮丽的景色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洪涛哟!
无限:面积广,写出了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威力的自然形象。
提起:拟人
把地球推倒:视野已经如破了传统中国的范围,达到了整个地球整个宇宙的高度。用夸张的手法,赞美此力,点明这个时代需要一种冲决一切,波澜壮阔,势不可挡的巨大力量去摧毁旧有事物。
洪涛:既是自然之景(太平洋、北冰洋的水),也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再推开一层说,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
第一句中描写了怎样的意象?体现了怎样的特点?
第二句中的“洪涛”指的是什么?
思考:文中的抒情主人公是怎样的形象?
“巨人”


“郭沫若”
“时代的青年”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毁坏:旧世界、旧中国、旧社会、旧文化。
创造: 新世界、新中国、新社会、新文化
努力:视奋起直追,改变弱国愚民的状态
问题一: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运用了什么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诗人运用排比手法为"毁坏”呐喊,为“创造”呼号,为“努力”着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引吭高歌!
问题二:诗歌结尾"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是如何赞美"力”的
诗歌结尾从不同角度设喻,讴歌赞美"力"。“力的绘画”指展现出的大海白云的壮丽景色,“力的舞蹈”是洪涛滚滚的比喻,"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是洪涛的声音,而"力的律吕”则是洪涛的节奏和音律。总之,这是对"力”的美化。
问题三:“力”的内涵是什么呢?
诗人从景物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是这首诗歌思想意义之所在,它具有丰富的内涵。“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既表示宇宙是不断运动、不断更新的,又表示人生是不断奋斗、不断向上的。诗人还认为在宇宙的运动与人生的奋斗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体现着、磅礴着"力”,于是他在由大海奔腾的波涛引发出对宇宙与人生的感悟之后,随即发出了"力哟!力哟”这高亢的呼叫。最后一句是诗人对全诗的精彩总结,"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写出大海白云的景象和洪涛滚滚的声音,可是诗人意犹未尽,最终还高喊'力的律吕哟",这意思是说:无论绘画、舞蹈、音乐与诗歌,其中都贯穿着、体现着"力的律吕”这一力的节奏与音调,正如宇宙与人生都贯穿着、体现着“力”一样,这样对诗的总结就更为完善了。
这首诗的描写的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都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诗歌反映了诗人充实的内心和如沸的激情,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人们自我独立、自我解放,自我新生的自身力量意识的觉醒。表达了对五四运动的歌颂,对人民革命的赞美,反映了被五四时代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豪迈气概!
主题归纳
你觉得作者的情感浓烈吗?怎样做到的?
1)句式: 感叹句则多有排比的短语,短促有力。全诗诗行尽管参差不一,各行顿数不等,又不押韵,然而却乱中有法,具有一种内在的节奏和韵律。这首诗是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怒涛轰轰烈烈卷地而来,“禁不住血跳腕鸣”的昂奋情绪下写的,因此具有着“海涛的节奏”。
2)运用排比的句式,热烈歌颂了“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力量,反映了“五四”时期人民那种奋起直追、高扬个性、改变国家现状的强烈愿望,具有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
3)运用叠词“啊啊”,运用“力哟!力哟!"这一反复手法,直抒胸臆,抒写对“力”的赞叹,增强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堪称为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从其诗歌中最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读这样的诗,会感到作者就站在我们面前,他的火热赤诚的心,澎湃激扬的热情,一下子就把读者全部感染了。
拓读明技
啊,我年轻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轻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炉 中 煤
——眷念祖国的情绪( 郭沫若)
拓读明技
扶夷江
对比阅读《炉中煤》:这两首诗的主体形象各是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啊,我年轻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轻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拓读明技
扶夷江
对比阅读《炉中煤》:这两首诗的主体形象各是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炉中煤》的主体形象是炉中煤,《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都是诗人的自我形象。
《炉中煤》表达了诗人眷念祖国,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感情。《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拓读明技
扶夷江
郭沫若早期诗歌的特点
诗境想象的奇特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诗中的自然形象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面积、体积、威力,它们引起读者惊异、赞叹,一种狂暴的激情荡涤心胸从而使人由这种自然形象产生对社会生活的某种关于崇高和伟大的联想,表现出一种正面的崇高,一种富于乐观进取精神的壮美。
拓读明技
扶夷江
郭沫若早期诗歌的特点
直抒胸臆的特色
“炉中煤”,只是一个比喻,实际上就是指诗人自己眷念祖国的那种感情。而诗里一再谈起的那个“炉中煤”所“心爱的”“年青的女郎”,就是“五四”时代祖国的象征。由于对祖国的强烈思念,诗人的内心燃烧得象旺盛的煤火一样。全诗首节总述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第二节侧重抒爱国之情,第三节侧重述报国之志,末节与首节是复叠形式,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