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藤野先生

文档属性

名称 1藤野先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9-08 19:1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藤野先生》
一、学习目标
1、 明确顺序,理清线索,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2、 感悟作者的情绪,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 学习抓住特征塑造形象、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重点
学习目标1和2。
三、学法引领
1、 个别不理解的词语,可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边去理解大意、感受滋味。
2、 文章较长,是训练自己速读的好机会,可“观其大略”,即迅速观照文章的顺序、材料、情绪和主旨。
四、学习课时 2
五、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搜集鲁迅的生平资料和写作本文的背景资料
2、词语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绯红( ) 食宿( ) 解剖( ) 挟着( ) 畸形( ) 不逊( )
匿名( ) 诘责( ) 喝彩( ) 杳无消息( )
(2)、解释加点的词语:
油光可鉴 匿名
好意难却 诘责
深恶痛疾 不逊
深恶痛疾 不逊
2、速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2)、文章选取了哪些材料、各自表现藤野先生怎样的精神品质
(3)、文章叙事的线索(明线)是什么?还有没有一条感情线索(暗线)?
(4)、 文章哪些地方流露作者强烈的情绪?是什么情绪?在课本上画起来,注明,有感情的诵读几遍。
(5)、你喜欢读这篇文章吗,为什么?试写200字的文评。
(二)、课堂研讨
1、导入新课
2、交流预习成果
3、重点问题研讨
(1)、文章的主题是什么?(参考“研讨与练习一”回答。)
(2)、鲁迅写人擅长“画眼睛”,抓住传神、最具特征的地方去刻画人物,请就这篇文章具体说一说。
4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回答相应的问题:
怀李叔同先生(节选)
丰子恺
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   
  他出身于富裕之家,他的父亲是天津有名的银行家。他是第五位姨太太所生。他父亲生他时,年已七十二岁。他堕地后就遭父丧,又逢家庭之变,青年时就陪了他的生母南迁上海。在上海南洋公学读书奉母时,他是一个翩翩公子。当时上海文坛有著名的沪学会,李先生应沪学会征文,名字屡列第一。从此他就为沪上名人所器重,而交游日广,终以“才子”驰名于当时的上海。所以后来他母亲死了,他赴日本留学的时候,作一首《金缕曲》,词曰:“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愁黯黯,浓于酒。漾情不断淞波溜。恨年年絮飘萍泊,遮难回首。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长夜西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读这首词,可想见他当时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盛。
  他出家时把过去的照片统统送我,我曾在照片中看见过当时在上海的他: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面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双梁厚底鞋子,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真是当时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就彻底地做一个翩翩公子。
  后来他到日本,看见明治维新的文化,就渴慕西洋文明。他立刻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改做一个留学生。他入东京美术学校,同时又入音乐学校。这些学校都是模仿西洋的,所教的都是西洋画和西洋音乐。李先生在南洋公学时英文学得很好;到了日本,就买了许多西洋文学书。他出家时曾送我一部残缺的原本《莎士比亚全集》,他对我说:“这书我从前细读过,有许多笔记在上面,虽然不全,也是纪念物。”由此可想见他在日本时,对于西洋艺术全面进攻,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后来他在日本创办春柳剧社,纠集留学同志,并演当时西洋著名的悲剧《茶花女》(小仲马著)。他自己把腰束小,扮作茶花女,粉墨登场。这照片,他出家时也送给我,一向归我保藏;直到抗战时为兵火所毁。现在我还记得这照片:卷发,白的上衣,白的长裙拖着地面,腰身小到一把,两手举起托着后头,头向右歪侧,眉峰紧蹙,眼波斜睇,正是茶花女自伤命薄的神情。另外还有许多演剧的照片,不可胜记。这春柳剧社后来迂回中国,李先生就脱出,由另一班人去办,便是中国最初的“话剧”社。由此可以想见,李先生在日本时,是彻头彻尾的一个留学生。我见过他当时的照片:高帽子、硬领、硬袖、燕尾服、史的克、尖头皮鞋,加之长身、高鼻,没有脚的眼镜夹在鼻梁上,竟活象一个西洋人。这是第二次表示他的特性:凡 事认真。学一样,象一样。要做留学生,就彻底地做一个留学生。
  他回国后,在上海太平洋报社当编辑。不久,就被南京高等师范请去教图画、音乐。后来又应杭州师范之聘,同时兼任两个学校的课,每月中半个月住南京,半个月住杭州。两校都请助教,他不在时由助教代课。我就是杭州师范的学生。这时候,李先生已由留学生变为“教师”。这一变,变得真彻底:漂亮的洋装不穿了,却换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金丝边眼镜也换了黑的钢丝边眼镜。他是一个修养很深的美术家,所以对于仪表很讲究。虽然布衣,却很称身,常常整洁。他穿布衣,全无穷相,而另具一种朴素的美。你可想见,他是扮过茶花女的,身材生得非常窈窕。穿了布衣,仍是一个美男子。“淡妆浓沫总相宜”,这诗句原是描写西子的,但拿来形容我们的李先生的仪表,也很适用。今人侈谈“生活艺术化”,大都好奇立异,非艺术的。李先生的服装,才真可称为生活的艺术化。他一时代的服装,表出着一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各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判然不同,各时代的服装也判然不同。布衣布鞋的李先生,与洋装时代的李先生、 曲襟背心时代的李先生,判若三人。这是第三次表示他的特性:认真。
  我二年级时,图画归李先生教。他教我们木炭石膏模型写生。同学一向描惯临画,起初无从着手。四十余人中,竟没有一个人描得象样的。后来他范画给我们看。画毕把范画揭在黑板上。同学们大都看着黑板临攀。只有我和少数同学,依他的方法从石膏模型写生。我对于写生,从这时候开始发生兴味。我到此时,恍然大悟:那些粉本原是别人看了实物而写生出来的。我们也应该直接从实物写生入手,何必临摹他人,依样画葫庐呢?于是我的画进步起来。此后李先生与我接近的机会更多。因为我常去请他教画,又教日本文,以后的李先生的生活,我所知道的较为详细。他本来常读性理的书,后来忽然信了道教,案头常常放着道藏。那时我还是一个毛头青年,谈不到宗教。李先生除绘事外,并不对我谈道。但我发见他的生活日渐收敛起来,仿佛一个人就要动身赴远方时的模样。他常把自己不用的东西送给我。他的朋友日本画家大野隆德、河合新藏、三宅克己等到西湖来写生时,他带了我去请他们吃一次饭,以后就把这些日本人交给我,叫我引导他们(我当时已能讲普通应酬的日本话)他自己就关起房门来研究道学。有一天,他决定入大慈山去断食,我有课事,不能陪去,由校工闻玉陪去。数日之后,我去望他。见他躺在床上,面容消瘦,但精神很好,对我讲话,同平时差不多。他断食共十七日,由闻玉扶起来,摄一个影,影片上端由闻玉题字:“李息翁先生断食后之像,侍子闻玉题。”这照片后来制成明信片分送朋友。像的下面用铅字排印着:“某年月日,入大慈山断食十七日,身心灵化,欢乐康强——欣欣道人记。”李先生这时候已由“教师”一变而为“道人”了。
  学道就断食十七日,也是他凡事“认真”的表示。但他学道的时候很短。断食以后,不久他就学佛。他自己对我说,他的学佛是受马一浮先生指示的。出家前数日,他同我到西湖玉泉去看一位程中和先生。这程先生原来是当军人的,现在退伍,住在玉泉,正想出家为僧。李先生同他谈得很久。此后不久,我陪大野隆德到玉泉去投宿,看见一个和尚坐着,正是这位程先生。我想称他“程先生”,觉得不合。想称他法师,又不知道他的法名(后来知道是弘伞)。一时周章得很。我回去对李先生讲了,李先生告诉我,他不久也要出家为僧,就做弘伞的师弟。我愕然不知所对。过了几天,他果然辞职,要去出家。出家的前晚,他叫我和同学叶天瑞、李增庸三人到他的房间里,把房间里所有的东西送给我们三人。第二天,我们三人送他到虎跑。我们回来分得了他的“遗产”,再去望他时,他已光着头皮,穿着僧衣,俨然一位清癯的法师了。我从此改口,称他为“法师”。法师的僧腊二十四年。这二十四年中,我颠沛流离,他一贯到底,而且修行功夫愈进愈深。当初修净土宗,后来又修律宗。律宗是讲究戒律的,一举一动,都有规律,严肃认真之极。这是佛门中最难修的一宗。数百年来,传统断绝,直到弘一法师方才复兴,所以佛门中称他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他的生活非常认真。举一例说:有一次我寄一卷宣纸去,请弘一法师写佛号。宣纸多了些,他就来信问我,余多的宣纸如何处置?又有一次,我寄回件邮票去,多了几分。他把多的几分寄还我。以后我寄纸或邮票,就预先声明:余多的送与法师。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请他藤椅子里坐。他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问。后来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启问。法师回答我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 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读者听到这话,也许要笑。但这正是做人极度认真的表示。
  如上所述,弘一法师由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又变而为教师,三变而为道人,四变而为和尚。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象样。好比全能的优伶:起青衣象个青衣,起老生象个老生,起大面又象个大面……都是“认真”的原故。现在弘一法师在福建泉州圆寂了。噩耗传到贵州遵义的时候,我正在束装,将迁居重庆。我发愿到重庆后替法师画像一百帧,分送各地信善,刻石供养。现在画像已经如愿了。
  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弟尘缘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认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
                    百六十七日,作于四川五通桥客寓
 
(1)、用典型材料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试结合本文具体说一说。
(2)、文章通篇流露作者深沉、真挚的怀念之情,请举两个例子说明。
(3)、弘一法师做事、做人的态度给你怎样的启示?
忆 恩 师
在这秋高气爽、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又将迎来第23个教师节。每每这个时候,我就心潮起伏,不由地回忆起我的恩师。忆起恩师,历历往事又涌上心头,恩师平和的音容笑貌,温暖的关爱鼓励,犹如电影在脑中放映,一股股暖流注入我的心田。
一九八三年,我幸运地从一个乡村小学里考入了离家三十多公里的县重点中学念初中。那时,担任我们班班主任的是一个三十多岁年轻女教师,穿着时髦,清高傲气,上我们年级的音乐课。当时,我的小考分数刚上线,再加上性格内向,不善于言语,所以不太引人注目。班主任不怎么喜欢我,极少跟我说话,也极少叫我的名字,可能因为我是从农村里出来的穷孩子,本身又不是班干,没什么能力吧。对于其他来自农村学生,她的态度也多是不理不睬,我们三个女住宿生混杂住到别班的宿舍里,她从没到我们宿舍看望我们。开学好长时间了,班上的同学她几乎能叫上名字,只有我,她总是想不起来。那些班干部或是城里的高干子女经常跟她谈天说地,谈笑风生,还不时到她家去玩,我不敢去,悄悄躲到被遗忘的角落里。有一次,她孩子过生日,邀请我们班全体同学到她家去一起庆祝。我们班同学买好礼物去祝贺,软硬兼也拉上了我。在她家里,她给同学们每人发一把糖果,唯独没我的份,我同桌觉察到我的尴尬,悄悄分几颗给我吃。从此,我心里产生一种不被关注的失落感,心底有个阴影挥不去,抹不倒,生活的天空有些灰暗。她所教的音乐课,我没兴趣听,也不敢大声唱,考查勉强达标。
初二时,我们班换了一位班主任兼语文老师。他姓周,刚从钦州师专函授毕业,从一所乡村中学调上来。他人长得挺标准,高个子,身材魁梧,整齐而黑亮的头发下面嵌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穿着朴素,平时爱穿一件干净的米色衬衣。他开朗健谈,幽默风趣,令人兴趣盎然,开学仅一个星期,同学们都很喜欢上他的课,听他那流利的普通话。
周老师温厚慈爱,为人谦虚随和,从不在我们面前摆师长高架子。他刚来没几天,就记住了我的名字,并在课堂上点名提问我,还到我们宿舍看望我们,使我暗暗感激不已。课外活动或是课余时间,他看到我们还在教室里埋头苦读,就来跟我们淡淡心,嘘寒问暖,告诉我们如果学习上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问问他或其他老师,生活中有什么困难就去找他或学校领导,鼓励我们出去活动活动,适当参加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令我们感动万分。他见我文静贤淑,勤学但不好问,知道我有胆怯心理,有疑不敢问,遇到困难不肯找人帮忙,都埋藏在心底,于是想方设法帮我克服。为了能消除我的心理障碍,他一有时间就叫我上他的办公室,跟我聊聊天,说说话,给我壮壮胆,赋予我勇气和力量。从此,我进入了老师们的视线,成了周老师办公室中的常客。从那以后,我的生活拨开了云雾,重见到灿烂的阳光,让我享受到被老师同学关爱的温暖。有时,我们围着周老师的办公桌问这问那,或者听他讲故事和笑话,或者要他听我们叨叨事诉诉苦;有时周末节假日,我们就到他家里去坐坐,欢声笑语时常萦绕在我的周围。此刻的我,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我觉得,周老师不仅是我们的班主任,更是我们的朋友。
周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就像黑夜中的一盏明灯,照亮我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地前进。很快的,我的学习有了明显的进步,到期末考试,我的成绩跃到班里的前十名,列在年级的前二十名。老师笑了,我也笑了。那一年,正是迎来第一个教师节,我们与周老师一起,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令人难忘的教师节。
转眼,我们初中快毕业了,周老师的工作比以前更辛苦了,他恨不得把他所有的知识都毫无保留地传教给我们。课堂上,周老师精心讲解,循循善诱地指导我们复习。放学后,我常常在办公室里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出练习,印试卷,改作业,解答学生的难题。同学们也很自觉,都在紧张地攻读着,吮吸老师给予我们的精神营养,全力以赴备战中考。毕业填志愿表时,同学们都在忙着填报自己理想的志愿,我拿着表格踌躇不定,有的老师提议我报高中学理科,说我的数学和物理基础好,有的老师建议我填高中读文科,说我的英语与语文拔尖,只有周老师最了解我的家境与我的心思,给我一锤定音,支持我报考中等师范学校。
受周老师的影响,我中师毕业后也当上了一名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成了一位人人尊重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有这些,都归功于周老师,是他以言行给了我榜样,成了我的表率。
周老师是我心中的一盏长明灯,照亮了我人生前进的方向,照亮我人生的旅程,告诉我在教书生涯中如何教书育人。我时刻提醒自己:待学生也如恩师待我那样,不使学生因贫穷落后而受到冷漠,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把每个学生当成朋友,用自己的诚心去爱他们,细心探索他们丰富而脆弱的内心世界,欣喜地去发现他们身上哪怕是微小、稍纵即逝的闪光点。我要用自己无私的爱滋润每一片绿叶,让他们都能享受到人间的阳光雨露,给每个学生以太阳般的关怀与温暖。
时光流逝,岁月匆匆,如今,二十几年过去了,可一想起这些往事,老师对我的点滴关爱依然历历在目,牢记在心间,并融入到我人生的足迹里,使我对他感激不尽,念念不忘……
师恩难忘,难忘恩师!
在此,让我深情地向老师道一声:谢谢您,恩师!
(1)为何称周老师为“恩师”?
(2)文章主要写周老师对我的关爱,为什么还要写音乐老师?
(3)文中画线的句子好在哪里?
(4)几年的学习生活中,有值得你怀念的老师吗——试向大家描绘、叙述你的恩师。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