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三章第一节科学探究:声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有关。
4.了解回声产生的原理。
5.初步了解一些常用的物理方法。
二、声音的产生
探究一:学生“音乐盒”实验:用手拨动“音乐盒”上的橡皮筋。1.能听到什么 此时橡皮筋处于什么状态 2.当振动停止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探究二:感受喉的发声请同学们用手摸着喉头部位,然后朗读: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请问摸着喉头部位的手有什么感觉 试验方法剖析:请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思考并回答问题。
1.图甲说明发声的扬声器在________,图乙水花飞溅是因为发声的音叉在_______。
2.实验中,水和纸屑的作用是________,所用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
探究三:学生自主实验利用你身边的“锣、鼓、音叉、直尺、课本”等,使其发出声音,并注意观察这些物体在发生时的共同特点。
结论: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都在________。
小结:通过以上的探究可知,声音是由物体的而产生的,停止发声也停止。
学以致用:指出以下乐器是怎样发声的?
吉他:________ 鼓:________锣:________笛:________
三、声音的传播
1.仔细听、观察视频,并思考回答:随着空气的抽出,铃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随着空气的充入铃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该实验说明了什么?
结论:声音可以在______中传播; ________不能传播声音。
2.将正在播放“生日快乐”的音乐芯片用塑料薄膜密封后放进盛水的缸中,我们仍能听到音乐芯片发出的音乐声。这说明声音能在_______中传播。《小儿垂钓》这首诗最后一句说明了_______物理知识。
3.两名同学在做土电话的实验,他们能通过土电话绷直的线听到声音,说明声音能在________中传播。
小结:通过以上的探究可知,声音的传播是需要的______,_____、______和都可以传播声音,但_______不能传播声音。声音是以_______的形式传播的。
4.声音的传播速度打雷下雨时,是先看到闪电还是听到雷声?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声音传播的快慢我们就叫做声速,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1)由右表可以看出,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_______中传播最快;______中次之;______中最慢。
(2)由右表还可以看出,声速还跟介质的______有关:15°C时空气中的声速是_______。
5.阅读课本P38思考解决问题:回声:是由声音的_______而产生的。人耳能分辨间隔0.1秒的两个声音,若相差不到0.1s,虽听不到回声但回声能够加强原声。
四、随堂训练题:
1.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声势浩大的“击缶而歌”精彩绝伦,缶声是由于缶面_____产生的,然后通过_____传播到现场观众的耳朵的。
2.我国古书《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其原因是_____能够传声,且比空气传声的速度_____.
3.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C.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出声音 D.物体的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4.关于声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回声的传播速度小于原声的传播速度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D.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可能不同
5.自行车的车铃响后,用手握住车铃就听不到铃声了。这是因为( )
A.车铃发出的声音被手全吸收了
B.车铃发出的声音被手挡住无法听到
C.车铃被握住后声音不能靠空气传播
D.车铃被握住后停止振动不在发出声音
6.某矿场突发意外事故,被困在矿井里的遇险者向外界求救的一种好方法是敲击就近的铁制管道,这种做法主要是利用铁管能够向外( )
A.传热 B.传声 C.通风 D.导电
7.(能力提高题)人们常利用回声来探知发声体与远处物体的距离。最常用的是用声纳探测海洋深度或鱼群所在。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约为1500米/秒,若在海面某处声纳传送的声音4秒后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则此处海洋深度为多少米?
教学反思:
这节课从学生学习效果来看:全班所有学生都投入了学习活动,都动手做了实验,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都有新的发现,都能提出有一定分量的问题。学生发言积极,都能围绕学习内容进行思考,知道了声音是有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够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在探究过程中,部分学生表现出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在设疑自主探环节,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供思考的“支点”,给予充足的时间阅读、思考,这样才能提出问题。解疑合作环节,让学生动手完成探究实验三,感受物体发声时“振动”的实验过程,体会交流合作之后成功的喜悦。展示与评价环节,让学生自己展示成果讲解分析实验过程与体会。 物理课堂的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表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还是要注意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已有经验、个性特点和已有知识来安排、组织教学,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习主体的充分体现。整个课堂充满欢乐和科学探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