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优质课参评表
执 教教 师 李义三 单 位 稻庄镇大营学校
课 名 《城市的标志》 学 科 语文
教 学环 境 □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 学 段年 级 六年级 电子信箱 liyisan@
课件制作人员 李义三 教材版本 北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简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特色及所用教材版本1、教材版本:《城市的标识》是北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珍惜”中的第三篇课文,是当代作家张抗抗的一篇优美散文。2、教学设计:本节课教学过程设计了五个环节:导入课文、走进课文、欣赏课文、走出课文、秀我创意。“导入课文”环节,教师出示课件中以“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为首的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文明古国的美景,创设情境,形象直观,快速而高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对本节课的学习。“走进课文”环节,首先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内容;第二步,引导学生根据课前预习的情况学习有关作者文学常识;第三步,教师出示课件中“助学资料”部分,让学生自主检测自己的学习情况(有关字词内容)。“欣赏课文”环节:首先教师提示赏析角度:◆重点句子的理解;◆文章结构的梳理;◆文章内容的理解;◆文章主题的挖掘;◆文章写作技巧初探;◆学习本文给你的启示。然后分四步进行:(一)学生默读,跳读课文,自主赏析课文;(二)学生四人一组交流赏析成果,讨论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三)质疑答疑,全班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教师做好及时的点拨引导;(四)自主赏析成果展示(用课件出示具体内容:文章脉络的梳理、重点句子的理解、文章内容的探究、主题的挖掘、写作技巧初探)。“走出课文”环节,教师先出示课件中两组图片动画,一组是山清水秀、风景秀丽的美丽图片;一组是人类破坏自然树木被残忍砍伐的凄惨图片。紧接着教师出示一组文字引起学生的思考,唤起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崇尚自然,回归自然,感谢大自然赠予人类的天然礼物的意识。 “秀我创意”环节,教师用课件出示一组文字:“我们应该珍惜一滴水,一朵花;应该珍惜清新的空气,翠绿的树木;应该珍惜帮助我们的朋友,身边的每一个亲人……我们要珍惜万物,懂得感恩。你能以“珍惜”为主题,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进一步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重视了课前开放,做到了课内外结合,充分体现了新理念倡导的大语文观,体现了开放性。3、教学方法的特色:本文的教学设计渗透了阅读方法的指导,如利用勾画重点、做好批注、交流讨论等方式自读自悟,品味文本的内涵,获得思想启迪,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围绕着“自读生疑、再读释疑、品读感悟、升华感情”这一流程,进行自主、合作、体验、感悟。最后合作交流形成自己的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遵循自主性、探索性的统一。
单位推荐意见同意推荐 广饶县稻庄镇大营学校2010年4月 23日(共21张PPT)
课程名称:语文
教材版本:北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授课年级: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说教材:
《城市的标识》是北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珍惜”中的第三篇课文,是当代作家张抗抗的一篇优美散文。
文章篇幅较长,作者详尽地描述了现代社会城市与城市之间已越来越雷同的现象,以细腻的笔触赞美了城市特有的标识—“树”。作者以真实的内心感受,来唤起人们崇尚大自然,回归自然,珍惜大自然赠予人类的天然礼物的意识,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珍爱、保护我们身边的树及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主题,其见解深邃而独到。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能够在课前预习中运用以前掌握的方法独立解决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他们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较好的语感,能够抓住文章的重难点结合重点词句进行理解体会,会写简单的批注,记录自己的阅读体会,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多读、勤思,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同时,抓住学生乐于质疑问难的特点,让学生多问,多交流,教师及时点拨引导,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说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张抗抗的文学常识,熟读课文,识记理解重要字词。
2.能品味语句,领会文章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见解。
3.增强我们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唤起崇尚自然,回归自然,感谢大自然赠予人类的天然礼物的意识。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二、走进课文
三、欣赏课文
四、走出课文
五、秀我创意
一、导入课文:
方式:多媒体出示以“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为首的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文明古国的美景,它们或古香古色,或质朴典雅,或雍容华贵,或清新脱俗。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些图片,心中有何感想?(生纷答)是啊,回首以往,每一个文明古国的愈久弥新,正是因了它们的与众不同,它们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特色。
那么,放眼现在,我们生活的现代化大都市,它们的标识又是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城市的标识》这篇课文,来看一看各个城市的标识都有哪些?
二、走进课文:
(一)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内容。
请打大家打开语文书,自读课文,结合工具书自行解决生字、新词。
(二)了解作者:
请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的情况小组交流,并互为补充。
(三)学习情况自测: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有关字词内容和作者介绍的“助学资料”,学生自主检测自己的学习情况。
助学资料 :
◆字词正音:
标识 掳掠 视线 辨别 彼此 高耸 干涸 印记 试图 克隆 灵魂 熟识 款式 复制 维持 馈赠 端庄 遒劲 伸展 缀满 繁密 即使 葱郁 覆盖 滋润 浪漫 绸缎 垂挂 流苏 置换 坚韧 旗帜 窠 蒡
词语解释:
遒劲:雄健有力.形容树枝.
馈赠:赠送.
芸芸众生:芸芸:众多的样子.众生:泛指人类和其它一切动物.指一大群无知无识的人.
川流不息:川:河流.息:停止.象河水那样流个不停.比喻来往的人或车辆,船只很多.
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各不相同。
◆认识作者:
张抗抗,我国著名现代作家。她的作品包含着更多的理性思考。她不被感觉和情绪所左右,而是以一个智者的清醒有意识地将作品当作某种思考的载体,使其很多作品以深邃而独到的思索见长。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优秀中篇小说奖”、“第二届全国鲁迅文学奖”、“全国首届女性文学创作奖”、“庄重文文学奖”等。曾出访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俄罗斯、南斯拉夫、马来西亚等国家,从事文学交流活动。
◆三组图片欣赏
◆课文范读(动画与录音)
三、欣赏课文:
赏析角度提示:
◆重点句子的理解;
◆文章结构的梳理;
◆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章主题的挖掘;
◆文章写作技巧初探;
◆学习本文给你的启示。
(一)学生默读,跳读课文,自主赏析课文。
(二)学生四人一组交流赏析成果,讨论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三)质疑答疑。全班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教师做好及时的点拨引导。
(四)自主赏析成果展示:
1、文章脉络的梳理:2、重点句子的理解:3、文章内容的探究:
4、主题的挖掘: 5、写作技巧初探:(难点突破)
1、文章脉络的梳理:
全文层次清晰,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 列举城市之间的雷同现象。
第二部分(6-15):写树才是城市的真正标识。
第三部分(16-17):唤起人们对树的爱护以及作者对自
然界的崇尚。
2、重点句子的理解:
◆ 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成一个连体人。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城市间的雷同,描写中带有讽刺。)
3、文章内容的探究:
◆文中对城市的雷同之处的描写有哪些 这样写有何好处?
(城市的"大厦和大楼","街道","轿车","人们的衣着"等这些具体事物,用细腻,形象的语言来写现代城市的缺欠——雷同,没有个性。好处:铺垫,为下文从正面写城市的标识——树,做好了准备)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填一表格)
城市 作为城市标志的树 树的特点
杭州 南京或上海 福州或广州 海口 长春 喀什 北京
◆作者为什么要以树作为城市的标识?
(所谓“标识”是指用来辨认识别事务的标志。作者把树看做城市的标识,表达了对城市里的树木的珍爱,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树是惟一的不可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城市仅存的个性,提醒和号召大家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和谐发展。)
4、主题的挖掘:
本文用第二人称的口吻提醒人们珍惜城市的绿色,维持大自然的本来面目,抒发了作者对这一“城市灵魂”的喜爱和感激。
5、写作技巧初探:(难点突破)
教师多媒体出示一组句子:
◆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成一个连体人。
◆拥挤熙攘,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如今年内,惟有属于那个城市树。 如高拔的旗帜和火炬,从迷途的暗处闪现出来,为我们引领通往故乡的交叉小径。
◆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只剩下了树,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座城池的性格;只剩下了树,用汁液和绿阴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在冷冰冰的建筑物和街道中,它是最有耐心与人相伴的鲜活生命;在日益趋同的城市形状中,它是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
思考:这些句子有什么共性特点?
(这些句子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进行描写,把情感的倾诉融入生动的语言表达之中,形象生动地表达思想感情,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感情更加深切真挚。)
四、走出课文:
教师多媒体出示两组图片:
一组是山清水秀、风景秀丽的美丽图片;
一组是树木被残忍砍伐的凄惨图片。
教师多媒体出示一组文字:
同学们,面对高高举起的板斧,隆隆作响的电锯,你想对它们的主人说:----------------------------------------------;面对默默屹立于风尘中的树,以及那些像树一样默默奉献着的人们,你想对他们说:-------------------------------------。
五、秀我创意:
(教师多媒体出示)
我们应该珍惜一滴水,一朵花;应该珍惜清新的空气,翠绿的树木;应该珍惜帮助我们的朋友,身边的每一个亲人……我们要珍惜万物,懂得感恩。你能以“珍惜”为主题,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吗?
(提示:小组同学分工合作,有负责创意的,有负责文字的……)
赶快行动吧!《城市的标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城市的标识》是北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珍惜”中的第三篇课文,是当代作家张抗抗的一篇优美散文。文章篇幅较长,作者详尽地描述了现代社会城市与城市之间已越来越雷同的现象,以细腻的笔触赞美了城市特有的标识—“树”。作者以真实的内心感受,来唤起人们崇尚大自然,回归自然,珍惜大自然赠予人类的天然礼物的意识,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珍爱、保护我们身边的树及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主题,其见解深邃而独到。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能够在课前预习中运用以前掌握的方法独立解决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他们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较好的语感,能够抓住文章的重难点结合重点词句进行理解体会,会写简单的批注,记录自己的阅读体会,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多读、勤思,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同时,抓住学生乐于质疑问难的特点,让学生多问,多交流,教师及时点拨引导,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张抗抗的文学常识,识记理解重要字词。
2.能品味语句,领会文章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见解。
3.增强我们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唤起崇尚自然,回归自然,感谢大自然赠予人类的天然礼物的意识。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上课带字典;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方式:多媒体出示以“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为首的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文明古国的美景,它们或古香古色,或质朴典雅,或雍容华贵,或清新脱俗。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些图片,心中有何感想?(生纷答)是啊,回首以往,每一个文明古国的愈久弥新,正是因了它们的与众不同,它们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特色。
那么,放眼现在,我们生活的现代化大都市,它们的标识又是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城市的标识》这篇课文,来看一看各个城市的标识都有哪些?
二、走进课文:
(一)听课文朗读录音,初步感知内容。
请打大家打开语文书,自读课文,结合工具书自行解决生字、新词。
(二)了解作者:
请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的情况小组交流,并互为补充。
(三)学习情况自测: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有关字词内容和作者介绍的“助学资料”,学生自主检测自己的学习情况。
◆字词正音
标识 掳掠 视线 辨别 彼此 高耸 干涸
印记 试图 克隆 灵魂 熟识 款式 复制
维持 馈赠 端庄 遒劲 伸展 缀满 繁密
即使 葱郁 覆盖 滋润 浪漫 绸缎 垂挂
流苏 置换 坚韧 旗帜 窠 蒡
词语解释:
遒劲:雄健有力.形容树枝.
馈赠:赠送.
芸芸众生:芸芸:众多的样子.众生:泛指人类和其它一切动物.指一大群无知无识的人.
川流不息:川:河流.息:停止.象河水那样流个不停.比喻来往的人或车辆,船只很多.
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各不相同。
认识作者
张抗抗,我国著名现代作家。她的作品包含着更多的理性思考。她不被感觉和情绪所左右,而是以一个智者的清醒有意识地将作品当作某种思考的载体,使其很多作品以深邃而独到的思索见长。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优秀中篇小说奖”、“第二届全国鲁迅文学奖”、“全国首届女性文学创作奖”、“庄重文文学奖”等。曾出访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俄罗斯、南斯拉夫、马来西亚等国家,从事文学交流活动。
(四)朗读课文: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大声朗读,初步体会文章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进入第三环节--“欣赏课文” 的学习)
三、欣赏课文:
【赏析角度提示:
◆重点句子的理解;
◆文章结构的梳理;
◆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章主题的挖掘;
◆文章写作技巧初探;
◆学习本文给你的启示。】
(一)学生默读,跳读课文,自主赏析课文。
(二)学生四人一组交流赏析成果,讨论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三)质疑答疑。全班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教师做好及时的点拨引导。
(四)自主赏析成果展示:
1、文章脉络的梳理:
全文层次清晰,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 列举城市之间的雷同现象。
第二部分(6-15):写树才是城市的真正标识。
第三部分(16-17):唤起人们对树的爱护以及作者对自然界的崇尚。
2、重点句子的理解:
◆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成一个连体人。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城市间的雷同,描写中带有讽刺。)
3、文章内容的探究:
◆文中对城市的雷同之处的描写有哪些?这样写有何好处?
(城市的"大厦和大楼","街道","轿车","人们的衣着"等这些具体事物,用细腻,形象的语言来写现代城市的缺欠——雷同,没有个性。好处:铺垫,为下文从正面写城市的标识——树,做好了准备)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城市 作为城市标志的树 树的特点
杭州
南京或上海
福州或广州
海口
长春
喀什
北京
◆作者为什么要以树作为城市的标识?
(所谓“标识”是指用来辨认识别事务的标志。作者把树看做城市的标识,表达了对城市里的树木的珍爱,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树是惟一的不可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城市仅存的个性,提醒和号召大家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和谐发展。)
主题的挖掘:
(本文用第二人称的口吻提醒人们珍惜城市的绿色,维持大自然的本来面目,抒发了作者对这一“城市灵魂”的喜爱和感激。)
写作技巧初探:(难点突破)
教师多媒体出示一组句子:
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成一个连体人。
拥挤熙攘,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如今年内,惟有属于那个城市树。如高拔的旗帜和火炬,从迷途的暗处闪现出来,为我们引领通往故乡的交叉小径。
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只剩下了树,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座城池的性格;只剩下了树,用汁液和绿阴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在冷冰冰的建筑物和街道中,它是最有耐心与人相伴的鲜活生命;在日益趋同的城市形状中,它是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
思考:这些句子有什么共性特点?
(这些句子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进行描写,把情感的倾诉融入生动的语言表达之中,形象生动地表达思想感情,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感情更加深切真挚。)
四、走出课文:
教师多媒体出示两组图片,一组是山清水秀、风景秀丽的美丽图片,一组是树木被残忍砍伐的凄惨图片。
教师多媒体出示一组文字:
同学们,面对高高举起的板斧,隆隆作响的电锯,你想对它们的主人说:----------------------------------------------;面对默默屹立于风尘中的树,以及那些像树一样默默奉献着的人们,你想对他们说:-------------------------------------。
五、秀我创意:
(教师多媒体出示)
我们应该珍惜一滴水,一朵花;应该珍惜清新的空气,翠绿的树木;应该珍惜帮助我们的朋友,身边的每一个亲人……我们要珍惜万物,懂得感恩。你能以“珍惜”为主题,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吗?(小组同学分工合作,有负责创意的,有负责文字的……)
赶快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