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通过默读、圈点,进一步梳理文章层次,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重点)
2. 通过圈点勾画,品词析句,深入理解牧羊人的精神品质。(难点)
预习作业:
初读课文,标出小节,梳理文章内容,完成思考探究第一题。
默读课文,对第一小节进行圈点勾画。
教学过程:
方法先行,圈画交流关键词
1. 回顾预习要求,交流第一节圈画的关键词句。
2. 借助“长期观察 他 所做的事”梳理文章内容。
二、 关键句引路,解读牧羊人植树的“不容易”
1. 教师提问:牧羊人做的这件事,作者在文末有哪一句充分肯定的评价?
(学生默读文末一段,圈点出关键句。答案要点:“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2. 教师提问:紧扣“难”,默读文本,揣摩哪些地方体现出牧羊人种树的“难”?
(学生自主默读,圈点勾画;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圈点勾画。)
教师根据学生学生默读、圈点、讨论情况,组织全班交流并相机追问。
(答案要点:①环境荒凉,到处干涸,天气炎热。随文请学生板书课文字词“废墟”“干涸”;
②挑选橡子是不容易的。
③种橡子是艰难的。
教师追问1:观察教材插图,为什么是艰难的?<看图说话,想象描述>
教师追问2:牧羊人一天要种多少颗,要跪多少次,三年呢,三十年呢?从中你体会其单调枯燥而艰辛吗?)
④橡树的成活是很不容易的。教师追问:从哪里看出来?<“十万颗”和“一万棵”的强烈对比。>
⑤教师追问:还有其它吗?<还有老人的孤独、年龄大了、战争的侵扰……>)
4.教师总结:以上难处——如此这般艰难,我却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要求学生读PPT,反复读中体会老人种树的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三、 引进原版材料,探究牧羊人的品质
1. 教师提问:如此之难,他为什么要种树?
(答案要点: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没有生命。)
2. PPT出示原版背景材料“……人们只有一个念头,赶快想办法,逃离这个鬼地方……”
教师提问并组织小组讨论:比较牧羊人和这里的人有什么不同?
(答案要点:这些人破坏,牧羊人在创造;这些人抱怨,牧羊人用行动在改变;这些人在逃离,牧羊人选择坚守……)
3.教师小结:从文本中的生活细节继续体会牧羊人的一丝不苟、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安静平和的内心世界。面对如此艰难的劳作,这么恶劣的环境,牧羊人还能保持这份坚定、平和与安宁,实属不易!
教师追问1:那么牧羊人的坚持,获得了怎样的改变?
(答案要点:挑读后两次荒原出现的“连锁反应”。随机板书“茂盛”“鲜嫩”“源源不断”“生机勃勃”)
教师追问2:老人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
(答案要点:奇迹、生命、幸福……)
教师小结:这样的人可称得上是“难得的好人”,组织学生朗读最后一节,并要求朗读时内心要向老人致敬!
四、 总结领悟,推荐阅读
1. 教师提问:梅子涵评价这个故事比耀眼的神话还要神话得耀眼,你获得了何种领悟?
2. 教师总结:一个人一双手一辈子的付出,换取万千人世世代代的幸福!愿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少一些索取与破坏,多一些付出与奉献,愿我们用最慷慨的心,最纯粹的坚持,去种植属于我们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奇迹和幸福,愿世间常有种树人,愿我们都是种树人!(送给大家)
3.布置作业:推荐比读《植树的男人》原版以及《一双手》。
板书设计:
难
长期观察 他 所做的事
(奇迹、生命、幸福……)
难得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