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标要求:
(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相关史实和华夏观念的形成
(2)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表现及原因
(3)了解各国变法的内容措施及意义(以商鞅变法为例)
(4)理解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及表现(以儒、法两家为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发展情况。
难点: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一)列国纷争
材料1:(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诸侯伐郑,郑伯击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中肩。
——《左传·桓公五年》
材料2: 楚子(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逐至于雒(今河南有洛阳市),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思考:以上两段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王室衰微,诸侯崛起,礼崩乐坏,宗法制分封制遭破坏。
春秋
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自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周敬王卒。因孔子所著《春秋》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构成一个历史阶段的春秋时代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
实质是奴隶主的掠夺争霸战争。
宗法分封制彻底瓦解,齐楚秦燕赵魏韩等战国七雄同时并存。各国以统一为目标,进行兼并战争。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战国策〉书录》
根据以上材料指出战国时期的特点是什么?
战国
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前人称之为战国。把战国作为时代名称,开始于西汉末年刘向汇编的《战国策》。
周
(一)列国纷争
解析:分封制下,诸侯不能称王,诸侯称“王”说明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遭到挑战,是分封制遭到破坏的表现,体现出国家分裂,无法体现出统一,故A项错误;B项反映的不是实质,只是对现象的概括,故排除;自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故C项错误;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说明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逐渐崩溃,故D项正确。
春秋时期,诸侯称“王”现象很少,到了战国时期,许多诸侯纷纷称“王”。这反映了
A.春秋战国时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B.战国时周天子对诸侯失去控制
C.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强大
D.春秋战国时分封制走向瓦解
D
(二)华夏认同
提到战争,人们往往与社会动荡、国家分裂等情况联系在一起……春秋时期便处于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当时诸侯林立,战争不断,大国争霸给人民带来极大痛苦。但我们应该看到,战争的积极意义占据主导地位,战争打破了各族间原有的界限,为各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春秋时期山西境内北狄的夏化及其对华夏族的影响》
思考:作者对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看法有哪些?
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但同时也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
①春秋时期中原自称“华夏”,其他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
②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影响: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根据教材第10页归纳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和影响?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一)经济发展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gǔ)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史记·苏秦列传》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10页内容,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表现
农业:冶铁技术出现,铁农具、牛耕推广,兴修水利工程
手工业: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涌现一批中心城市,大商人出现。
(二)变法运动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壮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与贵族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
——张文喜、刘焕增《中国古代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11页内容,分析战国时期变法的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的根本原因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各国为了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纷纷进行变法。
邹忌改革
李悝变法
申不害变法
吴起变法
商鞅变法
(二)变法运动
变法代表:商鞅变法(开始于BC356年)
领域 主要内容 作用
政治
经济
社会
奖励军功,限制贵族
推行县制,君主任免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除井田,授田百姓
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
什伍连坐,互相纠察
官僚政治
中央集权
巩固小农
土地私有
增加赋税
加强统治
特点
顺应潮流
时间最长
涉面最广
最为彻底
最为显著
孔子与老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的没落贵族。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理论家,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传》《春秋》。他的言行载于《论语》一书。
老子春秋晚期的楚国贵族。姓名李耳,字伯阳,又称老聃。道家学派创始人。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吏”(管理藏书的官吏),《老子》一书相传为其所作,在道教被尊奉为教主,被称为太上老君。
根据教材11--12页内容归纳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
人物 思 想 影 响
孔子
老子
仁,德政;恢复周礼,有所改良;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删述六经。
道;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老子》
开创了儒家学派,儒学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打破贵族垄断教育,推动私学发展;对 三代文化传承有重大贡献。
开创了道家学派;对中国的文化、哲学、政治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百家争鸣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论语·季氏》
稷下学宫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12页内容,归纳百家争鸣的背景?
①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新兴的士阶层崛起。他们纷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②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③春秋末年儒家、道家学派的创立,提供了思想条件。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阴阳家
结合教材12页内容,归纳百家争鸣时期各派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
孟子
荀子
庄子
墨子
韩非
邹衍
人性善,“仁政”
人性恶,隆礼重法
崇尚逍遥自由
兼爱,非攻,尚贤
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五行相生相胜
材料: 春秋战国之际的百家争鸣,对当时社会和后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百家争鸣在经济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繁荣,同时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文化的进一步繁荣,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转型;在政治上,百家争鸣的局面也映射了各种力量的壮大崛起,动摇了周天子的地位,丰富繁荣的文化又影响着各个诸侯国的政治改革;在文化上,百家争鸣使文化由原来的教育仅限于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学在官府”发展成为人人都能够通过不同渠道获取知识,对世界观和社会现象进行思考,使文化传播和文明进步都跨入了一个新的段。其次,百家争鸣当中形成的学术派别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也要汲取这些传统文化的精华。 ——谭风雷《对春秋战国之际“百家争鸣”的几点分析》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百家争鸣的意义?
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转型;为各国的变法运动准备了条件;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
课堂小结
王 室 衰 微
诸 侯 争 霸
兼 并 战 争
传 统 秩 序 被 破 坏
统 一 趋 势 出 现
华 夏 认 同
经 济 发 展
变 法 运 动
百 家 争 鸣
1.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C
2、孔子主张对民众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荀子却主张“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这种变化体现了
A.士阶层开始崛起并受到重用
B.战国时期阶级矛盾日趋尖锐
C.儒家治国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D.荀子摒弃了儒家的德治思想
C
随堂巩固
战国文献中出现了“九州”的地理概念,豫州、并州、冀州等皆属中原,而如北方之幽州、南方之荆州、东南之扬州都已覆盖了传统上的四夷居地。“九州”的出现( )
A.加速了统一局面的到来
B.表明原有封国不复存在
C.适应了尊王攘夷的需要
D.是华夏文明扩展的结果
D
解析:在夏、商、周时代就存在“九州”的地域区划,故“加速了统一局面的到来”错误,排除A项;“九州”的地域区划和诸侯国的划分并不冲突,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无关;战国九州“覆盖了传统上的四夷居地”,说明华夏文明发展,周边的少数民族之地也成为中国九州的一部分,故D项正确。
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 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 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 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选项说法错误。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只是水利工程发展的一个因素,并非主要因素,B选项排除。交通运输网络畅通的说法与材料无关,也不符合当时的史实,C选项排除。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