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化学6.3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化学6.3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10-14 09:35: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一、单选题
一些科学家测算,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日益增多。二氧化碳能大量吸收地面放出的热量,进而使全球气候有明显变暖的趋势。为了防止这种现象,适宜的方法有
立即停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
积极开发使用新能源
植树造林,保护好现有的原始森林
扩大海洋面积,调节气温
A. B. C. D.
下列实验或现象能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的是
A.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B. 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 随着压强的增加,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的量越多
D. 充满空气的气球可以漂浮在二氧化碳气体中
下列有关资源、能源、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有限,目前海水淡化已经广泛使用
B. 空气中稀有气体含量低,但其有广泛用途,如生产化肥、用于飞艇、电光源等
C. 石油炼制可得到汽油、煤焦油、航空煤油等
D. 二氧化碳可用作气体肥料
请运用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A. 冬天取暖时,煤炉上放一盆水可以防止煤气中毒
B.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用木炭代替红磷也能得到同样的结论
C. 铁丝在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瓶底的水可用细沙代替
D. 实验室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可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
下列知识的归纳中,正确的一组是
A 影响环境的物质 B 化学之最
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
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C 物质的组成或结构关系 D 现象的解释
、元素组成相同,性质相同
钠原子和钠离子质子数相同 闻到花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夏天钢轨之间缝隙变小温度升高,原子变大
A. A B. A C. C D. D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为治理雾霾,全面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B. 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C. 活性炭吸附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D.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其物理性质
下列化学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 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变浑浊
C.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D.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下列是某校同学在中考实验中进行“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考试,监测仪记录下四个同学的实验作,其中正确的是
A. 连接仪器 B. 检查气密性
C. 取用石灰石 D. 验满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一般有五个步骤,正确的顺序为
收集气体
检查装置气密性
连接仪器
向锥形瓶中装入大理石
由长颈漏斗加入稀盐酸
A. B. C. D.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用浓盐酸和大理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B.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 可用于灭火
D.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研究小组同学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探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实验1位于C层火焰的火柴梗最先碳化
B. 实验2的干冷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C. 实验3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D. 实验4导管越长越容易产生子火焰
下列与人体健康或生命安全有关的说法或做法中错误的是
A. 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矿井时,要先做灯火试验
B. 长期饮用硬水不利于身体健康,可利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C. 经常使用铁锅炒菜,能适当补充铁元素
D. 世界卫生组织将铝列为食品污染源之一,所以应尽量减少铝制食品或饮料包装
下列二氧化碳的用途,既与它的物理性质有关,又和它的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A. 制干冰 B. 制化肥 C. 作制冷剂 D. 灭火
空气中能够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是
A. 二氧化碳 B. 氧气 C. 氮气 D. 稀有气体
二、填空题
现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四种物质,请按下列要求将序号填入空格内。
能用作霓虹灯的气体是 ______;
能供给呼吸的气体是 ______;
能充入灯泡延长其使用寿命又可制多种电光源的气体是 ______;
可制氮肥并可以做保护气的是 ______;
引起温室效应的首要原因是 ______增多。
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在常温下易升华,右图是干冰升华时的情景,根据图中信息,从“物质性质物质用途”这一角度
分析干冰具有的性质和用途。
干冰升华时 ______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热,因此可作致冷剂或用于人工降雨。
干冰转化成二氧化碳气体后能参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同时放出 ______填名称。
将干冰转化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可看到 ______的现象,原因是:
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加热后可看到 ______的现象。
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过高,容易造成“温室效应”。为了减缓“温室效应”,以下建议中合理的是 ______填序号。
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等能源;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大量植树种草,禁止乱砍滥伐。
三、实验题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常用的装置。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写出B图中仪器Ⅰ的名称: 。
实验室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序号。
实验室利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可选用B发生装置,装置中使用分液漏斗的优点是 。
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一瓶干燥的氧气,仪器接口的连接顺序是 填导管接口的字母序号提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用来干燥氧气。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一般有六个步骤: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按要求装配好仪器向漏斗中注入酸液向仪器Ⅰ中放入小块的大理石用燃着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验满收集气体。则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一些科学家预测,由于现代的工业的发展,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向空中排放二氧化碳日益增多,导致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有明显变暖的趋势。为了防止这一现象,方法有:积极开发使用新能源;植树造林,保护好现有的原始森林等;立即停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以及扩大海洋面积,调节气温是不现实的。
故选:D。
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最根本的方法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如说减少人口,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多实用新型能源;多种植绿色植物,以加快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氧气的生成。
本题考查了世界环境污染问题及其防治,解题时让学生牢记防止全球变暖的方法,并能学以致用。
2.【答案】D
【解析】解:A、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与密度无关;
B、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作用,与密度无关;
C、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温度有关系,与密度无关;
D、充满空气的气球可以漂浮在二氧化碳气体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故选:D。
A、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是化学性质;
B、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随着压强的增加,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的量越多,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温度有关系;
D、充满空气的气球可以漂浮在二氧化碳气体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本题主要考查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学会根据反应现象,得出反应的本质,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3.【答案】D
【解析】解:A、海水淡化技术和淡化工艺在目前由于条件的限制,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使用,故叙述错误;
B、稀有气体不能用于制化肥,故叙述错误;
C、煤焦油是煤炭焦化的产物,而不是石油产品,故叙述错误;
D、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所以气态二氧化碳可用作气体肥料,故叙述正确。
故选:D。
A、根据海水淡化技术和淡化工艺在目前由于条件的限制,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使用进行分析;
B、根据稀有气体的性质与用途来分析;
C、根据石油炼制的产品来分析;
D、根据二氧化碳的用途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我们身边的资源、能源、环境和化学息息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关注社会热点,了解常见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4.【答案】C
【解析】解: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所以冬天取暖时,煤炉上放一盆水不能防止煤气中毒,选项说法错误;
B.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装置内的压强几乎不变,所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选项说法错误;
C.铁丝在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瓶底的水可用细沙代替,这都是为防止高温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选项说法正确;
D.稀硫酸与块状大理石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会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不能用于制取,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A.根据一氧化碳的溶解性来分析;
B.根据木炭燃烧的产物来分析;
C.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注意事项来分析;
D.根据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解题时根据所需化学知识来分析解答即可。
5.【答案】A
【解析】解:A、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故A选项说法完全正确,符合题意;
B、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故B选项说法完全错误,不合题意;
C、、元素组成相同,但分子结构不同,所以二者化学性质不相同,故C选项说法错误,不合题意;
D、夏天钢轨之间缝隙变小是因为温度升高,原子间隔变大造成的,故选项D说法错误,不合题意。
故选:A。
A、根据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来分析;
B、根据化学基础知识来分析;
C、根据物质的组成、性质与粒子结构来分析;
D、根据粒子的性质来分析。
此题型常因涉猎的知识点较多,多为重要的考试所青睐。处理时可以使用排除法以加快解题速度,如要选正确的,那就在每组中找出一个明显错误的归纳,反之则反。
6.【答案】D
【解析】解:A、化石燃料是目前人类的主要能源,不能全面禁止使用化石燃料,故A错误;
B、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故B错误;
C、活性炭吸附可以去除有颜色有气味杂质,不能降低水的硬度,故C错误;
D、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其物理性,故D正确;
故选:D。
A、根据化石燃料是目前人类的主要能源进行分析;
B、根据淡水资源有限进行分析;
C、根据活性炭的用途进行分析;
D、根据干冰用于人工降雨的原理进行分析。
运用化学的知识对生活现象进行解释,既考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又体现出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7.【答案】D
【解析】解: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选项说法正确。
B、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变浑浊,故选项说法正确。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A、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8.【答案】B
【解析】解:A、向试管内插入橡胶塞的方法:左手拿试管,右手拿橡胶塞旋转者插入,不能抵在实验台上,故A错;
B、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先连接装置,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再用手紧握试管外壁,如果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气密性良好,故B正确;
C、向试管内放入块状固体的方法:将试管横放,用镊子将药品放在试管口,再将试管竖起,故C错;
D、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熄灭,说明满了,故D错。
故选:B。
A、根据向试管内插入橡胶塞的方法考虑;
B、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考虑;
C、根据向试管内放入块状固体的方法考虑;
D、根据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考虑。
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实验基本操作,防止错误操作造成实验失败。
9.【答案】C
【解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步骤为:先连接仪器,再检查装置气密性,再向锥形瓶中加入大理石,再向长颈漏斗中加入盐酸,再收集气体,顺序为。
故选:C。
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步骤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步骤,细心操作,规范实验,了解相关知识是解答的关键。
10.【答案】A
【解析】解:A、不能用浓盐酸和大理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浓盐酸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使制得的是二氧化碳不纯净,故选项说法错误。
B、干冰升华吸热,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故选项说法正确。
C、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的大,可用于灭火,故选项说法正确。
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A、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干冰升华吸热,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二氧化碳的用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红磷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红磷燃烧的现象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蜡烛燃烧实验,结合蜡烛燃烧实验现象回答题目问题,针对性分析,提高解题效率。
【解答】
A.实验1位于C层是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所以火柴梗最先碳化,故A正确;
B.实验2的干冷烧杯内壁出现水珠,因为蜡烛燃烧的产物有水,故B正确;
C.实验3中内壁附着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故C正确;
D.实验4导管越短越容易产生子火焰,故D错误。
12.【答案】A
【解析】解:A、矿井内可能存在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气体不纯时,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因此若做灯火实验,可能会引起爆炸,故A错误;
B、长期饮用硬水不利于身体健康,可利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故B正确;
C、铁锅是由生铁制成的,所以经常使用铁锅炒菜,能适当补充铁元素,故C正确;
D、世界卫生组织将铝列为食品污染源之一,所以应尽量减少铝制食品或饮料包装,故D正确。
故选:A。
A、根据矿井内可能存在可燃性气体来分析;
B、根据硬水的危害以及硬水的软化方法来分析;
C、根据人体获取铁元素的途径来分析;
D、根据减少铝元素摄入的方法来分析。
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
13.【答案】D
【解析】解:二氧化碳用来灭火是利用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和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制干冰、做制冷剂是利用了二氧化碳易变成固体这一物理性质;制化肥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故选:D。
解答的关键是弄清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本质区别,再抓住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
本题考查的是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实际中的应用.要求平时注意了解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4.【答案】A
【解析】解:A、能够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还有臭氧、甲烷、氟氯代烷--氟利昂等,其中属于空气成分的是二氧化碳,故选项正确。
B、氧气不能产生温室效应,故选项错误。
C、氮气不能产生温室效应,故选项错误。
D、稀有气体不能产生温室效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A。
根据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空气的组成成分、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5.【答案】
【解析】解:稀有气体通电时它们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是能用作霓虹灯的气体
能供给呼吸的气体是氧气,因为氧气能供给呼吸。
稀有气体通电时它们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是能充入灯泡延长其使用寿命又可制多种电光源的气体。
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氮气中含有氮元素,可制氮肥并可以做保护气。
引起温室效应的首要原因是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故答案为: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与用途,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了解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6.【答案】吸收 氧气 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水二氧化碳碳酸 红色试液又恢复成原来紫色
【解析】解:物质有三态变化,从固态变为气态要吸热,可以使周围温度下降,故答案为:吸热。
绿色植物吸收的是二氧化碳,而放出的是氧气,故答案为:氧气。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紫色石蕊遇酸变红,但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故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可看到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当加热后又恢复原来的紫色。
故答案为: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水二氧化碳碳酸 红色试液又恢复成原来紫色
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所以应尽量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另外植树种草,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故答案为:
干冰易升华,升华时要吸热,可以使周围温度下降;
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是二氧化碳,而放出的是氧气;
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而紫色石蕊遇酸显红色;
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有酚酞、紫色石蕊试液,酚酞遇酸无色,遇碱变蓝,石蕊遇酸变红,遇碱变蓝。
17.【答案】锥形瓶

可控制反应速率,节约药品

【解析】图中仪器 Ⅰ的名称是锥形瓶。
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需选择固固加热型气体发生装置,故选 A。
分液漏斗能通过活塞控制滴加液体药品的速率,故能控制反应速率,节约药品。
要制取干燥的氧气,需将气体通过盛有浓硫酸的万能瓶,且气体应“长进短出”,故连接顺序为。
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是连连接仪器、装配实验装置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加加入固体药品倒倒入液体药品收集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验满。则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