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化学5.2化学反应的表示习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化学5.2化学反应的表示习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10-14 10:2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化学反应的表示
一、单选题
某种锂电池的总反应可表示为:,该反应
A. 属于化合反应 B. 作催化剂
C. 氧元素从游离态到化合态 D. 锂元素从化合态到游离态
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B.
C. D. HCl
建立“宏观微观符号”之间的联系是学习化学的思维方法。如图是汽车尾气中某些有害气体在催化剂作用下转化为空气中的无毒成分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没有发生改变
B. 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2:3
C. 化学反应前后氮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D.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
关于化学方程式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甲烷加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 1个甲烷和2个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1个二氧化碳和2个水
C. 1个分子和2个分子在点燃条件下,生成1个分子和2个分子
D. 和在点燃条件下,生成和
下列关于2CO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表示碳加氧气等于一氧化碳
B. 该反应中,分子、原子的种类均发生了改变
C. 参加反应的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3:8
D. 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一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1:2
化学方程式不能提供的信息是
A. 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B. 化学反应的快慢
C. 在什么条件下发生反应 D. 哪些物质参加反应
我国化学家研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在太阳光照射下实现了水的高效分解。该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表示的物质属于氧化物
B. 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为
C. 反应Ⅱ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均不变
D. 该成果对氢能源的推广应用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科技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 反应前碳元素的化合价为价
C. 生成物的化学式可用表示
D. 参加反应的两物质的质量比为1:1
根据化学方程式,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A. X的化学式为 B. 受热易分解
C. 反应速率的快慢程度 D. 生成物的质量之比
从如图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中,获得的信息错误的是
A. 参加反应的一种物质的化学式为
B. 该反应的生成物为混合物
C. 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1
D. 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6:1
A、B、C、D表示4种物质,其微观示意图见下表。A和B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可生成C和D。对于该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4种物质均由分子构成
B. 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均发生改变
C. 4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A、B、C
D. 反应生成的C、D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
下列现有可以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 镁条燃烧后剩余物质量增大
B. 10mL水与1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mL
C. 5g冰熔化后质量仍为5g
D. 12g碳与12g氧气完全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24g
下列关于化学用语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读作氯化铁
B. 3H表示3个氢原子
C. Na表明钠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D. 表示每12份质量的碳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二、填空题
如图所示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图中涉及的化合物有______种。
该变化过程中不发生改变的粒子是______填“分子”或“原子”。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黑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由硝石、木炭、硫粉组成,点燃后产生比原来体积大千倍的气体,具有猛烈的爆炸威力,反应后生成硫化钾、二氧化碳和一种气体单质。写出火药爆炸的化学方程式: 。
工业上用氨气和氧气在催化剂、加热条件下反应可得到一氧化氮和一种氧化物。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在尘埃的作用下,二氧化硫和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 。
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 。
镁既能在氧气中燃烧,还能在氮气中燃烧,其生成物中氮元素为价。由此可知镁在两种气体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 。
此外镁在二氧化碳气体中也能燃烧,生成黑色炭粒和一种白色的氧化物。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分解得到氧化钙和二氧化碳: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A、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反应物,而不是作催化剂,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氧元素是从化合物到化合物,因此是从化合态到化合态,故选项说法错误;
D、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锂元素是从单质到化合物,因此是从游离态到化合态,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A、根据化合反应的特征分析;
B、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以及催化剂的特点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氧元素的存在形式分析;
D、根据锂元素的存在形式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合反应的特征、催化剂的特征元素的存在形式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及质量守恒定律的两个原则,判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
【解答】
A.碳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少了条件,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故A错误;
B.甲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故B正确;
C.硫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因为反应物中有气体参与反应,所以生成物二氧化硫不用标注气体符号,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故C错误;
D.没配平,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 2HCl;故D错误。
故选B。
3.【答案】B
【解析】解: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由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氮气,化学方程式为。
A.由化学反应的实质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没有发生改变,选项说法正确;
B.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1,选项说法错误;
C.在反应物中,氮元素显价,在生成物中氮元素为零价,氮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选项说法正确;
D.由微观反应示意图以及化学反应的实质可知,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由题意可知:反应物为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生成物为无污染的二氧化碳和氮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有关问题解答。
本题属于微观示意图的考查,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图中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4.【答案】C
【解析】
【分析】
化学方程式可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反应的条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观粒子个数比;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等.但要注意读化学方程式时,“”应读作“和”,“”应读作“生成”。
【解答】
A.在反应中“”读作“和”,该反应可读作:甲烷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选项读法错误;
B.该反应不能读作,1个甲烷和2个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1个二氧化碳和2个水;从微观上,1个分子和2个分子在点燃条件下,生成1个分子和2个分子,故选项读法错误;
C.从微观上,1个分子和2个分子在点燃条件下,生成1个分子和2个分子,故选项读法正确;
D.该反应可读作:每16份质量的甲烷和64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条件下恰好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和36份质量的水,则和在点燃条件下能充分反应,故选项读法错误。
故选C。
5.【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化学方程式是最重要的化学用语之一,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宏观、微观、量的含义、了解化学方程式的读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解答】
A、在反应中“”读作“和”,“”读应作“生成”,该方程表示为: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故选项说法错误。
B、该反应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原子的种类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C、参加反应的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4,故选项说法错误。
D、从微观上,在点燃条件下,每2个碳原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生成2个一氧化碳分子,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一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1:2,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6.【答案】B
【解析】
【分析】
化学方程式是最重要的化学用语之一,从化学方程式获得的信息主要有: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各物质间质量的关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A、由化学方程式,可计算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由化学方程式,无法得出化学反应的快慢,故选项符合题意。
C、由化学方程式,等号上方的是反应条件,可知在什么条件下发生反应,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由化学方程式,等号左边的是反应物,可知哪些物质参加反应,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答案】B
【解析】解:由分子结构模型可知,表示的物质是水,水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属于氧化物,选项说法正确;
B.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为,选项说法错误;
C.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Ⅱ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均不变,选项说法正确;
D.该反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可由水制备出氢气,对氢能源的推广应用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本题通过微观粒子的反应模型图,考查了微观上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学会通过微观示意图把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变化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8.【答案】A
【解析】解:据题目信息结合微观示意图排除未反应的分子的干扰可写出反应的方程式为:
A、由上述反应可知,该反应符合“多合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故正确;
B、反应前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价,故错误;
C、由微粒的构成可知,得到的液体燃料化学式为:,故错误;
D、上述反应可知,参加反应的两物质的质量比为::1,故错误。
故选:A。
根据题目信息结合微观示意图排除未反应的分子的干扰可写出反应的方程式为:,据此分析物质的类别、反应的类型等。
本题是对化学反应微观示意图问题的考查,根据分子构成判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种类,写出反应的方程式,然后结合相关的知识分析解答即可。
9.【答案】C
【解析】解: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有:2个钠原子、2个氢原子、2个碳原子和6个氧原子,反应后有:2个钠原子、2个碳原子、5个氧原子,所以X中含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即化学式为,故正确;
B.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受热易分解,故正确;
C.化学方程式不能体现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故错误;
D.该化学方程式体现了生成物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之比为106:44:18,故正确。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解题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意义、质量守恒定律来解答即可。
10.【答案】B
【解析】解: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由和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化学方程式为。
A.由分子结构模型可知,每个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构成的,所以该物质的化学式为,故正确;
B.由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后只生成一种物质,所以生成物属于纯净物,选项说法错误;
C.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1,选项说法正确;
D.由分子结构模型可知,每个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即每个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6:1,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据其意义分析判断有关的问题。
本题属于微观示意图的考查,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图中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11.【答案】B
【解析】解:A、由四种物质的分子结构模拟图,4种物质均由分子构成,故该说法正确;
B、该反应中氧元素化合价未发生改变,反应前后均为价,故该说法错误;
C、4种物质中A、B、C三种物质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含氧元素的氧化物,故该说法正确;
D、由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方程式为,生成的和的质量比为::7;故该说法正确。
故选:B。
12.【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规律,适用于化学变化,掌握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和的比是解题的关键。
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规律,适用于化学变化;物质发生物理变化,则不适用于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和的比,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A.镁条燃烧后剩余物的质量增大,有新物质氧化镁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正确;
B.10mL水与1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是由于分子间有间隔;该变化属于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错误;
C.5g冰熔化后变为5g水,属于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错误;
D.在化学反应,在此反应中碳、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12:32:44,12g碳在12g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小于24g,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13.【答案】A
【解析】解:A、中铁元素显价,读作氯化亚铁,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H可表示3个氢原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钠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D、该反应可读作:每12份质量的碳和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条件下恰好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学式等的书写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4.【答案】两;原子;
【解析】解: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碳和氨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了氮气和甲烷,反应的方程式是:;
图中涉及的化合物有、两种;
该变化过程中不发生改变的粒子是原子;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答案:
两;
原子;
观察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根据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式、方程式的意义计算、分析、判断有关的问题。
解答本题比较简便的方法是根据微观示意图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方程式的意义分析解答。
15.【答案】
2MgO
【解析】本题采用信息迁移法解答。首先分析信息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然后配平,注明生成物的状态。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