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登科后
【作者】孟郊 【朝代】唐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导入新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标要求: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选官之法
【讲授新课】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咏史(节选)(晋)左思
问题:上述诗中反映的历史现象是什么?
九品中正制大体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中正编订的本地士人材料,在技术操作上分为两项:一是:“家世”,即每人父亲和祖父姓甚名谁,任何官爵,任职情况,本人直系亲属姻亲的官爵大小。二是“状”即对本人道德状况才能学识的评语。然后根据“状”参考"家世”,评定每个人的“品”的分类,将人物等级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这九品并不是当时官阶的九品,当然他们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
1、九品中正制
时间:曹魏政权
首倡:陈群
中央任命
中正官(士族)
评定人才等级
任命官职
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
主要看重家世
100%大权独揽
皇权
士族
皇权
士权
获得世家大族的支持拥护,巩固皇权
获得皇帝分享的选官特权,世代为官
利益交换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影响:
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西晋时期是门阀势力高度发展和极度膨胀的时期, 也是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日益被高门世族控制和垄断的时期。当九品中正制最终蜕变为世家大族的政治工具后, 它不可避免地抛弃了先前注重德行、才能的传统, 沾染选举注重家世、阀阅的门阀色彩。 ……随着中正权力日益膨胀,中央集权统治势必遭到严重削弱。
—— 张旭华:《试论西晋九品中正制的弊病及其作用》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科举考场
贡院内的号舍
科举制是指从隋朝开始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其中进士与明经两科最为人重视。
2、科举制
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①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③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
④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严格科举考试程序,举人经礼部考试后须经殿试才算合格,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试成为定制;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
⑤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八股取士制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⑥20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剧变,封建科举制度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材料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选自宋代汪洙《神童诗》
材料二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 盛于贞观、永徽 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卷一
材料三 科举制扩大了皇权的统治基础。科举取士不讲门第,为庶族地主开辟了入仕之途,改变了政权被少数世族垄断的局面……科举制把用人权、任命权收归中央,有效防止了私人小集团的产生,也限制了地方格局的发展。
---杜海滨《论唐代科举考试的功能》
▲全面认识科举制?
实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积极作用:
①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从而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②提高官员文化素养和行政效率,促进封建社会的发展。
③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④考试体现了一定的公平公正性。
⑤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促进文化繁荣
消极作用(后期):
▲全面认识科举制?
①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②忽视实用性,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③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对八股文可以说是深恶痛绝,但他也肯定了八股文对提高写作能力的作用。他曾在文章中写道:“八股文章若做得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什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
朝代 制度 依据 方式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品行
门第
才学
举荐
评定授官
考试
①标准:
②选官权:
③选择方式:
由家世财产门第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公开公平
从地方收归中央
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
小结: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历程
(二)发展趋势
省部之兴
汉代的尚书台到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之后形成三省,之后增加到三省六部,之后三省共同办公成为中书门下。
影响: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省六部制
皇 帝
门下省
尚书省
中书省
(起草政令)
(执行 政务)
(封驳审议)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宰相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皇帝
中
书省
尚
书
省
门
下
省
(起草诏令)
(负责执行)
(封驳审议)
讨论回答:唐朝宰相与秦朝相比,权力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减少了,相权被一分为三:决策权、审议权、执行权。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A. 科举、文教、祭祀
C.官员业绩考核、选拔
D. 司法、监察、刑狱
E. 人口、田赋、民政
F. 军籍、练兵、征战
B.水利屯田、建筑营造
C
E
F
A
D
B
贞观年间,某地发生严重旱灾,上奏朝廷。大臣甲提交书面处理方案。大臣乙认为甲的处理方案可行,上呈至皇帝,皇帝赞许,吩咐大臣丙负责执行。大臣丙将任务依次分配到属下部门。
请问,大臣甲、乙、丙所在的机构分别是?
想一想: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历史作用:①分工明确、提高工作效率②相权分散,彼此制约,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③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④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历朝基本沿袭。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自尚书台侵夺了丞相的权力,变成了实际上的中枢机构之后,兼尚书事的重臣往往变成了事实上的丞相……朝代更迭后,新朝为了强化君权,特立机构中书省,将尚书台的权力分割出去一部分,专门负责起草诏书和掌机要、自然也就成了参与最高决策的核心机构。由于中书省设在宫苑,由皇帝的近侍顾问转成,所有王朝政令皆自所出,所以权威日重,人称“凤凰池”。
——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政事堂: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政事堂
中书门下
材料 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
——《新唐书》
据材料,概括指出“政事堂”的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变化:唐初,政事堂是宰相集体议政的场所;后来,改为中书门下,成为国家的行政机构。
皇帝
三公
御史
大夫
丞
相
太
尉
奉
常
郎
中
令
卫
尉
廷
尉
典
客
宗
正
治
粟
内
史
少
府
太
仆
九卿
秦:三公九卿制度
中枢政务机构发展历程
皇 帝
尚书令
侍 中
常 侍
丞 相
御史大夫
太 尉
九 卿
中(内)朝
外朝
有事上报
实际的
决策机构
实际的
执行机构
汉武帝:中外朝制度
东汉:尚书台——六曹
中枢政务机构发展历程
魏晋南北朝:三省
皇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共同执掌辅助决策和执行等权力
尚书台
尚书省
中枢政务机构发展历程
隋唐:三省六部制
皇帝
尚书省
(执行)
中书省
(决策)
门下省
(审议)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唐太宗:宰相会议(政事堂) 中书门下(三省一体化趋势)
中枢政务机构发展历程
(一)发展历程
秦:三公九卿制度
汉武帝:中外朝制度
隋唐:三省六部制
魏晋南北朝:三省
(二)发展趋势
①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②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益完备。(分工、效率等)
独相——群相
中枢政务机构发展历程
赋税之变
国家
人民
-财政支出:养兵、赈灾、工程、官吏工资···
+财政收入:赋税
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
以田亩为基础的土地税,即田税
以成年男子为基础的徭役和兵役
以户为基础的财产税,即户税(调)
魏晋:租调制
特点:征收对象以人为主
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均田制与新税制颁布后,授受土地、征收赋税均以“男夫”和“妇人”或“一夫一妇”为基本标准,可有效地防止过去以户为单位计征的种种弊端,同时把受田的奴婢、耕牛等也纳入计税范围内,还把麻田、桑田的征调分为绢、布两种形式,从而使新租调制完全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之上。在中国历史上,均田制第一次将土地分配与赋税征课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反映出封建社会土地与赋税思想日趋成熟,封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能力的提高。
——孙翊刚主编:《中国赋税史》
凡赋役之制有四:一日租,二日调,三日役,四曰杂徭。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
——《旧唐书·食货志》
隋-唐初:租庸调制。
以均田制为基础。唐初,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兵役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调”。对象(21—59成年男子)
(作用)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材料二 今制度弛紊疆理隳坏,恣人相吞,无复畔(田界)限。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兼并之徒,居然受利,官取其一,私取其十,穑人(种由人)安得足食 公廪安得广储
——《陆宣公奏议》
材料三 富我多丁者,以宦、学、释、老得免,贫人无所入则丁存,故课免于上,而赋增于下,是以……乡居地著者百不四五。炎疾其弊,乃请为两税法,以一其制。
——《新唐书》
唐中期:两税法
土地兼并
税收平均
分夏、秋两季征收
中央定出的总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
户税:按人丁和资产多寡缴纳
地税:按田亩多寡缴纳
特点:征收对象
人丁和财产并重
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
780年,唐德宗采用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
租庸调→
户税、地税
影响:
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收税对象,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
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唐德宗)问:“百姓乐乎 ”对日:“不乐!”上日:“今岁颇稔(丰收),何为不乐 ”对曰:“诏令不信。前云两税之外悉无他徭,今非税而殊求者殆过于税……破产不能支,愁苦如此,何乐之有 每有诏书优恤,徒空文耳!”
——《资治通鉴》
自耕农→商人、官僚、奴婢
以人丁为主→人丁和财产并重
每次税制改革都是对旧税收的总结,而从未真正较大幅度地减轻人民的负担,而在一次次税制改革之后,帝国政府和各地官僚又会重新增加各种临时附加税,让农民负担越来越重,最终超出了农民忍受的极限,农民被迫铤而走险,发动农民起义。
以人丁为主
人丁和财产并重
板书设计
一、选官制度
1.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创立和实行
2.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形成和意义
二、三省六部制
1.魏晋时期三省机构的变迁
2.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影响
三、赋税制度
1.从汉到唐前期赋税制度的演变
2.唐中后期两税法的实行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