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重点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期初考试试卷(8月)
(2021高二上·长春开学考) 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在海南文昌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正式拉开了行星探测的序幕。右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据此完成问题。
1.“天问一号”探测器上升过程中,途经大气层的温度变化为( )
A.递减→递增→递减 B.递增→递减→不变
C.递增→递减→递增→递减 D.递减→递增→递减→递增
2.图示①层大气( )
A.其厚度两极地区比赤道地区大
B.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
C.易发生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
D.其厚度夏季午夜最大
【答案】1.D
2.C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地球的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集中了大气层中几乎全部水汽和固体杂质,具有复杂多变的天气;平流层有臭氧层,吸收紫外线,对地球具有保护作用,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对无线电通讯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1.由图可知,图中信息显示,“天文一号”在升空过程中依次经过①、②和③层,在①层中气温逐渐下降,在②层中气温逐渐升高,在③层气温先降低,后上升。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根据大气的垂直分层可知,①层为对流层,其厚度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递减,一般夏季厚度大,冬季厚度小,一天中正午前后,气温较高时,厚度大,夜晚气温较低厚度较小;对流层的直接热源是地面,因此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递减,对流层集中大气主要的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发生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021高二上·长春开学考)右图为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读图回答问题。
3.与M地相比,N地( )
A.气温高、气压低 B.气温低、气压高
C.气温高、气压高 D.气温低、气压低
4.若图示地区位于北半球,则M、N两地间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答案】3.B
4.A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大气热力环流;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近地面风向的判断。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不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
3.由图可知,图中显示M地等压线向近地面凸出,气压较低,气温较高;N地等压面向高空凸出,气压较高,气温较低。B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4.根据上题的分析,M地的气压较N地低,根据图中信息显示,N地在M地的西侧,故MN之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东向西,该地区周期北半球,风的形成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和摩擦力(与风向相反)的影响,故MN之间的风向是东南风。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021高二上·长春开学考)上海市在进行城市新规划设计时,决定拿出三分之一的土地大搞植树造林。读右图,完成问题。
5.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市区出现降水的频率高且强度非常大
B.人类生产和生活中释放的废热增多
C.臭氧层被破坏,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多
D.城市水域面积小,但空气湿度更大
6.根据城市环流原理,上海市规划的造林重点应在( )
A.农村A B.近郊区B C.远郊区C D.市区D
【答案】5.B
6.B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太阳辐射在地表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地面均匀受热时等压面平行地面。当地面某地受热较多时,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其高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另一地受热较少时,冷却下沉在高空形成低压,在近地面形成高压,等压面出现弯曲;在水平方向上气压差异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并造成空气水平运动(由高压流向低压),形成热力环流。上升气流的地方,由于空气上升,气温下降,易形成阴雨天气;空气下沉的地方,气温升高,不易形成降水,多晴朗天气。在局部地区存在热力差异就可能形成热力环流。常见的热力环流有:海陆风、山谷风、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等。
5.市区出现降水的频率高且强度非常大会起到降温作用,不会导致城市变暖,A不符合题意;城市工厂、家庭炉灶、交通车辆等人类生产、生活过程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并排放大量废热,使其气温高于周边地区,形成“热岛效应”,B符合题意;臭氧层吸收紫外线使平流层增温,不是造成“热岛效应"的原因,C不符合题意;城市水域面积小,空气湿度较小,这不是造成“热岛效应"的原因,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6.结合图示的城市环流,市区为上升气流,城市中的大气污染物被带到高空,高空气流由市区流向郊区,在远郊区C附近下沉,近地面的风由郊区吹向市区,在近郊区植树造林,使由郊区吹来的空气经过森林,可以起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作用,可以避免城市受到二次污染,因此图中B处植树造林能赶上城市环境质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021高二上·长春开学考)读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水循环示意图,完成问题。
7.“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吕氏春秋·国道》),这段文字涉及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 )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④⑤⑥ D.⑤⑥⑦
8.下列关于水循环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使水呈三态变化 B.使海平面不断上升
C.加速陆地冰川融化 D.使陆地水资源不断更新
【答案】7.B
8.D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水循环的意义
【解析】【点评】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及特点
类型 主要环节 特点 特征
海上内循环 A蒸发、B降水 循环水量最大,对全球热量输送由重要意义 海洋上的狂风暴雨
海陆间循环 A蒸发、C水汽输送、D降水、E地表径流、H下渗、G地下径流 最重要的循环,使陆地水得以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长江参与了海陆间循环的地表径流输送,夏季风参与了水汽输送
陆地内循环 I蒸发、F植物蒸腾、D降水 循环水量最小,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塔里木河流域的降水
7.根据水循环的环节可知,图中①为蒸发,②为海洋上的降水,③为水汽输送,④为陆地上的降水,⑤为地表径流,⑥为地下径流,⑦为植物的蒸腾作用。 云气西行表示为水汽输送(③),水泉东流表示地表径流(⑤)和地下径流(⑥),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8.水灾水循环这个庞大的系统中不断的运动、转化,使水资源不断更新,维持着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水呈三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是温度,海平面不断上升和加速冰川融化的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而不是水循环。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021高二上·长春开学考)读右图,回答问题。
9.从①、②、③三地可能看到的典型景观依次对应的顺序是( )
A.草原、森林、荒漠 B.森林、荒漠、草原
C.草原、荒漠、森林 D.森林、草原、荒漠
10.造成图中三地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土壤
【答案】9.D
10.B
【知识点】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点评】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典型地区 图示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
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热量 太阳辐射 低纬和高纬地区及中纬度一定范围内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
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水分 海陆分布 中纬地区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垂直地带性) 水热状况 海拔 海拔较高的低纬山地
9.由图可知,图中显示,①地位于我国东北的长白山区,其制备了新为森林,②地位于内蒙古高原上,其植被类型为草原,③地位于塔里木盆地中的沙漠地区,其植被类型为荒漠,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0.根据上题的分析,①②③三地纬度相近,大约都在40°N附近,三处自然带呈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递变,为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导致这种自然带分异的原因是水分。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021高二上·长春开学考) 2020年11月1日,超强台风“天鹅”在菲律宾卡坦端内斯岛(14°N,124°E附近)登陆。受“天鹅”影响,附近的马荣火山发生大规模火山泥流,并掩埋了多处居民点。据此完成问题。
11.台风登陆时,该地( )
A.秋雨绵绵 B.狂风暴雨 C.落叶缤纷 D.炎热干燥
12.台风期间马荣火山地区多处居民点被掩埋,原因是( )
A.火山灰掩埋居民点 B.台风直接摧毁民居
C.火山爆发导致地震 D.暴雨引发了泥石流
13.应对台风和山区地质灾害,合理的行为是( )
①关注天气预报和灾害监测信息 ②在沿海平原,台风季减少外出
③野外露营时,在山脚处搭帐篷 ④在山区,远离沟谷处躲避灾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11.B
12.D
13.B
【知识点】台风灾害
【解析】【点评】台风属于热带气旋的一种。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我国把南海与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按其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风速)大小划分为6个等级,其中风力达12级或以上的,统称为台风。台风灾害主要是在台风登陆前和登陆之后引起的。台风引起的直接灾害通常由狂风、暴雨、风暴潮三方面造成;同时台风带来大量降水可以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
11.台风实质是气旋(低压)系统,台风登陆,天气常伴随着狂风、暴雨、风暴潮等灾害。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2.根据材料“受台风‘天鹅'影响,菲律宾马荣火山附近发生大规模山洪泥石流;多处居民点被掩埋”可知,台风带来暴雨,暴雨引发的泥石流灾害,掩埋了附近居民点,并不是台风直接摧毁民居,也不是火山灰掩埋居民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3.应对台风和山区地质灾害,应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和灾害监测信息;台风多发期,沿海地区的人们要减少外出;台风多发期,若在山区活动,要远离沟谷,以躲避山洪和泥石流等灾害;野外露营时,应在地势相对较高且地形平坦开阔、地质稳定的地方搭建帐篷,远离山脚。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021高二上·长春开学考)下图为“浙江宁波市某区域地形剖面和人口分布相对数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问题。
14.据图分析,影响①②③④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土壤
15.该区域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最可能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4.A
15.D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解析】【点评】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及特点
14.由图可知,图中信息显示,①地区海拔较高,地处山区,人口的相对数较小,而④地区地形平坦,处于平原地区,人口相对数较多。因此可以推断人口的分布受地形影响明显。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5.由图可知,图中显示④区域人口相对数较多,人口密度较大,人口分布最密集。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021高二上·长春开学考)每一个承载系统对任何的外来干扰都有一定的忍耐极限,当超过忍耐极限时,生态系统就会被损伤、破坏乃至瓦解。无论是自然生态系统,比如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还是城市区域、流域等都存在环境承载力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6.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知名的大城市,其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面临极限,某些部分甚至遭透支,其透支的部分最可能是( )
①土地资源 ②交通 ③科技 ④水资源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7.日本地狭人稠,下列是其资源环境承载力有利因素的是( )
①资源 ②科技发展水平 ③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④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16.C
17.D
【知识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点评】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
16.深圳目前的交通和科技较为发达,而随着其人口的剧增,土地和水资源的压力过大。因此深圳透支的资源是土地资源和水资源。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7.日本资源贫乏,其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很高,对区域资源的压力较大。日本科技发展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有利于提高区域的环境承载力。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021高二上·长春开学考) 2018年9月,浙江省结对帮扶的青海省海西州率先实现整体脱贫。浙江省与海西州扶贫协作是我国东西部互利共赢之举。完成问题。
18.浙江省与海西州扶贫协作的合理措施有( )
①电商直播,销售海西农产品到浙江 ②生态移民,助力海西农民迁居至浙江
③区域合作,选派浙江人才支援海西 ④招商引资,搬迁浙江IT企业扎根海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9.我国西部许多农村贫困地区的环境承载力较低,主要体现在( )
A.人口密度大 B.经济规模小
C.土地生产力低 D.生产技术水平低
【答案】18.A
19.C
【知识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区域发展的异同
【解析】【点评】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
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区别 内涵 最大人口数量 最适宜人口数量
参考角度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消费水平
意义 生存 发展
人口数量 大 小
共同点 制约因素不确定,历史时期不同,制约因素发生变化,使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18.青海省海西州经济欠发达,该地农产品较丰富,可以通过电商直播,销售农产品到浙江,从而扩大消费市场,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故①正确;将海西的农民生态移民到浙江,移民费用较高,而且浙江接受大量移民,大量风人口需要解决居住、就业、医疗等问题,移民搬迁并不现实,故②错误;海西州教育落后,人才缺乏,从浙江选派人才支援海西州,可带动海西州的经济发展,故③正确;海西州经济欠发达,技术较落后,IT企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不适合在海西州发展,故④错误。故A①③正确,BCD错误。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9.我国西部农村贫困地区人口密度较小,经济规模小、生产技术水平低为环境承载力低造成的结果,而非环境承载力低的体现;通常环境承载力较低体现在自然资源匮乏、土地生产力低等方面。我国西部许多农村贫困地区的环境承载力较低,主要体现为农村土地生产力低。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021高二上·长春开学考)人口迁移受许多因素影响,有些来自迁出地,有些来自迁入地,还有些是中间障碍因素。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图,完成问题。
20.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吸引大量农民工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
A.① B.② C.③ D.⑥
21.近年来,叙利亚居民大量外迁的主要原因是( )
A.① B.② C.④ D.⑤
22.导致美国老年人从东北部向西部、南部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A.① B.② C.④ D.⑥
【答案】20.C
21.D
22.A
【知识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解析】【点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是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时也会引发人口的迁移。
2.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其中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等是主要的因素。
3.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20.改革开放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快,目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吸引大量民工迁入。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1.近年来,叙利亚国内战争不断, 叙利亚居民大量外迁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躲避战争,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2.美国西部、南部气候相对于东北部温暖,阳光充足,环境条件较好,因此近年来美国大量老年人口向西部、南部“阳光地带”迁移,主要考虑的是气候因素。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021高二上·长春开学考)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因。右图为某城市地租分布等值线图,读图回答问题。
23.图中,等值线a、b、c的关系是( )
A.a>b>c B.ab=c
24.近年来甲地出现了高级居住区,主要原因是该地( )
A.位于城市外缘,环境质量好 B.远离中心城区,地价便宜
C.地势开阔,便于建立居住区 D.位于河流附近,取水方便
【答案】23.A
24.A
【知识点】城镇的空间结构
【解析】【点评】交通通达度与城市功能区的关系
交通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城市不同区位土地的交通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着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23.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城市土地供应有限,条件好的地点需求量大,地租高,在竞争环境下,每一块上地用于哪一种活动,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距离市中心越近,交通通达度越高,地价越高。故图中地租等值线的数值 a>b>c。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4.高级居住区位于城区外缘,环境质量高,基础设施齐全。图中甲地在城市的外缘,布局高级住宅区,说明甲地环境质量较好、交通通达度高。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021高二上·长春开学考)读甲、乙两图,完成问题。
25.图甲反映的现象可能出现在图乙中的 阶段。( )
A.I B.I和Ⅱ C.Ⅱ后期和Ⅲ D.只有Ⅲ
26.图甲反映了城镇化进程中的某种重要现象,其成因不包括( )
A.城镇环境质量下降,人们对城镇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
B.农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C.城乡间交通条件的改善
D.郊区生产协作条件更好
【答案】25.C
26.D
【知识点】世界城镇化进程
【解析】【点评】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阶段和特点
阶 段 特 点
A: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B:加速阶段 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很多城市化问题
C: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25.根据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可知,乙图中Ⅰ阶段是城市化的起步阶段,Ⅱ阶段是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时期,Ⅲ阶段是城市化的成熟时期。甲图中的信息显示,人口、技术、工业和资金由中心城区向四周的郊区分散,是逆城市化的表现,逆城市化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城区人口向郊区以及周边的小城镇和乡村迁移,此阶段发达国家城镇化速度在变慢,处在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即Ⅱ后期和Ⅲ。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6.根据上题的分析,图甲反映的现象是逆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表现为中心城区人口继续迁往郊区以及周边的小城镇和乡村,城区人口出现负增长。其原因就是城区环境质量下降,人们对城区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加上城乡间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农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郊区生产协作条件更好不是逆城市化产生的原因。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021高二上·长春开学考)读我国水稻优势种植区分布图,完成问题。
27.我国水稻优势种植区的共同优势区位条件是( )
A.植被丰富 B.河网密布 C.雨热同期 D.市场广阔
28.近三十年来,东北稻米种植界线不断向北推移,主要原因有( )
①气候变暖 ②南水北调
③劳动力向北迁移 ④科技进步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27.C
28.D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解析】【点评】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技术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源等,技术因素包括劳动力、农业技术装备和农业生产技术、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和农产品消费状况。市场因素决定农业发展方向和规模。农作物生长期长短、昼夜温差大小、区域环境等因素对农作物的品质优劣影响较大。
27.由图可知,我国的水稻优势区主要包括:东北平原优势区、长江流域优势区、东南沿海优势区,这些水稻种植优势区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共同的区位条件是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的生长。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8.我国东北地区纬度较高,热量条件不足成为水稻种植业的限制性因素,气候变暖可以改变该地区的热量条件,也可以通过农业技术革新,培育良种,增强其耐寒性,可适应热量不足的状况,从而可以促使稻米种植的北界不断向北移动,故D①④正确,ABC错误。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021高二上·长春开学考)下图是我国城镇化发展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29.阶段Ⅰ中,我国城镇化进程正处于( )
A.初期阶段 B.郊区城镇化阶段
C.逆城镇化阶段 D.再城镇化阶段
30.阶段Ⅱ中,城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有( )
①交通通达性差 ②地价昂贵 ③污染严重 ④远离商业中心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答案】29.A
30.B
【知识点】世界城镇化进程
【解析】【点评】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时间 19世纪~20世纪 20世纪
50年代~70年代 20世纪
70年代~80年代 20世纪
80年代以后
表现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人口由市区
迁往郊区 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 人口迁回市区
成因 城市的拉力
和乡村的推力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为追求更好
的生活环境 开发中心区,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图解
29.由图可知,在阶段Ⅰ,城市的人口分布特征为:距离市中心越近,人口密度越大,人口密度由市中心向郊区逐渐递减,这是城市化初期的人口分布的特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0.对比两图可知,阶段Ⅱ中,城市中心人口密度逐渐降低,城市人口向外迁移,可能的原因是城市中心地租太高,污染严重,迫使人口外迁。城市中心交通通达度较高,距离商业中心较近。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021高二上·长春开学考)“南果北种”现象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普遍趋势,也是发展高附加值、高效农业的可行之路。目前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南方的火龙果、香蕉、荔枝、杨桃、木瓜等水果不断在北方的京、津、鲁、新等地开花结果。回答问题。
31.“南果北种”得以成功实施,主要依赖于( )
A.全球气候变暖 B.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
C.国家政策的支持 D.现代农业科技的进步
32.与新疆塔里木盆地相比,在京津发展“南果北种”产业园的突出优势在于( )
A.光热充足 B.土地廉价 C.市场广阔 D.空气质量好
【答案】31.D
32.C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解析】【点评】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1.根据材料可知,“南果北种”现象是发展高附加值、高效农业的可行之路。“南果北种”得以成功实施是在温室大棚中进行生产,主要依赖于现代农业科技的进步。全球气候变暖对“南果北种”现象影响较小,市场需求、国家政策的支持不是成功实施“南果北种”的主要原因。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2.与新疆塔里木盆地相比在京津发展“南果北种”产业园的突出优势在于京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市场广阔。新疆的光热更充足、土地廉价、空气质量好等是新疆的优势。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021高二上·长春开学考)下图为某城市一年中各风向出现的频率及该市工业区划图,读图回答问题。
33.图示地区工业布局合理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4.图中①-④工业,从环境角度考虑,最需要搬迁到⑤地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33.A
34.D
【知识点】城镇的空间结构;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解析】【点评】在合理布置功能区时要考虑很多因素,在合理协调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之间的关系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如下图)。
(1)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有便利的交通。
(2)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减少对居住区的污染,基本原则如下:
第一,基本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内居民区。
第二,用地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市边缘和近郊区。
第三,严重污染或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工业要远离城市,并考虑盛行风向和水源地。在盛行风下风向或者垂直方向上,远离水源地并布局在河流的下游。
(3)在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33.根据风向玫瑰图(右图)可知,该地最小风频为西风,污染大气的工业①钢铁厂应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布局合理;②炼铝厂污染大气,不适合建在城区,炼铝厂布局不合理;③服装厂基本上没有污染,可以建在城区,服装厂布局在郊区、河流沿岸不合理;④石油冶炼厂右水源污染,布局在河流的上游地区不合理,应建在河流下游。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4.根据上题的分析,石化工业会污染大气和水源,从环境角度考虑它应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城市河流的下游,⑤地位于河流的下游、主导风向(西北风和西南风)的下风向上。故④最需要搬迁到⑤地。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021高二上·长春开学考)读某类工业的区位因素影响力变化图,回答问题。
35.Ⅰ、Ⅱ、Ⅲ时期,影响该类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A.原料一交通一燃料 B.交通一燃料一市场
C.燃料一原料一市场 D.原料一燃料一市场
36.该工业最有可能是( )
A.制糖工业 B.普通服装
C.钢铁工业 D.精密仪表工业
【答案】35.D
36.C
【知识点】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解析】【点评】主导因素决定工业区位选择
导向类型 工业特点 工业布局原则 典例
原料导向型工业 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 接近原料产地 制糖工业、水产品加工工业
市场导向型工业 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 接近市场 啤酒、家具制造业
动力导向型工业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 电解铝工业
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 接近具有大量
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服装工业、电子装配工业
技术导向
型工业 技术要求高 接近高等教育和
科学技术发达地区 飞机、集成电路、精密仪表
【特别提示】(1)不同时期影响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2)不同地域,由于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
35.由图可知,Ⅰ时期该工业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原料,Ⅱ时期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燃料,Ⅲ时期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市场。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6.根据上题的分析,该工业Ⅰ时期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原料,Ⅱ时期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燃料,Ⅲ时期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市场。区位条件符合上述变化的工业只有是钢铁工业。制糖工业一直是属于原料导向型,普通服装厂一直属于劳动力导向型,精密仪表工业一直属于技术导向型。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021高二上·长春开学考)随着世界范围内环保法规的日趋严格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传统的煤气净化技术已不能满足需要,显示出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缺陷。下图为“焦炉煤气的干法净化生产流程图”。据此回答问题。
37.若W是一个工厂,最适宜的是( )
A.水泥厂 B.钢铁厂 C.玻璃厂 D.砖瓦厂
38.该生产流程的优点有( )
①粉尘去除率高 ②根本上缓解全球变暖
③热回收利用率高 ④减少污染物质排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37.A
38.C
【知识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解析】【点评】环境因素影响工业区位选择
主要影响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和对环境十分敏感的高技术及食品等企业的区位选择。
污染类型 布局原则
大气污染 布局在居民区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地带或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外
水污染 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固体废弃物污染 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37.根据图中的相关信息可知,若W是一个工厂,该工厂是以粉尘为原料,因此可以推测该工厂一个为水泥厂。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8.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焦炉煤气的干法净化生产流程图反映的是清洁生产的过程,该流程的优点是产生的污染较少,废弃物得到了再利用,使其资源化,故粉尘去除率高、热回收利用率高、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但不能从根本上环节全球变暖。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021高二上·长春开学考)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完成问题。
39.导致图中古城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恶劣 B.水源枯竭 C.交通变迁 D.商贸衰落
40.图中河流流域开发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
①发展高耗能工业 ②下游进行梯级开发
③发展节水型农业 ④开发特色旅游项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39.B
40.C
【知识点】城乡区位因素;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
【解析】【点评】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
39.根据图中的经纬网可知,该地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水资源制约城市的分布。图中古城所在地区水源枯竭,导致古城衰落。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40.根据上题的分析,图示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远离海洋,降水少,河流流量较小,水能不丰富,该地区不能发展高耗能工业和进行梯级开发,故①②错误;该地区水资源短缺,应发展节水型农业,故③正确;流域内有古城遗址,可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发展旅游业,故④正确。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41.(2021高二上·长春开学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图2中能正确反映图1中A河段河谷剖面的是 ,该河段主要的河流侵蚀作用是 和 。
(2)图1中,河岸D、E最有可能形成浅滩的是 岸,请陈述原因。
(3)某港务局拟在D、E两处建港,试分析在何处选址较为合适?为什么?
【答案】(1)乙;下蚀;溯源侵蚀
(2)D;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侧蚀作用强烈,往往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3)E处。E处为河流凹岸,流水侵蚀作用显著,河床较深,利于建港;而D处为河流凸岸,流水堆积,河床较浅,不利于建港。
【知识点】河流地貌;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
【解析】【分析】(1)由图1 可知,A位于河流的上游,落差大,水流速度快,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形成V型谷,对应的河谷剖面是图2中的乙图。
(2)河流的中下游地区,河流以侧蚀为主,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图1中D位于中游地区,是河流的凸岸,水下堆积体最可能形成浅滩。E是凹岸,以侵蚀为主,不易形成水下堆积体,也不可能形成浅滩。
(3)根据上面的分析,E处为河流凹岸,流水侵蚀作用显著,河床较深,利于建港;而D处为河流凸岸,流水堆积,河床较浅,不利于建港。
【点评】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时期(或部位) 作用过程 地貌类型
侵蚀地貌 初期(A) 溯源侵蚀和下蚀为主,
侧蚀为辅 沟谷不断加深,
横剖面形成“V”型谷
发育期(B) 侧蚀为主,下蚀减弱,
泥沙堆积 河谷拓宽,出现连续的河湾
成熟期(C) 侧蚀和泥沙堆积为主,
下蚀进一步减弱 河谷横剖面呈槽形
〖技巧点拨〗如何分析河水对两岸的侵蚀作用
若河道平直,河水对两岸的侵蚀作用要考虑地转偏向力,即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堆积。若河道弯曲,河水对两岸的侵蚀作用要考虑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42.(2021高二上·长春开学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江西省进贤县文港镇毛笔制作已有1600多年历史。目前,其毛笔生产企业、作坊多达5000多家,毛笔产量占全国70%以上。文港镇从业人员有3万多人,其中毛笔技工1.2万人,是全国闻名的“华夏笔都”“中国毛笔之乡”。但年产值百万元以上的企业只有几十家,多以家庭作坊为主。文港镇欲以毛笔产业为龙头,推动区域整体发展,提出了“生产+互联网=在线定制”的发展思路。右图为文港镇周边环境示意图。
(1)简析文港镇成为“中国毛笔之乡”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2)简述文港镇家庭作坊式生产的优势。
(3)推测文港镇提出“生产+互联网=在线定制”发展思路的理由。
【答案】(1)历史悠久,品牌效应显著;劳动力丰富、素质高;传承传统技艺,技术水平高;交通便利,便于原料及产品的运输。
(2)灵活安排生产,劳动力资源利用率高;适应性强,可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投资少,生产成本低。
(3)利用互联网销售,有利于降低销售成本,扩大销售范围;满足个性化定制生产需求。
【知识点】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与主要方式
【解析】【分析】(1) 文港镇成为“中国毛笔之乡”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主要从品牌效应、劳动力、技术、交通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图文信息可知,文港镇毛笔制作历史悠久,技术水平高,品牌效应显著;毛笔制作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该地区劳动力丰富、素质高;从图中看交通便利,便于原料及产品的运输。
(2) 港镇家庭作坊式生产的优势,主要从生产方式灵活、劳动力主要利用率高、对市场的适应性强、成本低等方面叙述。家庭作坊式生产灵活,便于安排生产,劳动力资源利用率高;规模小可以随时改变生产,对市场适应性强;规模小,投资少,生产成本低。
(3) 文港镇提出“生产+互联网=在线定制”发展思路的理由,主要从网络销售的优势进行分析。“生产+互联网=在线定制"模式是利用互联网销售,有利于降低销售成本,扩大销售范围,增加销售,满足个性化、定制生产需求。
【点评】工业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 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自然因素 土地 工业需要一定数量、适合建筑的土地,土地的数量、质量和价格是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水源 工业生产需要有近便的、丰富的、优质的水源
原料 原料的种类、数量、质量及其运输成本对工业的区位选择影响较大
社会经济因素 动力 充足的动力供应是工业生产的必要条件,耗能较大的工业应考虑靠近能源供应地
劳动力 一个地区的劳动力的数量和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工资水平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等对工业区位的选择都有影响
政策 政府通过政策、法规等方面影响工业生产和分布
交通运输 工业原料、燃料的输入,产品的输出,都需要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沿海、沿江港口和铁路枢纽地区,对工业区位选择有很大的影响
市场 工业靠近市场可以节省运费,及时获取市场信息
其他因素 技术、信息、环境等影响越来越大
43.(2021高二上·长春开学考)下图是我国某城市布局简图,其中A、B为城市中的两地,有人据图做了如下判断和规划,你认为正确与否,并阐明理由。
(1)该城市的最大商业中心位于A处。
(2)该市规划建设一个专业化大型商品交易市场,有人认为最佳位置应该在B处。
(3)请指出图中布局不合理的一处。
【答案】(1)正确,市中心交通通达度好,人口集中。
(2)不正确,B处无交通干线,通达性差。
(3)铁路不应该通过市区,因为占用大量城市用地,造成城市噪声污染,且影响铁路线两侧的交通。
【知识点】城镇的空间结构;商业中心及其形成
【解析】【分析】(1)商业中心应该位于城市中心位置,城市中心位置交通通达度高,人口集中,商业价值高。由图可知,图中信息显示,A地处于多条公路交汇处,交通通达度最高,有利于布局商业中心,故该城市的最大商业中心位于A处是正确的。
(2)由图可知,图中B处仅临近河流,交通通达度较近,不适宜布局大型专业化商品交易市场。
(3)由图可知,图中显示铁路经过市区中心,不合理。铁路线经过市区会影响城市内部交通,造成交通拥堵,且易发生交通事故。
【点评】工业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
影响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很多,一般情况下,主导因素决定了工业的区位选择,对其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根据生产要素的投入比重
图中A工业投入比重最大的是电能,则其主导因素为动力;B工业投入比重最大的是廉价劳动力,则其主导因素为劳动力;C工业投入比重最大的是原材料,则其主导因素为原料。为了尽可能降低成本,工厂应选在上述主导因素丰富而价廉的地区。
(2)根据工业生产中原料及产品的性质判断
①生产过程中,所需原料易腐烂变质或易燃、易爆、易碎,可运性差的,应属于原料导向型。
②生产的产品易腐烂变质或易燃、易爆、易碎,可运性差的,应属于市场导向型。
(3)根据某地发展工业的比较优势,判断该地产业的主导因素
如北京中关村地区的科研技术力量强大,以电子产业为主,则这种产业的主导因素是科技。大庆市发展石化工业属于原料导向型,而南京市发展石化工业则属于市场导向型,两地的区位优势不同。
1 / 1吉林省长春市重点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期初考试试卷(8月)
(2021高二上·长春开学考) 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在海南文昌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正式拉开了行星探测的序幕。右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据此完成问题。
1.“天问一号”探测器上升过程中,途经大气层的温度变化为( )
A.递减→递增→递减 B.递增→递减→不变
C.递增→递减→递增→递减 D.递减→递增→递减→递增
2.图示①层大气( )
A.其厚度两极地区比赤道地区大
B.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
C.易发生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
D.其厚度夏季午夜最大
(2021高二上·长春开学考)右图为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读图回答问题。
3.与M地相比,N地( )
A.气温高、气压低 B.气温低、气压高
C.气温高、气压高 D.气温低、气压低
4.若图示地区位于北半球,则M、N两地间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2021高二上·长春开学考)上海市在进行城市新规划设计时,决定拿出三分之一的土地大搞植树造林。读右图,完成问题。
5.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市区出现降水的频率高且强度非常大
B.人类生产和生活中释放的废热增多
C.臭氧层被破坏,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多
D.城市水域面积小,但空气湿度更大
6.根据城市环流原理,上海市规划的造林重点应在( )
A.农村A B.近郊区B C.远郊区C D.市区D
(2021高二上·长春开学考)读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水循环示意图,完成问题。
7.“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吕氏春秋·国道》),这段文字涉及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 )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④⑤⑥ D.⑤⑥⑦
8.下列关于水循环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使水呈三态变化 B.使海平面不断上升
C.加速陆地冰川融化 D.使陆地水资源不断更新
(2021高二上·长春开学考)读右图,回答问题。
9.从①、②、③三地可能看到的典型景观依次对应的顺序是( )
A.草原、森林、荒漠 B.森林、荒漠、草原
C.草原、荒漠、森林 D.森林、草原、荒漠
10.造成图中三地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土壤
(2021高二上·长春开学考) 2020年11月1日,超强台风“天鹅”在菲律宾卡坦端内斯岛(14°N,124°E附近)登陆。受“天鹅”影响,附近的马荣火山发生大规模火山泥流,并掩埋了多处居民点。据此完成问题。
11.台风登陆时,该地( )
A.秋雨绵绵 B.狂风暴雨 C.落叶缤纷 D.炎热干燥
12.台风期间马荣火山地区多处居民点被掩埋,原因是( )
A.火山灰掩埋居民点 B.台风直接摧毁民居
C.火山爆发导致地震 D.暴雨引发了泥石流
13.应对台风和山区地质灾害,合理的行为是( )
①关注天气预报和灾害监测信息 ②在沿海平原,台风季减少外出
③野外露营时,在山脚处搭帐篷 ④在山区,远离沟谷处躲避灾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1高二上·长春开学考)下图为“浙江宁波市某区域地形剖面和人口分布相对数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问题。
14.据图分析,影响①②③④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土壤
15.该区域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最可能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1高二上·长春开学考)每一个承载系统对任何的外来干扰都有一定的忍耐极限,当超过忍耐极限时,生态系统就会被损伤、破坏乃至瓦解。无论是自然生态系统,比如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还是城市区域、流域等都存在环境承载力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6.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知名的大城市,其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面临极限,某些部分甚至遭透支,其透支的部分最可能是( )
①土地资源 ②交通 ③科技 ④水资源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7.日本地狭人稠,下列是其资源环境承载力有利因素的是( )
①资源 ②科技发展水平 ③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④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021高二上·长春开学考) 2018年9月,浙江省结对帮扶的青海省海西州率先实现整体脱贫。浙江省与海西州扶贫协作是我国东西部互利共赢之举。完成问题。
18.浙江省与海西州扶贫协作的合理措施有( )
①电商直播,销售海西农产品到浙江 ②生态移民,助力海西农民迁居至浙江
③区域合作,选派浙江人才支援海西 ④招商引资,搬迁浙江IT企业扎根海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9.我国西部许多农村贫困地区的环境承载力较低,主要体现在( )
A.人口密度大 B.经济规模小
C.土地生产力低 D.生产技术水平低
(2021高二上·长春开学考)人口迁移受许多因素影响,有些来自迁出地,有些来自迁入地,还有些是中间障碍因素。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图,完成问题。
20.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吸引大量农民工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
A.① B.② C.③ D.⑥
21.近年来,叙利亚居民大量外迁的主要原因是( )
A.① B.② C.④ D.⑤
22.导致美国老年人从东北部向西部、南部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A.① B.② C.④ D.⑥
(2021高二上·长春开学考)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因。右图为某城市地租分布等值线图,读图回答问题。
23.图中,等值线a、b、c的关系是( )
A.a>b>c B.ab=c
24.近年来甲地出现了高级居住区,主要原因是该地( )
A.位于城市外缘,环境质量好 B.远离中心城区,地价便宜
C.地势开阔,便于建立居住区 D.位于河流附近,取水方便
(2021高二上·长春开学考)读甲、乙两图,完成问题。
25.图甲反映的现象可能出现在图乙中的 阶段。( )
A.I B.I和Ⅱ C.Ⅱ后期和Ⅲ D.只有Ⅲ
26.图甲反映了城镇化进程中的某种重要现象,其成因不包括( )
A.城镇环境质量下降,人们对城镇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
B.农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C.城乡间交通条件的改善
D.郊区生产协作条件更好
(2021高二上·长春开学考)读我国水稻优势种植区分布图,完成问题。
27.我国水稻优势种植区的共同优势区位条件是( )
A.植被丰富 B.河网密布 C.雨热同期 D.市场广阔
28.近三十年来,东北稻米种植界线不断向北推移,主要原因有( )
①气候变暖 ②南水北调
③劳动力向北迁移 ④科技进步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021高二上·长春开学考)下图是我国城镇化发展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29.阶段Ⅰ中,我国城镇化进程正处于( )
A.初期阶段 B.郊区城镇化阶段
C.逆城镇化阶段 D.再城镇化阶段
30.阶段Ⅱ中,城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有( )
①交通通达性差 ②地价昂贵 ③污染严重 ④远离商业中心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2021高二上·长春开学考)“南果北种”现象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普遍趋势,也是发展高附加值、高效农业的可行之路。目前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南方的火龙果、香蕉、荔枝、杨桃、木瓜等水果不断在北方的京、津、鲁、新等地开花结果。回答问题。
31.“南果北种”得以成功实施,主要依赖于( )
A.全球气候变暖 B.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
C.国家政策的支持 D.现代农业科技的进步
32.与新疆塔里木盆地相比,在京津发展“南果北种”产业园的突出优势在于( )
A.光热充足 B.土地廉价 C.市场广阔 D.空气质量好
(2021高二上·长春开学考)下图为某城市一年中各风向出现的频率及该市工业区划图,读图回答问题。
33.图示地区工业布局合理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4.图中①-④工业,从环境角度考虑,最需要搬迁到⑤地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1高二上·长春开学考)读某类工业的区位因素影响力变化图,回答问题。
35.Ⅰ、Ⅱ、Ⅲ时期,影响该类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A.原料一交通一燃料 B.交通一燃料一市场
C.燃料一原料一市场 D.原料一燃料一市场
36.该工业最有可能是( )
A.制糖工业 B.普通服装
C.钢铁工业 D.精密仪表工业
(2021高二上·长春开学考)随着世界范围内环保法规的日趋严格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传统的煤气净化技术已不能满足需要,显示出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缺陷。下图为“焦炉煤气的干法净化生产流程图”。据此回答问题。
37.若W是一个工厂,最适宜的是( )
A.水泥厂 B.钢铁厂 C.玻璃厂 D.砖瓦厂
38.该生产流程的优点有( )
①粉尘去除率高 ②根本上缓解全球变暖
③热回收利用率高 ④减少污染物质排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1高二上·长春开学考)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完成问题。
39.导致图中古城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恶劣 B.水源枯竭 C.交通变迁 D.商贸衰落
40.图中河流流域开发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
①发展高耗能工业 ②下游进行梯级开发
③发展节水型农业 ④开发特色旅游项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1.(2021高二上·长春开学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图2中能正确反映图1中A河段河谷剖面的是 ,该河段主要的河流侵蚀作用是 和 。
(2)图1中,河岸D、E最有可能形成浅滩的是 岸,请陈述原因。
(3)某港务局拟在D、E两处建港,试分析在何处选址较为合适?为什么?
42.(2021高二上·长春开学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江西省进贤县文港镇毛笔制作已有1600多年历史。目前,其毛笔生产企业、作坊多达5000多家,毛笔产量占全国70%以上。文港镇从业人员有3万多人,其中毛笔技工1.2万人,是全国闻名的“华夏笔都”“中国毛笔之乡”。但年产值百万元以上的企业只有几十家,多以家庭作坊为主。文港镇欲以毛笔产业为龙头,推动区域整体发展,提出了“生产+互联网=在线定制”的发展思路。右图为文港镇周边环境示意图。
(1)简析文港镇成为“中国毛笔之乡”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2)简述文港镇家庭作坊式生产的优势。
(3)推测文港镇提出“生产+互联网=在线定制”发展思路的理由。
43.(2021高二上·长春开学考)下图是我国某城市布局简图,其中A、B为城市中的两地,有人据图做了如下判断和规划,你认为正确与否,并阐明理由。
(1)该城市的最大商业中心位于A处。
(2)该市规划建设一个专业化大型商品交易市场,有人认为最佳位置应该在B处。
(3)请指出图中布局不合理的一处。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C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地球的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集中了大气层中几乎全部水汽和固体杂质,具有复杂多变的天气;平流层有臭氧层,吸收紫外线,对地球具有保护作用,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对无线电通讯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1.由图可知,图中信息显示,“天文一号”在升空过程中依次经过①、②和③层,在①层中气温逐渐下降,在②层中气温逐渐升高,在③层气温先降低,后上升。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根据大气的垂直分层可知,①层为对流层,其厚度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递减,一般夏季厚度大,冬季厚度小,一天中正午前后,气温较高时,厚度大,夜晚气温较低厚度较小;对流层的直接热源是地面,因此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递减,对流层集中大气主要的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发生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答案】3.B
4.A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大气热力环流;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近地面风向的判断。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不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
3.由图可知,图中显示M地等压线向近地面凸出,气压较低,气温较高;N地等压面向高空凸出,气压较高,气温较低。B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4.根据上题的分析,M地的气压较N地低,根据图中信息显示,N地在M地的西侧,故MN之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东向西,该地区周期北半球,风的形成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和摩擦力(与风向相反)的影响,故MN之间的风向是东南风。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答案】5.B
6.B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太阳辐射在地表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地面均匀受热时等压面平行地面。当地面某地受热较多时,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其高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另一地受热较少时,冷却下沉在高空形成低压,在近地面形成高压,等压面出现弯曲;在水平方向上气压差异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并造成空气水平运动(由高压流向低压),形成热力环流。上升气流的地方,由于空气上升,气温下降,易形成阴雨天气;空气下沉的地方,气温升高,不易形成降水,多晴朗天气。在局部地区存在热力差异就可能形成热力环流。常见的热力环流有:海陆风、山谷风、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等。
5.市区出现降水的频率高且强度非常大会起到降温作用,不会导致城市变暖,A不符合题意;城市工厂、家庭炉灶、交通车辆等人类生产、生活过程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并排放大量废热,使其气温高于周边地区,形成“热岛效应”,B符合题意;臭氧层吸收紫外线使平流层增温,不是造成“热岛效应"的原因,C不符合题意;城市水域面积小,空气湿度较小,这不是造成“热岛效应"的原因,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6.结合图示的城市环流,市区为上升气流,城市中的大气污染物被带到高空,高空气流由市区流向郊区,在远郊区C附近下沉,近地面的风由郊区吹向市区,在近郊区植树造林,使由郊区吹来的空气经过森林,可以起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作用,可以避免城市受到二次污染,因此图中B处植树造林能赶上城市环境质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答案】7.B
8.D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水循环的意义
【解析】【点评】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及特点
类型 主要环节 特点 特征
海上内循环 A蒸发、B降水 循环水量最大,对全球热量输送由重要意义 海洋上的狂风暴雨
海陆间循环 A蒸发、C水汽输送、D降水、E地表径流、H下渗、G地下径流 最重要的循环,使陆地水得以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长江参与了海陆间循环的地表径流输送,夏季风参与了水汽输送
陆地内循环 I蒸发、F植物蒸腾、D降水 循环水量最小,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塔里木河流域的降水
7.根据水循环的环节可知,图中①为蒸发,②为海洋上的降水,③为水汽输送,④为陆地上的降水,⑤为地表径流,⑥为地下径流,⑦为植物的蒸腾作用。 云气西行表示为水汽输送(③),水泉东流表示地表径流(⑤)和地下径流(⑥),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8.水灾水循环这个庞大的系统中不断的运动、转化,使水资源不断更新,维持着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水呈三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是温度,海平面不断上升和加速冰川融化的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而不是水循环。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答案】9.D
10.B
【知识点】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点评】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典型地区 图示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
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热量 太阳辐射 低纬和高纬地区及中纬度一定范围内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
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水分 海陆分布 中纬地区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垂直地带性) 水热状况 海拔 海拔较高的低纬山地
9.由图可知,图中显示,①地位于我国东北的长白山区,其制备了新为森林,②地位于内蒙古高原上,其植被类型为草原,③地位于塔里木盆地中的沙漠地区,其植被类型为荒漠,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0.根据上题的分析,①②③三地纬度相近,大约都在40°N附近,三处自然带呈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递变,为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导致这种自然带分异的原因是水分。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答案】11.B
12.D
13.B
【知识点】台风灾害
【解析】【点评】台风属于热带气旋的一种。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我国把南海与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按其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风速)大小划分为6个等级,其中风力达12级或以上的,统称为台风。台风灾害主要是在台风登陆前和登陆之后引起的。台风引起的直接灾害通常由狂风、暴雨、风暴潮三方面造成;同时台风带来大量降水可以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
11.台风实质是气旋(低压)系统,台风登陆,天气常伴随着狂风、暴雨、风暴潮等灾害。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2.根据材料“受台风‘天鹅'影响,菲律宾马荣火山附近发生大规模山洪泥石流;多处居民点被掩埋”可知,台风带来暴雨,暴雨引发的泥石流灾害,掩埋了附近居民点,并不是台风直接摧毁民居,也不是火山灰掩埋居民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3.应对台风和山区地质灾害,应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和灾害监测信息;台风多发期,沿海地区的人们要减少外出;台风多发期,若在山区活动,要远离沟谷,以躲避山洪和泥石流等灾害;野外露营时,应在地势相对较高且地形平坦开阔、地质稳定的地方搭建帐篷,远离山脚。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答案】14.A
15.D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解析】【点评】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及特点
14.由图可知,图中信息显示,①地区海拔较高,地处山区,人口的相对数较小,而④地区地形平坦,处于平原地区,人口相对数较多。因此可以推断人口的分布受地形影响明显。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5.由图可知,图中显示④区域人口相对数较多,人口密度较大,人口分布最密集。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答案】16.C
17.D
【知识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点评】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
16.深圳目前的交通和科技较为发达,而随着其人口的剧增,土地和水资源的压力过大。因此深圳透支的资源是土地资源和水资源。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7.日本资源贫乏,其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很高,对区域资源的压力较大。日本科技发展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有利于提高区域的环境承载力。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答案】18.A
19.C
【知识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区域发展的异同
【解析】【点评】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
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区别 内涵 最大人口数量 最适宜人口数量
参考角度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消费水平
意义 生存 发展
人口数量 大 小
共同点 制约因素不确定,历史时期不同,制约因素发生变化,使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18.青海省海西州经济欠发达,该地农产品较丰富,可以通过电商直播,销售农产品到浙江,从而扩大消费市场,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故①正确;将海西的农民生态移民到浙江,移民费用较高,而且浙江接受大量移民,大量风人口需要解决居住、就业、医疗等问题,移民搬迁并不现实,故②错误;海西州教育落后,人才缺乏,从浙江选派人才支援海西州,可带动海西州的经济发展,故③正确;海西州经济欠发达,技术较落后,IT企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不适合在海西州发展,故④错误。故A①③正确,BCD错误。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9.我国西部农村贫困地区人口密度较小,经济规模小、生产技术水平低为环境承载力低造成的结果,而非环境承载力低的体现;通常环境承载力较低体现在自然资源匮乏、土地生产力低等方面。我国西部许多农村贫困地区的环境承载力较低,主要体现为农村土地生产力低。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答案】20.C
21.D
22.A
【知识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解析】【点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是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时也会引发人口的迁移。
2.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其中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等是主要的因素。
3.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20.改革开放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快,目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吸引大量民工迁入。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1.近年来,叙利亚国内战争不断, 叙利亚居民大量外迁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躲避战争,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2.美国西部、南部气候相对于东北部温暖,阳光充足,环境条件较好,因此近年来美国大量老年人口向西部、南部“阳光地带”迁移,主要考虑的是气候因素。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答案】23.A
24.A
【知识点】城镇的空间结构
【解析】【点评】交通通达度与城市功能区的关系
交通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城市不同区位土地的交通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着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23.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城市土地供应有限,条件好的地点需求量大,地租高,在竞争环境下,每一块上地用于哪一种活动,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距离市中心越近,交通通达度越高,地价越高。故图中地租等值线的数值 a>b>c。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4.高级居住区位于城区外缘,环境质量高,基础设施齐全。图中甲地在城市的外缘,布局高级住宅区,说明甲地环境质量较好、交通通达度高。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答案】25.C
26.D
【知识点】世界城镇化进程
【解析】【点评】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阶段和特点
阶 段 特 点
A: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B:加速阶段 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很多城市化问题
C: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25.根据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可知,乙图中Ⅰ阶段是城市化的起步阶段,Ⅱ阶段是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时期,Ⅲ阶段是城市化的成熟时期。甲图中的信息显示,人口、技术、工业和资金由中心城区向四周的郊区分散,是逆城市化的表现,逆城市化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城区人口向郊区以及周边的小城镇和乡村迁移,此阶段发达国家城镇化速度在变慢,处在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即Ⅱ后期和Ⅲ。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6.根据上题的分析,图甲反映的现象是逆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表现为中心城区人口继续迁往郊区以及周边的小城镇和乡村,城区人口出现负增长。其原因就是城区环境质量下降,人们对城区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加上城乡间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农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郊区生产协作条件更好不是逆城市化产生的原因。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答案】27.C
28.D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解析】【点评】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技术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源等,技术因素包括劳动力、农业技术装备和农业生产技术、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和农产品消费状况。市场因素决定农业发展方向和规模。农作物生长期长短、昼夜温差大小、区域环境等因素对农作物的品质优劣影响较大。
27.由图可知,我国的水稻优势区主要包括:东北平原优势区、长江流域优势区、东南沿海优势区,这些水稻种植优势区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共同的区位条件是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的生长。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8.我国东北地区纬度较高,热量条件不足成为水稻种植业的限制性因素,气候变暖可以改变该地区的热量条件,也可以通过农业技术革新,培育良种,增强其耐寒性,可适应热量不足的状况,从而可以促使稻米种植的北界不断向北移动,故D①④正确,ABC错误。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答案】29.A
30.B
【知识点】世界城镇化进程
【解析】【点评】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时间 19世纪~20世纪 20世纪
50年代~70年代 20世纪
70年代~80年代 20世纪
80年代以后
表现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人口由市区
迁往郊区 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 人口迁回市区
成因 城市的拉力
和乡村的推力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为追求更好
的生活环境 开发中心区,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图解
29.由图可知,在阶段Ⅰ,城市的人口分布特征为:距离市中心越近,人口密度越大,人口密度由市中心向郊区逐渐递减,这是城市化初期的人口分布的特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0.对比两图可知,阶段Ⅱ中,城市中心人口密度逐渐降低,城市人口向外迁移,可能的原因是城市中心地租太高,污染严重,迫使人口外迁。城市中心交通通达度较高,距离商业中心较近。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答案】31.D
32.C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解析】【点评】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1.根据材料可知,“南果北种”现象是发展高附加值、高效农业的可行之路。“南果北种”得以成功实施是在温室大棚中进行生产,主要依赖于现代农业科技的进步。全球气候变暖对“南果北种”现象影响较小,市场需求、国家政策的支持不是成功实施“南果北种”的主要原因。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2.与新疆塔里木盆地相比在京津发展“南果北种”产业园的突出优势在于京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市场广阔。新疆的光热更充足、土地廉价、空气质量好等是新疆的优势。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答案】33.A
34.D
【知识点】城镇的空间结构;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解析】【点评】在合理布置功能区时要考虑很多因素,在合理协调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之间的关系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如下图)。
(1)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有便利的交通。
(2)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减少对居住区的污染,基本原则如下:
第一,基本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内居民区。
第二,用地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市边缘和近郊区。
第三,严重污染或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工业要远离城市,并考虑盛行风向和水源地。在盛行风下风向或者垂直方向上,远离水源地并布局在河流的下游。
(3)在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33.根据风向玫瑰图(右图)可知,该地最小风频为西风,污染大气的工业①钢铁厂应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布局合理;②炼铝厂污染大气,不适合建在城区,炼铝厂布局不合理;③服装厂基本上没有污染,可以建在城区,服装厂布局在郊区、河流沿岸不合理;④石油冶炼厂右水源污染,布局在河流的上游地区不合理,应建在河流下游。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4.根据上题的分析,石化工业会污染大气和水源,从环境角度考虑它应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城市河流的下游,⑤地位于河流的下游、主导风向(西北风和西南风)的下风向上。故④最需要搬迁到⑤地。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答案】35.D
36.C
【知识点】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解析】【点评】主导因素决定工业区位选择
导向类型 工业特点 工业布局原则 典例
原料导向型工业 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 接近原料产地 制糖工业、水产品加工工业
市场导向型工业 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 接近市场 啤酒、家具制造业
动力导向型工业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 电解铝工业
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 接近具有大量
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服装工业、电子装配工业
技术导向
型工业 技术要求高 接近高等教育和
科学技术发达地区 飞机、集成电路、精密仪表
【特别提示】(1)不同时期影响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2)不同地域,由于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
35.由图可知,Ⅰ时期该工业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原料,Ⅱ时期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燃料,Ⅲ时期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市场。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6.根据上题的分析,该工业Ⅰ时期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原料,Ⅱ时期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燃料,Ⅲ时期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市场。区位条件符合上述变化的工业只有是钢铁工业。制糖工业一直是属于原料导向型,普通服装厂一直属于劳动力导向型,精密仪表工业一直属于技术导向型。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答案】37.A
38.C
【知识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解析】【点评】环境因素影响工业区位选择
主要影响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和对环境十分敏感的高技术及食品等企业的区位选择。
污染类型 布局原则
大气污染 布局在居民区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地带或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外
水污染 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固体废弃物污染 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37.根据图中的相关信息可知,若W是一个工厂,该工厂是以粉尘为原料,因此可以推测该工厂一个为水泥厂。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8.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焦炉煤气的干法净化生产流程图反映的是清洁生产的过程,该流程的优点是产生的污染较少,废弃物得到了再利用,使其资源化,故粉尘去除率高、热回收利用率高、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但不能从根本上环节全球变暖。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答案】39.B
40.C
【知识点】城乡区位因素;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
【解析】【点评】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
39.根据图中的经纬网可知,该地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水资源制约城市的分布。图中古城所在地区水源枯竭,导致古城衰落。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40.根据上题的分析,图示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远离海洋,降水少,河流流量较小,水能不丰富,该地区不能发展高耗能工业和进行梯级开发,故①②错误;该地区水资源短缺,应发展节水型农业,故③正确;流域内有古城遗址,可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发展旅游业,故④正确。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41.【答案】(1)乙;下蚀;溯源侵蚀
(2)D;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侧蚀作用强烈,往往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3)E处。E处为河流凹岸,流水侵蚀作用显著,河床较深,利于建港;而D处为河流凸岸,流水堆积,河床较浅,不利于建港。
【知识点】河流地貌;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
【解析】【分析】(1)由图1 可知,A位于河流的上游,落差大,水流速度快,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形成V型谷,对应的河谷剖面是图2中的乙图。
(2)河流的中下游地区,河流以侧蚀为主,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图1中D位于中游地区,是河流的凸岸,水下堆积体最可能形成浅滩。E是凹岸,以侵蚀为主,不易形成水下堆积体,也不可能形成浅滩。
(3)根据上面的分析,E处为河流凹岸,流水侵蚀作用显著,河床较深,利于建港;而D处为河流凸岸,流水堆积,河床较浅,不利于建港。
【点评】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时期(或部位) 作用过程 地貌类型
侵蚀地貌 初期(A) 溯源侵蚀和下蚀为主,
侧蚀为辅 沟谷不断加深,
横剖面形成“V”型谷
发育期(B) 侧蚀为主,下蚀减弱,
泥沙堆积 河谷拓宽,出现连续的河湾
成熟期(C) 侧蚀和泥沙堆积为主,
下蚀进一步减弱 河谷横剖面呈槽形
〖技巧点拨〗如何分析河水对两岸的侵蚀作用
若河道平直,河水对两岸的侵蚀作用要考虑地转偏向力,即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堆积。若河道弯曲,河水对两岸的侵蚀作用要考虑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42.【答案】(1)历史悠久,品牌效应显著;劳动力丰富、素质高;传承传统技艺,技术水平高;交通便利,便于原料及产品的运输。
(2)灵活安排生产,劳动力资源利用率高;适应性强,可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投资少,生产成本低。
(3)利用互联网销售,有利于降低销售成本,扩大销售范围;满足个性化定制生产需求。
【知识点】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与主要方式
【解析】【分析】(1) 文港镇成为“中国毛笔之乡”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主要从品牌效应、劳动力、技术、交通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图文信息可知,文港镇毛笔制作历史悠久,技术水平高,品牌效应显著;毛笔制作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该地区劳动力丰富、素质高;从图中看交通便利,便于原料及产品的运输。
(2) 港镇家庭作坊式生产的优势,主要从生产方式灵活、劳动力主要利用率高、对市场的适应性强、成本低等方面叙述。家庭作坊式生产灵活,便于安排生产,劳动力资源利用率高;规模小可以随时改变生产,对市场适应性强;规模小,投资少,生产成本低。
(3) 文港镇提出“生产+互联网=在线定制”发展思路的理由,主要从网络销售的优势进行分析。“生产+互联网=在线定制"模式是利用互联网销售,有利于降低销售成本,扩大销售范围,增加销售,满足个性化、定制生产需求。
【点评】工业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 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自然因素 土地 工业需要一定数量、适合建筑的土地,土地的数量、质量和价格是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水源 工业生产需要有近便的、丰富的、优质的水源
原料 原料的种类、数量、质量及其运输成本对工业的区位选择影响较大
社会经济因素 动力 充足的动力供应是工业生产的必要条件,耗能较大的工业应考虑靠近能源供应地
劳动力 一个地区的劳动力的数量和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工资水平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等对工业区位的选择都有影响
政策 政府通过政策、法规等方面影响工业生产和分布
交通运输 工业原料、燃料的输入,产品的输出,都需要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沿海、沿江港口和铁路枢纽地区,对工业区位选择有很大的影响
市场 工业靠近市场可以节省运费,及时获取市场信息
其他因素 技术、信息、环境等影响越来越大
43.【答案】(1)正确,市中心交通通达度好,人口集中。
(2)不正确,B处无交通干线,通达性差。
(3)铁路不应该通过市区,因为占用大量城市用地,造成城市噪声污染,且影响铁路线两侧的交通。
【知识点】城镇的空间结构;商业中心及其形成
【解析】【分析】(1)商业中心应该位于城市中心位置,城市中心位置交通通达度高,人口集中,商业价值高。由图可知,图中信息显示,A地处于多条公路交汇处,交通通达度最高,有利于布局商业中心,故该城市的最大商业中心位于A处是正确的。
(2)由图可知,图中B处仅临近河流,交通通达度较近,不适宜布局大型专业化商品交易市场。
(3)由图可知,图中显示铁路经过市区中心,不合理。铁路线经过市区会影响城市内部交通,造成交通拥堵,且易发生交通事故。
【点评】工业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
影响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很多,一般情况下,主导因素决定了工业的区位选择,对其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根据生产要素的投入比重
图中A工业投入比重最大的是电能,则其主导因素为动力;B工业投入比重最大的是廉价劳动力,则其主导因素为劳动力;C工业投入比重最大的是原材料,则其主导因素为原料。为了尽可能降低成本,工厂应选在上述主导因素丰富而价廉的地区。
(2)根据工业生产中原料及产品的性质判断
①生产过程中,所需原料易腐烂变质或易燃、易爆、易碎,可运性差的,应属于原料导向型。
②生产的产品易腐烂变质或易燃、易爆、易碎,可运性差的,应属于市场导向型。
(3)根据某地发展工业的比较优势,判断该地产业的主导因素
如北京中关村地区的科研技术力量强大,以电子产业为主,则这种产业的主导因素是科技。大庆市发展石化工业属于原料导向型,而南京市发展石化工业则属于市场导向型,两地的区位优势不同。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