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什么是论证?
论证,就是用某些论据去支持或反驳某个观点。
美国哲学家罗伯特·所罗门认为:“论证是指提出你自己的观点,给出你为什么接受它,以及别人为什么也应该接受它的理由。”(《大问题》)
论证的三要素
论点是论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根据。
论证方式就是由论据到论点的联系方式,即推理形式。
(一)阐明论证的论点
论点必须是鲜明的,要明确地表示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对某件事情、某种现象发表议论,必须态度明朗,观点明确,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
论点必须是准确的,要把自己的观点以概括性较强的话语清楚准确地表述出来,必要的话还要作进一步通俗阐释,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范围上的解说、界定,对观点中某些有特殊含义的关键词,应作出界定性解释。
帕斯卡尔说过,“因为如果不事先定义一切不可理解的词,提出想证明的东西并对它进行证明就会是无用的;……人们就可能滥用那些词中出现的各种不同的意义。”
所谓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全面地看问题。例如:只了解中国一方、不了解日本一方,只了解共产党一方、不了解国民党一方,只了解无产阶级一方、不了解资产阶级一方,只了解农民一方、不了解地主一方,只了解顺利情形一方、不了解困难情形一方,只了解过去一方、不了解将来一方,只了解个体一方、不了解总体一方,只了解缺点一方、不了解成绩一方,只了解原告一方、不了解被告一方,只了解革命的秘密工作一方、不了解革命的公开工作一方,如此等等。一句话,不了解矛盾各方的特点。这就叫做片面地看问题。或者叫做只看见局部,不看见全体,只看见树木,不看见森林。这样,是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的,是不能完成革命任务的,是不能做好所任工作的,是不能正确地发展党内的思想斗争的。
(毛泽东《矛盾论》)
(二)明确论证的思维方向
第一,某一主张与社会公认的理论系统是不是相融贯一致的。
第二,某一主张在社会实践当中,是不是符合事物运行的基本规律,代表了事物正确的发展方向。
第三,某一主张对人们的社会实践是不是有用,是不是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请想一想“如果你不同意我的看法,我就揍你!”这种处世哲学违背哪些社会公理,或者说在社会公理当中有哪些说法与之对立?
请想一想,这种处世哲学观会给社会造成什么样的消极影响?动辄“不同意”自己的单边意见就要打击另一方,那么世界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再请想一想,这种处世哲学是否真的管用?诚然,在某一时弱者会屈服于压力而顺从,但是否真正解决了问题呢?
这明显违背社会公认的处理矛盾、纷争的伦理、原则。俗话说:“以理服人,不以力服人”“内不欺己,外不欺人”“辱人以不堪必反辱,伤人以已甚必反伤”。这是不“相融”。
这种哲学的泛滥,会使强权主义盛行,使社会处于动荡、争斗之中,破坏社会的和谐、安定,是对文明的摧残。显然,它与社会发展规律相矛盾,相抵触。这是不“符合”。
奉行这一哲学并不管用。与强者相遇,两败俱伤;与弱者相遇,为自己树立了一个“掘墓人”。这是不“实用”。
(三)采用合理的论证方式
新课标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议论这种基本的表达方式因此议论文也成为高中学生必须学会运用的一种文体。针对学生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为老师应该担负起引导者的责任,指导学生写作,切实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事实论证运用真实、可靠、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具体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增强文章说服力、趣味性、权威性,让文章浅显易懂。道理论证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让人印象深刻。比喻论证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1、事实论证
事实论证,又叫举例论证,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使用这种方法,一般是先分论后结论,即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出结论。这种结构的方法,比较符合人们的思维认识规律。运用事实论证时列举的事实可以有两种形式,即概括总体性事实和枚举个别事实。概括总体性事实的说服力在于事实所体现的普遍性,它是对事实的总体或全局的全面性统计或概括。采用枚举个别事例的论证方式,不要求全面周到,只需枚举几个事例即可。枚举事例要求有一定的典型性,同时也要考虑到经济原则,尽可能不要同类重复。
例:
当别人都过着安闲舒适的生活时,你要为理想而长期奋斗;当鲜花在向你招手时,你需放弃它继续努力;当困难如针砭般刺痛你时,你要毫不退缩;当别人对你冷言冷语,讪笑不止时,你须挺起胸膛,沿着自己的路勇往直前!一统六国的秦赢政,笔不停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独树一帜的京剧大师梅兰芳,服务于民的百姓公仆焦裕禄……纵观古伟人今英雄,多少科学家,艺术家,甚至普通工作者,也数十年如一日,用血泪与汗水浇灌着成功的花蕾。我们的先烈,为了理想,甚至还以生命为代价而去拼搏去奋斗。是何等地壮烈,何等可敬!(考场优秀作文《生命如涛》) 这段文字就是以并举点例法的形式推出了秦赢政、竺可桢、梅兰芳、焦裕禄等事例,既言简意赅,无可置疑;又节省了笔墨,思路清晰,雄辩的论证了人生必须如海涛一样毫不畏惧地拼搏的道理。
2、道理论证
道理论证的目的是要证明论点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由于论点一般是从具体的材料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其实质是归纳法,而归纳法在很多条件下是很难完全的,因此,有理论加以衡量,就能够保证其可靠性。理论论证的逻辑形式是演绎推理,就是将归纳所得的论点用人类已知的科学原理去衡量。除了引用普遍性原理和原则外各门学科的理论也可以作为论据。如物理学理论、文学理论等。理论论证的论据还可以是某些经过时间检验的,广为流传的谚语格言和成语等。这也包括有些文章中所谓的“引用论证” 。
运用讲道理的方法,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例如,《谈读书》第十段列举“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思想,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这六门科学知识的作用进行论证,归纳出“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的结论。列举的内容丰富翔实,得出的论断令人信服。由于道理论证所引用的材料,都是被客观实际所证实的科学结论或是被人们所公认的道理,具有理论的权威性和思想的深刻性,因而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和说服力。
此外,引用论证是道理论证的一种,即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我们要注意区分,切勿混淆。
例:
分论点:高质量发展需要走绿色发展道路
分析原因:
生态:曾经我国经济产业结构多是以利用自然资源换取低盈利的粗放型结构,不仅利润低还会导致生态破坏,影响环境建设,甚至损害群众身体健康。
政治:提出“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我国提出了“两山论”发展思路;纵观国际发展,取得良好发展的国家均是实现创新升级,转向科技型发展、绿色发展。
分析影响: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形式向高质量发展进行转变,提升国家实力、国际影响力。
3、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通常将它分为两类:类是类比法,另一类是对比法。
(1)类比论证。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其逻辑形式为:A具有ab.c.d的属性,B具有a、bc的属性,所以,B可能具有d的属性,属于形式逻辑中的归纳推理。类比论证属于偶然性推理,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方式,其结论不一定为真,只有一定程度上的可靠性。在某些情况下,有时无法获得更确切的论据。运用类比论证,有时是有效的。
类比法富于启发性,它深入浅出,使读者易于领悟抽象的道理,可使文章简练生动。使用这一方法要注意,类比对象应有共同的或相似的属性,要防止出现机械类比的毛病。由于用来类比的前提是特殊的事物,所以类比推理的结论具有或然性,论述复杂问题时只用类比说理就会显得不够真实。
类比论证有一定的哲学依据,因为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从思维方式来看,类比论证不拘于事物表面上的差异,把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考查,试图在异中求同,是包含了辩证法的因素的,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有其意义,许多类比的结论虽然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是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假说。作为一种论证方式由于它是一一种或然性推理,其结论不是完全可靠所以在表述上多用“可能”另外,即使一个基本正确的类比结论中,也包含着某些谬误。
一般来说,类比推理的可靠程度取决于共有属性和推出属性之间的联系。如果共有属性和推出属性之间的联系密切,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大;如果联系程度低,结论的可靠程度就低;如果是无关的,就不能进行类比。
例1: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
(《赤壁赋》)
苏轼的类比论证思维应该是这样的:
(1)水与月从变的角度看,在一刻不停息地变,我也如此;水与月从不变的角度看,是静止不变的,我也如此。
(2)水与月淡然处之,不羡慕任何事物。(省略)
(3)我也不羡慕任何事物,不羡慕水与月,坦然面对人生的一切。
例2: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拿来主义》)
(1)尼采,自诩是太阳光热无穷;在中国,也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2)尼采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中国,也只是送去,没想着拿来。
(3)尼采不是太阳;中国,也并非资源无穷。
(4)尼采是发了疯。
(5)所以,中国也是“发了疯”,这样会贻害子孙。所以,中国也不能只是送去,而不拿来。
运用类比论证需注意以下几点:
(1)要使用同类对象进行类比。世界上具有某些相同属性或相似属性的事物是无穷多的,有的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对它们进行类比,就缺乏说服力。
(2)避免单独运用类比论证一种论证方式。最好是与其他的论证方式结合使用,使之起一种补充和丰富的作用。
(3)要注意结论的可靠程度。除非个别很有把握的情况,否则结论一般只是一种可能性。在表述上要把握住分寸,不可绝对化。
(2)对比论证。对比论证则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它侧重于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的本质。
对比论证方式的运用范围很广,因为可以进行比较的事物很多,中与外、古与今、大与小、强与弱等,都适合于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分析和阐明了两者的差异之后,是非昭然,自然就能够确立论点。对比可以是两个对象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对象自身前后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前者称为横向比较,后者称为纵向比较。运用纵向对比的论证方式,不能停留在形式逻辑的静态判断的层面上,否则,有时会显得说服力不够.
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不可强求统一,但这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确有高下优劣之分。醉生梦死,花天酒地,是生活方式,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也是生活方式;无所事事,浑浑噩噩,是生活方式,自强不息,锐意进取,也是生活方式;未老先衰,坐吃山空,是生活方式,老而弥坚,与时俱进,也是生活方式。无疑,李政道的“生活方式”,是积极的,高尚的,令人敬佩的,也是值得效仿的。
——《李政道的“生活方式”》
此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突出了“李政道的生活方式,是积极的,高尚的,令人敬佩的,也是值得效仿的。”
运用对比论证要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比较的双方要具备可比性。
第二,要建立合理的参照系。要进行比较,就必须具有合理的共同参照系,没有共同的参照系,两者就无法进行比较。所谓参照系指的是用来衡量和确定双方优劣长短的标准,这样的标准必须具有客观性,否则比较的结论不一定可靠。
4、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用比喻作论证,拿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论题)之理。在比喻论证中,比喻者是一组形象事例,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关系和道理,被比喻者则是一种抽象的道理。比喻者和被比喻者虽然是两类不同的事物,但在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一般性原理,因此它们之间具有推理关系。比喻论证是以比喻者作论据去论证被比喻者(论题)的论证方式。
运用比喻论证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二是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可以把老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它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三是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
有的议论文以寓言或神话作比喻进行论证。因为寓言和神话虽然都属虚构,但它们实质上是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概括,在一定程度上是反映了生活的真理的。引用这些比喻能增强论证的效果。如可引愚公移山比喻依靠群众、坚持不懈定能取得成功。
总之,在实际写作过程中,以上几种方法,可以运用一种,也可以运用几种,无论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将论点与论据有机联系起来。
1、鲁迅《拿来主义》中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等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和糟粕,这些比喻充分论证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不同态度。通俗明白,相当精辟。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这样写,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
例:
【思考】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1、资讯时代是为能运用资讯的人而预备的。那些把一切资料的碎片都当作资讯的人不可能正确地运用资讯;那些把一切有用和无用的东西都往脑袋里塞的人也不可能成功运用资讯。只有对你真正有意义的资料才称得上资讯,其他的都是垃圾,只会让你更加无知。也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超载健忘症”,听完一场毫无意义的演讲,我们不仅没有记住一个字,反而连车停在什么地方都忘了。
问题:
文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案:举例论证法。举到了“超载健忘症”的例子。
作用:
具体有力地证明了滥取资讯的严重后果(危害)的观点,事例确凿,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2、人生什么事最苦呢 贫吗 不是。失意吗 不是。老吗 死吗 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 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问题:
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中心论点 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
比喻论证法。把“该做的事没有做完”比作“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生动形象地证明了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的论点,便于读者理解。作用: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证明观点,使观点更为清晰,读者更易理解。
3、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权贵,顾炎武不做清朝的高官......古今有志气、有骨气的人,都不以高官厚禄为荣,居下有节,自强不息。他们的高尚品质永远为后世传诵。相反,那些曾荣耀一时、富贵一生的人,现在却早已被时间的长河冲刷得无影无踪了。
问题:
这一段除了运用举例论证法之外,还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
对比论证法。
作用:
把有骨气的人和为了富贵而失掉骨气的人正反对比,更好证明了“古今有志气、有骨气的人,都不以高官厚禄为荣,居下有节,自强不息”的观点,使论证更加周密,给人印象也深刻。
4、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要把“死”书读活,让书发挥作用。“死”“活”之间,相互为用,相互补充。我们强调读“死”书,但又不拘泥于读“死”书。“死”与“活”,都是对人而言的。人要书“死”,书就“死”;人要书“活”,书就“活”。这就叫“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善读书者,手中都有一把打开书籍奥秘的金钥匙。书籍是死的,金钥匙却是活的。“死”与“活”的关系,大概有如书籍与金钥匙的关系,我们先要有书籍,然后金钥匙才能发挥作用。只有漂亮的金钥匙,又有什么用处 因此,谈读书,就得先读书。
问题:
文中运用了哪种论证法 这种认证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
道理论证法。
作用:
引用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充分有力地论证了“死”“活”之间不是绝对孤立的,有相互为用,相互补充的关系的观点,更具权威性,说服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