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社会行为——2021-2022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
1.“桃花深处蜜蜂喧”,工蜂外出采蜜,蜂王留守蜂巢。蜜蜂的这些行为属于( )
A.先天性行为和社会行为(即社群行为) B.先天性行为和迁徙行为
C.学习行为和防御行为 D.学习行为和迁徙行为
2.下列动物不具有社会行为的是( )
A.狒狒 B.老虎 C.蚂蚁 D.蜜蜂
3.下列动物行为中,属于社会行为的是( )
A.海葵和寄居蟹在一起共生
B.在一片草地上生活的许多昆虫
C.黑长尾猴发现蛇时会发出一种叫声,其他猴会后腿直立并仔细审视地面
D.在同个生态系统中的草、昆虫、青蛙和蛇
4.下列四幅图中属于动物社群行为的是( )。
A. B.
C. D.
5.草原上一群狼在头狼的带领下围追堵截、猎杀羊群,惊慌的羊群则迅速奔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头狼带领狼群围追堵截是一种社会行为
B.狼群的猎杀是一种攻击行为
C.羊群的奔逃是一种防御行为
D.狼和羊的这些行为对它们各自种群的繁衍都是有利的
6.关于社会行为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所有的节肢动物都有社会行为
B.有社会行为的群体,可通过“语言”传递信息
C.社会行为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繁衍
D.具有社会行为的群体成员间有明确分工
7.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是( )
A.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 B.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C.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D.成员之间没有合作
8.许多动物个体间都能进行信息交流,当一只黑长尾猴发现不同的敌害时会发出不同的叫声,这种信息交流的方式为( )
A.动作 B.气味 C.声音 D.体色
9.下列关于社会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野牛集体抵御狼群的袭击属于社会行为
②一只老虎捕食野猪属于社会行为
③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有一定的组织性
④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有明确的分工
⑤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都形成等级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
10.下列动物活动中,能在动物个体之间起传递信息的作用,以利于种群生存的有关活动是( )
①担任警戒的狒狒发现敌害时向同伴发出信号 ②工蜂的舞蹈 ③蜗牛爬行留下黏液 ④狼的嚎叫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动物借用“行为语言”传递信息。下列不能起到同种个体之间交流信息作用的动物行为是( )
A.乌贼受到威胁时释放墨汁 B.鸟类的各种鸣叫声
C.蜂王释放的特殊分泌物 D.蜜蜂的舞蹈
12.用性外激素作引诱剂诱杀农业害虫是利用了昆虫之间的( )
A.取食行为 B.学习行为 C.迁徙行为 D.通讯
13.动物的气味在个体间起通讯作用,是动物的“语言”。下列气味中,在个体间起通讯作用的是( )
A.椿象在受到攻击时,释放臭气 B.狗走路时,隔不远撒尿留下的气味
C.黑尾鹿遇到危险时,释放香草味 D.老虎在自己的领地周围撒尿留下的气味
14.下列属于“行为语言”的是( )
A.蚂蚁根据同伴留下的“气味”找到食物 B.蜜蜂发现蜜源跳“圆形舞
C.乌贼遇到敌害时释放出墨汁 D.雌蛾分泌性外激素吸引雄蛾
15.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下列关于动物行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
B.学习行为是生来就有的
C.狒狒群体内存在比较严格的等级次序,这是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
D.动物的社会行为不需要信息交流
16.动物的存在使大自然充满生机与活力,它们与其他生物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请你根据下面几幅图片,完成下列问题。
(1)如图甲所示,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从动物行为的功能来看,蜜蜂采蜜的行为属于_______行为;这种行为可以帮助植物_______,有利于植物的繁殖。
(2)图乙中的小鸟正在筑巢,此行为是由其体内的_______决定的,属于本能行为;从行为的功能来看,此行为则属于_______行为。
(3)图丙中的两只鹿正在为争夺配偶而相互争斗,这种行为属于_______行为,此行为的明显特点是_______。
(4)图中的蜜蜂和鹿都具有社群行为,社群行为会给动物群体带来一定的好处,任写一条: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学习了动物间的信息交流后,王亮同学对蚂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小的蚂蚁是靠什么完成信息交流的呢?通过仔细观察,他发现,蚂蚁的个体之间常相互敲打触角,蚂蚁也会用触角敲打食物。于是他猜想蚂蚁的触角有嗅觉作用,是靠触角辨别气味,进行信息交流的。他想设计实验来探究这一问题,请你帮助他完成实验设计。
(1)提出问题:蚂蚁是靠触角辨别气味进行信息交流的吗?
(2)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
(3)设计实验方案
①取体积相同的砂糖和木屑在同一水平线上。
②取大小、活动状况相同的10只蚂蚁分成数量相等的A和B两组,A组剪去触角,B组_________(填“剪去”或“不剪去”)触角,实验组是_________组,对照组是_________组。
③把蚂蚁同时放在砂糖和木屑中间等距离的地方。观察蚂蚁的活动。
(4)预测结果:带触角的蚂蚁准确地找到砂糖并取食;
剪去触角的蚂蚁不能准确地取食砂糖。
(5)实验结论:_________。
(6)实验选10只蚂蚁而不是2只蚂蚁的原因是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桃花深处蜜蜂喧”,工蜂外出采蜜,蜂王留守蜂巢。蜜蜂这种行为是指蜜蜂一出生就有的,是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工蜂外出采蜜,蜂王留守蜂巢,体现了蜜蜂之间具有明确的分工,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因此工蜂外出采蜜,蜂王留守蜂巢的行为还属于社群行为。故选:A。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査社会行为的相关知识。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蚂蚁的群体有蚁后、雄蚁、工蚁、兵蚁,需要彼此配合、密切合作才能维持群体的正常生存,因此具有社会行为。密蜂群体内有蜂王、雄蜂、工蜂等,需要彼此配合、密切合作才能维持群体的正常生存,因此具有社会行为。狒狒群体内有严格的等级次序,由首领负责指挥、协调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其他成员必须服从首领,因此具有社会行为。老虎群体内没有明显的组织,没有明确的分工,也没有等级次序,因此不具有社会行为。
3.答案:C
4.答案:D
5.答案:B
解析:营群体生活的动物,有的群体中会形成等级,头狼带领狼群围追堵截是一种社会行为,A正确。羊群的奔逃是一种防御行为,狼群的猎杀是一种取食行为,B错误,C正确。狼和羊的这些行为对它们各自种群的繁衍都是有利的,D正确。
6.答案:A
解析:社会行为的特点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有的节肢动物没有社会行为,如蝗虫,A的叙述错误。
7.答案:D
8.答案:C
解析:当一只黑长尾猴发现不同的敌害时会发出不同的叫声,这是通过声音在进行信息交流。
9.答案:D
10.答案:D
11.答案:A
解析:乌贼受到威胁时释放墨汁是为了躲避敌害,属于防御行为,不是同种个体间的信息交流,A符合题意。鸟类的鸣叫声是通过声音来交流,蜂王释放的特殊分泌物是通过气味来交流,蜜蜂的舞蹈是通过动作告诉其他工蜂蜜源的方向位置,这些都属于群体中的信息交流,B、C、D不符合题意。
12.答案:D
解析:性外激素是由雌虫分泌的物质,能够吸引|雄虫前来交配,性外激素具有专一性,即只可招来同种的异性个体,不会引来其他种类的生物。用性外激素作引诱剂,吸引雄虫前来,从而诱杀农业害虫,这是利用了昆虫之间的通讯。
13.答案:C
解析:椿象在受到攻击时释放臭气,目的是保护自己,属于防御行为,A错误;狗沿路撒尿留下气味是作记号,这样它才能沿着气味顺利回家,B错误;黑尾鹿遇到危险时释放香草味,以气味的形式告诉同伴有危险,有利于保护群体的安全,属于用气味进行通讯,C正确;当老虎巡视领地时,会举起尾巴将有强烈气味的分泌物和尿液喷在树干上或灌木丛中,界定自己的势力范围,起警告作用,D错误。
14.答案:B
15.答案:C
解析:A. 学习行为是动物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错误;B. 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错误;C. 狒狒群体内存在比较严格的等级次序,这是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正确;D. 动物的社会行为需要信息交流,错误。故选:C。
16.答案:(1)取食;传粉
(2)遗传物质;繁殖
(3)攻击;双方的身体很少受到致命伤害
(4)可以集体防御敌害,有效地避开捕食者
解析:
17.答案:(2)蚂蚁是(不是)靠触角辨别气味的
(3)不剪去;A;B
(5)蚂蚁的触角有嗅觉的作用,蚂蚁是依靠触角辨别气味的
(6)避免偶然性(或减少误差)
解析:(2)根据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蚂蚁是(不是)靠触角辨别气味的。
(3)②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题述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蚂蚁触角能否辨别气味,实验变量是触角,在设计实验时,A组蚂蚁剪去触角,B组蚂蚁不做处理,实验组是A组,对照组是B组。
(5)观察实验现象:A组的蚂蚁找不到食物,B组的蚂蚁都找到了食物。得出结论:蚂蚁的触角有嗅觉的作用,蚂蚁是依靠触角辨别气味的。
(6)探究实验一般不能只选取2只蚂蚁作为实验对象,否则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