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掌 握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资料鉴别理解 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有关白话文的资料,理解原作者的主张,从而形成“新文学”的正确概念
整合教材全程分析 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矛头→发展情况→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
讨论探索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爱国情感 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感
思想意识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设计一:轻松一下:听一首歌《兰花草》:
我从山中来 带着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 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 看得花时过
兰花却依然 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 移兰入暖房
朝朝频顾惜 夜夜不能忘
但愿花开早 能将宿愿偿
满庭花簇簇 开得许多香
这是二十世纪初,中国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为宣传民主思想、反对封建专制治,开启民智,用白话文写的一首诗,后被人谱曲流行。你知道他是谁?为什么要作白话文写作?您想了解吗?
设计二: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洋务运动“师夷长技”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都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2、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朝,为什么还说它的任务没有完成?(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人民仍然处于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之下。)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中国的前途和希望在哪里?这些运动和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怕失败,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20世纪初,随着西方民主思想广泛传入,一些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他们在思想上同当时的反动思潮展开激烈斗争,率领一批青年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新文化运动。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新青年》的创办
(1)新文化节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交流讨论,教师总结)
1、根据P40“动脑筋”: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不是)新文化运动的斗争锋芒为什么会指向孔教?(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新文化运动必然兴起。理由如下[可启发学生从辛亥革命在思想观念上的影响、袁世凯统治的实质、进步知识分子的奋起等方面思考回答]:
A. 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等思想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些思想观念对于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知识分子所产生的震撼力特别巨大。
B.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封建思想并未得到彻底消除,一场思想领域反封建运动的兴起成为历史必然。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国内外反动势力窃取辛亥革命后,,妄图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破坏民主共和,大搞帝制复辟。而与政治倒退相伴相随的则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袁世凯所谓文庙祀孔、天坛祭天不过是复辟帝制的前奏。北洋军阀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尊孔复古并非要吸取孔子思想和儒家经典中的精华,而是借此恢复封建的伦理道德和纲常名教,为其专制独裁的政治服务,因此,捍卫共和,反对倒退,就势必要痛击这股尊孔复古的逆流,新思潮的斗争锋芒自然而然地指向了孔教。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及“民主”“科学”的认识
【明确】进步知识分子奋起抗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口号),朝着“独裁专制、迷信盲从、旧道德、旧文学”发起勇猛冲击,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投影]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陈独秀
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发起者(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时间:1915年起。
[投影] 杂志和代表人物图片
(3)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是什么?
【点拔】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四提倡、四反对”(即: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引用语文关于“反义词”的概念,练习“对号入座”。)
[投影] 对应的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幻灯片
【拓展】所谓民主,当时是指法兰西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科学主要是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尤其是看待事物的科学观点和态度。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为:没有多数国民的民主觉悟,没有一种使民主制度得以生存的国民心理基础,不可能真正建设和组织起“西洋式的社会”“西洋式的国家”。文学是思想的载体,文学革命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在形式上,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使口语与书面语和谐统一;在内容上,主张“言之有物”,不作无病呻吟,反映现实生活。
[小结、过渡]“提倡民主、科学和新道德”属于思想革命,“提倡新文学”属于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决定了文学革命的方向,文学革命则扩大了思想革命的影响。但是,就在新文化运动兴起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资本主义大国互相厮杀,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毕露。人们需要寻找更好的出路,马克思主义就被引进到了中国。
2、“新世纪的曙光”
【明确】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中国,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从中看到了中国民族解放和复兴的希望,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
(1)你知道当年引进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刊物和文章吗?(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陈独秀、李大钊[强调“钊”字的读音和字形特点];掌握《新青年》和《每周评论》;掌握《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强调“庶”字的读音和字义]。)
(2)你怎样评价新文化运动?(提醒学生要坚持运用“两分法”:
A.意义: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B.缺陷:运动中对于中西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了后来。
3、根据P42 “活动与探究”和43“自由阅读卡”的内容,小组讨论如何评价胡适对于“文学革命”的主张,然后由小组代表在班上发言。(教师可以通过“画外音”形式进行启发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原文意思。然后,在提问时采用“剥笋法”层层分解。例如:他主张新文学要首先解放什么?他还主张新文学要反映什么内容?他这些主张都实现了吗?等等。最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他主张的文学革命,首要任务是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同时也注意到文学作品的内容必须反映平民中的社会问题。这些在今天都已经成为现实。但是,他没有进一步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只停留在改良的层面上,并没有主张彻底的革命。)
(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1.【2010芜湖】陈独秀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这表明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 B )
A.反对尊孔和复古 B.提倡民主和科学 C.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学 D.宣传马克思主义
2.【2010东莞中考】近代中国人在探索民族独立富强道路的过程中,先后发起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但这些努力都未达到目的,于是先进知识分子又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 D )
A. “师夷长技以制夷”B.“自强”“求富”C.民主共和 D.“民主”与“科学”
3.【2010汕头中考】陈独秀.李大钊等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了新文化
运动。下列对于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A )
A.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B.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C.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了促进作用
D.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4.【2010鄂州中考】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吹响新文化运动号角的人物是( C )
A.蔡元培 B.李大钊 C.陈独秀 D.鲁迅
5.【2010襄樊中考】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 C )
A.《中外纪阔》 B.《民报》 C.《新青年》 D.《每周评论》
(四)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1、按照“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矛头→发展情况→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的线索梳理本课知识。
新文化运动
历史背景 西方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广泛传入;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推崇尊孔复古逆流
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
阵地 《新青年》杂志
主要内容 前期:“四提倡、四反对”;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历史影响 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拓展】[议一议](1)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怎样的思想解放运动?
【点拔】前期:“四提倡、四反对”--------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无产阶级文化运动
(2)中国近代前期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点拔】第一次: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工作(19世纪末)----戊戌变法
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20世纪初)---辛亥革命
第三次:新文化运动(1915年)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P42选择题:应选A(陈独秀)。
3、提醒学生预习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