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整体构思
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
(1)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
(2)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2、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 理解
火种是怎样出现的? 了解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概况 两次起义的意义,起义后保留下的革命军队成为中国革命的火种 (1)通过斗争起因学习,使学生掌握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方法。(2)通过革命斗争过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合作探究、民主讨论的方法,体验、感悟历史。(3)通过对党的发展历程学习,使学生深化对党的认识。更加热爱党, (1)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从共产党的斗争历程中学习如何面对挫折,面对失败。要不屈不挠,善于总结经验。
星星之火是在哪里点燃的? 井冈山会师、根据地建设 井冈山会师对军队建设和根据地发展的意义
星星之火是如何实现燎原的 全国各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情况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反思成长,星火燎原的发展过程。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军队,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开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各地的共产党人纷纷发动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革命的星星之火,终于形成了燎原之势。
本课的内容为三目:第一目:南昌起义。介绍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南昌起义的内容。第二目: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介绍了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根据地的相关内容。
学情分析
八一建军节、井冈山等知识学生比较熟悉,所以,通过创设情辜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并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但为什么从城市转向农村,并确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解起来有较大困难,所以在设计时应深入浅出,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处理方法:通过影视资料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了解两次起义的基本情况。以材料分析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南昌起义的意义,以合作探讨的方式 让学生了解两次起义失败的原因,从而突出教学重点。
难点:毛泽东为什么要领导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
处理方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设计三个问题:火种是怎样出现的?星星之火是在哪里点燃的?星星之火是如何实现燎原的?带着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求知。让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一步步从城市转向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化难为简,层层深入,解决教学重点。
教学方法
1、教材整合法:依据课标及教材的内容,打破教材现有结构,从学生兴趣出发整合教材。
2、材料分析法:根据内容,以材料分析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南昌起义的意义,以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两次起义失败的原因。
3、情境教学法:采用多媒体手段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讨论和探究;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增强对历史的感悟。
4、探究式教学法:设计三个问题:火种是怎样出现的?星星之火是在哪里点燃的?星星之火是如何实现燎原的?带着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和求知。
板书设计:
第12课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设计一:一、火种是怎样出现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二、星星之火是在哪里点燃的: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三、星星之火是如何实现燎原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
设计二:
教 学 设 计
情境导入
设计一:出示有关四一二反革命变的图片和毛泽东的话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
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身
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
战斗”---------毛泽东
问题:他们又是怎样继续战斗的?
设计二:出示动画“星火燎原”
导语:从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出,星火燎原分为三个部分:即火种---火苗---燎原。在中国革命星火燎原的过程中,火种是怎样出现的?星星之火是在哪里点燃的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进第12课,共同学习《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我们将从三个环节进行探究。
(出示多媒体课件课题)第12课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讲授新课
一、火种是怎样出现的
1、南昌起义
问题1:面对国民党血雨腥风,共产党该怎么办?(武装反抗)
教师强调:这就是星火燎原中最早的火种。
播放有关南昌起义的视频,出示南昌起义示意图
南昌起义五位主要领导人
问题2:从视频片断中了解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人。教师简述南昌起义的经过,南昌起义的结果如何?(南昌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其为中国革命开辟新纪元)
拓展:关于南昌起义,谁还有资料要补充?
课内资料:①展示朱德手枪,讲述起义前朱德设鸿门宴的故事。②展示《南昌起义》油画并介绍。
课外资料:①展示1997年江泽民为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题词:“军旗升起的地方”。②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南昌起义浮雕。
(不仅使补充材料的学生享受了成功的快乐,又使其他学生丰富了知识,激起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问题3:南昌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创建设军队的开始)
问题4:谁能介绍一下八七会议的有关知识?
( 此问题属小字内容,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归纳即可)
学生回答:八七会议是中共中央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一次紧急会议,会议批判决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决定在秋收季节发动武装起义。
教师总结、点拔: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在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主张,开始提出了武装斗争和建立政权相结合这一问题。会议后,毛泽东被派到湖南,领导了秋收起义。
讲练结合一: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 )
A、八七会议 B、秋收起义 C、南昌起义 D、井冈山会师
2、秋收起义
出示秋收起义示意图,指着活动地图讲解起义经过:工农革命军从修水、铜鼓、安源分三路进攻,目标是夺取大城市-------长沙。
问题1:秋收起义结果如何?
生:失败。
问题2:南昌起义南下和秋收起义的计划进攻目标有什么共同点?两次起义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攻打大城市;敌强我弱,不符合中国革命实际情况。
两次起义虽先后失败,但起义后保留下的革命军队,成为中国革命最初的火种。那么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最早在哪里点燃?
秋收起义遇挫后,工农革命军损失惨重,余部退到文家市,在文家市,毛泽东召开了前委会议,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改变原来攻打长沙的计划,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这种一个伟大的战略决策,部队从此踏上了毛泽东指出的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正确道路。
二、点燃星星之火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回答问题:
问题1: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根据地?
学生讨论、回答:农村远离大城市,敌人统治力量薄弱,可以保存革命力量。
教师补述:在农村建立根据地,不仅可以保存革命力量,而且可积蓄发展革命力量,以便形成农村包围城市达到最后夺取政权的目的。这是把革命的退却和进攻巧妙结合起来的正确道路。
问题2: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一下,毛泽东为什么把根据地的地点首选在井冈山?根据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讨论一下。
讨论、讲述:①井冈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②附近的农产品丰富 ③经过国民革命时区党的领导和建设,群众基础好评④离大城市较远,敌人统治力量薄弱。
问题3:请同不们思考一下,秋收起义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什么道路?
学生回答:开辟了一条向农村进军,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道路。
出示秋收起义军进军井冈山示意图。
提醒学生注意: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成为星火燎原的第一株火苗。而使这株火苗燃烧更加旺盛的是井冈山会师。
问题4:参照地图提问-----从地图看,会师的应是哪两支部队?
会师后的领袖是谁?军队名称是什么?井冈山会师对军队建设和根据地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学生对照教材,可以比较容易回答出此问题。
过渡:井冈山会师后,工农红军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艰苦的奋斗历程。
学生分组讨论:穿越时光隧道,我们回到这一时期的井冈山,描述你在这里的所见所闻,读一段红军歌谣和毛泽东的《西江月 井冈山》词。并谈谈你的感想和认识。
(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西江月·井冈山 一九二八年秋
【正文】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注释】
西江月∶词牌。李白《苏台怀古诗》∶“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井冈山:在江西西部及湖南东部,方圆五百里。
岿然:高峻独立。
黄洋界: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另四个是八面山、双马石、朱沙冲、桐木岭。
【题解】
一九二八年八月,湖南省委特派员杜修经命令红二十八团和二十九团下井冈山
开赴湘南。赣军乘虚进攻井冈山。八月三十日,四个团的敌军攻打黄洋界。当
时山上只有红三十一团一营的两个连。打到下午,红军子弹所剩无几,靠石块
御敌。在此关键时刻,红军扛来一门坏的迫击炮和仅有的三发炮弹。前二发都
是哑炮,第三发不但响了,而且恰巧落在敌军指挥部,上山之敌慌忙撤退。红
军在哨口守了一夜,第二天发现山下空无人影,原来敌军以为红军主力二十八
团(只有南昌起义的正规军改编的二十八团有炮)已经回到井冈山,因此连夜
撤走了。
讲练结合二:历史上有名的“朱毛红军”出现在什么时候………………( )
A、南昌起义后 B、秋收起义 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后D、红军长征后
让我们重温这一目历史(播放flash动画《井冈山会师》)
问题5: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教师过渡:共产党领导红军艰苦奋斗,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新的局面。
三、星星之火是如何实现燎原的
出示图片提问:农村革命根据地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依据地图,结合教材,在教师指导下,探究此问题。
到1930年,全国各地建立了大大小小十多块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课堂小结:
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知识结构图。
一、火种是怎样出现的: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二、星星之火是在哪里点燃的: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三、星星之火是如何实现燎原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
教师提问:通过学习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你从中有什么感悟和认识?
(合作与探究)遭受血腥屠杀-----发动武装起义-----早期起义失败------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根据地军民艰苦奋斗-------根据地规模发展壮大
巩固练习
1、中共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中得出的最深刻的教训是……………………( )
A、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B、必须把工作中心从城市转入农村
C、必须开展土地革命战争 D、必须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2、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
A、中央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B、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C、中共进行战略转移的开始
D、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3、毛主席曾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形容中国革命的发展,“星星之火”最早指的是……()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井冈山的斗争 D、井冈山会师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工人士兵起暴动,红军战士最光荣;朱德率领队伍走,走进湘南改红军;秋收暴动毛主席,闹的湘东遍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和,创建四军建奇功。”
材料二:1927年8月到1928年底,中共发动和领导了100多次武装起义探索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但大多数失败了,只有少数走井冈山道路的,才树立起红旗。党中央派出不少优秀干部“学习江西井冈山的办法”,去各地创建革命根据地。
请完成:
(1)材料一中,这首歌谣涉及哪几个历史事件?
(2)材料一中说“南昌打响第一枪”“ 秋收暴动毛主席,闹的湘东遍地红”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发展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3)材料二中所说的“井冈山道路”是怎能样的革命道路?这一道路是谁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首先提出的?
参考答案:1、B 2、A 3、C 4.(1)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创建红军(2)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3)“井冈山道路”是指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由毛泽东提出; 背景:秋收起义失败,城市里敌人力量比较强大,工农革命军损失惨重。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
形成
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
点燃
星火
燎原
火种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