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2021-2022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1.下列各项中,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沙漠及沙漠中的全部生物 B.竹林中的全部竹子
C.竹林中全部的熊猫和它的食物 D.菜园中的全部白菜和菜青虫
2.某生态系统中仅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一段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及其生活环境共同组成了生态系统
B.该食物链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C.乙为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D.甲和乙是捕食关系
3.蚯蚓在土壤中以植物枯叶、朽根为食,你认为它在生态系统中应属于( )
A.生产者 B.分解者 C.消费者 D.生产者兼消费者
4.下列说法中,能够被看做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一个池塘中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B.一片麦地里的空气、土壤、阳光等环境因素
C.一片树林中的树木、小草及空气 D.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生物和环境因素
5.下图为小哲同学制作的生态瓶,它是不是生态系统呢?下列从生态系统组成角度的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
A.生物种类少,不是生态系统 B.生物数量少,不是生态系统
C.包含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是生态系统 D.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是生态系统
6.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丁四种生物的数量关系如图所示,假设这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一般来说,丁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B.甲、乙、丙都是消费者
C.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丁→乙→甲→丙
D.若甲的数量增加,则丁的数量将减少
7.20世纪60年代用DDT来杀灭稻螟的效果很好,但到了80年代DDT杀稻螟的效果不好,其原因是( )
A.80年代所用的DDT品质较过去差
B.稻螟长期沾染DDT,体表形成抵抗DDT的保护膜
C.选择作用使种群中抗DDT的稻螟比例增大
D.长期使用DDT导致稻螟体内产生抗DDT的抗体
8.下列有关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食物链的起点一定是绿色植物,食物链环节数是无限的
B.沿着食物链的方向,动物个体越来越大
C.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丰富,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越稳定
D.生态系统中引入的新物种越多,生态系统越稳定
9.如图表示食物链“甲→乙→丙”中三类生物所含有机物总量的柱形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一定是生产者,丙一定是分解者 B.能量在食物链中的特点是逐级递减
C.能量由甲流向乙,也能由乙流向甲 D.三类生物中,通常乙的个体数量最多
10.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的示意图,有关该生态系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草属于生产者
B.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C.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代表的成分外,仅缺少非生物成分
D.假如有毒物质进入该生态系统,则食物链“草→野兔→鹰”中,鹰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 最多
11.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单位:千焦),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的个体数量一定多于乙的个体数量
B.甲固定的太阳能等于乙、丙的能量之和
C.乙具有的能量越多,丙获得的能量越少
D.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12.在一生态系统中,能构成食物链的4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大致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食物链能量的最终来源是②
B.“②→①→④→③”可以表示一条食物链
C.当①的数量大量减少时,短期内对④没有直接影响
D.如果有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进入该食物链,那么③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少
13.对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B.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
C.当外来的干扰因素超过了一定的限度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会被破坏
D.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与北极冻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一样大
14.下列实例能体现生态系统具有较强自我调节能力的是( )
A.种植单一作物的农田易发生大面积虫害 B.过度开垦和放牧的草原容易沙漠化
C.植被过度破坏后的山区容易发生泥石流 D.排入生活污水后的池塘几天后恢复清澈
15.下表为某科研人员对①②③④四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的调查统计结果,据此可推断调节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是( )。
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单位:个)
物种1 物种2 物种3 物种4 物种5 物种6 物种7
① 0 90 0 0 30 30 40
② 200 350 0 0 30 0 40
③ 150 250 100 800 40 30 1
④ 300 200 0 0 0 0 50
A.① B.② C.③ D.④
16.如图为一个池塘生态系统,池塘内有水草、浮萍、水绵、小鱼、虾等生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此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__________,在该生态系统中,没有画出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_。
(2)鱼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__________。
(3)如果向池塘中投放一些大黑鱼(肉食性),则短时间内池塘中小鱼的数量将会__________,写出这条食物链: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该池塘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又会处于__________状态。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能力。
(4)如该生态系统受到DDT的污染,那么体内积累DDT最多的生物会是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5)该生态系统中能量和有机物都来源于生产者的_________作用。
17.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的朱有勇院士研发的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使农药的使用量显著减少,如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示意图,请回答问题:
(1)该生态系统除了图中所示生物外,还应有非生物部分和_______。
(2)该图中共有_______条食物链,猫头鹰和蛇的关系是_______。
(3)若青蛙数量减少,则蝗虫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最后逐渐趋于稳定,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能力。
(4)如果该生态系统受到农药污染,则_______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量最多。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A.沙漠及沙漠中的所有生物,既包括了此沙漠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故A符合题意;B.竹林中的全部竹子,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植物,没有其他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故B不符合题意;C.竹林中全部的熊猫和它的食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植物和部分动物,没有其他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故C不符合题意;D.农田中全部的白菜和菜青虫,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植物和部分动物,没有其他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答案:B
解析:题中甲、乙、丙、丁和它们生活的环境不能组成生态系统,还缺少分解者等;该食物链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图中四种生物可以构成一条食物链:甲→丙→丁→乙,甲是生产者,为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丁和乙是捕食关系。
3.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指的是营自养生活的生物,主要是指绿色植物,这些植物的作用是为自身及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它们通过捕食植物或其他动物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分解者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蚯蚓在土壤中以植物枯叶、朽根为食,它能将其中的有机物分解,从而获得能量,所以蚯蚓在生态系统中应属于分解者。故选B。
4.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A中只有生物成分,没有非生物成分,不能够被看做一个生态系统;B中只包括了非生物成分,没有生物成分,不能够被看做一个生态系统;C中只包括了生物成分中的部分生产者和部分非生物成分,不能够被看做一个生态系统;D中既包括了生物成分,又包括了非生物成分,能够被看做一个生态系统。
5.答案:D
解析:生态瓶中除了具有生产者(水草)和消费者(小鱼)外,在河沙里还含有细菌和真菌,它们是生态瓶中的分解者,该生态瓶中的非生物因素除了空气和土壤外,还具有温度、水、阳光等因素,可见生态瓶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是生态系统,D正确。
6.答案:D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并逐级减少的,因此一般情况下,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就越少,生物的数量就越少。从题图中可以看出,生物数量由多到少依次是丁、乙、甲、丙,故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丁→乙→甲→丙。该食物链中,若甲的数量增加,则乙的数量减少,丁因天敌(乙)的数量减少而增加,D错误。
7.答案:C
解析: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导致农药的灭虫效果越来越差。
8.答案:C
解析:食物链的起点一定是绿色植物,但能量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因而食物链环节数不可能是无限的,A错误;沿着食物链的方向,动物数量越来越少,与个体关系不大,B错误;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丰富,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越稳定,C正确;引入的新物种有可能会威胁当地生物多样性,导致生态平衡遭到破坏,D错误。
9.答案:B
解析:食物链描述的是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起点是生产者,没有分解者,因而甲是生产者,丙一定不是分解者,A错误;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B正确;能量在食物链中是单向流动的,由甲流向乙,但不能倒流,C错误;三类生物中,甲是生产者,通常个体数量最多,D错误。
10.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因此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11.答案:D
解析:并不是营养级越低,个体数量越多,如在食物链“松树→松毛虫→鸟”中,松树的数量可能会少于松毛虫的数量,A错误;乙、丙的能量之和与甲固定的太阳能不相等,B错误;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乙具有的能量越多,丙获得的能量越多,C错误。
12.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营养级越低,获得的能量越多,生物的数量也越多,所以结合图可知,②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①为第二营养级、④为第三营养级、③为第四营养级。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所以该食物链中的能量最终来源是②固定的太阳能,A错误;图中4种生物可以构成的一条食物链是②→①→④→③,B正确;由食物链:②→①→④→③可知,①是④的食物来源,当①的数量大量减少时,④会由于缺少食 物而大量减少,C错误;如果有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进入该食物链,则该有毒物质会随着食物链中营养级别的升高而在生物体内逐步积累,②是生产 者,②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少,D错误。
13.答案:D
解析: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比北极冻原生态系统的多,食物链和食物网也复杂,因而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比北极冻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
14.答案:D
解析:排入生活污水后的池塘几天后恢复清澈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15.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就越强。从图中可看出①②④的物种失去了平衡,③中物种最多,所以调节能力最强的是③。
16.答案:(1)水绵、水草、浮萍;分解者
(2)太阳能
(3)减少;植物→虾→小鱼→大黑鱼;相对稳定;自我调节
(4)小鱼;DDT会随着食物链在生物体内积累
(5)光合
解析:(1)由图可知:该池塘生态系统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生产者是水绵、浮萍、水草,没有画出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
(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都来自太阳能。
(3)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平衡。如果向池塘中投放了一些大黑鱼(肉食性),短时间内池塘中的小鱼的数量会因大黑鱼的捕食而减少,这条食物链是:植物→虾→小鱼→大黑鱼。一段时间后,该池塘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又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4)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所以体内积累DDT最多的生物是小鱼。
(5)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和有机物的来源。
17.答案:(1)分解者
(2)4;捕食和竞争
(3)自动调节
(4)猫头鹰
解析:(1)生态系统由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组成,图示食物网中含有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要构成生态系统,还要有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2)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图中食物链有:小麦→鼠→猫头鹰,小麦→鼠→蛇→猫头鹰,小麦→食草籽的鸟→蛇→猫头鹰,小麦→蝗虫→青蛙→蛇→猫头鹰,共4条。猫头鹰捕食蛇,同时猫头鹰和蛇又都以鼠为食,因此猫头鹰和蛇是捕食和竞争关系。
(3)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因此,若青蛙数量减少,则蝗虫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最后逐渐趋于稳定,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4)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如果该生态系统受到农药污染,则猫头鹰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量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