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8-14 10:26: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整 体 构 思
教学目标
1、课程要求
(1)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
(2)简述中共“一大”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2、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 理解
五四爱国运动 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 认识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意义。五四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使学生学会归纳教材的方法。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学会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认识中共成立的意义,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基本史实 理解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材分析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事件。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使先进的中国人看到了真正彻底的革命力量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先进政党的领导,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本课分两目内容:第一目:五四爱国运动。主要介绍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经过(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性质、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第二目: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主要介绍中共成立的历史条件、中共一大召开的基本史实(时间、地点、代表人物、大会内容)及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面对的是初二学生,他们有热情、有朝气、有一定的历史知识的积累和判断是非的基本能力,也有对历史学习方法的强烈求知欲望,因此,应特别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同时注意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处理方法:通过录像、图片、文字的形式,创设历史情境,增强对史实直观感性认识,通过问题教学、分组讨论,层层设问,层层深入,从感性到理性,从史实到结论,从而使本课重点得到突出。
难点:五四精神和中共诞生的意义。
处理方法:关于五四精神,以五四爱国运动过程中爱国人士的言行表现和教材图表等史料着手,通过概况图表史料的共同点,形成抽象概念------五四精神;并通过歌曲,同时联系学生实际,对学生弘扬五四精神寄予希望。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历史意义”,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或教师直接介绍民主革命中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史实,运用比较的方法得出“开天辟地”和“焕然一新”的历史结论。
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通过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创设历史情境,重温事件经过,感受历史。
2、问题教学法:提出与本课相关的问题,环环相扣,调动学生思维,温故知新,探究新知。
3、小组合作法:分组合作探究,思维碰撞,模拟情境,同时伴以老师引导,培养团队精神。
板书设计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巴 黎 和 会 (革命前夜---山雨欲来)
引发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丰碑----感动中国)
推动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天辟地 焕然一新(中共诞生----焕然一新)
教 学 设 计
情境导入
设计一:播放录像《恰同学少年》中一段。
师:同学们和老师一样热血沸腾,它给我们展示了20世纪初期青年学生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正是这样一批爱国青年学生,改变了20世纪中国的命运,引领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并建立了先进的革命政党,使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的地一页。
设计二:播放歌曲《共青团团歌》并配合相关PPT文字画面
教师过渡:这跳动的字符、激仰的音乐仿佛又把我们带回到90年前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多媒体出示课题)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讲授新课
师:有人说,五四运动是不可超越的,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这是对五四运动的极高评价。它是怎样发生的呢?让我们走近20世纪初的中国。
革命前夜--------山雨欲来
(出示图片和文字材料)
漫画说明:这是当时的一幅著名漫画“刀大杀人多”。图中
站在北京城楼手扶大刀的老猿,暗喻袁世凯)
材料一:日本得知袁世凯想称帝,急需取得日本支持,于1915
年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21条”,并暗示说:“若开成交涉,
则日本希望贵大总统再高升一步。”经过几个月的讨价还价,袁
世凯几乎全部接受了日本的要求。
材料二:二十一条主要内容
☆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并增加修路和通商的特权等。
☆中国政府聘日本人担任政府财政军事顾问。
问题1:漫画说明了什么问题?(袁世凯对内专制独裁)
问题2:文字资料又说明北洋军阀在对日关系上持什么态度?(妥协、退让)
(教师总结:材料和漫画,反映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
教师过渡:总之,20世纪初期的中国,满布阴霾。而在这种黑暗中涌动着新潮,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尤其新文化运动开启民智,促使民族觉醒,这一切都使黑暗中透露出新的曙光。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大的革命风暴即将席卷全国。巴黎和会点燃了这次风暴。
(多媒体展示图片,提出问题)
(1)巴黎和会中国以什么身份参加?(2)中国代表提出什么要求?(3)结果如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教材内容完成上述问题。
教师过渡:当善良的中国人民眼巴巴地盼望着公理能降临到我国时,西方资产阶级标榜的平等博爱没有照到我们这个民族,却蒙受了更大的耻辱。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来,勇于探索实践的青年学生走在时代的前列,成为运动的先锋。
讲练结合一: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 )
A、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B、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
C、巴黎和会中国外交 D、学生的反帝爱国运动
过渡:让我们随着摄像机镜头重温那段感动中国的历史
二、五四丰碑----感动中国。
这是一段荡气回肠、感天动地的历史。展示录像“五四运动”
问题1:五四运动中学生提出什么口号?
问题2:由这些口号可以看出人民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发谁?
看完录像后,让学生根据录像的内容并结合教材内容回答上述问题。同时多媒体展示口号。
(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可以重点分析其中一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国权和国贼分别指什么?由此导出斗争的矛头。这些口号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问题3:在反帝反封建上中国人民的态度如何?哪些史实可以表现出来?
(预期效果:“争、除、誓死、拒绝、废除”等字眼,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反映出斗争的坚决和彻底性;过程中(火烧赵家楼)这种彻底性是以往民主革命无法比拟的;学生在镇压面前的毫不畏缩,百折不挠,越挫越勇;工人、商人加入等)
问题4:从口号中我们看出这次斗争的性质是什么?
教师过渡:在国难当头时,国将不国日,这些可爱的学生坚决彻底地喊出了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心中的怒火,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所以这次革命的性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多媒体展示四幅图片,提出问题)
陈独秀 李大钊 王尽美 邓恩铭
问题:他们在运动中起了什么作用?(领袖作用)
(多媒体展示三幅图片,提出问题)
北洋军阀释放被捕学生 北洋政府罢免曹陆章 拒签和约声明
问题5:由三幅图片可以看出五四运动的结果如何?
(预期效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等人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这是中国人民第一次昂起头来态度明确地在帝国主义国家面前说NO。----取得初步胜利)
问题6:北洋军阀对学生和工人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态度产生不一样的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师过渡:无产阶级中蕴含着无穷的伟大的革命力量,这是与以往民主革命最大的不同。在以往的民主革命中(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大都是在知识分子中进行,而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舞台,并表现出伟大的力量,这使当时先进的中国人的思想经受了一次洗礼,看到了中国真正的革命力量所在,即在于无产阶级。此后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就历史性地落到无产阶级身上,由此开启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一个崭新时代---------新民主主义革命。而五四运动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起点载入史册。
讲练结合二:1、揭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的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中国共产党成立
2、在五四爱国运动中,学生提出的口号与取得的胜利成果基本一致的有( )
①外争国权利 ②内除国贼 ③废除“二十一条” ④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教师过渡:如今,五四烽火早已逝去,但由五四运动而引发的五四运精神则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在许多工地方为五四精神塑像,如青岛五四广场和《五月的风》,是对那场轰轰烈烈的、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永远的缅怀和纪念。
问题7:那么,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工人等所表现的精神是什么?(五四精神:爱国、进步、团结、创新)
问题8:如今,历史的天空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太平盛世下的21世纪的青年又将以怎样的热情去开创未来呢?
(多媒体展示歌曲《光荣啊,共青团》)
(预期效果:弘扬五四运精神,学习时代楷模,勤奋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说明五四运动青节的由来)
教师过渡:五四运动后两年,一群青年中的精英,怀着改造中国的梦想,缔造了年轻的先进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了。
三、中共诞生----焕然一新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情报组、记者组、专家组三个大组,分别负责收集中国共产党成立条件的情报、报道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具体情况、研究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要求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说明本组负责的小课题。
老师随时解决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有共性的问题,统一解决。指导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情报组: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有必要建立坚强的领导核心,党的成立的条件成熟。
(多媒体展示三幅图片:中共一大会址)
记者组:学生模拟报道大会情况(要求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字和图片资料中的时间、地点、代表人物、内容)
教师过渡:这是一次青春的聚会,与会人员平均年龄只有28岁,又是一次改变中国前途命运的聚会,由奋斗目标导入中共二大。为了使奋斗目标更实际,贴近现实和国情,又召开了中共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在以后的革命中,中国共产党总能根据国情的变化,适时调整政策,使自己不断成熟和完善。
专家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了。
(解释“焕然一新”)
原来的革命面貌是什么样的?(失败之后还是失败)。党领导后呢?(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用28年时间完成从林则徐到孙中山近80年都不没有完成的反帝反封建任务,领导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
思考:焕然一新的“新”表现在哪些方面?(从领导阶级、指导思想、革命前途等方面与以往革命比较)
时光荏苒,如今,中国共产党已走过近90年的艰难的风雨历程,那个年幼的政党已日臻成熟,但她依然年轻,焕发出勃勃生机,在刚刚过去的党的十七大上,有2200多名代表代表全国7000多万党员聚集北京,商讨国计民生。谁又能想到在她初创时全国只有50多名党员?
讲练结合三:1、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是……………………( )
A、五四运动 B、辛亥革命 C、中国共产党成立 D、新中国成立
2、与中共一大相比,中共二大最重要的贡献是制定了……………( )
A、以工人运动为中心的任务 B、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C、同中国国民党合作的方针 D、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一起走进20世纪的中国,五四运动像夜空一声惊雷,感动了国人,促进民族觉醒,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又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使我们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今天的学习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呢?拿起自己的笔,请写下自己的青春感言。
(历史留言板:3分钟)
老师也想留下自己的感言:有人说,中国每30年就会有一次巨变,1919年五四运动,揭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中华民族开始觉醒;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当家做了主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崭新时期,中华民族直向强国之路,实现自强。2008年,是我们期待已久的又一个30年,相信并祝福我们的国家插上翅膀,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巩固练习
1、“共争青岛归还,同看贪官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反映的史实是()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护国运动 D、护法运动
2、五四运动后期,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上海,发展成为全国性群众爱国运动。这充分说明了( )
A、上海是最早发生工人罢工的城市。 B、五四爱国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五四爱国运动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D、反帝反封建的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3、“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这是董必武于1961年写的一首怀念战友的诗。诗中的“四十年前会上逢”中的“会”指哪一次会议( )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 C、遵义会议期 D、中共八大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6月,战胜国代表在法国的巴黎召开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也派代表参加了会议,并向大会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要求青岛主权归还等正义要求。但是,由英、法、美等国操纵的和会,不但拒绝了中国的合理要求,而且还无理地将德国强占中国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
材料二:“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请完成:(1)材料二出自哪一次运动?在所有口号中,哪一句口号最能反映这一运动的性质?这一运动有什么历史意义?
(2)材料二反映的这一运动的爆发与材料一有什么关系?在材料一中,中国所受的遭遇说明了什么问题?
(3)对于这场运动的结果,有人认为它达到了目的,取得了初步胜利;也有人认为它没有完成任务,不应过高地评价。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B 2、D 3、A
4.(1)五四运动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2)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是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说明小(弱)国无外交,落后就挨打。 (3)胜利了: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等卖国贼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失败了:没有完全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没有废除“二十一条”,没有收回青岛主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