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8-14 11:09: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设计思路
本节教学内容以历史新课标的精神为指导,在全面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思想基
础上,采用新颖、恰当、易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本课结构明确,主要讲述农业的起源,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古代中国的赋税和徭役制度,并重点介绍了古代的土地制度以及水利事业的发展。此外,教材还通过“知识链接”“学习思考”“资料卡片”等栏目回放,帮助学生理解农业在古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土地问题。教学中,应注意运用这些资料,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比较密切。通过联系生活,学生在学习时可以有更直观的了解,也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因此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但是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还是要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讲解,通过一些相关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理解并记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耕作技术的进步,认识生产力的演进在古代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2)、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明白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分析土地兼并现象存在的根源及其严重危害。
(3)、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中,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和创新,并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答。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农业经济是中华文明的基础,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2)、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3)、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三、教学重点 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四、教学难点 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 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五、教学准备
1、学生的准备:
(1)、学生课前查阅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关于农民土地制度的内容以及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从身边事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兴趣。
(2)、课前学生之间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2、教师的准备:
(1)、指导学生准备相关材料,分工明确。
(2)、制作多媒体课件,认真准备教学设计。
(3)、收集学生课前搜索资料遇到的问题,通过设置问题解决。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新闻资料:在去年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国家已经明确规定:现有的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不变。”这是继取消农业土地税之后惠农的另一项大举措,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关注。
课件投放:在中国古代,统治者非常重视农业,把其看作是立国之本。
农,天下之本也。——汉景帝
无农不稳。——民间俗语
由此可见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引出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农业经济。
【讲授新课】
问题设置一、对于古代的中国,要想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哪个因素最关键呢?
一﹑农业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
1、耕作方式变化: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①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②距今七八千年前:“石器锄耕”(“耜耕”)
③商周:出现青铜农具,但少量使用
④春秋战国:“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A、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B、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
C、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 → 一牛挽犁);
D、唐代发明曲辕犁,耕犁基本定型。
结论:铁犁牛耕影响了中国农业耕作方式几千年。
2、生产工具的革新
①材质:石、木→青铜→铁
②工艺:打制→磨制→冶炼、铸造
③牵引动力:人力→畜力
课堂训练:这是两幅反映古代农业生产情况的画像石,请大家带着问题仔细观察:
请回答:
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样的农业耕作方式?哪种方式更进步?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和农具变革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案:图一是石器锄耕,图二是铁犁牛耕,第二种方式更进步
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产品产量提高;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问题设置二、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是影响农业发展的生产力方面的因素,那么影响古代社会农业而生产的生产关系又是什么呢?它对农业生产起着什么作用呢?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1、奴隶社会(商周):土地国有制(实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
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
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
②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
③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2、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
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
土地。(主体)
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
迫。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问题设置三、由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向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的转变可以说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体现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然而这种历史的进步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也就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带来了这样一个常见的问题(投影),请问这是什么问题?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土地兼并问题。
思考:1、为什么会出现土地兼并问题?(通过材料解答)
井田受之於公,毋得鬻卖。秦商鞅开阡陌,废井田,遂得卖买。又战得甲首者益田
宅,五甲首而隶役五家,兼并之患自此起。民田多者以千亩为畔,无复限制矣。
秦法规定:土地可以自由买卖。
原因是: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②土地买卖的合法性
2、土地兼带来的社会问题非常严重,请问会有什么社会问题。
总结:①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②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3、面对这种问题,请你为统治者想想办法,怎么解决?结果如何?
方案:统治者往往采取“均田”和“限田”的措施。
结果:由于地主阶级是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封建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
地所有制,所以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问题设置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也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农业发展模式,请问这种模式是什么?
三、男耕女织的封建小农经济
1、含义:
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产生的条件: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②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③农民不同程度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问题设置五、这样一种新的生产模式产生后,大家怎么看待它呢?
①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②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积极性 ③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④封建王朝主要财源;
⑤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
①分工简单,生产规模狭小,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
局限性 发展。
②在封建社会后期,小农经济又严重地阻碍着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成为近代中国迟滞不前,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板书设计)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含义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生产工具:石器——青铜器——铁器 小农经济 产生
土地制度:奴隶土地国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 评价
四、重、难点突破
1、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
耕作方式的转变;农用工具的进步;水利工程的兴修;
自然条件的优越;统治者的重视;劳动者辛勤劳动
(2)不利因素:
地主土地所有制;赋税徭役的沉重;社会环境的动荡;自然条件的恶劣
2、根据歌词总结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黄梅戏《天仙配》歌词
(1)组织方式: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2)经营方法:精耕细作,小农户个体经营;封闭性;分散性
(3)主要内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4)经济类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地位: ( 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的比较简表:)
时 期 国别与出处 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
秦朝 10倍或十几倍
6世纪 中国 《齐民要术》 粟:24-200倍 麦:44-200倍
公元前27年-476年 罗马时代 《克洛米拉农书》 4-5倍
13世纪 英国《亨利农书》 3倍
请问:以上图表说明了什么问题?
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4、(08年广东卷)材料: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
项目 数量 备注
收入 粮食 8500 折算为货币后的大致值
支出 赋 田租(上缴实物) 283 同上
算赋和口赋(上缴货币) 406 同上
役 兵役和徭役 2300 除部分兵役必须亲身应役外, 其余可亲身应役或上缴货币代 役,2300钱为代役的货币数量
日常开支 食 4918 据战国比例推算
衣 2732 同上
祭祀等仪式 300 以战国数据为参考
问题 :
(1)计算材料中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的差额?说明了什么?
含有2300钱为代役的货币数量:
8500-283-406-2300-4918-2732-300= -2439
不含2300钱为代役的货币数量:
8500-283-406-4918-2732-300= -139
说明:农民作为劳动者,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生活状况却是最艰难、最困苦的。
(2)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集在一起夜织。结合问题(1)的计算结果,简要分析材料中的西汉农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
①维持基本的家庭生活需要,农妇夜织可以解决全家穿衣问题,并节省在穿衣方面的用钱;
②换取粮食,用农妇夜织的物品换取一定数量的粮食,补充自己家吃饭或上缴实物的不足。
③把农妇夜织的各种织物拿到市场上去销售,卖得货币,缴纳国家的税赋。
5、【拓展思维】
我们今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是不是小农经济?
答案:从生产规模和分户经营看,我们今天的农民依然以小规模的一家一户进行经营和生活;
但其性质又不同于以往的小农经济,今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经济并不是完全封闭的,而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下的小农经济。
【复习巩固】
1、 《国语·晋语》有“宗庙之牺,为田亩之勤”的记载;孔子的学生冉伯牛名耕,司马耕字子牛,由此得出的历史结论确切的是 D
A、孔子有教无类,学生多是贫家子弟 B、孔子非常重视教育学生参加农业劳动
C、春秋人物多取贱名 D、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可能已有牛耕
2、唐代均田制规定:成年男子授口份田八十亩,死后由政府收回,除非地广人稀的地区,不得过限占田。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C
A、当时可能存在着土地国家所有制 B、均田制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C、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平均地权”
D、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土地与劳动者分离的问题
3、有人说:孟姜女的传说反映了政治压迫,白蛇传的故事反映了宗教冲突。小王认为牛郎织女的传说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特点,这主要是指 B
A、农民深受以王母娘娘为代表的统治者的剥削
B、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C、纺织业是最主要的生产部门 D、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占主导地位
4、(2007山东卷)
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B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汉·荀悦《汉纪·武帝纪四》
材料二 汉哀帝时左将军师丹等提出“诸侯王列侯皆得名田国中,列侯在长安、公主名田县道,及关内侯、吏民名田毋过三十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北魏均田制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天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
——《魏书·食货志》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现象,对社会经济有什么消极影响?
(2)为解决材料一反映的问题,材料二中师丹等人提出了什么方案?
(3)材料三又提出什么方案解决这一问题?为什么说这种方案对地主和贵族有利?
(4)上述方案能不能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为什么?
答案:(1)地逐渐并土地,土地高度集中。地权和劳动者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
(2)方案:限制贵族和地主的占田数量。
(3)根据人口由政府分配土地。因为他们可以根据奴婢占田。
(4)不能。因为地主阶级是专制主义王朝的统治基础,他们必然要反对、破坏这种政策。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不是新课,而且是针对选修班上的一节课,所以特点就是容量大,内容深,相对比较难处理。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怎么讲解到位,怎么让学生很好地理解,怎么在考试过程中发挥出来,这是值得我们教学工作者思考和研究的重点。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将教材作为一种资源来利用,似乎谁都明白,但具体到操作层面,却很难做到。在讲完本节内容时,发现学生学习兴趣很高,参与性很强,解决了本课学习中抽象理论不好理解的问题,学生也比较容易地接受了一些理论性较强的问题。但离预期的目的还有一定的差距,究其因还是课后落实的工作做得不够扎实。所以,把预习——上课——复习这三个环节做好既是学生的任务,也是老师的工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