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沪教版三年级上第五单元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数学沪教版三年级上第五单元表格式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10-14 14:5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千米的认识(P49~50)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亲身体验“1千米究竟有多长”,形成对“千米”的量感。 2、从学生熟悉的情景中认识千米。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并能进行相应的换算。
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活动,亲身体验“1千米究竟是多长”,形成对“千米”的量感。
教学难点 从学生熟悉的情景中认识千米。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并能进行相应的换算。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PPT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 环节 目标指向 师生活动 评价 关注点
一、情境引入 1、通过实践活动,亲身体验“1千米究竟是多长”,形成对“千米”的量感。 小朋友们,你们乘车去过高速公路吗?高速公路上旁经常看到有一块路程指示牌,上面写着下一出口100米或200米等,你们看见过吗 今天我们一块去乘车上高速去,好吗 (出示49页情景图) 谁能看着图编一个数学小故事 根据学生回答,用数射线表示。 小结:1000米就是1千米,可用单位km表示。 探究: 小组讨论:1千米有多长?出示校园操场所测量的100米长度的照片 (1)根据图片所示,估从校门到哪里大约100米。 继续估:从校门往外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独立完成) (2)录像验证,从校门往外1千米的路程。(出示嘉定地图看一看) (3)估一估:你走1km大约需要多长时间?(全班分享交流) (4)在脑子里猜测想象一下:在你熟悉的路段中,从哪里到哪里可能是1千米?你是怎么估计1千米的距离?(同桌分享互评,纠错改错) 交流:(1)10个100米。(2)操场环行跑道每圈250米,4圈就是1000米。 感受:到操场走1千米,并用手表记录所用时间。 运用: 在你放学回家的路上,估计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1km 从家到学校大约多少km? 生能看图编出一个数学小故事。 生能举例,说说自己眼中的1千米大约有多长。 3、生能在课后到操场走1千米,感受一下。
二、千米与米之间的单位换算 2、从学生熟悉的情景中认识千米。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并能进行相应的换算。 1、出示38页情景图: 这辆是什么车?图中的起步费10元是什么意思?3公里是多长? 小组讨论并交流:3公里就是3千米。在3千米起之内算起步费10元。3千米以外再按每公里2元计算。 乘出租车要算出正确的价格先得算出正确的路程。 练一练:P38 (1)2km= m 5km= m 11km= m (2)4000m= km 6000m= km 28000m= km 比较:这3题有什么规律?与上面3题有什么不同? (3)你能用几种方法求8 km+1 km = m? 试一试:12 km —6km= m 5000 m—2km= m 小结:一般情况,数字教大的路程数用千米作单位,计算较简便。 生能看懂出租车的计价牌,说出出租车的收费规则。 生能理解:1km=1000m,并据此完成长度换算。 3、生能先进行千米和米的换算,再将两者进行简单的加减。
三、课堂总结 1.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2. 自评这节课的学习情况。
板 书 设 计 千米的认识 1km=1000m 1公里=1km=1000m
作业布置 练习册P66页,关于单位的换算及距离长短的比较
教学反思
课题 千米的认识 (P51页) 课型 复习
教学 目标 1、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以米作单位的路程相加,并复习组合问题。 2、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并能进行相应的换算。
教学重点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以米作单位的路程相加,并复习组合问题。
教学难点 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并能进行相应的换算。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PPT课件
教学 环节 目标指向 师生活动 评价 关注点
一、复习引入 2、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并能进行相应的换算。 提问:1千米大概有多长? 1km=( )m 1、生能快速、正确地回答出:1千米=1000米。
二、情境探究 1、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以米作单位的路程相加,并复习组合问题。 1、出示50页3主题图: (1)、从少年宫到电影院的走法,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案?各需要走多少米? (2)、从电影院到图书馆的走法,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案?各需要走多少米? 学生单独练习后交流,并板书各种走法。 (3)、从少年宫到图书馆的走法,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案?各需要走多少米? 2、小组讨论、交流 3、教师小结:课件(3)并完善板书: 走法1、810 m +700 m +660 m +500 m +790 m =3460 m 走法2、810 m +700 m +660 m +620 m +480 m+200 m=3470 m 走法3、………… 4、想一想:如果坐出租车,每种方案起步价都够吗? 比较:走法1需3460 m与3千米如何比? 比法1、因为3千米=3000 m 3460 m>3000 m ,所以3460 m>3千米。 比法2、3460 m表示3 k m 460 m,用小数表示就是3.460 k m,小数点左边部分3表示3 k m,右边部分460表示460 m。 因为3 .460 k m>3千米,所以起步价不够。 比较时两种方法都可以,可根据题目特点作选择。下面几题按要求完成:39页其他5种方案 集体交流:从少年宫到图书馆的走法,有6种不同的方案。 1、生至少能说出两种:从少年宫到电影院,再到图书馆的不同的走法。 2、生能理解为什么从少年宫到图书馆一共有6种不同的走法。 3、生能通过计算和比较,得出结论:三种走法中哪种走法,起步价就够了。哪种走法,起步价不够。
三、课堂总结 1.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2. 自评这节课的学习情况。
板 书 设 计 千米的认识(二) 走法1、810 m +700 m +660 m +500 m +790 m =3460 m 走法2、810 m +700 m +660 m +620 m +480 m+200 m=3470 m 走法3、…………
作业布置 练习册P67页,千米与米路程相加的实际应用。
教学反思
课题 米与厘米(p52页)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知道1米=100厘米。 2、能进行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重点 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 能进行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PPT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 环节 目标指向 师生活动 评价 关注点
一、情境引入 观察:图中有哪些人?说说他们在干什么?你们测量过自己的身高吗?你的身高是多少? 小胖班级正在测量身高。 (1)你知道“1米30”表示多少吗? ①小组讨论 ②组织交流 (2)出示:复习时的“小丁丁身高137(厘米)”和上题的“小胖身高1米30厘米”。 比较小胖和小丁丁谁高? (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1、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体育老师报的“1米30”就是“1米30厘米”。
二、进行米和厘米的换算 1、知道1米=100厘米。 2、能进行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 尝试:以厘米形式写出自己的身高,并说说具体含义。同桌交流。 我们来写小巧、小亚、小丁丁的身高: 完成书本P52页 练一练 165 cm=( )m( )cm、180cm=( )m( )cm 1m65cm=( )cm 4、填〈 、 〉或 = 3m18cm○319m 1km ○195m 4m3cm ○ 403cm 5、下列长度到5米还缺多少厘米? 4m 380cm 101cm 4m50cm 下列长度到1km还缺多少米? 220m 500m 889m 6、游戏:猜猜我的身高是多少? 方法:8人以上一组为单位。一人出列,其余写。比比看谁猜得最接近? 根据1米=100厘米,学生能将米和厘米进行换算,知道“1米30厘米”就是130厘米。 生能先将单位化成一致,再比较出大小。 能说出各项长度分别离1千米,还缺多少米。
三、课堂总结 1.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2. 自评这节课的学习情况。
板 书 设 计 米和厘米 1米=100厘米 1米30厘米=130厘米
作业布置 练习册P68页,适合单位的选择与长度的比较。
教学反思
课题 分米的认识 (第53页)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建立1分米的量感。 2、知道1分米=10厘米。 3、能根据具体的对象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 4、对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进行复习整理。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建立1分米的量感。
教学难点 知道1分米=10厘米。
评价关注点 学习兴趣:活动兴趣;学习习惯:听说习惯、操作习惯 ;学业成果:概念理解、简单应用。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PPT课件,厘米尺
教学 环节 目标指向 师生活动 评价 关注点
一、复习引入 4、对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进行复习整理。 1、大家认识哪些长度单位?用字母怎么来表示? 2、举例说出1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你能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书53页 3、将这些长度单位从大到小排列 cm  mm  m 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1、生能回顾cm、mm、  m之间的大小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量感。
二、学习分米 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建立1分米的量感。 2、知道1分米=10厘米。 探究(一) 用学生尺或米尺量自己的课桌宽是多少? 你感觉用一个多长的长度单位量课桌的宽比较合适? 分米--用字母dm表示 1分米大约有多长呢? (1)找到尺上的1分米。(独立操作) (2)用手比一比1分米。(同桌互评,纠错改错) (3)纸上画一画1分米。(独立完成) (4)交流身边1分米的物品。(集体交流) (5)观察尺上的刻度,说出1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1分米里面有10个1厘米 1分米=10厘米 通过实际操作,生能感受学习“分米”的必要性。 2、生能理解“1分米=10厘米”,并能在自己的刻度尺上比划出1分米(也就是10厘米)的长度,建立起对“1分米”的量感。
三、复习整理长度单位 4、对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进行复习整理。 探究(二) 1、合作整理,这些长度单位之间还存在哪些关系呢? km m  dm  cm  mm 1km=1000m 1m=10dm=100cm 1dm=10cm 1cm=10mm 从米、分米、厘米、毫米他们之间相邻的进率都是10。 中间相隔一个单位进率是100。 只有千米、米之间进率是1000 2、手指游戏 手指兄弟亲又亲,大哥挂帅高高站,二哥是首我是尾,我是小弟表毫米,米到毫米记得牢,手指叉开表进率,相等空间代表10,大哥二哥有秘密,感情特深1000记。 生能将分米(dm)整合到长度单位中,并进行大小排序。 通过板书,生能自主发现:米、分米、厘米、毫米它们之间相邻的进率都是10。
四、练习巩固 3、能根据具体的对象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 (1)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把米尺的长是1( )  蜡笔长6( ) 一把米尺的长是10( )  跳绳长2( ) 一把米尺的长是100( ) 钢笔长14( ) 小明的身高是140( ) 课桌高7( ) 粉笔长75( ) 一块橡皮厚12( ) 教室的门高约是2( )宽约11( ) 旗杆高9( ) (2)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2、一张床长5分米 ( )
3、小明高14分米 (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 (3)30毫米=( )分米 2米=( )厘米 5分米=( )厘米=( )毫米
40毫米=( )厘米=( )分米 1、生能在( )里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 2、生能正确判断,并说明理由。 3、生能正确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
五、课堂总结 1.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2. 自评这节课的学习情况。
板 书 设 计 分米的认识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作业布置 练习册P69、70页,长度的计算与距离长短的比较。
教学反思
课题 轴对称图形 (第1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初步理解轴对称的概念,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在画、折、剪等自主探索的活动中培养观察、表达、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同时进一步增强探索意识和合作精神。 3、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感知、认识、欣赏、制作轴对称图形,渗透美育,感悟数学的美。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按对称轴将轴对称图形画完整。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教具:多媒体课件、剪刀、彩纸。 学具:图片、剪刀、彩纸。
教学 环节 目标指向 师生活动 评价 关注点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初步理解轴对称的概念,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1、小游戏: 师:今天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老师这里有一些图形只能看到一半,你能不能猜出来它原来是什么?(出示下列图案的一半,随着学生的回答逐一显示整个图形) 师: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 2、师:它们的两边真的都是一样的吗?我们来动手折一折。 师:你发现了什么? 师:对折以后,图形左右或上下两边完全合在一起,我们把这叫作“完全重合”。 3、揭示课题:像这样沿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叫作“轴对称图形”。 师:你认识“轴”这个字吗? 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手中的图形是什么图形? 通过观察,生能发现:有些图形对折以后,图形的左右或者上下两边完全重合。 2、生能理解: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二、自主探究,体验新知 初步理解轴对称的概念,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1、想一想:如果沿着其他的线折两边会不会完全重合? 师:所以只有沿着这条折痕对折,两侧的图形才能够完全重合,你知道这条特殊的线的名字吗? 板书:对称轴 (齐读) 2、介绍生活中的“轴”。 出示汽车模型上的两个轮胎中间的“轴”。 3、师:你能画出手中的图形(游戏中的图形)的对称轴吗? 学生画完后交流并展示。 出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找找它的对称轴在哪里? 师:看,我们的许多汉字都是“轴对称图形”,像“中、品、田”等,还有数字“8、0”也是。 5、判断下面图中的线是不是对称轴?为什么? 出示最后的图片,想一想怎样画线,才是对称轴?你能画几条? 6、师:大家一起来试一试,看书第51页第5题:是对称轴的打勾,不是的打叉。 师:为什么茶壶上的红线不是对称轴呢? 生:左边是壶嘴,右边是壶柄,两边不一样。 出示一个茶壶,请4个小朋友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它,其他同学猜一猜哪个小朋友看到的茶壶是轴对称图形,哪个小朋友看到的不是 师:是呀,不同的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发现。 7、师:接下来,请小朋友一起来帮忙看一看,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 和小组里的伙伴们一起商量商量。 下列图形对折后两边是否完全重合? (1)折一折,判断对折后两边是否完全重合。(先独立操作,再组内交流) (2)想一想,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什么图形?(集体交流) (3)探一探: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哪里?(自主思考,互动交流) (4)反思:从别人的思考中你获得哪些启示? 1、生能理解“对称轴”的含义,并能画出手中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生能正确判断出图中的线是不是对称轴,并说明理由。 生能正确完成书本P55页上的练习,交流汇报。 在别人发言时,能注意倾听和补充。
三、巩固练习 1、初步理解轴对称的概念,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小组操作讨论: 师:这4个图形大家认识吗?它们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如果是的,画出它的对称轴,并想一想,你最多能画几条? 画完后,在小组里一起交流一下。 1、生能回答:四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的话,能画出几条对称轴。
四、课堂总结 1.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2. 自评这节课的学习情况。
板 书 设 计 轴对称图形 有时,对称轴不止1条
作业设计 练习册P71,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反思
课题 轴对称图形 ( 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进一步理解轴对称的概念,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在画、折、剪等自主探索的活动中培养观察、表达、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同时进一步增强探索意识和合作精神。 3、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感知、认识、欣赏、制作轴对称图形,渗透美育,感悟数学的美。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按对称轴将轴对称图形画完整。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教具:多媒体课件、剪刀、彩纸。 学具:图片、剪刀、彩纸。
教学 环节 目标指向 师生活动 评价 关注点
一、创设情境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轴对称图形,谁来说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2、老师收集了一些轴对称图形的图片,一起来欣赏。 (多媒体演示生活中有代表性的轴对称图形:蜻蜓、老鹰、雄伟的教堂、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嘉定孔庙、法华塔、泰姬陵。) 师:许多的昆虫和鸟类都是轴对称图形,可以帮助它们保持平衡。 生能理解: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三、新授 1、初步理解轴对称的概念,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小组操作讨论: 师:这4个图形大家认识吗?它们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如果是的,画出它的对称轴,并想一想,你最多能画几条? 画完后,在小组里一起交流一下。 1、生能回答:四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的话,能画出几条对称轴。
三、动手操作、制作轴对称图形 在画、折、剪等自主探索的活动中培养观察、表达、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同时进一步增强探索意识和合作精神。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感知、认识、欣赏、制作轴对称图形,渗透美育,感悟数学的美。 师:生活中,书本上有那么多的轴对称图形,你有没有办法很快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 1、学生拿出纸来尝试。 2、师:说说你是怎么很快的剪出轴对称图形的? 生:先把纸对折起来,再画出图形的一半,减下来,然后展开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了。 3、展示交流。 1、在教师的指导下,生能用剪刀、画笔和彩纸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感受轴对称之美。(注意安全)
五、课堂总结 1.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2. 自评这节课的学习情况。
板 书 设 计 轴对称图形 你还能剪出哪些轴对称图形?
作业布置 练习册P72页,剪轴对称图形
教学反思
课题 三角形的分类(按边分) (P56-59)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认识三角形。 2、会将三角形按照边的特点进行分类。 3、通过折叠探索等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找出对称轴。
教学重点 会将三角形按照边的特点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通过折叠探索等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评价关注点 学习兴趣:活动兴趣;学习习惯:听说习惯、操作习惯 ;学业成果:概念理解、简单应用。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学具小棒,三角形纸、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 环节 目标指向 师生活动 评价 关注点
一、新课 引入 欣赏各种三角形建筑物。 问:这些建筑物中有什么共同的形状? (三角形) 今天我们就来学学和三角形有关的知识。 揭示课题——三角形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认识三角形。 2、会将三角形按照边的特点进行分类。 用小棒搭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独立操作) 除了按角分,这些三角形还能按其它标准分一分类吗?(同桌合作,集体交流) 整理回顾,评价自己分类情况。 用分别为12cm、10cm、8cm、6cm的学具小棒搭配各种各样的三角形。 例如:12cm、10cm、8cm 8cm、8cm、12cm 问:如果用12cm、6cm、6cm的小棒可不可以做三角形?为什么? (不行,因为两边之和要大于第三边) 小胖、小巧、小亚也做了很多三角形。 找找你喜欢的三角形,它有什么特点? 试着给它们分分类?并说说你是怎么分的?(说出编号) 两条边一样长:1、8、11、12、13 三条边一样长:2、4、7、10 三条边都不一样长:3、5、6、9 总结: 定义: (1)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 (2)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 形,也叫正三角形。 看图辨认等腰、等边三角形。 在动手操作中,生能体会:不是所有的边都能围成三角形,必须要满足:“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条件。 生能按照边的特点将书本P57页上的三角形分成三类。 3、生能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含义。
三、折一折、画一画 3、通过折叠探索等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找出对称轴。 折一折、发现了什么? 等腰三角形:折一折,两半重合。 等边三角形:折三次,两半都重合。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画出对称轴。 画:沿折痕画 1)等腰三角形 一条对称轴 2)等边三角形……三条对称轴 1、生能认出等腰三角形的腰、底边、顶角、底角。 2、通过对折,生能体会: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且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对三角形的认识又多了哪些收获?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说说生活中你看到过哪些等边、等腰三角形? 1、生能理解: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板 书 设 计 三角形的分类(按边分) 等腰三角形 两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 三条对称轴
作业设计 练习册P73,74页,根据特点,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边,等腰三角形,填写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反思
课题 三角形的分类(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通过折叠活动,进一步发现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2、通过不同形式的操作活动,学生的操作、探究和应用等能力得到提高; 3、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部分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PPT
教学 环节 评价 关注点
一、新课 引入 1、师:昨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通过昨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知识呢? 你能说说三角形按边的特征应该怎样进行分类呢? 2、 师:今天我们进行学习三角形。 (出示课题: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1、通过折叠活动,进一步发现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2、通过不同形式的操作活动,学生的操作、探究和应用等能力得到提高; 3、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探究一:探索三角形的某些特征 1、出示: 师:你能把这些三角形按边的特征进行分类吗? 学生动手分类,汇报交流 2、 问:你为什么确定这些是等腰三角形呢?你有什么方法验证吗? 得到:可以用折的方法来验证。 请学生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等腰三角形:折一折,两半叠合。) 问:那等边三角形形是不是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验证呢?大家再动手试一试。 (等边三角形:折三次,两半都叠合。) 在动手操作中,生能体会:不是所有的边都能围成三角形,必须要满足:“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条件。 生能按照边的特点将书本P57页上的三角形分成三类。 3、生能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含义。
问:既然对折后能完全重合,所以它们都是什么图形? (轴对称图形。) 等腰三角形 一条对称轴 (除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三条对称轴 2、指导画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对称轴 师:请你们画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所有的对称轴。完成59页的第2题。 在画的时候,用尺量一量长度,取一半点一点,再将顶点与取的点连线。 探究三:认识等腰直角三角形 问:根据我们刚才的分类,②⑦不但是直角三角形,也是等边三角形。那这样的三角形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等腰直角三角形。) 师:对!一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就叫做等腰直角三角形。 (学生还有可能回答:有一些三角形不但是等腰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或锐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2、出示:2个大小不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观察它们一样吗? 得出等腰直角三角形形状都相同,但是大小可以不同。 3、动手画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1、通过讨论,探究,生能画出等腰,等边三角形的所有对称轴
三、巩固练习 1、通过折叠活动,进一步发现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练习一:判断下列说法正确吗? (1)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 (2)等腰三角形两条边相等,两个底角相等。( ) (3)等边三角形的三条对称轴交于同一点。( ) 练习二:拓展思考 如何在一张长方形的纸上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 能独立完成练习
四、课堂总结 1、生能理解: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板 书 设 计 三角形的分类(按边分) 等腰三角形 两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 三条对称轴 等腰直角三角形 既是等腰三角形又是等边三角形
作业步骤 练习册P75,数组合图形中一共有几个三角形,几条对称轴。
课题 面积( 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理解“面积”的含义: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含义: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教学难点 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PPT课件、透明方格纸。
教学 环节 目标指向 师生活动 评价 关注点
一、问题引入 出示:“长度”——什么是长度?你对长度掌握了哪些知识? 出示:“重量”——什么是重量?你对重量有掌握了哪些知识? 出示:“面积”——什么是面积呢?你对面积有什么了解? 板书:面积 面的大小 ——你想提什么问题? (
问题:
什么是面积?
用处?
量?
单位?
) 1、生能对“面积”至少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二、探究问题,在活动中体验过程 1、理解“面积”的含义: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1、出示:下列图形你认为哪个大、哪个小?(准备教具、每组学生一套学具) (学生分组边比较边讨论)——交流结果。 板书:看——观察 重叠 你们比的大小,是指的什么?——面的大小 2、周围的物体有面吗?——议一议、说一说、摸一摸。 书本、桌子——的面 圆柱体、球体——表面 (
物体表面
平面图形
面的大小
面积
)3、现在你认为什么叫面积?——物体表面、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用“面积”表达:学具中四个图形,什么的面积比什么的面积大? —根据教室里的物体说一说。 5 通过“摸一摸”等活动,生能理解“面积”的含义: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面的大小就是面积。
三、练习巩固 1、理解“面积”的含义: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哪个省的面积大?(出示下图) 生能用肉眼观察法,直接比较出四个省份的面积大小。
四、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面积。 2、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可以课后自己去探索。
板 书 设 计 面 积
作业设计 数学练习册p76第一大题
教学反思
课题 面积( 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
教学难点 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PPT课件、透明方格纸。
教学 环节 目标指向 师生活动 评价 关注点
一、问题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师:什么是面积? 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探究问题,在活动中体验过程 1、理解“面积”的含义: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学会用方格的多少来表示面积。 议一议:这三组图形分别用什么方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做一做:同桌合作,选择合适的方法或工具进行比较。 写一写:( )图形的面积大。 集体交流,归纳方法。 生能想到:在肉眼观察法和重叠法都不能用的时候,还能用数方格的办法来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 通过辨析,生能明白:在使用数方格的办法时,方格的大小必须统一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 2、学会用方格的多少来表示面积。 1、练一练:书上的图形,数一数再比一比。(碰到问题,小组讨论解决) 1、生能想到用“割”、“补”、“移”等方法来求出不规则图形的方格数。
交流数的好方法。——得出的启示:可以用拼合的方法。 2、没有方格子怎办?——可以用透明格子纸量一量。 用方格子量一量身边的小物品,面积大约 是几格?——橡皮、刀片、手指甲、手指面等。 2、生用手中的学具:透明方格纸来量一量身边小物品的面积,并交流。
四、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面积。 2、面积大小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量呢?——统一大小的小方格。 3、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面积单位有哪些? 可以课后自己去探索。
板 书 设 计 面 积
作业布置 1、 2、数学练习册p76,77利用方格,比较图形的面积大小
教学反思
课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用厘米方格来表示图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 用厘米方格来表示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用厘米方格来表示图形的面积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PPT课件,厘米方格纸
教学 环节 目标指向 师生活动 评价 关注点
复习旧知 用厘米方格来表示图形的面积。 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 问:哪个面积大?怎么比较,你有什么好方法? 答:用方格纸放到长方形和正方形上去, 看一看,谁占的格子多,谁就大。 引题,今天我们继续用方格纸来解决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问题。 看看小胖和小丁丁喜欢怎样的方格纸?(厘米方格纸) 出示小丁丁分解的长方形和小胖分解的正方形。 1、生能通过使用透明方格纸比较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大小。
二、探究新知 用厘米方格来表示图形的面积。 观察厘米方格纸,问:一格边长为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用尺,由名称得知……) cm是我们所学的长度单位厘米的缩写,猜猜cm2是什么单位的缩写?(平方厘米) 哪些东西大约是在1 cm2?(如食指面积、1小厘米方格……)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 1小格为1cm2 给长方形标上长和宽,分别求出长为5cm,宽为3cm(用尺或方格纸求) 求出正方形边长为4cm 生能理解: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建立起对平方厘米的量感。
三、练习巩固 用厘米方格来表示图形的面积。 完成书本P62页,交流汇报。 1、生能正确完成书本P62页的练习,并汇报。
四、课堂总结 1.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2. 自评这节课的学习情况。
板 书 设 计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 1c㎡
作业布置 练习册P78第一大题,关于1c㎡的大小感知。
教学反思
课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探索与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 2、用厘米方格来表示图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 探索与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难点 探索与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PPT课件,厘米方格纸
教学 环节 目标指向 师生活动 评价 关注点
一、复习旧知 1、探索与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1、生能通过使用透明方格纸比较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大小。
二、探究新知 1、探索与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 2、用厘米方格来表示图形的面积。 师:除了用方格纸来求面积,还可有另一种更简单的方法? 长方形面积=长×宽=5cm×3cm=15cm2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4cm×4cm=16cm2 数小正方形的个数的方法测量长方形的面积。 b.探一探:图形边长与面积有什么关系? c.说一说:你是怎么考虑和记录的,发现了什么规律? d.想一想:从别人的思考中你获得哪些启示? 生能理解: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建立起对平方厘米的量感。 2、通过讨论,生能自主想到:不用再一格一格地数,只要用长×宽就可以得到长方形的面积。
三、练习巩固 1、探索与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 完成书本P63页,交流汇报。 1、生能正确完成书本P63页的练习,并汇报。
四、课堂总结 1.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2. 自评这节课的学习情况。
板 书 设 计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 长方形:长×宽 正方形:边长×边长
作业设计 练习册P78,第二大题,79页,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反思
课题 平方米 (P64)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认识1平方米(m2),建立对1平方米的量感。 2、会用平方米来表示较大图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 认识单位平方米。初步建立1平方米的量感。
教学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PPT课件,米尺。
教学 环节 目标指向 师生活动 评价 关注点
一、复习引入 1、认识1平方米(m2),建立对1平方米的量感。 复习旧知:用上堂课所学知识(平方厘米)来求练习纸上各正方形、长方形面积。 2、出示一张1平方米的纸,谁来试求一下它的面积是多少? 小组在1平方米的纸上讨论。 那现在请几个小朋友上来站站,看看能站几个?(构建平方米的概念) 昨天我们学了1平方厘米的概念和一个食指头差不多大,那今天的1平方米上却能站上那么多的小朋友,原来他比1平方厘米要大很多。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大家伙——1平方米的有关知识,引题 板书平方米和缩写“m2” 1、生能理解: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建立对平方米的量感。
二、探究新知 2、会用平方米来表示较大图形的面积。 谁来求求看黑板有几平方米?用什么方法来求? 用1平方米的纸板来测量,怎样的测量方法才是正确的?(应从黑板角开始测量) 拿出米尺或卷尺,问:是否可以用它们来求面积? 测量出黑板的长和宽,长×宽=?m2 原来不用1平方米的纸板也可以来求较大图形的面积。只要知道长和宽。 1、在活动中,生能感悟:不用用1平方米的纸板一一去铺,只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就可以求出面积了。
三、练习巩固 2、会用平方米来表示较大图形的面积。 完成书本P64页: 小丁丁他们用课余时间去测量了学校沙坑、花圃、车库的一些数据,你能用这些数据来求面积吗? 方法一:可先计算图形占几个平方米方格,然后放上单位。 方法二:直接通过长与宽求出面积。 1、生能正确完成书本P64页的练习,并汇报。(注意平方米的书写格式)
四、课堂总结 1.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2. 自评这节课的学习情况。
板 书 设 计 平方米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1平方米记作1m2
作业布置 练习册P80页,平方米的感知及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单位为平方米)
教学反思
课题 图形的拼嵌(第一课时)P76、77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初步认识正多边形。 经历从观察实物到抽象出图形的过程;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并初步掌握正多边形的共同特征。 在认识图形中感受数学的美。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正多边形
教学难点 认识并掌握正多边形的一些特征
评价关注点 学习兴趣:活动兴趣;学习习惯:听说习惯、操作习惯 ;学业成果:简单应用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PPT课件
教学 环节 目标指向 师生活动 评价 关注点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初步认识正多边形。 1.提问: 师:小朋友,你们都会画画,也欣赏过画,是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小胖画的画,想请大家一起来欣赏。大家想不想看啊? 不过,这幅画和我们平时看到的画有些不同,到底有什么不同,待会儿请看了画以后告诉我。 出示:《我和小巧》 学生交流。 师:对呀,这幅画是由许多不同的图形组成的。那在这幅画中你认识哪些图形,谁能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认识的图形的特点?在以前课上学习时,你们是通过哪些办法知道这些特点的? 板:折一折 量一量 师:这些图形大家都已经认识了,可是在图形家族里还有好多成员呢,你还知道哪些图形? 学生交流。 师:你们知道得还真多,今天唐老师带来了图形家族中的三个新伙伴,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 揭示课题:我们来认识图形 出示: 师:认识它们吗? 学生交流。 1.能初步感知正多边形。
二、探究新知 经历从观察实物到抽象出图形的过程;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并初步掌握正多边形的共同特征。 1、师:接下来就请大家用认识图形的好方法,通过“折一折 量一量 ”来探究这三个新伙伴有什么特点,好吗?请你们小组合作,把探究的结果填写在表格里。 学生活动,师巡视。 学生反馈交流。 2、找图形。 出示地毯图。 师:这里有一块地毯,上面有许多美丽的图案,请大家找找地毯中有没有你认识的图形? 学生交流。 出示p64最后一幅图。 师:这个图案,地毯中能找到吗? 学生找到后用彩笔勾出来。 3. 拼图。 师:小朋友的眼力真不错。其实在我们生活中,用各种图形拼成的图案还有很多。瞧,小丁丁家的地砖图案就是由各种图形拼成的。观察一下,它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分析一下它们是怎么排列的?请你动手尝试拼一拼。 学生反馈。 师:小朋友拼得好极了。谁能把拼地砖的方法再来说一说? 学生小结。 师:拼地砖时,先用眼睛观察一下图案中有哪些图形,然后动动脑筋分析它们是怎么排列的,最后动手拼一拼。 板: 观察 分析 操作 师:刚才拼了小丁丁家的地砖,现在我们再来拼一拼小胖家的地砖,看谁拼得又快又好。 学生动手独立拼一拼,后反馈。 能说出多边形的共同特征。 能发现地毯中的多边形,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拓展深化 在认识图形中感受数学的美。 师:小朋友,你们的手可真巧。接下来请你们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同桌合作,用各种图形去拼一幅你喜欢的图画,行吗? 学生活动,把完成的图画贴在铅画纸上。 学生交流展示。说说用什么图形拼成了什么? 1.能拼出完整的图形。
四、课堂总结 1.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2. 自评这节课的学习情况。
板 书 设 计 图形的拼嵌
作业布置 练习册p90填写各种图形的特征
教学反思
课题 图形的拼嵌(第二课时) 课型 练习
教学 目标 1、认识正多边形。 2、在认识图形中感受数学的美。
教学重点 认识正多边形
教学难点 认识并掌握正多边形的一些特征
评价关注点 学习兴趣:活动兴趣;学习习惯:听说习惯 ;学业成果:简单应用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PPT课件
教学 环节 目标指向 师生活动 评价 关注点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认识正多边形。 说出下列各个图形的名称。 上面图形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请画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 222 1.能初步感知正多边形。
二、巩固练习 在认识图形中感受数学的美 下面是小丁丁未完成的图案,你能接着完成这幅图案吗? 填空 (1)三块边长是5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厘米,宽 ( )厘米,面积是( ) 2)用6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能拼成( )种不同的长方形。 (3)把一个边长为6分米的正方形,平分成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每个正方形的边 长是( ),面积是( ) 1.能借助图形完成稍有变化的填空题。
三、拓展深化 在认识图形中感受数学的美 小亚家客厅长60分米、宽40分米,地面上铺大小为400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地砖,至少需要准备多少块这样的地砖? 家长会前老师打算在一块长3米、宽1米的长方形版面上展示学生的美术作品,如果每张美术作品长25厘米、宽20厘米.那么老师最多可以选几位同学(每位同学最多选一张)的作品进行展出?(作品不能重叠) 1.能合理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四、课堂总结 1.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2. 自评这节课的学习情况。
板 书 设 计 图形的拼嵌
作业布置 练习册p91, 填写各种图形的特征
教学反思
课题 他们有多大(一课时)P78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能正确用方格数表示面积,求长方形的面积。 寻找合理的割补的方法,找出所需的相应的尺寸,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创造思维。
教学重点 寻找合理的割补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找出所需的相应的尺寸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PPT课件,方格纸
教学 环节 目标指向 师生活动 评价 关注点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通过各种图形的演示与播放,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图形是丰富多彩的,打破思维惯势。 1、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美丽的图形(多媒体演示各种规则和不规则的物体形状), 最后定格在A、B、C三种不同形状的图形,说说它们的区别? 2、你能算出它们有多大吗?出示课题:它们有多大 1.能初步感知生活中的面积。
二、复习旧知,练习巩固 能正确用方格数表示面积,求长方形的面积。 1、出示图形A
1cm 提问:你知道它的面积有多大吗?(图形A占20格,面积20cm2 你是怎样知道的?用什么方法可以计算?(数格子的方法) 2、小组讨论:如果没有方格纸怎么算它的面积? (用直尺测量出它的长和宽,再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板书算式:5×4或4×5 1.能正确计算出图形的面积。
三、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寻找合理的割补的方法,找出所需的相应的尺寸,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创造思维。 1、同时出示图形B和图形C,请学生猜一猜:哪个图形大,哪个图形小? 让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暂时不揭示答案。 2、为什么你这样认为,请小组合作动手验证一下。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3、多媒体课件出示图形B
提问:图形B占( )格,面积( )cm2 提问:这是什么图形,有办法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吗? 汇报各种计算的方法:5×4-4 2×5+3+3 2×3+2+2+3+3 4×3+2+2…… 演示学生介绍的方法,并板书算式。 多媒体课件出示图形C
提问:图形C占( )格,面积( )cm2 提问:这也是个不规则图形,你有什么好办法求出它的面积吗? 交流:4×5-3 4×2+2×1+3×2+1 4×4+1…… 演示生介绍的方法,并板书算式。 5、现在可以知道图形B和图形C谁大谁小吗?揭示答案。 6、小结:求图形的面积可以数方格数,也可以用面积公式算,对于不规则的图形还可以对图形进行割补后再算。 1.能用合适的方法计算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四、课堂总结 1.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2. 自评这节课的学习情况。
板 书 设 计 它们有多大
作业布置 数学练习册P92,93,数方格纸中的图形有多大面积
教学反思
课题 计算小胖家的面积(一课时)P79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逐步增加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PPT课件
教学 环节 目标指向 师生活动 评价 关注点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师:前一阶段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一些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并把这些知识作一个系统地复习与整理。(板书课题:面积计算) 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性
二、回顾知识、整理知识 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逐步增加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1、师:面积这一单元,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生:什么是面积 师板书: 面积概念: 生口说: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面积单位:平方米 平方厘米 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 板书 m2 cm2 师:什么是1平方米、1平方厘米?1平方米、1平方厘米大约有多大? 生口答: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米大约教室北窗4块玻璃的大小,1平方厘米大约指甲面的大小。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或宽×长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小结:要求长方形面积就必须知道长与宽.求正方形面积必须知道边长. 2、师:你们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学习习惯 听说习惯
三、基础练习 在认识图形中感受数学的美。 1、师:接下来,要运用这些知识进行闯关大行动!请看第一关:(投影出示)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1)我国“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长8.86( ) 问:米是什么单位,除了米,我们还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生口说:千米、分米、厘米、毫米 (2)一张邮票的面积约6 ( ) (3)黑板面的大小是4( ) (4)小胖的身高约140 ( ) (5)客厅地面长6( ),宽5( ),面积是30( ) 2、师:恭喜你通过此关,进入第二关,你能你能迅速算出来呢?投影出示: 图形长宽面积长方形10cm3cm9dm72dm29m36 m2正方形边长面积8m25cm2
问:长:8 dm;宽4 m;边长:5cm是怎么算出来的? 小结:你觉得在做这类题时,应注意什么问题?(不要忘记写单位名称) 3、完成数学书79页。 能完成简单的应用。
四、综合练习 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1、师:你们真聪明,第一关和第二关都被你们闯过了!闯第三关有没有信心? 我们用手势来表示。 判断: (1)表示教室地面的大小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比较合适。( ) (2)一个长8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面积是32厘米。( ) (3)有一块正方形的桌布,边长9分米,它的面积是81.( ) (4)一个长方形长4m,宽500cm,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000m2.( ) 师:真棒!第三关又被你们闯过了,要不要继续往下闯?请看…… 简单运用
五、联系生活,综合运用 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1)吴老师买了一张长方形餐桌,桌面长14分米、宽9分米,想在桌面配上一块与桌面一样大的玻璃,你能帮老师计算一下,需要配多大的玻璃吗? (2) 小丁丁收到同学送的一张新年贺卡,贺卡面长20cm,宽比长少7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剪纸游戏:每人桌上准备一张长是13厘米,宽9厘米的长方形纸张.游戏规则是用这张纸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谁剪的最快就是冠军.请冠军说说剪出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听说习惯 简单运用
六、全课小结 师: 通过今天的复习与整理,你有什么收获?在应用这些知识时,要注意些什么
板 书 设 计 计算小胖家的面积 图形长宽面积长方形10cm3cm9dm72dm29m36 m2正方形边长面积8m25cm2
作业布置 练习册P94,95,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反思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