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6.1《 记念刘和珍君》课件(6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6.1《 记念刘和珍君》课件(60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14 21:49: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0张PPT)
记念刘和珍君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你不知道的
鲁迅的
一些趣事!
1、鲁迅是一个不太讲究穿着的人。他爱穿长袍,相对他瘦弱的身材来说,似乎袍子比西装合适。但他确实是太不修边幅了一点,经常穿着长衫在灰尘中行走,感觉竟有点像他笔下的落魄人物孔乙己,于是便闹出了笑话;在电梯里经常被认为是可疑人物;许多人见了他以为是有幸发现了鸦片鬼;有时去买药,竟然连药房里小伙计都鄙视他;走在大街上的时候甚至常被警察搜身……
2、鲁迅的胡子很有个性,从日本留学回来那几年,他的胡子是日本式的——两头往上翘,看起来很滑稽,被周围的人嘲弄,说他是崇洋媚外。鲁迅烦扰的不行,干脆把胡子修剪成隶书的“一”字,竟然从此平安无事。
3、看过鲁迅年轻时的照片,觉得并不是很帅,但是鲁迅对自己却信心有加,一次英国作家萧伯纳见到他说:“都说你是中国的高尔基,但我觉得你比高尔基漂亮。”听了这样的溢美之言,鲁迅不但没有谦卑之词,还竟然说:“我老了会更漂亮!”
4、广州一些进步青年创办“南中国”文学社,怕刊物第一期销路不好,希望鲁迅给创刊号撰稿。鲁迅风趣而又严肃地说:“要刊物销路好很容易,你们可以写文章骂我,骂我的刊物也是销路好的。”
5.戏弄特务
  有一次,鲁迅在上海的街头蹓跶,身后总跟着一小特务盯梢。当然这对鲁迅来说是常有的事。鲁迅故意将他当成乞丐,坦然地转过身去递过一块银元:“买饭吃吧。”
6.烟罐驱猫    
鲁迅晚年来到上海专事写作,50多岁仍然童心未泯。一次,夜静更深鲁迅在写作,外面的猫不停地叫,屡屡打断他写作的思路,鲁迅随即拿起手边的五十支装铁皮的香烟罐,对着可恶的猫一一发射。  
7.标点的稿费
  大家知道:标点符号虽然其貌不扬,但在文章中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呢。可当年的出版界对标点符号不重视,在支付稿费时,往往把它从字数中扣除,不给稿费。一次,鲁迅应约为某出版社撰写书稿,由于事先探知该出版社不支付标点符号的稿费,因此他的书稿通篇没有一个标点符号.
编辑看了书稿后,以“难以断句”为由,回信要求鲁迅加上标点符号。鲁迅回复:“既要作者加标点符号分出段落、章节,可见标点还是必不可少的。既然如此,标点也得算字数。”那家出版社没办法,只好采纳鲁迅的意见,标点符号也折算字数支付稿费了。
8.鲁迅爱书故事
在鲁迅博物馆里陈列着一盒修书工具,那是一些简单的画线仪器、几根钢针、一团丝线、几块砂纸以及两块磨书用的石头。鲁迅就是用这些极其平常的东西,使他珍藏着的一万多册图书历久常新,没有一册书里有污损、破散的情况。
鲁迅先生一向乐意把书借给别人看,特别是青年学生,但是归还时,如果上面有了破边卷角等损坏的情况,他会不高兴的。对于那种不爱护书的借阅者,鲁迅宁愿把书送给他,也不忍看到那本被 “蹂躏过的原书再转回来。”鲁迅先生时常把一些好书主动寄赠给渴求知识的人,每当把书送出去时,总是非常仔细地包扎好。鲁迅先生爱护书籍的故事至今还在广为流传。
9. 鲁迅先生先学矿路,再学医学,最后弃医从文,可谓“半路出家”了。然而鲁迅一登上文坛,就写出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于是就有人称赞鲁迅是“天才”了。鲁迅先生却感慨地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的。”
是啊,例如鲁迅先生在写作《阿Q正传》时,写到阿Q赌钱一段写不下去了,因为他是从不赌钱的。先生废寝忘食,冥思苦想,可始终写不出令自己满意的场景来。于是他又抽出时间,请一个名叫王鹤照的工人来表演赌钱的情景。王鹤照对绍兴戏的摊牌九极为熟悉,在手舞足蹈的表演中,他还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咳,开啦里格……天门啦,角回啦,人和天宝在哪里啦……啥人的铜钱拿过来咧……”鲁迅先生一边倾听,一边记录,在此基础上终于写出了生动的赌钱场面。今天,当我们惊叹于《阿Q正传》的精妙时,你可知道鲁迅曾经为此付出了多少工夫吗?
10.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鲁迅十二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年纪尚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为避免影响学业,他必须做好精确的时间安排。
此后,鲁迅几乎每天都在挤时间。他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鲁迅读书的兴趣十分广泛,又喜欢写作,他对于民间艺术,特别是传说、绘画,也颇为爱好。正因为他广泛涉猎,多方面学习,所以时间对他来说,实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罢休。 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但在鲁迅的眼中,时间就是生命。倘若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因此,鲁迅最讨厌那些成天东家跑跑,西家坐坐,说长道短的人,在他忙于工作的时候,如果有人来找他聊天或闲扯,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会毫不客气地对人家说:“唉,你又来了,就没有别的事好做吗? ”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原名   ,字   ,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作者简介
周树人
豫才
《狂人日记》
《阿Q正传》
作品集有:
小说集《 》《 》《 》(历史小说〕
散文集《 》
散文诗集《 》
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朝花夕拾
野草
时代背景
1926年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帝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迫退往塘沽。
大沽口事件——导火索
大沽口事件发生后,16日,日本帝国主义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抗议,并纠集美英等帝国,向段府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即18日午前作出答复。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17日,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国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
3月18日,北京的人民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示威大会,共产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演讲。会后,两千多名群众组成请愿团,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这时数百名荷枪实弹的士兵,奉段祺瑞之命,突然向群众队伍开枪射击。随后,士兵们又手持马刀、刺刀追杀群众。打死打伤200多人,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三一八惨案
一、解题
 1.刘和珍: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三一八”惨案中,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她扛着校旗到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开枪,刘和珍身中七弹,壮烈牺牲,时年22岁。
刘 和 珍
刘和珍(1904一1926),女,原籍安徽合肥,生于江西南昌。1923年秋,刘和珍从江西来到北京,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预科,后升入女师大英语系。1926年3月18日,她不顾病痛,带队出发开始示威游行。在铁狮子胡同段祺瑞执政府门前,卫队把罪恶的枪口瞄准了刘和珍。
刘和珍亲属回忆
刘和珍当年的未婚夫在一篇纪念文章中曾记述一件事,当刘和珍被杀害后,弟弟刘和理不知情下还寄出过一封信,在信中,他对姐姐说:“母亲因病手,我已经学会了做饭,姊姊暑假回家时,请吃我做的好饭吧!”刘和珍的后人回忆这段姊弟情谊时,都唏嘘不已。
刘和珍,江西南昌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遇害时年仅22岁。
2. 文题中的“记”相当于“纪”字,并非鲁迅写了错别字。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有些用词并不是很规范。
也有一说,认为鲁迅曾留学日本,他的用语用词受到过日文的影响。“记念”一词来自日文,义同中文的“纪念”。
寥落
菲薄
桀骜
(liáo 稀少)
(fěi 微薄)
(ào 性格倔强)
不惮
(dàn不怕)
喋血
(dié 流血满地)
尸骸
(hái 尸骨、尸体)
(pū 立刻倒下)
立仆
正字正音
殒身不恤
攒射
惩创
浸渍
绯红
屠戮
干练
长歌当哭
(chuāng惩罚、惩治)
(zì浸润、渗透)
(cuán集中射击)
(fēi 鲜红,本文应指淡红)
(lù屠杀,大批残杀 )
(gàn既有才能,又有经验)
(dàng用写文章代替哭泣)
(yǔn 牺牲生命也不顾惜)
抹杀
( mǒ一概不计,完全勾销 )
mò抹墙 mā抹桌子
请试着概括每节的内容。
请找出每部分的对应概括的内容。
写作缘由,纪念死者
写作目的,牢记血债
回忆认识过程。
惊闻刘和珍遇害。
叙述刘遇难经过。
总结经验教训。
热情讴歌赞颂。







明确:课文七节的内容概括
① 写作缘由,纪念死者。
② 写作目的,牢记血债。
③ 回忆认识过程。
④ 惊闻刘和珍遇害。
⑤ 叙述刘遇难经过。
⑥ 总结经验教训。
⑦ 热情讴歌赞颂。
(1-2)写作缘由
(3-5)烈士生平事迹和遇害经过
(6-7)教训和意义

(为什么写)
(写了什么)
(有何作用)
写作思路
1.课文的七节中哪几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
2.记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勾画出来)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毅然预定《莽原》全年
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
虑及母校前途
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向执政府请愿
欣然前往,为请愿而死
听我的讲义
刘 和 珍 事 迹
追求进步、渴求真理
有斗争反抗精神勇敢
善良,温和,亲切
有责任感
爱国热忱献身精神,坚强
刘和珍形象(性格、才能、思想、精神 )
性格:善良,温和,亲切,和蔼
才能:有组织能力
思想:渴望真理,追求进步
精神:爱国热忱,富有责任感,勇于斗争
用一句话概括刘和珍的形象
★刘和珍:是一个追求真理、敢于反抗、富于斗争精神,有组织能力,有远见、有革命责任感,勇敢坚强、从容善良,又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总结刘和珍其人
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鲁迅反复强调的意义是什么?
“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2处
“微笑着的和蔼的”--3处
1.表现她在受挫时的乐观与坚强。
2.反复的手法,揭露执政府的残暴,流言家的无耻,更有力地表达出作者对反动派的愤怒。
3.表现作者对年轻美丽生命消殒的无比痛惜与悲伤 ,“温和”与“微笑”是刘和珍留给作者的永远印象。
7、“呜呼,我说不出话”
梳理情感脉络的语句线索
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3、“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2、“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4、“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5、“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6、“我还有要说的话”
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2、“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所蕴含的情感与意义:
为“她(们)” ——纪念烈士,寄托哀思
因“所住非人间” ——对反动派暴行的无比愤慨,对流言家的诬蔑深恶痛绝。
3、“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4、“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这样的世上” 及“忘却的救主”
——揭露暴行,唤醒民众觉醒,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激励猛士奋然而前行。
“惨象不忍视”“流言不忍闻”
——执政府虐杀的惨象,文人诬蔑的流言,使我愤怒到了极点。呼吁衰亡民族奋起反抗。
5、“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6、“我还有要说的话“
叙述遇害经过,寄寓深沉的痛惜;反语以辛辣的讽刺把满腔的憎恨和愤怒化着愤火喷向中外反动派。
7、“呜呼,我说不出话”
蕴蓄了作者深重难抑的愤慨悲怆
一类:
①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②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③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结合语境引导分析:鲁迅一向讲究用语简练,但此处为何如此罗嗦 ?三次“必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必要说
①记念死者
②控诉暴行
③唤醒庸人,勿忘血债
第一处是有必要悼念烈士;第二处是有必要揭露这一场暴行;第三处是有必要在人们快遗忘的时候来总结教训意义。这句话三次出现,实际上是强调了作者写作目的有三:①悲痛的悼念②愤怒的揭露③沉痛的总结
另一类:
①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②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③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结合语境引导分析:“无话可说”为何反复出现?这“说的无言”是否与前面“写的必要”及文中另一句“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相矛盾?
无话可说
悲痛至极
愤怒至极
感情基调:悲愤
文章不是无情物,透过这几句看似矛盾又反复出现的话,我们可以发现这篇文章中潜藏着作者的感情:即“悲”与“愤”,正是用这样的感情链条,作者才将众多的内容如此有机地组织在一起。
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明显不全在写刘和珍,那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找出文中一共写了几类人!
爱国青年
反动势力
庸人
2.作者对这几类人分别持以什么样的情感与态度?
1.这几类人各自具有什么样的形象特点?
①爱国青年: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四十余被害的青年,数百死伤者,请愿的群众。
b告诫:告诫爱国青年改变斗争的方式。
a悼念: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者,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
c颂扬: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颂扬她们的勇毅。
形象特点:爱国,具有革命热情和反抗精神
②反动势力:段琪瑞执政府(“当局者”)和“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
a愤怒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
b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
形象特点:残暴 卑劣 无耻
③庸人:处在中间状态的“无恶意的闲人”。
形象特点:对世界的态度极端地冷漠麻木,冷眼观看人生,甚至无情地将烈士的鲜血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
悲哀 唤醒
“鲁迅的语言,往往使人在寥寥数语中,体察到他的政治立场,他的深刻的对于社会的观察,他的热烈的对于民众的同情。”
瞿秋白
1.而此后几个所谓文人学者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化抽象为形象,使“悲凉”可感可触可视,且是极度的悲凉。
未能以更好的方式悼念死者,深感歉意。
警告反动派别高兴得太早,血债必将血偿!
这段话有三层含意
1.更深入地体会并揭露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
2.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纪念烈士而深感歉疚;
3.警告当局和流言家,不要因为肆无忌惮地杀人而高兴得太早,血债一定要用血来偿还。
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真的猛士” 真正勇敢的革命者。
“惨淡的人生” 指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现实
“哀痛”: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所以说是“哀痛者”。
"幸福":他们又为自己能为人民而死,
重于泰山,因而感到莫大的幸福,无论是奋斗还是牺牲都是幸福的。
3.文中“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中的“缘由”是什么?
惨象—长期镇压,不敢说话(有形的刀枪)
流言—不断诽谤,无法说话(无形的刀枪)
4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比喻
作者不主张徒手请愿
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把什么比成了什么?
煤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有什么特点?
1.比喻。
2.把“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过程。
3.付出的代价大,收效很小。
4.历史的每一小步前进,都是建立在人类大量的流血牺牲的基础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