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4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14 16:57: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商鞅徙木立信 戊戌六君子被杀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第四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功力,也是改革产生的根本原因。
改革的本质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
一、“周秦之变”与“秦制”的调适:
中国古代变法与改革
一、商君之法与商鞅之死
商鞅所变之法与商鞅的死有何关系?
1、为何秦国贵族要商鞅的命?
2、为何旅店不敢收留商鞅?
有军功者,各(各自)以率(标准)受上(等级)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归属)籍(公族簿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等级)名(名号)田宅、臣妾。……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
——《史记 商君列传》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史记 商君列传》
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
为何秦惠文王在处死商鞅后,沿用了商鞅之法?
二、商君之法与“周秦之变”
为何说商鞅变法是从“周制”到“秦制”的重要推动力量?
1、何为“周制”?
2、商鞅所处的时代 ,“周制”遇到了什么问题?
3、商鞅如何用“秦制”来变“周制”?有何意义?
政治上的分封与宗法制度
经济上的井田制度
经济上,铁器牛耕 土地私有出现,
井田制度被破坏
政治上,分封、宗法逐渐被破坏
(天子式微、诸侯争霸)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
文化上,士阶层壮大;
百家争鸣,思想解放
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改变旧生产关系,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激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
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确立军功爵制,加强君主专制。
确立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社会管理上,严刑峻法、实行什伍连坐。强化基层统治
从经济、政治、军事各方面变革秦国,为秦统一奠定基础,基本确立此后延续千年的“秦制”。
铁器、牛耕使用
私田增多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生产力
决定
经济基础
决定
上层建筑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百家争鸣
生产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变法改革背景
(2)经济
铁器牛耕,生产力发展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兴起
(1)政治
(3)文化
士阶层壮大
百家争鸣,思想解放
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商鞅变法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取消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以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尽管如此,商鞅变法的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深入民心,在秦国得以延续,故“商鞅虽死,秦法未亡”。



西 晋
十六国
东晋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 朝




东 汉
南 朝

魏孝文帝改革
魏晋南北朝(220—589)
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386年,拓跋部的首领拓跋硅乘机复国,改国号魏,后来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历史上称为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三、“异族”皇帝的华夏心:“秦制”的补充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公元467年-499年)
北魏皇帝拓跋焘哪一民族人?
图中孝文帝穿着是哪一族的传统服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措施 内容 影响
均田制 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政府税收和征役;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
三长制 废除宗主督护制,设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和征役。 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整 顿 吏 治 推行俸禄制和官吏考核制度,禁绝自筹搜刮,国家统一授禄,贪赃满一匹绢布处死。 吏治得到改善,加上赋役负担减轻,农民安心从事生产,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后期:孝文帝主持 , 推进汉化,民族融合。
措施: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
实质:少数民族政权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
★据史料结合所学:孝文帝迁都的理由有哪些?
史料: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洛阳地处中原,文化先进,地理位置重要;有利于推进汉化政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汉服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贺兰 贺
独孤 刘
汉姓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
通婚
汉语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移风易俗
三、“异族”皇帝的华夏心:“秦制”的补充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结合材料,思考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
①加快北方各族交融,缓和阶级矛盾
②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复苏与繁荣,缩小了南北差距。
③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
④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⑤为隋唐统一和繁荣奠定基础
——生产方式农耕化
——社会制度封建化
——生活方式汉族化
四、北宋的挑战与因应:“秦制”的调适
王安石(公元1021年-1086年)
范仲淹(公元989年-1052年)
材料一:朝廷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财…“何谓三冗?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多而无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为国。——《宋史》卷二八四
根据教材和所学知识,回答北宋中期面临着怎样的危机?王安石变法如何应对?
四、北宋的挑战与因应:“秦制”的调适
庆历新政绝大部分措施皆针对吏治,意在限制冗官,提高效率,并藉以达到节省财用的目的。
——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王安石变法内容:
富国:均输法(合理采办物资)
青苗法(向农民提供贷款)
免役法(出钱代替劳役)
市易法(平抑物价)
方田均税法(清查耕地)
强兵:保甲法(训练壮丁)
保马法(民间养马)
育才:改革科举(选拔俊杰)
改革的措施怎样?结果却是如何?
王安石变法的时代背景:
①辽和西夏威胁,边患危机
②土地兼并,矛盾尖锐,统治危机③“三冗二积”,财政危机
④庆历新政失败
四、北宋的挑战与因应:“秦制”的调适
史料1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史料2 依照当时情况,王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工速效的心理。在国内新政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挑衅,对外便开疆用武。因此更是加以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大计
—钱穆《国史大纲》
★历史解释: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
②用人不当,执行中损害百姓利益
③过于急进,忽视客观规律;
④宋神宗动摇(后期)。
四、北宋的挑战与因应:“秦制”的调适
北宋的两次改革为什么会失败?主要原因有哪些??
由于庆历新政涉及统治阶层的财产、权力再分配问题,直接触及上层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实施不久便遭到激烈反对。对新政的谤议一时甚嚣尘上,力主改革的官员皆被指斥为“朋党”。原先寄希望通过新政“兴致太平”的仁宗出现动摇,心生疑忌。
——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青苗法的本意是限制高利贷者,且使国家可从中获利,但实施中往往不论百姓要否借贷,一律硬性摊派,年息大大高于四分,甚至有六分或以上者。免役法以货币徭役代替力役,自然有其进步性,但以募役的名义向原先不必服役的人户收钱,还另征免疫宽剩钱,显属不合理的加派。
——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葡占
澳门
明中期以后,北方蒙古经常寇边劫掠,嘉靖帝在位45年就被掠夺达30多次。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六月,鞑靼土默特部领袖俺答汗率军犯大同,史称“庚戌之变”。此后20余年,俺答连年南下掳掠,京城也多次受到威胁。与此同时,东南沿海地区倭寇猖狂,百姓深受其扰,苦不堪言。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取得澳门居住权,后逐渐占领澳门。
鞑靼劫掠
边患猖獗,外来侵略乘虚而入,边疆危机。
五、 明朝的危机与改革:“秦制”的修缮
陛下则锐情未久,妄念牵之而去矣。反刚明而错用之,谓长生可得,而一意玄修。富有四海,不曰民之脂膏在是也,而侈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纲纪驰矣。数行推广事例,名爵滥矣。二王不相见,人以为薄于父子。以猜疑诽谤戮辱臣下,人以为薄于君臣。乐西苑而不返宫,人以为薄于夫妇。天下吏贪将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时,盗贼滋炽。自陛下登极初年亦有这,而未甚也。今赋役增常,万方则效。陛下破产礼佛日甚,室如悬罄,十余年来极矣。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号,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
——明户部主事海瑞《治安疏》
明世宗 嘉靖帝
(1507-1567年在位)
海瑞(1514-1587年)
明朝如何应对危机?
五、 明朝的危机与改革:“秦制”的修缮
张居正(1525-1582年)
政治方面……从整顿吏治入手,改革因循苟且、遇事推诿的官场作风,用加强考核的办法,提高行政效率。万历元年(1573),他正式推行“考成法”。规定: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将拟办之事依照路程远近、事情缓急,确定完成期限,登录于文簿备案,按月考核,每年总结……凡违限积压而不报的。由部院检举,论罪处理。
——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经济方面是张居正改革的重点,主要内容为清丈土地和推广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旨在均平赋役,主要内容为……改变原先按照户、丁派役的办法,将徭役折成银两,平均摊入人丁和税粮……然后再与夏秋两税以及其他杂税合编为一条,故称一条鞭法。
——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病逝。久受张居正、冯保压抑的神宗,随着年龄增长已渐生不满,却无法发作,此时大权回归,迅即实施报复。张居正的怨敌也乘时而起,纷纷上疏弹劾。于是,冯保遭贬谪,安置南京;张居正被追夺官阶,籍没其家。改革举措除一条鞭法外,多遭罢废。
——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五、 明朝的危机与改革:“秦制”的修缮
明神宗 万历帝
(1563-1620年)
因人废事,改革成果终难延续……
思考:为何总如此?
变革社会制度的改革
封建王朝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改革
中国古代的变法和改革的分类
李俚、吴起、商鞅变法
范仲淹、王安石、张居正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忽必烈改制
二、以“西法”改“秦制”:
走向近代化的改革探索
一、戊戌维新:夭折的近代化改革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洋务运动(1860-1890年代)
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
如何救亡?
何以图存?
在列强侵略下,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一、戊戌维新:夭折的近代化改革
康有为(1858-1927)
梁启超(1873-1929)
强学会
保国会
《中外纪闻》
强学会
《时务报》
南学会
万木草堂
从公车上书
到宣传“西法”
维新派主要在宣传什么?有何作用?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如:《变法通议》、《波兰灭亡记》、《古议院考》、《戒缠足会叙》、《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等
梁启超从西方近代政治理论的原则出发,强调中国之所以落后,是由于政治上没有办法,是政治体制上不如人,中国自秦王朝以来的两千年间,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越来越严密,皇帝的个人权力越来越大,越来越没有制约,历代皇帝为了独揽大权计,不惜对人民实行愚民政策,结果便是举国上下了无声息,人人自畏。这是中国在政治上没有办法最典型的表现。而西方近代则鉴于中世纪的黑暗,高度注意兴民权,开议院,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取决于公论,人人有爱国之心。由此,梁启超强调,现在的中国虽然民智未开,不宜骤设议院,但由君权向民权逐步过渡,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国解决当前困境的唯一办法。
——整理自梁启超《时务报》言论,引自张海鹏编《中国近代通史》
在梁启超看来,解决当时中国危机的办法是什么?
一、戊戌维新:夭折的近代化改革
一、戊戌维新:夭折的近代化改革
1898年,列强开启瓜分中国的狂潮,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抢占租借地。如德国强占胶州湾,俄国强占旅顺和大连,法国强占广州湾等。
光绪帝(1871-1908)
危机·变法
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积习,于时政毫无裨益……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至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努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敝。
——1898年6月11日《明定国是诏》,《德宗皇帝实录》卷四百一十八
类别 颁布新法 改革旧制
政治方面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1.改订律例。
2.裁撤冗员。
3.澄清吏治。
经济方面 1.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2.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 3.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 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
文化教育方面 1.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 大学堂。 2.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 3.准许设立报馆、学会。 4.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军事方面 1.精炼陆军,改习洋操。 2.添置船舰,扩建海军。 裁汰旧军。
一、戊戌维新:夭折的近代化改革
思考:变法内容与康有为上清帝第四书内容是否相同?为什么?
改革的举措,与改革的夭折之间,是否存在关联?
康有为上清帝第四书:
1.革新科举制度和法律规范;
2.设立政府制度局和创设十二个新局来取代无用的军机处、六部和其他现有的机构;
3.设立各级民政局和地区分局,作为地方自治的初步形式;
4.在北京设立议院;
5.采用宪法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377页
“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清德宗实录》卷418光绪二十四年乙巳
救亡图存,不甘作亡国之君的老路!
局限:在“中体西用”框架下谋划,强调”传统义理”不动摇,对西学只切“时务”。难根本变革。
变法内容与康有为上清帝第四书内容是否相同?为什么?
一、戊戌维新:夭折的近代化改革
慈禧太后(1835-1908)
戊戌六君子被斩杀于北京菜市口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1898年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百日维新结束。
戊戌维新运动
囚禁
伯兄(指康有为)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
——康广仁《戊戌六君子遗集》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客观原因:触犯守旧势力利益,遭反对
主观原因:维新派缺可靠社会基础,无严密组织,
又把希望寄托在没实权的皇帝身上。
改革范围过大,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阅读材料,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操之过急,力量太弱,对手太强!
改革的举措,与改革的夭折之间,是否存在关联?
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惊醒于民族危机。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P23学习聚焦
二、清末新政:迟到的近代化改革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义和团运动(1899-1900)
两宫庚子“西狩”归来(1902)
签署《辛丑条约》(1901)
经受了“西狩”路上的颠沛流离之苦,慈禧太后也开始动了改革的念头……
⒈广义上的清末新政:1901-1911年,这10年清政府所进行的改革都称之为新政。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⒉狭义上的清末新政:指1901-1905年间,面临内外交困之危局,为实现王朝之自我救赎,晚清政府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涉及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运动。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晚清改革、光绪新政。
⒊预备立宪:指1906-1911年间,清政府在其他改革的同时,主要在政治层面所展开的改革。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1901年1月,慈禧默许实行新政,下诏变法;
1907年9月,清廷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1908年8月,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5月,宣布“采取君主立宪制、组织内阁”;
1911年10月,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
1912年2月,清帝溥仪下诏退位,清朝统治至此结束。
类别 颁布新法 改革旧制
政治方面 改革官职,新设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修订刑律。 1905年,开始预备立宪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推出“皇族内阁”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经济方面 奖励实业,设立商部
文化教育方面 设立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 废除科举制度,授予留学生功名。
军事方面 编练新军,开办警政 废武举
二、清末新政:迟到的近代化改革
思考:新政措施和戊戌维新之间,有何相同之处?新政有何局限?
三、民国的改革:受限的近代化
1935年,国民政府放弃银本位制,实施法币改革。法币改革统一全国货币,有力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高中历史第五分册》
注意币制面额,思考其发生变化的历史背景。
三、民国的改革:受限的近代化
1934年,国民政府发起“新生活运动”,提倡纪律、品德、秩序、整洁等,教导人们“礼义廉耻”,具备“国民道德”和“国民知识”。1949年,新生活运动“暂停办理”,无疾而终。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改革探索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了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从法律和政治制度层面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推进了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深刻变革。
1953年到1957年,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通过“三大改造”改造。到1956年底,宣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从1950年到1953年春,全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激发了农民劳动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巩固了工农联盟。
土地
改革
经济
改革
民主
改革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一、进入社会主义:新中国初期的社会主义革命
1、正确探索
2、“左”倾错误
《论十大关系》
中共八大
“八字方针”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3、成就:
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二、探索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中的挫折
伟大转折;新时期
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2001加入世贸
1、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
1978.12
(2)内容:
①工作重心 ②改革开放 ③拨乱反正
(3)意义:
2、改革:
3、开放: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92年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三、中国自己的路: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2)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总目标
(3)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4)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
4、深化改革
三、中国自己的路: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A.历程
(1)农村
(2)对外开放
(3)城市经济体制
(4)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40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4、深化改革
三、中国自己的路: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成就
C.意义
影响古代王朝改革成败的因素四看
A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是否适应生产力发
展的要求。
B 是否有强大的政治力量作后盾,得到统治者或民众支持,是否有
支持改革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C 是否采取了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措施。
D 改革者的政治素质和意志是否坚强。
——《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与重大改革重点精讲》
请用四因素论述“改革开放”必然成功的原因。
古代
近代
当代
商鞅变法
“周制”
“秦制”
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补充
调适
修缮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民国改革
走向近代化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艰难探索
改革开放
战国
北魏
北宋
明朝
晚清
民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课堂小结】
“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
第四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堂小结】
改革是历史前进的动力,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
改革是对旧体制、旧事物的挑战,必然触动旧势力的利益。
改革会遇到重重阻力,改革者不仅要有智慧、懂策略,更要有坚定的决心和勇气。
改革措施必须符合时代潮流。
改革要争取民众的支持。
改革要结合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