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01-10 20:41:00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人教实验版九年级下学期 语 文 课 件2007 年 1 月
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侯赛因当地时间去年12月30日早晨6时零5分(北京时间当天上午11时零5分)被绞死。
那一刻,巴格达全城还处于黎明前的黑暗中,天气很冷。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 习 目 标
1、熟读、背诵课文
2、理解大意,识记重要文言词义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论证思路
4、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填空.
孟子,名_____,著名的___家,______家,历史上"_____"并称,他主张行"________"以统一天下.返回作者简介孟子,名轲,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历史上“孔孟并称”,他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说说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听读2.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B.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返回自学,完成下列各题得道:       寡:
城:        郭:
环:        夫:
池:        兵革:
委而去之:     故: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析内容,巧释疑1、本文开头部分先谈的是什么问题?作者对此所持的观点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并画下来)
2、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怎样来证明这一观点的?3、通过逐层论证,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请用红笔从文中画出)战争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而环攻之地利不 如不胜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攻城:守方胜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守城: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守方地利攻方委而去之败胜人和不如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全文 析内容,巧释疑
1、本文开头部分先谈的是什么问题?作者对此所持的观点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并画下来)
战争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怎样来证明这一观点的?
3、通过逐层论证,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请用红笔从文中画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质疑讨论本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古为今用孟子的这种政治思想,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呢?摆出观点论证观点得出结论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 道 者 多 助,
失 道 者 寡 助。战争事例治国道理类 推总总分课文总结1、解释划线的字词。
A 七里之郭
B 环而攻之
C 委而去之
D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E 亲戚畔之
F 寡助之至
G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比一比 看谁记得准确外城围放弃界限,这里是动词限制通“叛”,背叛震慑极点3、原文填空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文中揭示主旨的句子是:
作者用来证明“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的句子是:
2、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A 池 古义: 今义:
B 兵 古义: 今义:
C 去 古义: 今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护城河池塘兵器战士,军队离开到、往知识迁移训练 美国在人权问题上使用双重标准.2001年4月18日在日内瓦第57次世界人权大会上,它提出的针对中国的所谓<<中国人权状况>>议案第10次遭到否决,这真是"________,_______."(用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原句回答) 返回
数英雄论成败,
古今谁能说明白,
千秋功罪任评说,
海雨天风独往来,
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
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
……

有道是 得民心者得天下,
看江山由谁来主宰……
得道多

,

道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