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0.精神的三间小屋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0.精神的三间小屋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14 19:52: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精神的三间小屋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襟怀(jīn) 宽宥(yòu) 自惭形秽(suì)
B. 云霓(ní) 憎恶(zēng) 金戈铁马(gē)
C. 几案(jī) 坍塌(dān) 悄无声息(qiǎo)
D. 广袤(mào) 挟持(jiá) 抽丝剥茧(bō)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你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你。 。 。 , 。 。 , 只不过你我未处局中,不知其中滋味而已。
①迎难而退、明哲保身固然是一种智慧与生活态度
②人生在世,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与挫折
③知难而进、努力向前更是一种执着和人生哲学
④很多人从表面看来你可能很羡慕他,但人人都有自己的苦恼
⑤美学大师蒋勤在《蒋勤劝美》中曾写道:“人生五味,酸甜苦辣咸都要经历才够完美。”
⑥某种程度上说,人活着就是一种态度
A. ⑤②①③⑥④ B. ②①⑥③⑤④ C. ⑥②①③⑤④ D. ①③⑤⑥④②
3.下列加下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王的男中音和老张的手风琴的伴奏相得益彰 , 极富艺术感染力。
B. 他们两人的关系一直亲如兄弟,难怪人们说他们两人间不容发。
C. 几个少先队员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给抱小孩的阿姨让座。
D. 这件事发生得非常蹊跷,他决心要把真实情况弄个水落石出。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游弋 弛骋 形销骨立 李代桃僵 B. 惊骇 腐蚀 鸠占雀巢 俯拾即是
C. 灰烬 泥泞 不知所措 喜怒哀乐 D. 濡养 矗立 羊肠小道 可望而不可及
二、填空题
5.填空。
(1)《精神的三间小屋》的作者是毕淑敏,________代女作家。著有处女作《________》、散文集《素面朝天》和长篇小说《________》等。
(2)议论性散文,就是用“散文”的笔法“________”, 具有抒情性、________性和哲理性的特点。本文是一篇富有________的议论性散文。
6.文学文化常识
(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是当代著名女作家,也是心理学博士,对人的心灵、精神境界颇有研究。
(2)比喻论证是用一事物________另一事物,从而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比喻者与被比喻者之间类相异而理相同。________,才能作比喻;________,才能进行推理、论证。
7.指出下列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________
(2)我们自己的精神住所,不住着自己,又住着谁呢 ________
(3)它纸糊的墙壁化为灰烬,白雪的顶棚变作泥泞,露水的地面成了沼泽,江米纸的窗棂破裂,露出惨淡而真实的世界。________
三、综合题
8.品读课内语段,回答下面小题。
面对那句“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的名言,人们往往会自惭形秽。我们难以拥有那样雄浑的襟怀。不知累积至那种广袤,需如何积zǎn( )每一粒泥土、每一朵浪花、每一朵云ní( )
甚至那句恨不能人人皆知的中国古话( )宰相肚里能撑船,也让我们在敬仰之余不知所措。也许因为我们不过是小小的草民,即便怀有效仿的渴望,也总是可望而不可既,便以位卑宽宥了自己。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襟________怀 积zǎn________ 云ní________ 宽宥________
(2)语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文段中“自惭形秽”的意思是________。
(4)文中划线句子主要运用________了修辞手法。第2段的括号里标点符号应该是________
(5)用“也许因为________,即便________,也总是________,便________。”关联词写一句句意明确的话。
四、现代文阅读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江德斌
①文化类节目在近期制造了个小高潮。《中国诗词大会》之后,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和家书,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有知名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等。(据2月20日《新京报》)
②一段文、一首诗歌、一封信、一个故事……,《朗读者》并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故意设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读者简单地回顾人生片段,以及打动或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字,并给观众当众朗读一遍。《朗读者》的首播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可谓获得了巨大成功,乃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类节目。
③《朗读者》给观众带来的并非视觉冲击、戏剧化情节,而是在平静的阅读氛围里,将这些感人的文字,传递给荧屏内外的广大观众,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世俗里,搭建起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朗读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的,但大多会忘却,有些人则会爱上朗读,并保持这种习惯,在生活里、工作之余,朗读自己喜爱的文字。
④总体而言,朗读是一个小众化的领域,与歌舞、真人秀、小品等娱乐节目相比,《朗读者》乃是一股清流,显得平淡恬静,似乎很难吸引到观众。然而,《朗读者》节目唤起了大众对朗读的回忆,带领大家沉浸在文字的意境里,享受人文艺术之美。在荧屏到处都是喧闹的娱乐节目之际,观众逐渐产生观赏疲劳,希望看到不同的节目类型,这就给《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创造了空间。
⑤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在物质财富方面,已经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却仍然寥落荒芜。社会文化整体呈现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状态,很多人感觉精神过于紧张,心理压力太大,社会太浮躁,希望节奏能够慢一点,大家都能心平气和一些。而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这也是《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的意义所在。
⑥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只是偏重于介绍图书和作者、时代背景等,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高冷化,受众面相对狭小。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⑦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好评,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烦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选自《中国青年网》,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⑦段中划线字“这”指什么?
(4)结合全文说说《朗读者》为什么会获得成功。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涵养几分静气
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嘀嗒嘀嗒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性:“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鉴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③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为外界所扰。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④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⑤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阕《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⑥古人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泠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思,花落而萧然自得。何地非真境 何物无真机 ”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文/宋威,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请谈谈如何才能做到“涵养静气”。
(2)文章首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再写出一个“涵养静气”的方法。
答案部分
一、单选题
1. B
2. C
3. B
4. C
二、填空题
5. (1)当代;昆仑殇;红处方
(2)发议论;形象性;哲理
6. (1)毕淑敏散文
(2)比喻;类相异;理相同
7. (1)比喻
(2)反问
(3)排比
三、综合题
8. (1)jīn;攒;霓;yòu
(2)既;及
(3)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4)排比;破折号
(5)我往昔比较顽皮;我这几天表现非常好;得不到别人的谅解;只好听之任之了
四、现代文阅读
9. (1)《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2)对比论证。将《朗读者》与其他电视台读书节目相比较,强调“《朗读者》贴地气”“触动观众同理心”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
(3)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烦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
(4)①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世俗里,搭建起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②《朗读者》唤起了大众对朗读的回忆,带领大家沉浸在文字的意境里,享受人文艺术之美;③《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容易触动观众,引起情感共鸣。
10. (1)遇到事情,不去苦恼抱怨,不去烦躁惊慌,而应该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寻觅解决之道。同时也应严格自律,经历艰难困苦的历练,以及从读书中荡涤浮躁之气。
(2)通过父与子不同心境下寻找手表的故事,引出文章遇事需要涵养静气而非苦恼抱怨的中心论点,同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便于读者理解。
(3)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出毛泽东为锻炼意志到喧网的地方读书、某人为戒除浮躁而每日静坐两个例子,具体清晰地论证了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的论点。
(4)示例:每当我遇到烦恼、心緒浮躁的时候,我会选择出门跑步听歌,让自己出一身汗,回来之后我就会身心舒畅,解除烦恼,能够重新乐观积极地面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