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2019年7月6日成功,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实证
北京时间7月6日下午,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随着大会主席阿布法斯·加拉耶夫落槌,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历史得到实证,遗产地的价值以及真实性、完整性得到了世界范围的认可。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到55处。
--2019-07-07中国日报
恭喜!“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中国又多了一项世界遗产
什么是文明 什么是国家?中华文明是怎样诞生的、早期国家又是怎样形成的?
一
石器时代
--中华文明的起源
石器时代: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有着决定性意义,依据人类制造工具的历程,考古学家一般将人类早期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石器时代一般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基本上是我国的原始社会时期
基本概念
石器时代: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有着决定性意义,依据人类制造工具的历程,考古学家一般将人类早期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石器时代一般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阶段。一般认为这段时期在距今约250万年-约1万年前。
新石器时代: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叫做新石器时代 ,年代大约从1.8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基本概念
如何比较新旧石器
石器比较
比较 形状 用途 制作方法 遗存
旧石器 剥去动植物的毛皮、果皮
新石器 种植农作物的农具
石器比较
比较 形状 用途 制作方法 遗存
旧石器 简单、粗糙 剥去动植物的毛皮、果皮 砸打 元谋人,北京人
新石器 光滑、钻孔、有造型 种植农作物的农具,制作手工业 打磨结合 仰韶,大汶口,
河姆渡,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生产力发展
仰韶文化彩陶
大汶口文化的红陶
河姆渡文化黑陶
龙山文化蛋壳陶
良渚文化玉钺
良渚文化玉琮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百花齐放、多元并进
苏秉琦提出“满天星斗说”,认为在距今6000年左右,从辽西到良渚,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一样璀璨,这些文化系统各有其根源,分别创造出灿烂的文化。…诸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逐渐形成了个“相互作用圈”,又叫做“最初的中国”
---摘编自张清俐《探索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起源进程》
比较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辽河流域 社会形态 社会特征
新石器 时代早期
新石器 时代晚期
农作物
手工业
新石器时代主要文化遗址及特征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比较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辽河流域 社会形态 社会特征
新石器 时代早期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母系氏族社会 生产力低
共同劳动
成果共享
没有明显的贫富分化
新石器 时代晚期 龙山文化 良渚文化 红山文化 父系氏族社会 贫富分化
不平等
私有制
阶级分化
农作物 粟(小米) 水稻
手工业 彩绘陶器 蛋壳黑陶 养蚕缫丝技术 精美玉器 精美玉器
新石器时代主要文化遗址及特征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龙山文化蛋壳陶
良渚文化玉钺
玉器在当时的良渚社会是高等级身份的体现物,如象征神权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权的玉钺都只出土于大型墓葬中,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专业化的为贵族阶层服务的高端手工业。
良渚文化玉琮
生产力、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
氏族贵族
下层平民
阶级产生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国家产生
剩余产品出现
私有制产生
贫富分化
深化理解
二
青铜时代
—中华文明的发展
合作探究
何为国家?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的形成有两个标志一一接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以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国家形成的标志:阶级或阶层的存在:私有制产生一一墓葬规模与居住规格等差异
强制性权力系统的设立:以阶级分化为前提,同时借助于一系列公共事务发展起来一一公共工程、祭祀礼仪活动、战争防御或扩张等。
夏成为第一个国家的证据:
考古与文献中的夏文化
二里头遗址
夏文化
01
02
两座类似宫殿的遗址、
出土了很多青铜器和玉器大多为礼器和祭器
发掘石制和骨制的生产工具
《竹书纪年》、《尚书》、《史记》等文献中
有关于夏朝具备国家的基本特征(制定刑法,
军队、监狱)世袭制(大人世及以为礼)的记载
夏 朝
建立者?
1
2
3
权力继承方式:?
中央机构: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官理:夏王直接统治夏后氏部落,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统治时间?
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
夏 禹
禹传启,传子代替传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代替公天下。
基本概念
禅让制:尧舜时期,通过推举和考察的方式,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王位世袭制:国家王位由一个家族世代承袭的制度。特点是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史学家虽未发现夏朝考古的直接证据,但发现了与其时间地点最吻合的遗址,它是( )
A、姜寨遗址 B、牛河梁遗址
C、二里头遗址 D、殷墟遗址
测
当堂测试
答案解析
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故C项正确。姜寨遗址,中国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以仰韶文化为主的遗址。故A项错误。牛河梁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故B项错误。殷墟遗址是商朝晚期都城遗址,反映了商朝的文化,故D项错误。
C
牢记基础很重要
测试2
某学者所著的历史论文中先后呈现如下材料:“芒芒禹迹,划为九州”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左传》昭公六年);“鲧作城郭”(《世本 作篇》)。据此推断,这位学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 )
A.阶级的产生 B.早期国家诞生
C.王的出现 D.世袭制的确立
测
当堂测试
答案解析
材料中的“芒芒禹迹,划为九州”意思是大禹走过的地方,成为了现在的九州;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意思是夏朝时因为社会混乱,所以统治者制定了一部刑法,被称为禹刑,即夏朝已经有了刑法;“鲧作城郭”意思是鲧建立城郭,综合分析可以推断作者意在说明早期国家诞生。故B项正确。其余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B
注意传世文献的史料价值
测试3
商朝
建立者?时间?都城?疆域?管理制度?甲骨文?
商周 从疑到信
早期历史,只有叙述,没有物证;
中国历史,春秋之前,皆不可信;
顾颉刚
胡适
甲骨文
甲骨文的出土及1928年殷墟的发掘为商朝的存在提供了确切的证明。甲骨文里出现的王的名字按序排列,与《史记 殷本纪》上叙述的几乎一模一样。
史料一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
思考:上述史料反映商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神权色彩浓厚,神权与王权结合
史料探究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
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利簋(1976年出土)
《尚书 牧誓》
利簋铭文
铭文对照
出土文物与传世文献互相印证——武王伐纣
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史料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
分封制
1原因:
2目的:
3内容:授民授疆土
4主要封国:
5对象:
6影响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测
当堂测试
测试5
答案解析
据材料可知,分封制下派出去的都是皇室宗亲,逐渐与当地人民融合,加强了周部落与周边其他地区文化的交流和认同,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西周对地方的统治。故A项正确。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相对独立性,没有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C项;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世袭特权,排除D项。
A
注意分封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西周分封的制度存在什么隐患?
西周分封,诚然有其巧妙之处,却也有先天带来的弊病。分封越多,宗周越弱;时间越久,亲情越疏···终究因为天灾人祸,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宗周灭亡,王纲解组,那一个庞大的网络,一旦崩散。
------许倬云《我者与他者》
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测
当堂测试
测试4
答案解析
商朝王位继承多是兄终弟及,血缘关系松弛,争夺王位激烈,王位更迭频繁。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承制度化规范化,血缘关系强化,王位更迭相对稳定。故B项正确。
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且影响在选拔标准上是选贤任能,故A错。C项无考证。D项错在“弱化”,西周宗法制应是强化了血缘关系。
B
依据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排除错误选项。
“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测
当堂测试
测试4
答案解析
商朝王位继承多是兄终弟及,血缘关系松弛,争夺王位激烈,王位更迭频繁。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承制度化规范化,血缘关系强化,王位更迭相对稳定。故B项正确。
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且影响在选拔标准上是选贤任能,故A错。C项无考证。D项错在“弱化”,西周宗法制应是强化了血缘关系。
B
依据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排除错误选项。
农业: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井田制是基本土地制度。生产工具主要有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手工业: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绢帛是贵族的主要衣料。
商和西周的经济
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约170万年
约70-20万年
约1万年
约7000-5000年
约5000年
约前2070年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早中期 新石器时代 晚期 木、石、骨、蚌为主
青铜农具极少
元谋人 北京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三皇五帝时代: 炎黄部落 尧舜时期 夏 世袭制 商 内外服制 西周
分封制
宗法制
井田制
约前1600年
约前1046年
约前771年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早期国家
无中心的多元 (满天星斗) 有中心的多元
(月明星稀)
中华文明的起源 --石器时代 中华文明的产生 ---万邦时代 中华文明的发展
---青铜时代
预习
1通过比较春秋和战国的形势图,战国有哪些变化?
2秦国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政治,经济,军事
3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