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8-14 20:39: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原因: 西方文化 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2.表现:
(1)衣:鸦片战争以后,“ 洋布 ”、“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了 中山装 。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2)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 西餐馆 ,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4)行:①铁路运输: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 唐山 到 胥各庄 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②公路运输: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 上海 等大城市。
③水运: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 轮船招商局 ,打破了列强垄断局面。
④航空运输:1909年旅美华侨 冯如 制成了中国的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 北京—天津 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5)习俗:维新派,主张“ 断发易服 ”“ 废止缠足 ”,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相反,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改革开放前:
(1)变化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2)表现:衣着朴素,食物简单,城市住房比较拥挤,家具只有必需用具。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 票证 计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总体较低。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2.改革开放后:
(1)衣: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 多样 化。  
(2)食:到1987年,中国已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 菜篮子工程 ”,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
(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 安居工程 ”,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
(4)习俗: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也在逐步形成。休闲方式的多样化,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就是要学会迁移和推广,会转换思维,利用所学知识或已有知识去分析新知识。有两种情况:一是特殊性影响转化为普遍性影响,如由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类推出中国古代统一的影响;二是普遍性影响转化为特殊性影响,如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课本上讲了对亚非拉的影响,可以转化为分析对具体国家的影响,如对英国、对中国的影响。
转换思维分析影响
1.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化如此巨大
其一,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随之发生变化。
1.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化如此巨大
其二,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逐渐移植到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同时,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也开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其三,近现代以来,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交汇与碰撞,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推动了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
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A
A 。材料的意思是西方男医生接生,但在中国不太合适。应该男医生给男的看,女医生给女的看。体现了到1869年,中国虽然由于列强的入侵被迫开放,思想受到西方的影响,但是还是比较保守。
解析
2.近代以来影响我国人民生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人民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有外来文化的传播,有本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有人民的追求等各种因素。
(1)近代以来,影响我国人民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有:①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②维新思潮、革命思潮、新文化运动的推动;③社会经济的发展;④民众文化思想水平的提高。
2.近代以来影响我国人民生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2)影响现代我国人民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①新中国的成立,人民当家作主,经济发展水平有限;
②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思想解放、对外开放;
③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
下面是《申报 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一段关于“文明婚礼”的描述:“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昂染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
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③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社会的进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B 。1912年中华民国的成立结束的只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封建制度的残余还依然存在。④表述错误。
解析
2010年11月22日新华网报道 时近年底,各地廉租房建设的消息频繁见诸报端,大体令人喜忧参半——本网近日陆续刊发的“廉租房深度调查系列报道”表明,在全国不少地方,这项关涉低收入群众安身立命的政策,仍然难以真正落实下去,面临着众多待解的课题。
热点溯源
不久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调研报告称,按照国家下达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今年全国需投入资金1676亿元,但截至8月底仅完成投资394.9亿元,完成率为23.6%。作为保障房的重要组成部分,廉租房的建设情况更加严峻——中国社科院日前发布报告称,廉租房建设缓慢,保障范围小,资金缺口大,远远没有满足“十一五”期间每年近500亿元的廉租房资金需求。
热点溯源
实现“居者有其房”是政府的责任。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但一些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不容乐观,对此,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让低收入群体能以较低的价格买到合适的住房。
某地市历史教研网站设计了一个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及物质变化的网页链接,其中包括服饰、社会习俗、饮食居住、礼仪、大众传媒、交通通讯,如果再添加一个新的网页链接,最合适的是( )
A.流行语言 B.基因工程
C.菜篮子工程 D.安居工程
A
基因工程、菜篮子工程和安居工程都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内容,时间上不符合,故排除。
解析
我国衣着服饰变化的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
第二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衣着朴素,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绿军装;女装:列宁装、布拉吉、绿军装。
预防陷阱
我国衣着服饰变化的三大阶段
第三阶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异彩纷呈;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预防陷阱
1934年《申报》载:“现代中国的摩登姑娘,太太们,哪一个不是成了洋货商店的好主顾,从头发丝尖儿起,至高跟皮鞋底的最末一英寸止,差不多除了她们固有的中华血统的皮肉之外,全都装饰着舶来的服用品。连日常的食品,为了求精洁卫生的绝大理由,也积极的洋化起来,以期脱胎换骨,由黄皮肤黑眼珠渐渐地变成优生的雅利安或是斯拉夫的新种。”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服饰的西化 B.洋货倾销中国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C
“摩登姑娘,太太们”、“洋货商店的好主顾”、“连日常的食品……也积极的洋化”、“变成优生的雅利安或是斯拉夫的新种”说明社会的崇洋现象,答案为C。
解析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史料解读
史料解读
解读:康有为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与欧美同俗”,康有为还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这就把变衣冠作为学习西方文明和推行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启发民智的意义。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的法令。
在中国近代生活变迁中,“断发”较“放足”后起而先成,其原因有( )
①受近代工业的影响
②受反清革命思想的影响
③妇女所受的封建束缚更重
④男子的活动社会性更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A
“断发”主要与男子有关,“放足”只与妇女有关。近代西方机器生产传入我国,男子长发不利于使用机器,①正确;男子蓄发是清政府强迫的结果,辛亥革命前后,革命党人把断发作为反清的内容之一,②正确;在中国古代和近代社会,妇女比男子地位更低、受封建束缚更深,③正确;近代中国,做官、经商等多为男子,④正确。
解析
 1.(2010 山东卷)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D
清末民初,这个时候成立了很多新式学堂,传授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出现了“大足板子毕业生”。这比前面的“烂秀才”,埋头攻读四书五经,只知“之乎者也”,是文化教育的显著进步。所以排除②选项。其他选项很容易从材料中分析。
解析
 2.(2010 江苏卷)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B
“男女同意,婚约始定”,反映出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故正确答案为B。
解析
 3.(2009 广东卷)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C
民国的建立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A、B、D三项分别从婚俗、服饰、打扮等方面反映了民国初年人们思想的进步,但是C项仍然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传统风气。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