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

文档属性

名称 《土地的誓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8-14 20:44:55

文档简介

(共13张PPT)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
授课人:大王镇中心初中 王传荣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东北辽宁籍著名作家。
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1、了解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
2、通过朗读,揣磨、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通过对课文的感悟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树立学好本领将来报答故乡养育之恩的决心。
听读要求:
1、作者在文中所提到的土地是一片怎样的土地?
2、全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你觉得文中哪些语句最能打动你?深情地朗读,并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2、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法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感情的?请举例说明。
面对着那片美丽的土地,面对着同胞们无家可归的痛苦,作者究竟发出了怎样的誓言?
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你积累过反映思乡或爱国情感的名诗或名句吗?请列举。
返回
在几十年前尝试征服世界的圣战中,我们得出两条教训:
1、在未完全征服亚洲巩固地位之前,不应招惹美国。
2、灭亡像中国这样的大国的时候,不能过于着急的一口吃掉, 而应象吃生鱼片一样,一片一片的吃。中国不同于日本,他是个多民族混合的国家,自身矛盾很多,应该利用他们内部的分歧和差异,分裂这个国家,然后一个一个的消灭,新疆、西藏、青海、宁夏、满州等都应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我们不应放弃对于分裂中国的努力!因为发动圣战是我们唯一的出路,日本欲征服世界,须先征服亚洲,欲征服亚洲,须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须先分裂削弱中国。
绝不让中国的土地血流成河的历史再重演,绝不让中国的子民再遥乡哭泣!!! --我们该怎么做?
如果端木蕻良先生还在世的话,他会对今天的我们说些什么呢?我们又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返回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感悟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树立学好本领将来报答故乡养育之恩的决心
二、知识目标
1.理解课文丰富深沉的语义
2.了解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
三、能力目标
品味、学习和借鉴作者的语言技巧。
教学重点
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媒体的运用:
作用:学生由于年龄所限,根本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但他们有着朴素的感情,也有丰富敏感的心灵。教师在教学之前,务必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可以通过影视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让最形象的画面最直接最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然后再播放用FLASH制作的歌曲《松花江上》,以直接诉诸心灵的方式深入感染学生。这是利用多媒体最关键的地方,当学生情感被调动起来之后,本课的教学易于进行了。并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检查基础知识、出示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时展示了文章的重点难点,使多媒体很好对教学起了辅助作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启发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利用多媒体播映东北沦陷时期百姓逃难时的电影片断及歌曲《松花江上》,创设情境。
2.导师解说: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这场“九一八”事变,由于当时的蒋介石奉行对日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军未遇一枪抵抗就占领了东三省。无数百姓为免遭日军的蹂躏而逃离家园,东北辽阔美丽的江山沃土尽陷日军铁蹄之下。就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依然流离失所的东北人作家端木蕻良,遥望着他生他养他的故乡,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立下了他的对土地的誓言,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散文《土地的誓言》。
二、教师配乐范读全文,提出听读要求,整体感知全文。
要求:听读要求:
1、全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注意老师朗读时的读音及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三、出示教学目标。
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教师友情提示生字词读音,并提出朗读要求。
1、字音:
炽痛(chì)泛滥(làn)嗥鸣(háo)怪诞(dàn)亘古(gèn )谰语(lán )蕻(hóng )镐头(gǎo )默契(q ì ) 污 秽(huì)蚱蜢(měng)斑斓( lán )田 垄( lǒng )
2、朗读要求:
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问题二: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3、学生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加以引导:
问题一: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在那 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问题二: 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4、在研读赏析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运用朗读的技巧来表达自己对课文情感的把握。
五、探究与反思
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进行质疑研讨。(教师认为可能会提出的问题:课文的标题是“土地的誓言”,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吗?如果不是,该如何解释? 人称为什么由“她”变成“你”) 。
六、反思归纳
1、你积累过反映爱国情感的名诗或名句吗?请说一下。2、
2、 作者端木蕻良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之情,如果端木蕻良先生还在世的话,他会对今天的我们说些什么呢?
七、掩卷深思
“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这个历史性的悲剧能否重演。教师利用多媒体介绍在日本BBS上人气极旺的贴子,激励学生的爱国情感。
八.唱国歌,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教师赠语“乘风破浪会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奋斗。(共23张PPT)
这篇课文编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这一单元包括小说《最后一课》,散文《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土地的誓言》、诗歌《黄河颂》、《木兰诗》五篇课文。它们所表现的主题就是热爱祖国。祖国意味着大地、江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等等。热爱祖国,就是热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
《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抒情美文,在仅有的两段文字中,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选用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画面,前段描绘了沦丧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后段叙述作者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大量排比造成了逐渐增强的气势;运用呼告,直接抒发对土地的热爱、怀念和眷恋,并发出了为解放故乡而战斗,且不惜献出生命的时代强音。
本文的重点是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高尚品质。我们的学生距作者所处的年代较远,加之学生的经历有限,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的情感调动是学习本文的前提,有感情的朗读,细心的品读是关键。
学生对修辞方法 “呼告”可能会有疑问,我会引导学生联系歌曲《松花江上》理解“呼告”的手法,品味它表达的直接而急切的感情,歌曲更能高效快捷地打动学生,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比老师的讲解好得多。歌中“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这既是骨肉离散的悲歌,又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警示。
歌曲的播放,不但起到情感储备的作用,作为学习资源,我们要充分挖掘它潜在的价值。善于捕捉这些关键的语句,借助歌曲在表达情感中的优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本课有些句子语意丰富含蓄,学生不易理解,有碍于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应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两个问题进行探究,如“作者用什么方法表现自己的感情?”“文中哪个词用得好,并说说理由”,这样就充分把握了文章精美词句,并在探究过程中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
教学方式:
课型是品读课,利用音乐、影视手段、PPT等电教媒体辅助教学。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包含多重关系,首先应该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因此我准备以读代讲,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阅读。
其次还应该是学生和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在学生充分接触文本的基础上,我采用“对话法”让学生和老师进行深入的对话交流,在对话、交流中理解课文。
方法设想:
1.努力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
教师用激情语言,借助多媒体播放《松花江上》上及“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的惨状,酝酿课文气氛,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
2.反复朗读课文。
3.品析文中关键意象和关键语句。
这是核心环节。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认真揣摩文中关键的词句.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三)自主、合作、探究
(四)拓展升华
(五)作业推荐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学生由于年龄所限,根本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但他们有着朴素的感情,也有丰富敏感的心灵。教师在教学之前,务必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可以通过影视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让最形象的画面最直接最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以直接诉诸心灵的方式深入感染学生。当学生情感被调动起来之后,本文的教学就易于进行了。“忘记了历史就等于背叛”,借个性的语言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初步实现情感目标“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此过程教师配乐深情范读全文,背景音乐选用抒发思念之情的忧伤深沉的《once in a red moon》(《忆游红月》),并提出听读要求,整体感知全文。
如果说研读语句是采撷珍珠,那么通篇朗读应该是整体欣赏一件艺术品。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知道怎样处理轻重缓急,怎样宣泄作者的情感。
此环节属于朗读环节:初读由教师本人进行表情朗读。本文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能够感受到文中丰沛的感情却难以确切地把握理解文意。如果在教学之初由学生朗读课文,可能不易掌握好分寸。教师的表情朗读也是一种处理教材的方式。经过朗读处理之后,课文中飘忽的情感会变得直观可感,学生会更加容易接受理解。在情感熏陶、文意大致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可以进行配乐朗读,表情朗读,以使学生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
(三)自主、合作、探究:
由于心理、经历的局限,加上文章是作者在特殊地区和背景下写成的,七年级学生对个别句子深层含意的挖掘是存有一定的困难的,于是针对其中两个问题让同学们进行讨论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法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 ”“我们组认为哪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这是核心环节。此环节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揣摩文中关键的词句,这是搞好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
本文众多的意象排列在一起,密集的意象不断冲击着读者,从而在文章中形成一种气势和力度。我会引导学生想像体味这些意象,力求将它们还原为真切的感受和活生生的形象,从而在学生的头脑中再造出一个美丽富饶的“东北大地”。
(四)拓展升华
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作用,发展学生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如何做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设计成游戏“争先恐后”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热情,分组进行比赛,展示“美文仿写”“放飞想像”“掩卷深思”三大精美画面,直观、形象。实现目标中情感目标“树立学好本领将来报答故乡养育之恩的决心”.
“争先恐后”
你积累过反映思乡或爱国情感的名诗或名句吗?请归纳。
返回
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让最形象的画面最直接最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并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配乐朗读课文、出示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时展示文章的重点难点,使多媒体充分的对教学起了辅助作用。
简洁、实用,把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共同探讨后的重点和知识点分列出来。因为文中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方式为本堂课设计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板书中以学生体会出的情感和学生探讨出的写作方式为主要内容。但内容随机性比较大,设计不够艺术,不够经典。
1、我认为这堂课的设计的亮点:一是学生配乐朗读课文,其次在于学生自我展示环节,设计一“争先恐后”的版块,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从而很好的完成教学。
“争先恐后”环节中“美文仿写”是设计中最大的亮点,让学生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是我们语文老师梦寐以求的事,可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欠缺和方法的生疏运用起来难免思路闭塞。这时,让学生对熟悉的对象练习联想和想象,既可熟悉方法,又可激发兴趣树立信心 。
2、预没学生表现亮点:学生在“挑战老师”朗读中可能会有不俗的表现, “掩卷沉思”环节中会在情感上有一个震撼性的升华,我想这应该会成为本堂课学生表现的一个亮点。
3、预测三维达成度:着眼于整篇课文的教学,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控制、引导得当的话,学生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等方面达成度应该比较高。
仿照课文第一节:
当 的时候,我想起 ,我看见 ,我听见 。
要求:写一段话,运用排比,描述多种具有东营特征的意象,运用恰当的形象的富有感情的词语修饰它们,抒发对东营深情的爱。
返回
返回
如果端木蕻良先生还在世的话,他会对今天的我们说些什么呢?
此环节充分发挥学生们的想像力,与教学所得照应,进一步升华情感。起到“言尽而意无穷”的作用。
绝不让中国的土地血流成河的历史再重演,绝不让中国的子民再遥乡哭泣!!! --我们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