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
第十三章 第2节 内能
一、单选题
1.下列四张图中均改变了物体的内能,其中与另外三个改变内能方式不同的是( )
A.钻木取火
B.煤炉烧水
C.压缩空气升温
D.搓手取暖
2.关于热量、温度、内能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温度不变,一定没有吸热 B.物体温度升高,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C.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D.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腌制咸鸭蛋就是通过扩散使盐进入蛋中
B.两个端面削平,紧压在一起的铅柱不容易分开,是因为分子间有斥力
C.固、液、气三态物质中,气态物质分子间距离最小
D.冰冷的冰块,温度很低,不具有内能
4.下列有关热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0℃的水比8℃的水内能大
B.冰箱冷冻室里出现的“霜”,是凝固现象
C.钻木取火,是用做功的方法改变物体内能的
D.冬天户外晨练时,人们会呼出“白气”,这是汽化现象
5.冬天,下列现象解释错误的是( )
A.哈气可以使手变得暖和,是通过做功改变内能
B.双手互搓可以变得暖和,是通过做功改变内能
C.烤火可以使手变得暖和,是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
D.泡热水可以使手变得暖和,是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
6.下列事例中,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捂热水袋的手变暖
B.放进热汤中的金属汤勺变得烫手
C.寒冷的冬天用嘴呼出的“哈气”暖手
D.寒冷的冬天两只手相互搓手来暖手
7.如图所示,下列关于生活中一些现象的描述合理的是( )
A.吃重庆火锅烫嘴,是因为滚烫的锅底含有的热量多
B.热腾腾的酱肉包冒着的“白气”是水蒸气
C.重庆的夏天吃雪糕消暑降温,利用了熔化需要吸热
D.翻炒回锅肉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食物内能的
8.如图所示现象不是通过做功的方法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 B. C. D.
9.如图所示是某种晶体加热熔化时,它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线,由图可知:( )
A.图线中间平坦一段,说明这段时间晶体不吸收热量
B.这种晶体熔化过程所用时间是
C.、两点物体有相同的内能
D.在图线中的段,物体吸收的热量增大了分子势能
10.2021年春晚的小品《阳台》中小俩口炖排骨时放盐放多了,使排骨汤过咸,后面社区主任建议往汤里加清水。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炖排骨时,汤沸腾后由大火调到小火,可以使汤的沸点降低
B.咸汤里加入一些清水后,汤的质量变大,密度不变
C.排骨变咸,是因为盐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D.炖排骨时,通过做功使其温度升高,内能增大的
二、填空题
11.2021年5月15日,“天问1号”携带在地球上重为2400N的“祝融号”火星车顺利登陆火星,如图所示。“天问1号”进入火星大气层时,与空气摩擦,“天问1号”表面分子运动______,这是以______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火星的表面吸引力约为地球表面的0.4倍,“祝融号”在火星上的质量是______kg。
12.将一瓶质量为0.5kg、温度为25℃的纯净水放入冰箱,一段时间后纯净水的温度降低到5℃,则这瓶纯净水的内能减少了_____J,这是通过_____的方式改变了水的内能。
13.从5月1日起,太原市在学校等10类公共场所全面禁烟。有人吸烟时,周围的人很快就会闻到烟味,这是__________现象,说明气体分子__________。吸烟擦划火柴时,火柴被点着,是通过________方式来改变物体内能的。
14.“端午节”是中华文明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小明的妈妈在端午节用铁锅煮粽子是利用铁的________好,煮粽子的过程是利用________的方式增大了粽子的内能。
15.我国科学家在设计“嫦娥号”卫星时,要考虑卫星会遭遇月食,期间失去太阳的照射,卫星表面的温度会降到极低,其内能通过______的方式而______,导致卫星会处于休眠状态。
16.爆米花是同学们喜爱的小食品之一,爆玉米花时,将玉米粒放入铁锅内加热,玉米粒中的水分受热后,温度_______,内能增大;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迅速增大, 将厚实的壳涨破,此过程中内能转化为________能。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爆米花通常含有较多的铅,一定要少吃。
17.坐进新汽车里,我们常常会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这种气味主要来自于各种装饰材料中的有害物质,这种现象说明车内有害物质的分子处于_______运动之中。汽车在烈日的暴晒下,这种运动会________(选填“加剧”或“减缓”),在太阳暴晒过程中,车内空气的内能是通过_______(选填“做功”或“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的。
18.将温度传感器放在篮球气嘴处,当篮球放气时,发现气嘴处温度会下降。对此现象的解释是:气体对外______,内能______(填变化情况);这个过程中的能量转化与乙、丙中_______装置是一致的。
19.捏面人和糖画是中国传统民间技艺。如图,捏好的面人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温度升高,这是通过________方式改变了面人的内能。如图,做糖画时,将糖浆浇在平滑的石板上,糖浆凝固成美丽糖画的过程,需要__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
20.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请说明理由或举出反例。
(1)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_________________
(2)物体温度升高一定是吸收了热量。____________
三、实验题
21.小谷在实验室取出-10℃的冰进行加热实验,她观察冰熔化成水直到沸腾的过程并记录相关数据,绘制成如图甲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1)从第4min到第8min,冰块的内能_______,这是通过_______方式来改变内能的;
(2)加热到第9min时,物体将处于_______(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3)小谷在实验中还发现气泡如图乙所示,则水在_______(选填“沸腾前”或“沸腾中”);
试卷第4页,共5页
试卷第5页,共5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改变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钻木取火、压缩空气升温、搓手取暖这三种都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煤炉烧水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故选B。
2.D
【详解】
A.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不变,但仍然吸热,故A错误;
B.物体温度升高,可能是因为对物体做功,也可能吸收热量,故B错误;
C.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故C错误;
D.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故D正确。
故选D。
3.A
【详解】
A.把鸭蛋放在盐水里一段时间,鸭蛋就变咸了,这就是鸭蛋与盐之间的扩散现象,是分子热运动的表现,故A正确;
B.两个端面削平的铅柱紧压在一起后能吊起一个钩码,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故B错误;
C.气态分子间的距离比固态、液态分子间的距离要大的多,故C错误;
D.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冰冷的冰块也具有内能,故D错误。
故选A。
4.C
【详解】
A.10° C的物体和8° C的物体的质量关系未知,所以内能大小无法比较,故A错误;
B.冰箱冷冻室里出现的“霜”,是水蒸气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是凝华现象,故B错误;
C.钻木取火,是用做功的方法改变物体内能的,故C正确;
D.冬天户外晨练时,人们会呼出“白气”,是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变成了小液滴,是液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5.A
【详解】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热传递过程是能量的转移过程,做功过程是能量的转化过程。
A.哈出的气温度高于手,使变得暖和,是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双手互搓,克服摩擦力做功,使手温度升高,变得暖和,是通过做功改变内能,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烤火使手温度升高,变得暖和,是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热水温度高于手,热水泡手变得暖和,是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D
【详解】
A.捂热水袋的手变暖,该过程属于能量的转移,故是热传递改变内能,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放进热汤中的金属汤勺变得烫手,该过程属于能量的转移,故是热传递改变内能,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寒冷的冬天用嘴呼出的“哈气”暖手,该过程属于能量的转移,故是热传递改变内能,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D.双手互搓使手暖和是克服摩擦做功让手暖和的,属于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故D选项符合题意。
选D。
7.C
【详解】
A.热量是在热传递的过程中吸收或者释放热量,而不能用含有,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热腾腾的酱肉包冒着的“白气”是小水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重庆的夏天吃雪糕消暑降温,利用了熔化需要吸热,故C选项符合题意;
D.翻炒回锅肉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食物内能的,其中并没有发生能量的转化,故仅仅是能量的转移,故是热传递,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B
【详解】
给车胎打气、钻木取火、推铁环都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晒太阳是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D
【详解】
A.图线中间平坦一段,温度保持不变,表示晶体正在熔化,持续吸热,故A不符合题意;
B.由图知,这种晶体熔化过程所用时间是
6min- 2min=4min
故B不符合题意;
C.AB段表示正在熔化,持续吸热,所以B点内能大,故C不符合题意;
D.在图线中的AB段表示正在熔化,由固态变成液态,分子间距变大,物体吸收的热量增大了分子势能,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0.C
【详解】
A.在炖排骨时,汤沸腾后,把炖汤的火调小,此时汤继续沸腾,汤的温度不变,故A错误;
B.咸汤里加入一些清水后,由于食盐的质量不变,盐水的总体积增大,所以盐水的密度变小,故B错误;
C.加盐使排骨汤变咸是扩散现象,是因为盐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造成的,故C正确;
D.炖排骨汤的过程中,排骨从锅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使汤的内能增加,故D错误。
故选C。
11.加快 做功 240
【详解】
[1][2]“天问1号”与火星大气摩擦,由于摩擦力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使其表面温度升高,分子无规则运动加快,这是通过做功方式改变内能的。
[3]质量与位置无关,“祝融号”在火星上的质量等于在地球上的质量,为
m=240kg
12. 热传递
【详解】
[1]这瓶纯净水的减少内能
[2]纯净水放入冰箱内降温,这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了水的内能。
13.扩散 做无规则运动 做功
【详解】
[1]闻到气味,是气味分子的扩散运动。
[2]说明气体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3]划火柴时发生了能量的转化,故通过做功的方式来改变物体的内能。
14.导热性 热传递
【详解】
[1]铁导热性好,用铁锅煮粽子热得更快。
[2]粽子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是通过热传递方式增加内能的。
15.热传递 降低
【详解】
[1][2]没有太阳光照射时的卫星表面的温度会急剧下降,即其质量不变,温度降低,内能减小,这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
16.升高 机械
【详解】
[1]将玉米粒放入铁锅内加热,通过热传递的形式使玉米粒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2]因为水使玉米粒的壳涨破,对壳做功,此过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17.无规则 加剧 热传递
【详解】
[1]坐进新汽车里会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说明车内有害物质的分子处于无规则运动之中。
[2]汽车在烈日的暴晒下,温度升高,有害物质的分子运动会加剧。
[3]在太阳暴晒过程中,车内空气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使改变内能的。
18.做功 减小 乙
【详解】
[1][2][3]当篮球放气时,发现气嘴处温度会下降,是因为篮球内的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此过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乙装置中,当按电火花发生器的按钮时,酒精会燃烧,酒精燃烧后产生的高温高压的燃气,体积膨胀,对外做功,燃气的内能减少,内能转化为盒盖的机械能,使盒盖飞出去。丙装置中,用力将活塞迅速向下压,棉絮燃烧起来;说明压缩筒内空气做功,使筒内空气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压缩过程中,活塞的机械能转化为空气的内能。因此在乙和丙两个装置中,乙装置把内能转化成机械能,与题干描述的篮球气嘴处温度降低的原理相同。
19.热传递 放热
【详解】
[1]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是做功和热传递。捏好的面人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温度升高,这是通过热传递方式改变了面人的内能。
[2]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凝固为放热量过程。如图,做糖画时,将糖浆浇在平滑的石板上,糖浆凝固成美丽糖画的过程,需要放热。
【点睛】
本题结合生活实际考查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及对凝固现象的理解,为基础题。
20.×,见解析 ×,见解析
【详解】
(1)[1]内能与物体的温度、质量和状态有关;温度不是决定物体内能大小的唯一因素,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大,温度低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小。
(2)[2]物体温度升高,可能是物体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对物体做了功。
21.增加 热传递 液态 沸腾中
【详解】
(1)[1]由图可知,从第4min到第8min,不断吸热温度不变,因为吸收热量,所以冰块的内能增加。
[2]改变内能的方式有:热传递和做功。加热实验中,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了冰块的内能。
(2)[3]由图可知,在0~4min时,物体处于固态,在4~8min物体处于固液共存状态,在8~14min物体处于液态,所以在9min时,物体处于液态。
(3)[4]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减小,沸腾时会有大量的气泡产生,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到液面处破裂,所以此图是沸腾中的现象。答案第4页,共5页
答案第5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