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第二单元
单元活动 开展小区域调查
地 理
内容索引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课堂篇 探究学习
[教材导读]
课程标准 —
目标 导引 1.以庐山小区域为案例,了解小区域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综合思维)
2.以庐山小区域为案例,掌握小区域调查的方法和步骤
(综合思维)
3.以庐山小区域调查为案例,学会撰写调查报告(地理实践力)
[知识体系]
课前篇 自主预习
一、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1.区域调查是区域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与方法之一,为区域发展对策与措施的提出提供基础性资料与依据。
2.通过区域调查,深入了解区域的地理特征,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3.掌握区域调查的方法,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二、调查区域的选择与调查内容
1.区域调查活动应根据所在地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选择什么样的区域,可以根据调查目的来确定。
2.小区域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方面,内容很广,课题很多,既要考察各种自然现象,形成对区域地理环境的感性认识,又要对区域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进行全面的实地调查。
3.依据调查内容,小区域调查大体分为专题性调查和综合性调查两类。
判断正误并纠错
(1)小区域调查主要是调查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多变,无法调查。( )
答案 × 小区域调查既包括对自然环境的调查,也包括对人类活动的调查。
(2)区域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各种自然现象、社会经济条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 )
答案 √
三、调查的步骤与方法
1.调查步骤
2.调查方法
(1)实地考察法
实地考察是调查区域自然环境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主要是对地表事物或
现象进行观察、测量、分析,为区域发展
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
(2)访问调查法
访问调查法是访问者通过口头交谈等方式直接向被访问者了解社会情况或探讨社会问题的调查方法。
(3)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是指运用统一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调查方法。
一般包括路线考察和典型地段考察
四、活动案例——庐山小区域调查
1.庐山的概况
(1)地理位置: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东经115°50'—东经116°10',北纬29°28'—北纬29°45'),东临鄱阳湖,北濒长江。
(2)地质地貌: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
(3)气候: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4)植被与土壤:从山麓到山顶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地带性。
2.调查内容的选择
(1)综合性调查内容
(2)专题性调查内容:自然地理专题、人文地理专题。
3.调查报告的撰写
调查报告的撰写是对调查工作的全面总结。总结不是调查资料的简单罗列与堆积,而是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调查报告一般包括引言、被调查区域的地理概况、主要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结束语、主要参考文献等六方面的内容。
要点笔记 区域地理调查报告的撰写,一是要注意环节的完整性,即各环节齐全;二是调查内容的真实性,不能“闭门造车”,一定要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见或建议。
课堂篇 探究学习
探究 结合庐山探究如何开展小区域的调查
[问题探究]
材料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境内。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山”之美誉。它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华十大名山、中国最美十大名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四大避暑胜地、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2021年五一假期九江市旅游总收入超36亿元,共接待游客547万人次。
结合材料探究:
(1)若想了解该地游客的旅游动机,最经济和最合适的调查方法是什么 简要分析原因。
(2)对庐山旅游资源的调查属于哪类调查
提示 (1)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方便快捷,数据统计简单;占用调查对象的时间少,游客配合度高。
(2)专题性调查中的人文地理专题。
[指点迷津]
1.小区域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2.小区域的调查内容
依据调查内容,小区域调查可分为综合性调查和专题性调查两类,具体内容如下表:
类型 内 容
综合性 调查 内容 地理位置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特点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人口及其流动情况
区域产业结构状况
产业分布、聚落分布情况
城镇建设情况
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类型 内 容
专题性 调查内容 自然地理 专题 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水文、植被、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等
人文地理 专题 工业、农业、商业、旅游、聚落、交通等
3.小区域的调查方法
因调查的目的和内容不同,调查方法分为三种:实地考察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
4.调查报告的撰写
调查报告的撰写是对调查工作的全面总结。总结不是调查资料的简单罗列与堆积,而是要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调查报告最好附上相关的地图、图表和照片,论述和结论要简明、清楚,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调查报告一般包括引言、被调查区域的地理概况、主要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结束语、主要参考文献等六方面的内容。
(1)引言:主要包括调查的目的、方法与步骤、内容等。
(2)被调查区域的地理概况:主要包括被调查地区的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特征,以及人口、交通和经济发展等人文地理特点。要根据考察任务及内容要求,有所侧重。
(3)主要问题分析:根据调查任务和目的,对考察的重点内容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进行重点论述。对于区域自然地理,重点分析调查区内有关自然现象的特征、形成原因、动态变化过程、发展趋势以及对生产建设的影响。对于区域人文地理,重点分析考察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现状、典型经验、主要问题和发展设想。
(4)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对考察所得出的结论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分析,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
(5)结束语:阐明主要结论及存在问题。
(6)主要参考文献:列出撰写报告所参考的相关著作、论文等的名称、作者、页码等相关内容。
[典题演练]
例题某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践行绿色生活”。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选择“城市垃圾”进行深入的调查。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三项的数码填入相应的方框内,补充完成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
①撰写调查报告
②分析归纳数据资料
③调查搜集资料,获取数据
(2)该小组将调查资料绘成下图,将下列垃圾分类的数码填入图中方框。
①可循环利用垃圾 ②食品垃圾
(3)城市垃圾按上述方式进行分类回收对城市环境有何意义 (至少回答两点)
素养立意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读图析图能力以及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本题以“践行绿色生活”为主题,以贴近生活的“城市垃圾”为课题,考查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城市垃圾的分类及其意义等知识点,体现了对综合思维与人地协调观的考查。
解析 第(1)题,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一般是首先选定课题,确定研究计划、步骤,然后进行调查、获取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最后撰写调查报告。因此从左到右依次填写③②①。第(2)题,废塑料、废金属、废纸、废玻璃均属于可循环利用垃圾,食品垃圾属于有机垃圾。从左往右依次填写①②。第(3)题,可以从减少占用土地、减少污染、废弃物再生资源化、增强居民环保意识、美化环境等方面分析。
答案 (1)从左到右:③ ② ①
(2)从左往右:① ②
(3)①减少垃圾堆放;②减少有害物质对城市的污染;③减少有害物质对城市用水的污染;④减少焚烧垃圾产生的大量烟尘和有害气体对大气环境的污染;⑤废弃物再生资源化,改善城市环境;⑥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⑦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⑧美化环境,有利于城市的建设。(至少回答两点)
[对点训练]
小区域调查方法包括实地考察、访问调查、问卷调查三种。据此完成1~3题。
1.自然地理调查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 )
A.实地考察 B.访问调查
C.问卷调查 D.电话调查
2.对人口状况的调查方法宜采用( )
A.实地考察 B.典型地段考察
C.问卷调查 D.访问调查
3.下列关于访问调查的对象及准备工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其对象只能是个人或群体,不包括企事业单位和政府职能部门
B.对个人、群体的调查访问主要是为了获得有关资料及图件
C.调查访问前应拟定调查提纲,避免盲目性
D.调查访问不必准备联系公文及相关证件
解析 第1题,自然地理调查最常用的方法是实地考察。第2题,对人口状况的调查宜采用问卷调查。第3题,访问调查的对象既包括个人、群体,也包括政府职能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对个人、群体的调查访问可作为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的依据;调查访问应准备好联系公文及相关证件;访问前要拟定调查提纲。
答案 1.A 2.C 3.C
素养培优
素养目标——综合思维
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位于甘肃省中部,近年来,该地旅游业逐步推进,但发展缓慢。为分析该景区旅游业发展缓慢的原因,西北某大学旅游学院学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该景区的游客做景区服务满意度调查。下表为《关于黄河石林旅游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部分项截取及数据统计。
1.您来自 A.甘肃省(66%) B.其他(34%)
2.您印象 最深刻的 景点是 A.体验风 情畜力车 (37%) B.乘坐羊 皮筏子 (72%) C.体验 “农家乐” 生活(9.3%) D.考察探
秘石林奇
景(1.3%)
3.您最希 望解说的 内容 A.参与性 提示 (21.3%) B.安全标 识(37.3%) C.道路指 示(30.7%) D.自然科
学知识
(53.3%)
4.您对景 区的总体 感受 A.地貌奇 秀,环境幽 静(53.3%) B.民风淳 朴,氛围和 谐(10.3%) C.设施简 陋,服务不 周(50.7%) D.环境破
坏,改造严
重(5.3%)
结合上述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调查问卷有开放式和选项式两大类,说出该调查问卷采取选项式的原因。
(2)通过表中的调查数据,试分析该景区旅游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解析 第(1)题,表中选项式调查问卷所列的选项比较明确,问题和本景区现状密切相关,针对性强;设计的选项较少,一目了然,多数是游客关心的问题,占用调查对象时间较少,可操作性强。第(2)题,表中数据反映出游客多数来自甘肃本地,其他地区较少;景区核心景点是地质公园,而游客印象最深的是乘坐羊皮筏子、体验风情畜力车,核心旅游资源价值未充分挖掘;解说内容中自然科学知识反映较多,说明从业人员素质低,服务满意度低;游客的总体感受较多的是设施简陋、服务不周,说明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不足。
答案 (1)调查内容设问针对性强;数据统计简单;占用调查对象的时间少,调查对象配合度高(易操作)。
(2)景区知名度低,远程市场占有率极低;景区核心旅游资源价值未充分挖掘;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不足;从业人员素质低,服务满意度低。
当堂检测
1.依据调查内容,小区域调查大体分为哪两大类 ( )
①专题性 ②自然性 ③综合性 ④人文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依据调查内容,小区域调查大体分为专题性调查和综合性调查两类。
答案 B
2.下面是小区域调查的步骤,排序正确的是( )
①选定调查内容与课题 ②制订调查计划 ③分析调查资料 ④撰写调查报告 ⑤交流调查成果 ⑥进行实地调查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⑥③⑤④
C.①②⑥③④⑤ D.①②③⑥④⑤
解析 小区域调查的步骤:选定调查内容与课题→制订调查计划→进行实地调查→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交流调查成果。
答案 C
3.下列不属于撰写调查报告内容的是( )
A.报告人的个人简介 B.参考文献
C.结束语 D.地理概况
答案 A
4.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其活动形式多种多样。请结合社会调查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调查目的:废旧橡胶制品的再利用。
调查材料一:废旧橡胶制品主要来源于废旧轮胎、胶管、胶鞋、垫板等。橡胶制品由于难以降解,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黑色污染”。2019年我国废旧轮胎产生量约3.3亿条,重量超过1 000万吨。
调查材料二:废旧轮胎加工出路示意图。
(1)废旧轮胎利用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2)废旧橡胶循环利用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解析 第(1)题,废旧轮胎利用的主要方式可结合材料二来回答。胶体完好的轮胎,作为翻新轮胎源,翻新后使用。胎体毁坏的轮胎,裂解回收橡胶烃和作水泥石灰窑
燃料。无翻新价值的轮胎,切块粉碎,制成胶粉。第(2)题,可持续发展可从经济可持续、生态可持续、社会可持续三个方面来分析,由材料“橡胶制品由于难以降解,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黑色污染’”可知,废旧橡胶循环利用可减少环境污染。由调查材料二可知,废旧橡胶循环利用可缓解橡胶资源匮乏的局面,为经济建设节约大量资金;可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资源节约型与环境保护型社会发展。
答案 (1)轮胎翻新;再生胶生产(裂解回收橡胶烃);作为燃料;胶粉生产。
(2)缓解橡胶资源匮乏的局面;减少环境污染;为经济建设节约大量资金;缓解能源紧张;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资源节约型与环境保护型社会发展。(共28张PPT)
第二单元
单元整合
地 理
内容索引
知识网络 自我构建
专题归纳 思维深化
学科素养 实践拓展
知识网络 自我构建
答案
①干旱
②水土流失
③生物
④煤炭
⑤产业结构
⑥改革开放
专题归纳 思维深化
专题一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比较严重。形成生态环境问题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以人为原因为主。
1.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有关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湿地破坏等)分析中,首先需要分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其次从自然原因与人文原因分析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1)自然原因。
①地形原因(海拔、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等)。
②气候原因(光照、热量、降水、风力、风向等)。
③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质地等)。
④植被原因(类型、覆盖度、季节变化等)。
⑤河流原因(流量大小、季节变化、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2)人为原因:主要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当然,分析原因并不需要每
一方面均展开分析,应有针对性地对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2.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分析
(1)根据成因确定措施
根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确定该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其共同成因为滥垦、滥伐、滥牧、滥采,所以两地区应采取的对应措施就是退耕还林、还牧、还草。
(2)根据区域特点确定措施
根据区域内部不同部分(如河流上、中、下游)的特点确定某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如淮河流域洪灾频发的防治措施如下。
(3)根据措施确定措施
根据典型区域的发展措施确定和其具有相似特征的其他区域的发展措施。如参照宁夏中卫沙坡头草方格沙障治理、亚马孙雨林的保护等的经验或措施,结合区域实际问题,提出类似的且有针对性的措施。
3.中国主要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地区 生态问题 形成原因 整治措施
东北 地区 黑土侵蚀、湿地萎缩、森林破坏 ①黑土被开垦后,自然平衡遭到破坏,引起土壤冲刷 ②沼泽开垦导致湿地萎缩 ③林木超采、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导致森林资源减少 ①对坡面、沟壑的治理,植树造林,土壤培肥
②停止对沼泽地的开垦
③合理采伐,营造人工林,建设自然保护区
地区 生态问题 形成原因 整治措施
华北 平原 旱涝、风沙、盐碱是农业发展的三大障碍 ①气候具有春旱严重、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且变率大等特点 ②地势平坦,有大面积的地势低洼处 ③片面扩大灌溉面积,大水漫灌,只灌不排以及不合理开垦土地等 ①旱涝——兴建水利工程,发展节水农业
②低湿地治理——采用“鱼塘—台田”模式发展立体农业
③盐碱地治理——调节控制水盐运动
南方 丘陵 山区 水土流失 坡地开垦,乱砍滥伐 ①发展立体农业
②营造薪炭林,解决生活用能问题
地区 生态问题 形成原因 整治措施
西北 地区 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 ①干旱多大风的气候 ②丰富的沙源 ③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 ④水资源利用不当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⑤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①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合理调整农业结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③构筑防护体系
黄土 高原 水土流失 ①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②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③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和开矿导致植被破坏 采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对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
例1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甲、乙两地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分别是( )
A.草场退化、水土流失
B.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
C.湿地破坏、森林锐减
D.土地荒漠化、石漠化
(2)治理图中乙处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是( )
A.小流域综合治理 B.建立湿地保护区
C.发展立体农业 D.治理水污染和大气污染
思路导引(1)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位于 的灌溉农业区,大水漫灌会造成土壤 ;乙地位于 的旱地耕作区,水土流失严重。(2)乙地位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是其水土保持工作的具体措施。
思路导引答案 (1)河套平原 盐碱化 黄土高原 (2)小流域综合治理
题目答案 (1)B (2)A
专题二 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思路
1.分析思路
(1)资源型地区开发条件的评价。资源型地区开发条件的评价要从优势条件与制约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重点考虑以下要素:
①资源及其组合状况。资源的种类及组合状况,资源的数量、地位,水源条件等。
②位置及交通状况。优越的位置及便捷的交通利于与外界的联系,可以降低原料和产品的运输成本。一般要从水陆交通两方面具体分析。
③科技、市场、政策等。影响资源开发的规模、效率、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
(2)资源型地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在能源、矿产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资源型地区,大多有过衰落经历,原因大体相同,即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成本上升、市场需求量下降、技术落后、设备老化、环境污染严重、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等。
(3)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如下图所示:
2.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对我国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启示
(1)在改善投资环境中,除了注意一般软、硬件设施建设外,还应该加强对外宣传,以提高地区的知名度。
(2)在兴办新产业、新企业的同时,应注意加强对原有产业部门的更新改造,减少企业破产倒闭数量,以便从总量上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3)在制定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时,应注意原有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结合与协调。把区域技术进步、新兴产业的发展建立在原有产业以及区域未来发展的客观要求之上,“扬长避短”,以求得区域持续稳定的发展。
(4)加大教育的投资力度,注重“下岗”职工的“转业”培训和在职职工的进修,以适应未来产业发展对职工教育水平的新要求。
例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山西多年来发展了煤炭、冶金、电力、焦炭、化工和建材等以资源为核心的资源型产业,其中煤炭、冶金、电力、焦炭成为四大核心传统主导产业。
材料二 2015年以来,受国内外市场需求明显下降,国际煤炭、钢铁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等影响,山西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成为影响经济和就业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山西的钢铁、煤炭行业压产能、调结构的任务迫在眉睫。
材料三 山西省煤田分布图(图1)和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图(图2)。
图1
图2
(1)分析山西形成四大核心传统主导产业的区位条件。
(2)简析山西钢铁、煤炭行业要压产能、调结构的原因和措施。
(3)说出山西煤炭综合利用的意义。
思路导引(1)材料一中提及四大核心传统主导产业都属于 型产业,都是对 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从资源开发条件角度分析。(2)材料二提及面临的困境:市场需求下降、 下跌,侧面说明市场供大于求,行业存在 现象。措施可运用资源型地区整治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交通与科技、美化环境等)回答即可。(3)从可持续发展三个内涵(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生态持续发展)角度,同时要结合山西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可以从产业结构的调整、 、经济效益的提升、增加就业机会、改善环境等角度分析。
思路导引答案 资源 煤炭 价格 产能过剩 产业链的延伸
题目答案 (1)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政策支持。
(2)原因:国内外煤炭、钢铁市场需求下降;煤炭、钢铁价格下跌;行业产能过剩。
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美化环境;改善交通;发展科技。
(3)有利于山西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延长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改善区域环境。
学科素养 实践拓展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科尔沁沙地原为科尔沁草原,后由于人们超载放牧,加上气候干旱演变成了沙地。由于距海洋较近,有沙地疏林分布。沙地地势南北高,中部低,西辽河水系横贯其中。科尔沁沙地地下水丰富,埋藏深度10米左右,人们在沙地腹地种植水稻喜获成功。
(1)说明图示区域水稻种植获得成功的有利条件。
(2)网格栽培、瓶装种植、导管滴灌……初期,为提高作物幼株的成活率人们做了多种尝试。指出在沙漠地区发展种植业的主要制约因素。
(3)简述种植水稻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
(4)延长产业链,是科尔沁沙地为实现“生态、经济、民生”共赢采取的主要举措,在下列产业链中,请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说明开发该产业链的有利条件。
产业链①:以绿色为卖点的沙漠旅游观光产业。
产业链②:以低矮灌丛等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药材、饮料加工产业。
解析 第(1)题,沙地腹地水稻种植成功的有利条件,应从当地的地形、水源、气候条件等方面分析。第(2)题,网格栽培、瓶装种植、导管滴灌,说明沙漠地区水源缺乏,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当地经济、技术水平较低,需要资金支持及科技投入。第(3)题,水稻种植增加了当地植被覆盖率,可增加当地的空气湿度,改善局地小气候;由于是在沙漠地区种植,还可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由于种植区需水量较大,种植水稻也增加了湿地面积,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第(4)题,任选一个产业链,结合产业链的内容和当地地理环境分析有利条件即可。
答案 (1)沙地中部地势较低;接近河流并有充足的地下水;气候干燥,晴天多,光照条件优越;昼夜温差大。
(2)水源、资金、科技等。
(3)增加空气湿度,增加降水量,改善局地小气候;防风固沙,抑制风沙危害;增加湿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
(4)选择产业链①:沙漠广布,景观独特(广袤的沙漠等);交通便利;距离京津冀及东北地区较近,客源较丰富。
(或选择产业链②:原料有保障,可扩大就业机会,产品易于投入市场。)(共57张PPT)
第二单元
第二节 资源枯竭地区的发展
——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地 理
内容索引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课堂篇 探究学习
[教材导读]
课程标准 以某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例,分析该类城市发展的方向
目标 导引 1.掌握鲁尔区发展的区位优势,学会分析区域能源资源开发的优势与不足(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
2.运用相关资料分析鲁尔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综合思维)
3.掌握鲁尔区再度振兴的主要策略(综合思维)
[知识体系]
课前篇 自主预习
一、鲁尔区的昔日辉煌
1.鲁尔区的区位优势
(1)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德国西部,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
(2)水陆交通发达:莱茵河纵贯本区南北,利珀河、鲁尔河横穿东西,铁路、公路密布。
(3)煤炭资源优质丰富:可采总量约220亿吨,而且煤炭质量高、品种全、埋藏浅,开采成本低。
(4)离铁矿区近,水资源丰富。
微思考莱茵河流经鲁尔区,水运发达,其便利的水运条件极大地促进了鲁尔区的经济发展。试分析莱茵河发展水运的有利条件。
提示 流量大且全年稳定,含沙量小,水流平缓,无结冰期;流经人口和城市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交通运输需求量大。
2.鲁尔区的发展概况
(1)主要工业部门:炼焦、电力、钢铁、化工、机械制造等工业部门。
(2)地位:成为德国乃至世界重要的能源基地、钢铁基地和重型机械制造基地,主要城市有埃森、杜伊斯堡、多特蒙德等。
二、鲁尔区的一度衰退
1.传统产业衰落
(1)煤炭地位下降:
①石油、天然气的广泛使用。
②新技术的应用使得炼钢的耗煤量减少。
③煤炭开采成本不断增加。
(2)钢铁工业衰落: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
2.替代产业尚未形成
单一的工业结构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影响到新兴产业的发展,替代产业难以形成。
3.生态环境恶化
(1)原因: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
(2)表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热污染。生态环境恶化,区域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严重影响了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
要点笔记 鲁尔区传统产业的衰落,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是单一的工业结构,产业结构不合理;外因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新技术革命既产生了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也改变了传统工业的生产和组织方式。
三、鲁尔区的再度振兴
1.改造传统产业,优化工业布局
(1)大力改造煤炭、钢铁等传统产业。
(2)工业布局调整:
①将钢铁工业转移到欧洲西部沿海。
②对煤矿区进行重点清理整顿,将煤炭生产集中到赢利多、机械化水平高的大矿井。
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
一般指产业结构升级
(1)重点发展电子信息、通信技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
(2)政府推动发展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工业旅游、商业、物流、教育等第三产业。
3.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生态管理
(1)重视环境保护,采取多种措施治理污染。
(2)加强环境管理,重视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3)在发展规划中制订了营造“绿色空间”的计划。
课堂篇 探究学习
探究一 鲁尔区昔日辉煌的条件
[问题探究]
材料 鲁尔区是德国重要的工业区,它形成于19世纪中叶,是典型的传统工业地域,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区内工厂林立,城市栉比,人口稠密,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煤炭、钢铁、化工、机械制造等工业。下图为鲁尔区区位示意图(图中斜线范围)。
结合材料探究:
(1)鲁尔区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其发展的优势有哪些
(2)根据鲁尔区的发展条件,想一想鲁尔区可以发展哪些工业部门。
提示 (1)煤炭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市场广阔等。
(2)鲁尔区煤炭、水资源丰富,利用输入的铁矿石重点发展了炼焦、钢铁、机械制造、电力、化工等工业部门。
[指点迷津]
鲁尔区昔日辉煌的区位条件
因素 特 点 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位置 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 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自古就是北欧通向中欧、南欧的捷径,东欧、西欧往来的必经之地
交通 莱茵河纵贯南北,利珀河、鲁尔河横穿东西,铁路、公路密布 水陆交通发达
因素 特 点 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资 源 煤炭 储量大,品种全,煤质好,埋藏浅,露天煤矿 多,开采成本低 充沛的水源与丰富的煤炭资源结合,并从国外输入铁矿石,促进了鲁尔区工业的发展
铁矿 本区铁矿贫乏,但离法国洛林铁矿较近
水源 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水量充沛,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市场 欧洲经济发达,人口、城市密集 广阔的市场
视野拓展 我国山西省与德国鲁尔区工业发展区位条件比较
相同点:两地都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能源充足。
不同点:山西省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水运条件差,铁矿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鲁尔区位于欧洲西部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水资源丰富,水陆交通发达,靠近铁矿产区。
[典题演练]
例1鲁尔区是德国最大的工业区,也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工业区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鲁尔工业区以煤矿开采、钢铁生产和机械制造而盛名于世,是德国的能源基地、钢铁基地和重型机械制造基地。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关于鲁尔区发展的有利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
A.丰富的铁矿资源 B.便利的水运条件
C.丰富的石油资源 D.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2)鲁尔区传统工业部门有五大类,正确的是( )
A.煤炭、石油、钢铁、电力、机械制造
B.炼焦、钢铁、电力、机械制造、化工
C.煤炭、钢铁、电力、纺织、化工
D.钢铁、电力、机械制造、化工、有色冶金
思路点拨
解析 丰富的煤炭资源和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是鲁尔区发展的基础,鲁尔区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炼焦、电力、钢铁、化工、机械制造等工业部门。
答案 (1)B (2)B
[对点训练]
读德国矿产资源与城市分布图,完成1~2题。
1.图中有关甲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径流量较小 B.航运价值大
C.含沙量较大 D.径流季节变化大
2.图中信息不能反映鲁尔区发展条件的是( )
A.丰富的煤炭资源
B.便利的交通运输
C.重要的地理位置
D.高素质的劳动力
解析 第1题,甲河是莱茵河,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径流量大,且季节变化小,含沙量小,航运价值大。第2题,鲁尔区高素质的劳动力在图中没有体现。
答案 1.B 2.D
探究二 为什么鲁尔区一度衰落
[问题探究]
材料一 比比皆是的焦炭工厂不断冒着黑烟,铸造厂也不停排出红褐色的污水,还有飘浮在空气中的悬浮粒子,使得户外一切东西都蒙上一层黑灰。洁白的衣物穿出门去,不一会儿便成为灰色。红瓦白墙、绿草如茵的家园,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沿岸化学工厂林立的莱茵河,更有如一道被六万多种不同化学药品调成的鸡尾酒。20世纪60年代以后,鲁尔区传统工业迅速衰落。
材料二 见下图。
结合材料探究:
(1)分析20世纪60年代后鲁尔区煤炭工业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中显示了哪些环境污染类型
(3)鲁尔区在煤炭开采和综合利用过程中对环境产生了哪些不良影响
提示 (1)一方面鲁尔区煤炭开采深度越来越深,开采成本增加,失去竞争力;另一方面由于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使用,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需求量减少。
(2)大气污染、水污染。
(3)开采过程中破坏生态环境,综合利用过程中会污染环境。
[指点迷津]
鲁尔区衰退的表现及原因
问 题 表 现 原 因
传统产 业衰落 煤炭地位 下降 石油、天然气的广泛使用,导致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比重下降
新技术的应用导致耗煤量减少
煤炭开采深度加大,使得开采成本不断增加
钢铁工业衰落 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
替代产业 尚未形成 影响到新兴 产业的发展 以煤炭工业为主的单一的工业结构缺乏活力
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问 题 表 现 原 因
生态环 境恶化 大气污染 工业企业不断向空气中排放大量废气
水污染 化工厂、钢铁厂排放大量污水
固体废弃物污染 煤矿开采使煤渣、矿渣堆积,占用大量土地
热污染 工厂排放出大量的废热
[典题演练]
例2早在19世纪中叶,鲁尔区就发展成为以煤炭、钢铁、化学等重化工业为主体的德国最大工业区。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表示“德国鲁尔区工业联系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
(2)20世纪60年代以后,该工业区一度衰落,其内在原因是( )
A.产业结构单一 B.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C.世界性钢铁生产过剩 D.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素养立意本组题主要考查综合思维。鲁尔区的辉煌是建立在丰富的煤炭资源基础之上的,鲁尔区的衰退也是因有丰富的煤炭资源,鲁尔区的工业大都围绕煤炭资源,过分依赖煤炭资源,导致产业结构单一、污染严重等。
解析 第(1)题,鲁尔区的矿产资源以煤炭为主,工业以煤炭为中心形成相关产业。第(2)题,该工业区一度衰落的内在原因是过度依赖煤炭资源,产业结构单一。
答案 (1)A (2)A
[对点训练]
读某国示意图,完成1~2题。
1.20世纪60年代以后,该国传统工业区迅速衰落,其原因是( )
A.煤炭资源耗尽
B.军事订单减少
C.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新兴工业部门涌现
D.国家对国土的开发和整治
2.导致该地区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有( )
①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 ②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
③机械制造业先进 ④经济发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第1题,图中所示为德国,德国的鲁尔区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军事订单不是该国工业发展的重要区位因素;一个国家对国土的开发和整治往往会使国家或地区趋向良性发展。第2题,机械制造业先进和经济发达不是环境恶化的必然原因,其主要原因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产生大量废气、废水、废渣等废弃物。
答案 1.C 2.A
探究三 鲁尔区的可持续发展措施有哪些
[问题探究]
材料 2020年暑假期间,小明同学去德国旅游,参观了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是由钢铁厂改建的综合性公园,该项目曾在2000年获得第一届欧洲景观设计奖,公园被誉为后工业景观公园的经典范例。
结合材料探究:
(1)鲁尔区将停产的钢铁厂和化工厂改造成旅游景点,体现了鲁尔区怎样的发展方向
(2)鲁尔区发展新兴产业,你认为还应该做哪些工作
提示 (1)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重视工业旅游业、商业、金融服务、物流、教育等第三产业。
(2)治理污染、美化环境、发展科技等。
[指点迷津]
鲁尔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具体做法及产生的效果
整治方向 措 施 具体做法 效 果
改造传统产业,优化工业布局 大力改造煤炭、钢铁等传统产业 对企业进行合并和技术改造,打造产品特色,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从而提高了产品竞争力
工业布局的调整 将钢铁工业转移到欧洲西部沿海 降低了污染,改善了矿区环境,为新兴产业的发展腾出了发展空间
对煤矿区进行重点清理整顿
整治方向 措 施 具体做法 效 果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 科学规划 重点发展电子信息、通信技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 促进新兴产业培育,提高区域的产业竞争力
政府调控 政府推动发展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工业旅游、商业、物流、教育等第三产业 工业旅游已成为鲁尔区经济发展的亮点
整治方向 措 施 具体做法 效 果
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生态管理 治 污 措 施 整治河流 在鲁尔河上建立了完整的供水系统和污水净化系统 解决水污染问题;蓄水拦洪、发电、旅游
限制污染 气体排放 各企业建立回收有害气体和灰尘的装置 大气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
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系统 建立烟囱自动报警系统
管理措施 加强环境管理,重视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立法保障,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
美化措施 制订了营造“绿色空间”的计划 提高了当地人民生活环境质量,为新兴产业发展创造了优美、洁净的环境
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建人工湖泊
方法技巧 1.“对症下药”: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分析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1)分析该区域的背景条件——地理区位、能源资源或矿产资源的结构、地理环境状况。
(2)厘清该区域实施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考虑如何协调人地关系,提出促进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典题演练]
例320世纪60—80年代,鲁尔区经过一系列的综合治理,成为世界传统工业区成功转型的典范。图甲为鲁尔区目前较大钢铁企业分布图,图乙为鲁尔区整治前后的三种产业构成(Ⅰ为1958年,Ⅱ为1995年)。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甲
图乙
(1)鲁尔区将钢铁企业向河流沿岸甚至荷兰沿海集中,主要是为了( )
A.集中处理固体废弃物 B.改善大气污染
C.降低运费 D.加强科技协作
(2)调整产业结构是本区治理的另一重要措施。图乙中的Ⅱ与Ⅰ相比,主要的变化包括( )
A.煤炭、钢铁企业的生产规模大幅度减小
B.汽车、石化及劳动密集型工业产值下降
C.通信、交通、旅游等部门就业人数上升
D.观光农业、生态农业、蔬菜花卉等增多
思路点拨
解析 第(1)题,鲁尔区的铁矿石主要靠进口,将钢铁企业向河流沿岸甚至荷兰沿海集中,主要是为了降低运费。第(2)题,图乙中的Ⅱ与Ⅰ相比,主要的变化是第三产业占比从25%左右上升到50%,因此,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大量增多,故通信、交通、旅游等部门就业人数上升;第二产业占比下降并不等于生产规模与产值下降;城市化过程中农业比重应有所下降。
答案 (1)C (2)C
[对点训练]
20世纪60年代开始,鲁尔区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综合整治。下列措施,属于调整经济结构的是( )
①发展金融服务和工业旅游 ②减少煤炭、钢铁企业的数量 ③严格控制废水、废气的排放 ④植树种草,扩大区内绿地面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发展金融服务和工业旅游,减少煤炭、钢铁企业的数量,这些属于调整经济结构;严格控制废水、废气的排放属于环境治理;植树种草,扩大区内绿地面积属于美化环境。
答案 A
素养培优
素养目标——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008—2011年,我国分三批公布了69个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资源枯竭或产业对资源过度依赖,这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矛盾和问题。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呼伦贝尔市在《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中被列为成长型城市。
材料二 呼伦贝尔大草原有“绿色净土”“北国碧玉”“中国最美草原”之美誉,是全国重点生态旅游开发区之一。呼伦贝尔大草原上河流纵横,湖沼众多,其中呼伦湖为我国北方第一大湖。
材料三 呼伦贝尔所在区域示意图。
(1)根据材料,分析呼伦贝尔市矿产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
(2)近年来呼伦湖水位不断下降,水污染也日益严重,生态环境堪忧。结合材料分析呼伦湖这些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3)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列举呼伦贝尔市适宜发展的具体产业。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矿产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等相关知识。第(1)题,从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角度分析,该地区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水源丰富,市场需求量大,利于矿产资源的开发。第(2)题,从自然角度分析,呼伦湖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入湖径流减少,蓄水量减少,水体更新慢,自净能力下降。从人为因素分析,随着资源的开发,生产用水量增加,导致呼伦湖水位不断下降;污染物大量排放,水质下降;草原沙化,生态环境恶化。第(3)题,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呼伦贝尔市位于内蒙古高原,属于温带草原区,适宜发展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该地矿产资源丰富,适宜发展采矿业并进行深加工;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旅游业和服务业。
答案 (1)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水源丰富;市场需求量大。(任答3点即可)
(2)自然原因: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入湖径流减少,蓄水量减少,水体更新慢,自净能力下降。人为原因:随着资源的开发,用水量增加,水位下降;污染物大量排放,水质下降;草原沙化,生态环境恶化。(任答4点即可)
(3)第一产业:发展畜牧业。第二产业:发展采矿业并进行深加工。第三产业:发展旅游业和服务业,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
当堂检测
煤炭转化率=(煤炭发电+焦炭)/煤炭总产量。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也是世界最大的煤炭基地之一,近20年来,山西省围绕煤炭资源进行了能源的深层次开发、交通和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能源的综合利用。能源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对山西省的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读下图,完成
1~2题。
1.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可以( )
①减轻当地环境污染 ②减轻黄河水运压力 ③提高了煤炭转化率 ④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为了解决山西省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有( )
A.对原有轻化工业进行调整
B.大力发展钢铁工业
C.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技术
D.大大减少煤炭的开采量
解析 第1题,由于煤炭的深加工,当地排放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气体增多,加剧了当地大气、水的污染,①错误;山西省煤炭外运以铁路运输为主,公路运输为辅,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与减轻黄河水运压力无关,②错误;根据材料“煤炭转化率=(煤炭发电+焦炭)/煤炭总产量”可推知,电力生产能力的提高和炼焦业的发展,提高了山西省煤炭的转化率,③正确;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使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发电等为主的多元结构,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④正确。
第2题,山西省工业结构以能源、冶金、发电等重工业为主,对原有轻工业进行调整无法解决山西省的生态环境问题;钢铁工业属于“三废”污染严重企业,大力发展钢铁工业极易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且山西省缺水,大力发展钢铁工业要耗费大量水资源,会加重水资源危机;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技术,可有效减轻生态环境问题;大大减少煤炭的开采量会阻碍当地经济发展。
答案 1.D 2.C
“在这里,白色只是一种梦想!”“鲁尔区犹如一片寻不出生机的焦土。”一位德国生态学家曾如此悲观地预言。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在这里,白色只是一种梦想!”描述的问题是( )
A.失业率下降 B.环境污染
C.治安混乱 D.金融危机
4.为使鲁尔区实现振兴,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
①对企业实行集中化改造 ②引进和发展新兴工业 ③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 ④鼓励所有煤炭、钢铁等企业缩小规模以适应市场变化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 第3题,从材料的含义看,“白色”暗指清洁,“白色只是一种梦想”,说明环境污染严重。第4题,缩小所有煤炭、钢铁企业的规模不能适应市场变化。
答案 3.B 4.D
5.读世界某著名工业区图(图甲)和该工业区工业发展示意图(图乙),完成下列各题。
图甲
图乙
(1)本区内河航运发达,D、E为莱茵河的两大支流,其中D为 河,E为 河。除内河航运外,本区其他主要运输方式还有哪些
(2)目前,在以下四种货物中,经莱茵河运入该区且运量最大的是( )
A.煤炭 B.铁矿石
C.钢材 D.机械
(3)写出图乙中字母代表的正确内容。
F ,G ,H ,I 。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该工业区发展的优势资源条件和主导工业部门分别是什么
解析 根据图中的莱茵河等即可判断该工业区为鲁尔区。第(1)题,图中D为利珀河,E为鲁尔河。鲁尔区水陆交通便利,内河航运、铁路、公路等交通发达。第(2)题,鲁尔区煤炭资源极为丰富,但铁矿石缺乏,可经莱茵河大量输入铁矿石。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根据图乙所示内容回答即可。
答案 (1)利珀 鲁尔 公路、铁路等。
(2)B
(3)丰富的煤炭资源 便捷的水陆交通(F、G可互换) 钢铁工业 机械工业(H、I可互换) 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充沛的水源;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共49张PPT)
第二单元
第三节 产业结构转型地区的发展
——以珠三角地区为例
地 理
内容索引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课堂篇 探究学习
[教材导读]
课程标准 以某地区为例,分析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及其原因
目标 导引 1.结合实际说出珠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
(地理实践力)
2.掌握珠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进程中产业结构变化的发展特点(综合思维)
3.运用有关资料分析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综合思维)
[知识体系]
课前篇 自主预习
珠三角地区一般指“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佛山、江门、惠州、肇庆等九市。
判断正误并纠错
珠三角地区包括广州、深圳、香港等。( )
答案 × 珠三角地区不包括香港。
一、从传统农业到加工制造业
1.传统农业
桑基鱼塘逐渐变成了“杂基鱼塘”,基面改种蔬菜、花卉、水果等。
2.加工制造业
20世纪80年代以后,珠三角地区加工制造业迅速发展。
政策优势 改革开放
区位优势 沿海、毗邻港澳
劳动力优势 人口稠密,城市密集
发达地区产业转移 吸引了香港大量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迁入
规律总结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镇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镇化,城镇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二、从加工制造业到高新技术产业
微思考20世纪90年代,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劳动力价格大幅度提高,劳动力价格低这一比较优势逐渐丧失。同时,因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提升,珠三角地区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逐渐形成。
三、第三产业的发展
1.功能:以流通和服务为主。
2.特点:能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等。
3.地位: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目前在GDP中的比重已经超过50%。
4.战略:“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业、会展业、物流业、
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外包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
视野拓展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特点
(1)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
(2)生产性服务业成为现代服务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3)现代服务业与高新技术融合发展。
(4)带动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课堂篇 探究学习
探究一 珠三角地区加工制造业迅速发展的优势
[问题探究]
材料 2020年广东省GDP突破11万亿元大关,连续32年位居全国第一。珠三角地区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高。
结合材料探究:
(1)珠三角地区的范围是什么
(2)珠三角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3)珠三角地区迅速发展的条件有哪些
提示 (1)珠三角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佛山、江门、惠州、肇庆等九市。
(2)地处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3)改革开放的政策优势、充足廉价的劳动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等。
[指点迷津]
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本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
条 件 优 势
地理位置 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
自然 条件 地形 地形平坦,平原广阔
气候 热量丰富,降水丰沛
水源 河流纵横交错,水源充足
条 件 优 势
社会 经济 条件 人口与城市 人口稠密,城市密集
历史因素 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早,历史经济基础比较好,在此影响下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开放
国家改革 开放政策 珠三角地区是我国最早的沿海经济开放区,得以接受海外先进的技术、大量的资金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交通 沿海地区,水陆交通便利
对外联系 对外联系便利,信息来源广、传播快
著名侨乡 投资、招商引资
视野拓展 不同地区的城镇化模式
方法技巧 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优势分析
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有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如图所示:
[典题演练]
例1珠三角地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下游,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肇庆等九市。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叙述中,属于珠三角地区良好地理位置条件的是( )
A.平原广阔,热量丰富,降水丰沛 B.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C.有许多优惠的政策 D.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
(2)珠三角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的特定国内背景是( )
A.良好的区位条件 B.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C.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 D.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素养立意本组题以珠三角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为背景条件,考查综合思维,要求全面掌握珠三角地区发展的有利条件。
解析 第(1)题,珠三角地区良好的地理位置条件表现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第(2)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将珠三角地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并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三角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答案 (1)B (2)C
[对点训练]
图示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与其优越的条件密不可分。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不属于图示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优势条件是( )
A.水热充足,雨热同期,农业基础好 B.矿产资源丰富
C.地理区位优势 D.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2.改革开放以来图示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②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③良好的区位条件
④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⑤工业基础雄厚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④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确定该地区为珠三角地区,该地区矿产资源并不丰富。矿产资源缺乏成为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第2题,珠三角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工业基础薄弱,借助良好的区位、优惠政策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
答案 1.B 2.D
探究二 珠三角地区是如何完成产业结构转型的
[问题探究]
材料 广东流传着反映珠三角地区工业起步时的顺口溜:三水一瓶水(某品牌饮料),顺德一把扇(各种名牌电
风扇),鹤山一条毯(某品牌毛毯)。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众多优势逐渐丧失,但珠三角地区又一次抓住历史机遇,顺利实现产业的升级。而今珠三角地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结合材料探究:
(1)珠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初期的基本生产模式是什么 珠三角地区为什么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
(2)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珠三角地区有哪些优势条件逐渐丧失 其为何能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提示 (1)改革开放初期的生产模式是从境外引进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在本地加工完成后,大批产品经过香港等地的转口贸易供应国际市场,属外向型经济。
改革开放初期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因此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
(2)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众多优势如廉价劳动力、土地价格低等逐渐丧失,政策优势不明显。
虽然众多优势丧失,但多年的资本积累已使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实力大为增强,资金、设备、人才、经营管理经验优势明显,所以在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中能抓住机遇,顺利实现产业的升级,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指点迷津]
珠三角地区从加工制造业到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型过程
[典题演练]
例2读珠三角产业转移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箭头代表的可能是( )
A.资金和能源 B.资金和技术 C.能源和人才 D.政策和资源
(2)将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到四川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接近原料产地,降低生产成本
B.接近消费市场,降低交易费用
C.接近廉价劳动力市场,降低生产成本
D.接近高等院校,获得技术支持
(3)有人说,该现象会给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带来“阵痛”。你认为带来的“阵痛”最可能是( )
A.就业机会减少 B.环境污染加剧
C.产业结构的转型 D.土地价格下降
思路点拨
解析 第(1)题,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部分产业或资金、技术,带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第(2)题,四川经济相对落后,劳动力成本较低,因此接近廉价劳动力市场,降低生产成本可能是将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到四川的主要原因。第(3)题,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从珠三角地区迁出,减少了当地的就业机会,会在一段时间内对珠三角地区产生不利影响。
答案 (1)B (2)C (3)A
[对点训练]
读珠三角地区产业向东西两翼与粤北山区转移示意图,完成1~2题。
1.衰退性产业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中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不具备区位优势、缺乏竞争力的产业群。下列有关珠三角衰退性产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全行业生产能力过剩或生产成本过高的产业
B.资金投入减少和产品技术含量低的产业
C.多为传统产业和市场需求下降较快的产业
D.处于产品生命周期开发期的产业
2.产业转移对广东省东西两翼与粤北山区产生的正效应是( )
A.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B.土地利用多样化,耕地面积扩大
C.促进经济发展,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
D.有可能带来环境污染等问题
解析 第1题,根据题意可知,衰退性产业是全行业生产能力过剩或生产成本过高的产业,多为传统产业、市场需求下降较快的产业、资金投入减少和产品技术含量低的产业;而处于产品生命周期开发期的产业多为新兴产业,不可能是衰退性产业。第2题,产业转移有利于广东省东西两翼与粤北山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而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会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答案 1.D 2.A
素养培优
素养目标——综合思维
数据显示,2020年广东GDP总量超过11万亿元,年均增长约6%,GDP总量连续32年位居全国首位。广东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经济总量超过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下图为珠三角地区附近区域城市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随着经济的发展,珠三角地区原有的许多竞争优势逐渐消失,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2)珠三角地区应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应对“高成本时代”的挑战
(3)分析珠三角地区东部城市群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优势条件。
(4)电子信息产业是高科技产业。有人认为珠三角地区科技力量薄弱,不应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而应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 请阐述理由。
解析 第(1)题,原有优势主要是指改革开放初期的优势,主要是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土地价格低、政策优惠等;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该地环境污染会加剧。第(2)题,应对“高成本时代”的挑战,主要从区位因素发展变化的角度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分析。第(3)题,从分布图可知,珠三角地区东部城市群地理位置优越;从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区交通便利,产业基础较好,且市场、资金、政策等优势明显。第(4)题,为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政策优势不再明显;土地、能源、水资源和原材料供应日趋紧张;劳动力价格上涨;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2)加快技术革新,大力开发自主品牌,积极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步伐,促进区域内及区域间的合作,加强优势互补;加快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拓展经济腹地;发展物流、会展等服务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邻近港澳台、靠近东南亚,地理位置优越;铁路、公路、河运、海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组成了立体交通运输网;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较快,工业基础较好;良好的市场机制和政策优势;雄厚的资本积累;等等。
(4)赞同。电子信息产业研发费用高,投入风险大,需强大的科研和资金支持;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可促进就业;加工制造业进入门槛不高。
(或不赞同。加工制造业多属于原料指向型产业或劳动力指向型产业,大力发展会使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从而导致企业经营压力过大;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会使当地环境污染加重、土地紧张、交通拥堵;不利于当地产业升级;加工制造业产品附加值不高,大力发展不利于国际竞争。)
当堂检测
读珠三角区域图,完成1~2题。
1.图中可显示的珠三角地区优越的发展条件是( )
A.优越的政策
B.毗邻港澳
C.侨乡众多
D.水资源丰富
2.与珠三角经济(工业)区成为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基地和新兴电子工业基地最密切的区位条件是( )
①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②丰富的矿产资源 ③科技水平高 ④发达的水陆交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第1题,抓住“图中可显示”的信息,在图中只有“毗邻港澳”能够体现出来。第2题,与轻工业基地最密切的区位条件是劳动力资源丰富,与新兴电子工业基地最密切的区位条件是科技水平高。
答案 1.B 2.C
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服装经销商多从我国订购服装成品,但从21世纪初开始将订单转移到一些东南亚国家。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东南亚地区最大的高档面料和纺织机械供应国。读图,完成3~4题。
3.东南亚国家从我国大量进口高档面料,主要原因是当地( )
A.纺织原料短缺
B.技术工艺水平较低
C.与我国交通联系便捷
D.产业升级的需求
4.近年来,我国珠三角地区某知名服装企业到东南亚设立生产基地,主要目的是( )
A.降低产品运费 B.扩大品牌影响力
C.降低劳动力和土地成本 D.开拓当地消费市场
解析 第3题,我国向东南亚国家出口高档面料,说明我国在高档面料生产上的技术水平较高。第4题,我国珠三角地区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高,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不适宜布局在此地,需要向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转移。
答案 3.B 4.C
5.读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和工业总产值增长图、珠三角地区工业结构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1 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和工业总产值增长
图2 珠三角工业结构变化图
(1)从图1中可以看出珠三角地区三大产业结构的总体变化情况为 。
(2)图2说明1985—2000年珠三角地区的工业结构发生的变化是 。
(3)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工业得到迅猛发展,城镇化水平也得到迅速提高,这说明一个区域的 化会对 化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解析 第(1)题,据图分析可知,珠三角地区三大产业结构的总体变化情况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相对稳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2)题,据图分析可知,轻纺工业比重下降,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上升,工业结构由以轻纺工业为主转变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第(3)题,据材料分析可知,珠三角地区工业得到迅猛发展,城镇化水平也得到迅速提高,表明工业化是城镇化的推动力。
答案 (1)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相对稳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2)工业结构由以轻纺工业为主转变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3)工业 城镇(共55张PPT)
第二单元
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
——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
地 理
内容索引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课堂篇 探究学习
[教材导读]
课程 标准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目标 导引 1.通过相关的图文资料,明确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现状、危害及其综合治理(地理实践力)
2.分析影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综合思维)
3.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不同的治理措施,强调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人地协调观)
[知识体系]
课前篇 自主预习
一、黄土高原地区的脆弱生态
1.黄土高原的概况
(1)地理位置:地处黄河中上游与海河上游地区。
(2)范围
(3)生态脆弱
黄土高原地处沿海向内陆、平原向高原、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区域人口的不断增长引起的生产生活需求,则加剧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要点笔记 我国极度和重度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和第二、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
2.气候较为干旱
黄土高原气候较为干旱,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植被覆盖率低。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且多暴雨。
3.黄土土质疏松
黄土高原地表主要组成物质为黄土,以细粉沙为主,有较多的孔隙,土质
疏松,具有明显的垂直节理性,遇水易分解,容易导致水土流失。
4.地表形态沟壑纵横
黄土高原地势较高,海拔800~3 000米。长期的流水侵蚀,塑造了黄土高原塬、墚、峁和沟谷等多种特殊的地貌形态,地形破碎,千沟万壑,更容易受到强降水的侵蚀。
5.环境破坏后难以恢复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大面积破坏植被,水土流失不断加剧。而水土流失后,不仅使地表支离破碎,还严重降低土壤的肥力,加之气候较为干燥,植被难以恢复,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
要点笔记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并不是该地的植被破坏,而是人口的过度增长超过了该地的环境承载力。
二、脆弱生态影响区域发展
1.水土流失严重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广,约占区域总面积的70%。水土流失时空分布集中:6—9月产沙量占年产沙量的80%以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集中在黄河中游的多沙粗沙区。
判断正误并纠错
(1)黄土高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区的水土流失都是因为土质疏松、降水丰沛引起的。( )
答案 × 黄土高原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土质疏松,南方低山丘陵区降水丰沛。
(2)黄土高原的成因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成因相同。( )
答案 ×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成因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黄土高原的主要成因可能是风力堆积作用。
2.自然灾害易发
黄土高原历史上自然灾害频繁,是我国多灾地区之一。
3.影响农业生产
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沟壑面积越来越大,农田破坏严重,耕地减少。
三、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治理
1.治理水土流失
治土与治水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与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
连一连
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工程措施和功效连线。
坡地
沟谷
减少坡面径流
防止山体滑坡
保土蓄水
储水护坡
阻止沙石向下游流失
坡面径流转为地下径流
坡面打抗滑桩
修建淤地坝形成小水库
开建与等高线平行的引流渠
挖水平沟
修拦沙坝、谷坊坝
建鱼鳞坑
答案
2.优化产业结构
3.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黄土高原地区快速的人口增长使得脆弱的生态环境越来越难以支撑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持续发展,因此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调整人口布局是区域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
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塌陷、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和环境承载力达到或超过极限地区的人口迁出,减轻当地生态环境的压力。
课堂篇 探究学习
探究一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哪些
[问题探究]
材料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每年调水调沙观瀑季,是黄河小浪底最惊艳的时刻,黄白交织的激流从洞群中喷涌而出,掀起排排巨浪,急流飞瀑喷涌而出,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如图)
小浪底水利枢纽调水调沙
结合材料探究:
(1)小浪底泄洪时出现黄白交织水流的原因是什么
(2)小浪底为什么进行调水调沙
提示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小浪底水库接纳黄河中游来水,导致泥沙含量大,形成黄白交织的水流。
(2)①为雨季蓄洪腾出库容;②利用人造洪峰冲淤,将水库的泥沙和河床的淤沙适时送入大海,从而减少库区和河床的淤积,增大行洪能力。
[指点迷津]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水土流失与地形、气候、土壤、植被、地质构造等自然因素密切相关。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植被破坏,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水土流失。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原因
自然因素 特 性 表 现
地理位置 过渡性 沿海向内陆、平原向高原、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土壤质地 土质疏松 地表主要组成物质为黄土,有较多的孔隙,土质疏松,具有明显的垂直节理性,遇水易分散,抗冲、抗蚀性能弱
气候 降水不均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于夏秋季,且多暴雨
干旱 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植被覆盖率低
地表形态 沟壑纵横 地形破碎,千沟万壑,易受强降水的侵蚀
(2)人为原因
人类活动 具体影响
过度开垦 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陡坡开荒,使地表变得疏松,水土流失加剧
过度放牧 破坏植被,使地表失去植被保护,易遭侵蚀
毁林和樵采 破坏森林资源,使地表失去植被保护,易遭侵蚀
露天开矿 开矿破坏了表土和植被,使矿区土壤抗侵蚀能力降低,并形成水土流失的新的物源
[典题演练]
例1黄土高原是我国最严重的水土流失与生态环境脆弱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很多。其中,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水土流失 B.风力强盛 C.土质疏松 D.高原地貌
(2)人类与水土流失的关系是( )
A.人类活动只能加速水土流失,不会引发水土流失
B.人类活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但不能治理水土流失
C.人为因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人类也可以防治水土流失
D.人类只能减轻或者减缓水土流失,但不能根治水土流失
素养立意本组题主要考查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引起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人类与水土流失的关系主要从人地关系加以分析,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表沟谷发育,形成千沟万壑的自然景观。在现代社会,只要人类控制和改善自己的行为,并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水土流失是可以治理的。
答案 (1)A (2)C
[对点训练]
水土流失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形式,我国的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黄土高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据此完成1~2题。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
①黄土易溶于水 ②黄土高原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③黄土土质疏松 ④森林破坏严重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自古以来黄土高原盛行粗放的耕作制度( )
A.使土壤的肥力得以恢复 B.增加了耕地面积
C.增加了粮食产量 D.加重了水土流失
解析 第1题,森林破坏严重主要是人为原因引起的,①②③为自然原因。第2题,黄土高原的粗放耕作制度会导致地表植被破坏,从而加重水土流失。
答案 1.C 2.D
探究二 生态脆弱区的发展
[问题探究]
材料 北方那消失了的一抹黄色,就是荒凉的黄土高原。那里沟壑纵横,土地被流水切割得支离破碎,面积却要占全省版图的百分之四十五。这季节那里仍然是一望无际的荒凉——他出生在那里,闭住眼也能看见故乡一年四季的景象。
——路遥《平凡的世界》
结合材料探究:
(1)水土流失可能诱发和加剧哪些自然灾害
(2)水土流失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不利影响
提示 (1)旱灾、洪水、滑坡、泥石流、塌陷等。
(2)制约当地的农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指点迷津]
脆弱生态影响黄土高原区域发展
(1)水土流失严重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广,约占区域总面积的70%,使得黄河含沙量大,其中6—9月的产沙量占年产沙量的80%以上,且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集中在黄河中游的多沙粗沙区。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如图所示:
(2)自然灾害易发
黄土高原历史上自然灾害频繁,是我国多灾地区之一。发生的自然灾害有20余种,其中旱灾、洪水、冰雹、虫害、暴雨、霜冻等灾害最为常见。
旱灾 1949—1990年,85%的年份发生 暴雨和洪水还会引发滑坡和泥石流,全国约有1/3的滑坡灾害发生于黄土高原地区
洪水 1949—1990年,76%的年份发生
暴雨 1949—1990年,37%的年份发生
(3)影响农业发展
[典题演练]
例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对当地的生产、生活和地理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地理环境造成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能增加土壤中的水肥含量 B.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C.有利于减轻水土流失区的旱情 D.导致黄河含沙量减少
(2)水土流失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危害体现在( )
①土壤肥力降低,农业减产 ②加剧沟壑发展,便于耕种 ③淤积河湖,加剧洪涝灾害 ④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素养立意本组题主要考查综合思维。水土流失会导致土壤侵蚀,土壤肥力降低,加剧旱情等,还会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解析 第(1)题,水土流失会使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减弱,水肥含量减少;水土流失会加剧沟壑发展,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干旱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流入黄河,导致黄河含沙量增加。第(2)题,水土流失会造成土壤肥力降低,农业减产;加剧沟壑发展,不便于耕种;淤积河湖,加剧洪涝灾害;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答案 (1)B (2)C
[对点训练]
下图是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数码按“地表起伏大”“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顺序排列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②③①
2.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产生一定
的影响,因为水土流失会导致( )
A.地表起伏增大 B.河床淤积
C.土壤肥力下降 D.植被条件变差
解析 第1题,地表受到流水的侵蚀作用,沟壑纵横,所以地表起伏大,地表起伏大会加剧水土流失。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地区,土地退化,当地居民迫于生计,开发更多的荒地,导致植被破坏。第2题,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河流,泥沙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随着流速的减缓沉积下来,导致河床淤积,阻碍内河航运的发展。
答案 1.D 2.B
探究三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有哪些
[问题探究]
材料 在黄土高原地区的沟沟壑壑,人民群众广泛流传着“打坝如修仓,拦泥如积粮,村有百亩坝,再旱也不怕”“沟里筑道墙,拦泥又收粮”的歌谣。
结合材料探究:
(1)材料中所描述的“打坝”“沟里筑道墙”属于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哪种措施
(2)该措施起到的作用有哪些
提示 (1)工程措施中的打坝淤地。
(2)主要是拦泥蓄水,防止沟谷继续扩展。打坝能够拦蓄坡面汇入沟谷内的泥沙,能够固定沟床。另外淤地坝通过有效的滞洪,将一部分洪水转化为地下水,同时淤地坝将泥沙就地拦蓄,增加了耕地面积等。
[指点迷津]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坚持治土与治水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与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
项目 位 置 措 施 功 能
工程 措施 沟谷两侧的坡地 坡面上打抗滑桩 防止山体滑坡
开建与等高线平行的引流渠 减少坡面径流
挖水平沟 坡面径流转为地下径流
建鱼鳞坑 储水并护坡
沟谷中 修建淤地坝 形成小水库以保土蓄水
修拦沙坝、谷坊坝 阻止沙石向下游流失
项目 位 置 措 施 功 能
生物 措施 水土流失严重地区 植树种草和退耕还林还草 削减暴雨和径流对地表的侵蚀,同时通过植物根系对土壤的固结作用提高表土的抗蚀能力
农业 技术 措施 塬面和较陡山坡 发展林草业 保塬护坡
山下缓坡和沟谷 发展种植业,增施有机肥 提高土壤的固结力,减轻水土流失
耕作区 实施间作套种、高沟垄作、水平阶种植等耕作手段,采用地膜覆盖、塑料大棚、日光温室以及喷灌、滴灌等生产和灌溉技术 增强耕地抗蚀能力,减少水土流失
方法技巧 图示法记忆水土流失的治理
[典题演练]
例3鱼鳞坑是为减少水土流失,在山坡上挖掘的交错排列、类似鱼鳞状的半圆形或月牙形土坑,它能够拦截地表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最宜植树的地点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2)鱼鳞坑有利于物质的( )
A.风化 B.侵蚀 C.搬运 D.沉积
思路点拨根据图示并结合材料“鱼鳞坑是为减少水土流失”→鱼鳞坑可以拦截地表径流和泥沙→③处最适宜植树。鱼鳞坑能够拦截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泥沙沉积。
解析 第(1)题,③处植树更有利于涵养水源,减少坡面径流,保持水土。第(2)题,这种交错排列的半圆形或月牙形土坑有利于物质的沉积,从而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答案 (1)C (2)D
[对点训练]
把下列选项填入图中对应空格中。
①平整土地
②修建基本农田
③蓄水保土
④发展多种经营
⑤贮水拦沙
⑥改善生产条件
答案 A—①;B—②;C—⑤;
D—⑥;E—③;F—④(①②可互换,③④可互换,⑤⑥可互换)。
素养培优
素养目标——综合思维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下图为某河流域图,图中的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不同的山脉,甲代表地形区,乙代表河流。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下列数码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山脉:① ,② ,③ ,④ 。河流乙 。
(2)乙河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这是由于甲地区存在着严重的 。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可概括为 。
(3)下图为该地区由于植被破坏造成的生态问题示意图,将下列选项的数码填入图下的横线上。
①洪涝灾害增多 ②水土流失加剧 ③土壤肥力下降
A ,B ,C 。
解析 图示的主体部分为黄土高原,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流经该地区的河流含沙量大。引起该地区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包括气候、土质等,人为原因主要是人类对植被的破坏。
答案 (1)阴山 贺兰山 太行山 秦岭 黄河
(2)水土流失 土质疏松,易被侵蚀;降水集中且多暴雨;乱砍滥伐,植被遭破坏
(3)② ① ③
当堂检测
“人家半凿山腰住,车马多从头顶过。”下图是我国某地的民居景观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建造图中建筑形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风俗习惯和传统观念
B.地表形态和土壤性质
C.气温和降水量状况
D.植被类型和地质构造
2.图中民居景观主要分布区是( )
A.黄土高原 B.塔里木盆地 C.东北平原 D.长江三角洲
解析 图中民居景观为窑洞,窑洞这一建筑形式多出现在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主要利用高原地形和黄土的直立性等特点而建造。
答案 1.B 2.A
读我国某地区景观图,完成3~4题。
3.图中的景观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酸雨 B.水土流失
C.荒漠化 D.大气污染
4.治理此环境问题最有效的措施是( )
A.恢复自然植被 B.全面停止开发耕地
C.大力发展梯田 D.加大对水资源的调配
解析 第3题,据图分析可知,图示景观地表千沟万壑,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第4题,治理此环境问题最有效的措施是恢复自然植被。
答案 3.B 4.A
5.读黄土高原上韭园沟小流域治理纵剖面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客观上讲,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环境的有利影响是什么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有哪些
(3)从水土流失治理的三大类措施来看,图示治理措施有哪些类型
(4)将下列治理措施和对应的治理目的进行连线。
A.控制工业及生活废弃物排放
B.调整产业结构
C.修坝筑堤,疏通河道
D.建设水利枢纽
E.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
①开发水能,加强灌溉,调蓄水源
②减少水土流失及河道泥沙淤积
③调蓄洪水,减轻洪灾
④减轻生产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压力
⑤减轻河水污染
解析 第(1)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有利影响主要是在黄河的下游形成了冲积平原,在河口处形成了三角洲。第(2)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不利影响主要是对本区域(土壤养分流失、农作物减产等)及对其他区域(形成“地上河”、水库淤积等)的影响。第(3)题,图中治理措施有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第(4)题,理解每项措施的目的即可解答。
答案 (1)在河流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在河流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形成肥沃的土壤。
(2)造成黄土高原地区土层变薄、土壤贫瘠,农业减产;导致水资源减少;下游地区河道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旱涝灾害加剧;河流两岸土壤盐渍化加重;中游水库淤积,调蓄径流的能力降低。
(3)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4)A—⑤ B—④ C—③ D—① E—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