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目标】
了解高度的表示方式,知道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意义。
了解陆地五种地形的特点。
知道等高线地形图的构成。
理解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的意义。
【教学重点】
判断不同部位等高线表示的地形
【教学用具】
分层设色地形图,等高线模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课件出示中国地形图,中国有最高的珠穆朗玛峰(8844.43米),又有最低的吐鲁番盆地(-150)米,如何把这些高低起伏的地势、多样的地貌地势表现在这张地形图中呢?。设置悬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板书:一、海拔和相对高度:教师讲解概念:海拔和相对高度提问:哪个是海拔高度?哪个是相对高度?教师同时板图演示。提问: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区别是什么?教师纠正总结。练习:为什么西藏人说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为4000多米,而我们却说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为8844.43米? 板书:五种基本地形:地形参照课本地形示意图,分析五种基本地形的特征(转折)下面我们学习一种特殊的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首先了解一下等高线的定义和特点。(1)读图并绘制等高线:再绘制一张有陡崖的等高线。(2)问题探究:等高线的特点,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3)等高线上判读五种山地形态,比较和归纳出五种等高线形态的特征,尤其是“山谷和山脊”。 学生读图(课件出示课本图2.10海拔和相对高度,原图中增加水深200米的某处)学生来判断,哪个是海拔高度?哪个是相对高度?学生回答:一是相对起点不同,二是垂直高度。学生回答略。读课本,讨论得出结论名称海拔特征山地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平原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丘陵不超过500米相对高度较小,坡度和缓高原500米以上地面起伏和缓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在课本找出等高线的定义,了解等高矩的含义,同理理解等深线的意义。同一幅图,等高距一致是一条闭合的曲线。同一条等高线上海拔高度相同。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作业设计】
列表比较几种地形的等高线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