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第三单元
单元活动 分析区域联系
地 理
内容索引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课堂篇 探究学习
[教材导读]
课程标准 —
目标 导引 1.通过不同的区域,掌握分析区域联系的一般步骤(综合思维)
2.结合不同区域的联系,理解区域联系分析的主要方法
(综合思维)
3.结合实际案例,能够正确分析区域联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
[知识体系]
课前篇 自主预习
一、分析区域联系的一般步骤
微思考如何分析某个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提示 地理位置主要从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两方面分析;自然条件主要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生物、矿产等方面分析;社会经济条件主要从人口、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等方面分析。
二、区域联系分析的主要方法
1.应用对比法分析区域联系的基础
2.应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区域联系的内容
(1)案例分析法的概念
把现实的某一区域作为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培养信息读取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案例分析法的内容
案例分析法包括精选案例、案例的分类归并、案例的应用、案例的延伸等。
3.应用系统思想分析区域联系的影响
在分析区域联系时,需要应用系统思想进行分析,即把不同区域看作一个整体,研究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研究各种联系的相互影响。
4.区域联系的强度和方式会随时间发生变化,研究中应坚持动态观点。
三、活动案例——区域联系对新加坡发展的影响
1.分析区域联系的背景
(1)地理位置和范围
新加坡位于北纬1°18',东经103°51',毗邻马六甲海峡,由主岛新加坡岛及附近一些小岛组成,陆地面积719.1平方千米。
(2)
(3)社会经济条件
①人口
新加坡人口561万(2017年),整个国家即是一座城市,素有“花园城市”的美誉。要保障新加坡高密度的人口生活和发达的经济运转,离不开区域联系。
②产业和经济
新加坡有四大支柱产业——石化、电子、机械制造和生物医药。新加坡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石化中心和全球著名的电子工业中心。
判断正误并纠错
新加坡自然资源匮乏,主要是因为新加坡多山地地形。( )
答案 × 新加坡自然资源匮乏,主要是因为面积狭小,人口较多。
2.分析区域联系的主要内容
(1)联系内容
新加坡与其他地区的联系内容多样,主要包括生活资源输入、
生产资源输入、产品流动、产业转移、人口迁移等。
(2)实现区域联系的条件
新加坡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利用发达的海运、空运系统以及通信网络来实现区域联系。
3.区域联系的影响分析
区域之间的联系对新加坡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1)区域外的资源输入不仅满足了新加坡人民的生活需求,也满足了新加坡工业发展对原料、燃料的需求。
(2)新加坡的人口迁入、工业品进出口、产业迁出等,也都对区域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视野拓展 新加坡是一个国家,在这个国家里只有一个城市——新加坡。在新加坡,人民的道德素质水平很高,不会随地扔垃圾。新加坡的绿化是立体的,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如茵的草地相互辉映,立交桥和高架桥的垂直绿化相得益彰,这一切营造出了一个美好的绿色世界。新加坡绿化的成功应得益于他们多年来一贯秉承的绿化理念。道路两旁树木成荫,街头到处是小花园、小草坪,花香草绿,空气清新,因此新加坡被世界公认为“花园城市”。
课堂篇 探究学习
探究 分析区域联系的思路
[问题探究]
材料 在中国的大街小巷,你会经常看到很多国外品牌的汽车,日本、韩国及欧美的汽车制造企业纷纷到我国办汽车厂,众多国外品牌汽车越来越被中国人所熟悉。
结合材料探究:
(1)影响国外汽车产业转移到中国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2)汽车的全球化生产已经形成,为什么德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国的跨国公司要把汽车组装厂设置在中国
提示 (1)市场。
(2)一是整车运输不便,运费高,接近市场可以降低成本;二是避开贸易壁垒,迅速占领市场,并可对市场变化作出及时反应;三是我国地价、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
[指点迷津]
1.区域联系方式
(1)区域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
(2)区域人文地理环境的联系
2.分析区域联系的方法
(1)明确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和区域人文地理要素。
(2)区域自然地理要素是通过圈层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或转换进行联系的,如大气环流、水循环、地质循环、生物循环等;区域人文地理环境要素是通过要素自身或要素之间的渗透进行联系的,突出的表现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3)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彼此制约,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4)由于不同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要素存在差异,因此只有区域要素发生联系,才能实现不断发展。
[典题演练]
例题我国的A、B两区域中,A区域位于沿海,海陆交通便利;B区域位于内陆山区,有两条省道经过,拥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下表是两区域部分统计数据。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项 目 区 域
A B
人口数量/万人 2 239 3 508
面积/km2 27 080 55 375
耕地面积/103 hm2 989 2 760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6 013 5 276
城市化水平 67.5% 35.5%
三次产业结构 2∶47∶51 26∶44∶30
每万人大学生数量 343 91
0.26 0.54
(1)两区域发展经济的相对优势:A区域 ;
B区域 。
(2)A区域和B区域合作发展,产生下列要素的流动:从A区域流向B区域的主要是 (填数码),从B区域流向A区域的主要是 (填数码)。
①资金 ②劳动力 ③技术、管理 ④原料、燃料 ⑤劳动密集型产业
(3)分析技术和资金的流动对流入区的影响。
素养立意本题以两区域的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对比为背景,考查区域联系的相关知识,体现了对学生综合思维的考查,解题要明确各区域的优势与不足。只有区域要素相互联系,才能促使两区域不断发展。
解析 第(1)题,从题干及表格数据看,A区域地处沿海,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大学生所占比重高,劳动力素质较高。同时,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低,反映科技较为发达;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高,产业结构合理。B区域煤、铁资源丰富;耕地资源较A区域多;人口众多,大学生所占比重低,但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第(2)题,从区际联系和协调发展来看,A区域可以为B区域发展提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并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B区域,促进B区域经济发展。B区域廉价劳动力资源丰富,煤、铁资源丰富,这些都可以提供给A区域。第(3)题,技术和资金从A区域流入B区域,有助于推动B区域矿产资源的开发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并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加快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
答案 (1)经济发达,劳动力素质高,交通便利,科技发达,产业结构合理 劳动力资源丰富,煤、铁资源丰富,人均耕地多
(2)①③⑤ ②④
(3)促进资源开发,加快工业化进程,优化产业结构,提供就业机会。
[对点训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要把资源环境承载作为确定区域产业发展规模的科学依据。我国西北水资源缺乏地区,将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战略思想,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生态补偿力度的主要原因是( )
A.西部地区是我国大江大河的水源保护区
B.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需要大力扶持
C.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需要资金开发
D.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
2.关于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过程中的状况,说法正确的是( )
A.西部地区可为东部地区提供资金和技术
B.在合作中,西部地区受益,对东部地区经济无影响
C.有利于西部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
D.东部地区为西部地区提供大量的劳动力和信息
解析 第1题,西部地区虽然资源丰富,但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所以要想实现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大生态投入。第2题,东、西部地区在合作过程中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有利于西部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东部经济、技术发达,可为西部地区提供资金、技术;在合作中,东、西部地区是双赢的;西部地区可为东部地区提供大量劳动力。
答案 1.D 2.C
素养培优
素养目标——地理实践力
结合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海峡出入口,面积719.1平方千米,总人口为571万(2017年),其中华人约占74%。新加坡立足东盟,致力维护东盟团结与合作、推动东盟在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突出经济外交,积极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
材料二 新加坡原是个商业城市,1960年工业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新加坡推行出口导向型工业战略,并大力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重点发展与石油运输和港口服务相关的炼油、石油化工、造船、钻井平台制造等工业。工业的迅速发展还带动了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新加坡的炼油、造船、钻井平台制造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材料三 服务业是新加坡经济增长的龙头产业,主要包括零售与批发贸易、饭店旅游、交通与通信、金融服务、商业服务等。新加坡是世界重要转口港及联系亚、欧、非、大洋洲的航海和航空枢纽,旅游业发达,是外汇的主要来源之一,是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是亚洲主要的美元市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到1%。粮食全部靠进口,蔬菜仅有5%自产。新加坡自20世纪90年代起推行“区域化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向海外投资。
(1)新加坡哪些地理条件对工业发展不利 什么地理条件影响了新加坡主要工业部门的选择
(2)除新加坡本身的地理条件外,促进新加坡主要工业部门发展的有利因素还有哪些
(3)新加坡服务业的发展与地理条件有什么关系
(4)新加坡农业发展的不利地理条件有哪些
(5)哪些地理条件促使新加坡大力向海外投资
解析 第(1)题,分析新加坡工业发展的不利条件需要析图文→看新加坡的国土面积、人口状况、资源状况→分析发展空间、资源供应、市场大小。分析影响新加坡工业部门需要看主要工业部门→判工业类型→想工业布局要求→联系新加坡的位置特点。第(2)题,主要看石油产地、消费地与新加坡的位置关系,考虑新加坡的科技、政策、劳动力等因素。第(3)题,主要考虑新加坡的交通、位置、旅游资源等。第(4)题,主要考虑新加坡的国土面积、水资源等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第(5)题,主要考虑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水平、发展空间、政策、交通等。
答案 (1)领土面积狭小、分散,自然资源贫乏;劳动力短缺;市场狭小。
新加坡位于世界海上交通要道上,是重要的港口城市,且随着世界石油贸易的发展,重点发展了炼油、石油化工、钻井平台制造和造船工业。
(2)处于西亚石油原产地和东亚石油消费区之间的有利位置和石油工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正确的工业发展战略,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本国人才丰富,科技力量雄厚;东南亚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和富饶的物产。
(3)新加坡服务业的发展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优美的热带雨林风光。
(4)新加坡是城市岛国,国土面积狭小,耕地极为有限,淡水资源贫乏,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因此新加坡只能种植少量蔬菜,而粮食、禽蛋、肉乳等全部依赖进口。
(5)雄厚的资本;优越的交通条件,对外联系方便快捷;政策推动,“区域化经济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各国间的经济合作;本国经济发展空间和市场狭小,迅速发展的经济和积累的资本需要找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堂检测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人口流动规模越来越大,重庆曾是全国人口流出最多的省级行政区。自2015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开始下降。下图示意2016年重庆市各区人口的流动状况。据此完成1~3题。
1.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大量人口流动对该区的主要影响是( )
A.区域经济发展缓慢 B.使城市出现空心化现象
C.生态环境得以改善 D.增加区际之间交通压力
2.2016年重庆市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是( )
A.具有明显回流现象 B.流动人口均为青壮年
C.流动人口生活条件较好 D.均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3.形成2016年重庆市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 )
A.西部交通条件改善 B.东部地区经济下滑
C.重庆人口政策限制 D.重庆经济快速发展
解析 第1题,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设立旨在加强区域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该区域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人地矛盾突出。大量人口迁出,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第2题,依据材料,自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总量开始下降。重庆曾是全国人口流出最多的省级行政区,但2016年重庆的流入人口大幅增加,流入人口大于流出人口,说明重庆人口流动具有明显的回流现象。第3题,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随着重庆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经济地位的提升,大量人口回流。
答案 1.C 2.A 3.D
下图是我国原油生产(包括原油进口)和消费
重心时空移动轨迹。读图,完成4~6题。
4.图示时间内( )
A.标识年份生产重心都位于半干旱地区
B.标识年份消费重心一直位于沿海省级行政区
C.任一标识年生产重心均位于消费重心的北方
D.能源消费重心南移距离大于生产重心
5.导致1999年原油生产重心与消费重心间距迅速缩小的原因主要是( )
A.新疆石油资源开发 B.俄罗斯石油输入
C.南部沿海重工业增多 D.东南沿海进口石油
6.图示资料显示( )
A.1985—1995年我国原油主要依赖国内生产
B.原油进口港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
C.国内油田分布是原油消费重心移动的主动力
D. 2003—2009年新建炼油厂北移
解析 第4题,从图中看,标识年份生产重心主要位于半湿润区,A项错;标识年份消费重心在1995年、2009年不位于沿海省级行政区,B项错;从图中看,任一标识年生产重心均位于消费重心的北方,C项对;图示时间内,能源生产重心南移距离大于消费重心,D项错。第5题,新疆石油资源开发会使生产重心往西移动,A项错;俄罗斯石油输入会使生产重心向北移动,B项错;南部沿海重工业增多会影响消费重心变化,对生产重心影响较小,C项错;东南沿海进口石油使石油生产重心往南大幅度移动,D项对。第6题,1985—1995年生产重心在东北地区,我国原油主要依赖国内生产,A项对;原油进口港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B项错;原油消费重心移动的主动力是高耗能的重化工业的分布,C项错;2003—2009年原油生产重心南移幅度大,新建炼油厂主要向南移,D项错。
答案 4.C 5.D 6.A
2018年11月10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总体方案》,对湖南更好承接产业转移、打造开放高地、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总面积12.1万平方千米,2017年常住人口3 234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1万亿元。下图为湘南、湘西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7~8 题。
7.作为湖南南大门的湘南地区具有的区位优势条件是( )
①邻近粤港澳,地理位置优越 ②交通便捷,原材料和工业产品运输便利 ③位于沿海,利于吸引外资 ④土地、矿产、人力资源丰富且廉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目前,湘南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
A.自然资源贫乏 B.消费市场狭小
C.缺乏政府支持 D.科技力量薄弱
解析 第7题,湘南地区不沿海,不符合题意,排除③。第8题,湘南地区位于内陆,以山地地形为主,无区域性的特大城市,科技力量相对落后。
答案 7.C 8.D(共35张PPT)
第三单元
单元整合
地 理
内容索引
知识网络 自我构建
专题归纳 思维深化
学科素养 实践拓展
知识网络 自我构建
答案 ①迁入区
②空间分布
③东线
④经济效益
专题归纳 思维深化
专题一 城市形成和发展条件评价
1.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自然条件
自然因素 影响结果 原 因 实 例
河 流 供水 功能 城市常沿河分布 城市需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 长江沿岸城市
运输 功能 河运起点和终点处易形成城市 货物在此集聚、转运 赣州
干支流交汇处易形成城市 大量人流、物流集聚、中转 宜宾、重庆、武汉
河口处易形成大城市 河运、海运的转换处,人流、物流集散 上海、广州
过河点位置易形成城市 水陆交通便利,人流、物流集聚 南京
军事防御功能 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处建城 利用天然河面进行防御 伯尔尼、
巴黎
自然因素 影响结果 原 因 实 例
气 候 气候 适宜 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区 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 我国湿润区的城市比例大
气候 恶劣 荒漠区、高寒区、湿热区的城市少 降水或气温条件不适宜 我国西北干旱区城市少
地 形 平原 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 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物产丰盛、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越;便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外联系较方便 我国城市大多分布在地势第三级阶梯上
高原 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热带地区气候湿热,高原地区凉爽 巴西利亚
山区 城市沿河流谷地或开阔低地分布 地表相对平坦,水源丰富,土壤肥沃 汾河谷地、渭河谷地
自然因素 影响结果 原 因 实 例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出现新城市 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工矿业的发展和人口的集聚 石油:大庆、东营等。铁矿:鞍山、攀枝花等。煤炭:大同、焦作等
2.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
影响因素 对城市影响 发展变化对城 市区位的影响 典型案例
经济水平 经济水平越高,城市越多,规模越大 推进或制约城市的发展 我国中部、东部城市多,西部城市少
交通 交通运输方式及布局变化会对城市产生很大影响。沿海、沿江、沿线(铁路线、高速公路等)形成城市轴线 车船时代,城市多在河流、大道汇合处;现代交通时代,城市多为交通枢纽或分布在交通干线上;交通干线变化会对城市产生影响 扬州、济宁的兴衰
影响因素 对城市影响 发展变化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典型案例
政治、宗教、军事、科技、旅游等 建设新城作为政治中心;宗教兴起的城市 政治因素始终对城市区位产生着巨大影响;军事、宗教等因素对现代城市区位影响减弱,科技、旅游等已成为影响城市区位的重要因素 政治中心巴西利亚、华盛顿等。宗教中心麦加等
3.城市区位的发展变化
一般而言,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是发展变化的,如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城市的兴衰。如下图所示:
例1下图中甲、乙是某河流上、中、下游的分界点。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b、c两地是城市选址的良好场所,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这里土壤肥沃,农业发达
B.有大量人流和物流在此集聚、中转
C.这里生活和生产用水方便
D.这里风景优美,环境清洁
(2)在a、b、c、d四地中,最有可能发展成大城市的是(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3)下列城市区位与b地相似的是( )
A.赣州 B.大庆 C.广州 D.武汉
思路导引(1)b、c两地是城市选址的良好场所,都位于 的交汇处,有大量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转。(2)d地位于河流的 处,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有便利的 条件,最有利于形成大城市。a地位于河流上游,地势 ,河运条件差。b地和c地均位于河流的中游,位于 交汇处,便于形成城市,但与d地比,条件还是不足。(3)赣州地处赣江上游,大庆主要是因为 丰富而形成的大城市,没有大的河流交汇,广州位于珠江入海口,图中b地位于河流的交汇处,城市区位与b地相似的是武汉。
思路导引答案 (1)河流 (2)入海口 河运和海运 起伏大 支流与干流 (3)石油资源
题目答案 (1)B (2)D (3)D
专题二 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分析思路
1.资源跨区域调配原因的分析思路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①资源的地区分布差异;②资源的地区供求关系差异。
(2)调入地资源紧张的原因:①本地少;②消耗量大(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③利用不合理(浪费、污染)。
2.解决资源短缺途径的分析思路
开源、节流:资源跨区域调配,寻找替代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防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等。
3.资源跨区域调配线路选择的分析思路
(1)稳定的资源供应和市场消费能力。
(2)新建线路短、施工难度小、建设成本低。
(3)安全系数高。
(4)对沿线自然环境的影响小。
4.资源跨区域调配的重要意义
(1)从调入区与调出区两方面进行分析
①对于资源调入地区而言,资源的大规模调入,缓解了资源、能源不足的问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相对充足,又保障了社会的安定与繁荣,以及促进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等等。
②对于资源调出地区而言,随着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将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2)从产生的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分析
效 益 调入地区 调出地区
经济效益 获取资源,缓解资源短缺问题,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获得经济效益 输出资源可获得经济收入,并且扩大相关产业,完善基础设施,获得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增加就业 增加就业
有利于两地区协调发展,达到共同富裕,有利于社会稳定
生态效益 发展经济,减轻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例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截至2020年4月30日,川气东送管道累计输气量突破1 000亿立方米。
材料二 川气东送工程主干道示意图。
(1)川气东送管道主干道工程西起普光气田,东至上海市,它穿越了 、 两大地形区。
(2)川气东送工程的起点和终点都靠近长江,但没有采取长江航运而采取了管道运输,是因为管道运输( )
①运量大、连续性强 ②建设周期短、费用低 ③安全可靠 ④损耗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除资源跨区域调配外,缓解长三角地区能源紧张状况的措施还有哪些
(4)从全国整体来看,川气东送工程属于西气东输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此分析川气东送工程的建设有何重大意义。
思路导引(1)川气东送管道主干道工程为东西走向,自西向东经过四川盆地和 。(2)管道运输的特点为运输量大、 、安全性能高、 、管理方便,但需铺设专门管道,建设周期长、 。(3)长三角地区能源紧张状况的解决措施要从开源、 等方面分析。(4)川气东送工程的建设能协调东、西部天然气的 ,优化能源 ,完善天然气管道网络。
思路导引答案 (1)长江中下游平原 (2)损耗小 连续性强 设备投资大 (3)节流 (4)供求关系 消费结构
题目答案 (1)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2)C
(3)开发各种新能源;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实行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率;等等。
(4)川气东送工程实现了供给与需求的衔接,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优化,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构建全国天然气管道网络,保障天然气安全、稳定供应。
专题三 产业转移问题分析
1.确定影响产业转移的区位因素
产业转移的目的是寻找最佳区位,降低生产成本。具体思路是:
(1)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利用的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廉价、地价便宜的优势,占领当地市场。
(2)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主要考虑的是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开拓市场等。分析影响因素时,需从转移的产业部门的主导区位因素切入,对比分析转入地和转出地的区位条件。具体思路是:
2.明确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而转移资源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最后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一般方向是由发达国家(地区)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地区)。
3.对比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4.三种常见产业转移类型
(1)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
(2)中国台湾产业向中国大陆转移
(3)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区域内部的产业迁移)
例3下图是我国产业转移路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有关我国产业转移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港澳台及海外产业首先向我国沿海地区转移
B.港澳台及海外产业向我国转移,最初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
C.目前,制造业开始向长三角和环渤海等地区转移
D.目前,资金和技术占优势的产业大量转移至中西部地区
(2)下列有关我国产业转移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使沿海地区工业产值呈下降趋势
B.促进长三角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与经济发展
C.一次作为转入区,两次作为转出区,三次产业转移均促进了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
D.可能给迁出地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思路导引(1)结合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港澳台及海外产业首先向我国沿海地区转移,最初主要集中在 。目前,制造业大量转移至 ,长三角和环渤海等地区以发展 和资金占优势的产业为主。(2)一次作为转入区,两次作为转出区,三次产业转移均促进了珠三角地区的 。
思路导引答案 (1)珠三角地区 中西部地区 技术 (2)产业升级
题目答案 (1)A (2)C
学科素养 实践拓展
我国五大经济圈的比较
经济圈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发展方向
长三角 ①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产业链完善,投资环境优良;②统一的电 网;③发达的水、陆、空交通;④雄厚的技术力量;⑤劳动力丰富且素质高;⑥市场广阔 ①能源、矿产资源缺乏;②土地资源紧缺;③环境质量下降 继续使工业结构轻型化,实行内联外引,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与研制,开拓国际市场
珠三角 ①地理位置优越,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是著名的侨乡,利于引进外资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②水陆交通便利;③市场广阔;④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⑤对外开放程度高 ①能源、矿产资源不足;②水资源及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③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 ①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②加强区内各城市的相互合作,构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③加强规划与管理
经济圈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发展方向
环渤海 ①煤、铁、石油、海盐等资源丰富;②统一的电网;③交通便利;④靠近山西能源基地并有输油管道连接华北、东北;⑤农业基础好;⑥信息发达,高素质劳动力资源丰富 ①能源、水资源供应不足,环境污染严重;②高科技产业发展不足,工业类型单一、技术落后 ①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增加产品类型,加强技术改造;②重点放在钢铁、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电子、高档精纺和精细化工产业方面;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治理环境污染
经济圈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发展方向
西三角 ①能源(水电)、矿产资源丰富;②水运便利;③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和三峡等工程建设的拉动作用 ①交通不便;②思想观念落后,对外开发程度 低;③高科技产业发展不足 ①积极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系统;②加强对外联
系,优化投资环境;③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
东北 ①煤、铁、石油等资源丰富;②交通便利;③重工业基础好;④国家政策扶持;⑤劳动力资源丰富 ①能源、水源供应不足;②高科技产业发展不 足,设备落后;③环境污染严重 ①加大科技投入,更新设备,提高产品质量;②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③适当限制某些能耗大的工业发展;④治理环境污染(共78张PPT)
第三单元
第二节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以亚太地区为例
地 理
内容索引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课堂篇 探究学习
[教材导读]
课程标准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目标 导引 1.以亚太地区的产业转移为例,掌握产业转移的规律(区域认知)
2.通过具体案例结合区域认知,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综合思维)
3.结合材料,理解产业转移对移入区和移出区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
[知识体系]
课前篇 自主预习
一、亚太地区的产业转移
1.产业转移的概念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3.亚太地区产业转移的四个阶段
阶段 时 间 迁出区 迁入区 产业类型
第一阶段 20世纪50年代 美国 日本 劳动密集型产业
第二阶段 20世纪60—70年代 美国、日本 韩国、新加坡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地 劳动密集型产业
阶段 时 间 迁出区 迁入区 产业类型
第三 阶段 20世纪 80年代起 美国、日本 韩国、新加坡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地 资本密集型产业
韩国、新加坡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地 东南亚其他国家和我国 东部地区 劳动密集型产业
第四 阶段 20世纪 90年代 后期开始 美国、日本 韩国、新加坡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地 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
韩国、新加坡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地 东南亚其他国家和我国 中西部地区 劳动密集型产业
微思考为什么一个国家或地区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移入国(区)转变成移出国(区)
提示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劳动密集型产业又会向劳动力价格更低的国家或地区转移。
二、产业转移的原因
1.主要原因
影响因素 具体影响
技术水 平差距 生产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研发能力等方面的差距影响了产业输出国向外转移的产业类型或产业工序
技术差距越小,产业转移越有效果,产业转移一般是按“技术差距”依次进行推进
影响因素 具体影响
劳动力价 格差异 劳动力数量、质量和价格差异较大,导致产品的生产成本差异较大。劳动力资源充足、素质高且价格低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劳动力因素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产业转移随之在空间上发生变化
市场规 模大小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使得市场规模越来越大,为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提供了市场机遇
政策支 持程度 许多国家制定相应政策,支持产业转移
判断正误并纠错
日本、韩国以及欧美的汽车制造企业到我国兴办汽车厂,主要是因为我国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
答案 × 日本、韩国以及欧美的汽车制造企业到我国兴办汽车厂,主要是因为我国市场规模大。
2.其他原因
国际经济形势变化,产业链集聚产生的效应,原生产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也都促使企业进行产业转移。
微思考在世界玩具市场上,“中国制造”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制造”的优势是什么
提示 玩具制造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人口众多,具有大量的劳动力,并且劳动力的价格较低。
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影响 迁 入 区 迁 出 区
有利 影响 促进移入区的产业升级 将相对落后的产业移出,利用技术力量和充裕的科研经费,研发新产品,发展更高层次的产业,实现产业升级
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就业,减少人口外迁 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污染,减轻资源压力
不利 影响 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移入加大了当地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就业机会减少,失业人口增加;影响着迁入人口的数量,并对迁入人口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判断正误并纠错
(1)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
答案 × 从经济发展方面来看,产业转移会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带来双赢。
(2)对于迁入区,产业转移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当地的就业压力。( )
答案 √
视野拓展 国际产业转移虽然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不利的影响,但从经济发展方面来看,国际产业转移会带来双赢。对发达国家而言,产业转移使其企业生产不断延续,延长了企业的生命力,使其获取了更多经济效益。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加快了工业化进程,解决了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其经济实力得以提升。
课堂篇 探究学习
探究一 产业转移的规律
[问题探究]
材料 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现在,全球的制造业产业转移已经发生了三次。第一次的产业转移是在20世纪初,英国向美国转移“过剩产业”,这成就了现在的美国;第二次产业转移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德国转移,而在这个过程中日本和德国又将价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韩国和新加坡转移,这成就了“亚洲
四小龙”;最后第三次产业转移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承接了全球的产业转移,一举成为第三次产业转移的核心,也是历史上承接产业转移最多的国家。现在我们在向高端制造业前进,同时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增加,所以第四次产业转移已经在中国开始。
结合材料探究:
(1)从地域和产业类型两方面分析产业转移的规律。
(2)结合所学知识,推测第四次产业转移中中国的产业主要的转移方向在哪里。
提示 (1)从产业转移的地域来看,在国内由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在国际由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从产业类型来看,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再转移资金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2)第四次的产业转移中,我国将大部分的产业向内陆转移,而那些对环境污染大的产业或者是利润太低不适合内陆的产业会被转移出去。
[指点迷津]
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1)转移主体: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转移,然后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转移。
(2)转移方向: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转移。
[典题演练]
例1读不同类型国家产业变化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由图可知( )
①Ⅰ类国家工业发展早,科技水平高 ②Ⅱ、Ⅲ类国家往往处于不利地位 ③Ⅱ、Ⅲ类国家产业升级速度取决于Ⅰ类国家 ④市场是产业升级的主要动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我国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应该( )
A.加快乙类产业的引进,推进工业化进程
B.与Ⅰ类国家合作,集中发展甲、乙类产业
C.加快有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D.只接纳高新技术产业的转移
思路点拨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Ⅰ类国家工业发展早,科技水平高,为发达国家;Ⅱ、Ⅲ类为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有可能会加重环境污染,处于不利地位;Ⅱ、Ⅲ类国家产业升级速度取决于本国技术创新;经济因素是产业升级的主要动力。第(2)题,我国在今后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应加快有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答案 (1)A (2)C
[对点训练]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家电企业将组装工厂向其国外转移,下图示意日资家电组装工厂转移目的地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影响日资家电组装工厂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
A.市场规模 B.劳动力成本 C.原材料成本 D.技术水平
2.20世纪90年代末,越南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投资吸引力已超过中国,但其日资家电组装工厂数量却远少于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 )
A.市场规模大 B.技术水平高
C.劳动力素质高 D.基础设施水平高
3.在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向越南等国家转移的背景下,中国家电产业的发展战略是( )
A.加大政策支持,吸引日资回归 B.进口越南产品,替代国内生产
C.扩大生产规模,保持价格优势 D.加强技术研发,培育竞争优势
解析 第1题,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大体上由日本转移到韩国,又到马来西亚、中国、越南,由较发达国家向欠发达的国家转移,所以说影响日资家电产业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成本。第2题,20世纪90年代末,越南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投资吸引力已超过中国,但其数量却远少于中国,说明中国的市场广大;家电组装工厂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水平和劳动力素质要求不高;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的基础设施水平还不高。第3题,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向越南等国家转移,说明我国的劳动力价格上涨,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外转移,因此中国的家电产业应该改变传统的加工制造方式,加大科技投入,研发自己的家电品牌,树立自己的品牌意识,增强市场的竞争力。
答案 1.B 2.A 3.D
探究二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问题探究]
材料 我国纺织产业的集中地——东部沿海地区,因其生产成本上涨较快,竞争优势减弱。相比较东部地区,中西部、东北地区在土地、劳动力资源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在沿海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改善的背景下,中信部联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构建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截至2018年年底,中国已经建成36个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其中新疆有6个。
结合材料探究:
(1)新疆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的企业主要属于哪种产业类型
(2)近年来,我国东部地区的许多企业到新疆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投资办厂,主要看重的优势条件是什么
提示 (1)主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2)优惠的政策、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以及丰富的原材料。
[指点迷津]
1.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
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是利润,利润与生产成本、市场份额有直接关系,具体如下图所示: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技术水平差异、劳动力价格差异、市场规模大小和政策支持程度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在现实中,国际产业转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分析如下:
(1)技术水平差异
(2)劳动力价格差异
(3)市场规模大小
(4)政策支持程度
(5)其他因素
方法技巧 分析产业转移区位因素的思路
产业转移的目的是寻找最佳区位,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在分析影响因素时,需从转移的产业部门的主导因素切入,对比分析转入地和转出地的区位条件,具体思路是:
分析影响产业部门的区位因素,判断出主导因素
↓
对比分析产业部门转入地和转出地的区位条件
↓
综合分析,判断出影响产业转移的区位因素
[典题演练]
例2有人把市场经济形象地称为“候鸟经济”。资本总是“飞向”成本低、收益高的地区。读某“工业候鸟”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转移的产业可能是( )
A.钢铁工业 B.电子工业
C.化学工业 D.纺织工业
(2)20世纪90年代,新疆吸引该类产业
转入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
A.原料充足,且品质高 B.交通便利
C.劳动力充足 D.产业协作条件好
(3)下列影响该产业转移的因素中,影响程度有所减弱的是( )
A.原料 B.交通 C.劳动力数量 D.政策
思路点拨
解析 第(1)题,根据该产业的最初形成时间及转移过程,可判断该产业为纺织工业。第(2)题,新疆是我国优质棉花生产基地,产量大,品质高,有利于发展纺织工业。第(3)题,随着纺织工业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数量对该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程度有所减弱。
答案 (1)D (2)A (3)C
[对点训练]
江苏是我国的工业大省,省内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要素地区差异显著。近年来,形成了大规模的省内产业转移。下图为江苏省内产业转移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导致南京Ⅰ类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是( )
A.劳动力价格升高
B.能源资源短缺
C.消费市场萎缩
D.环境污染加剧
2.与连云港相比,南通承接苏州产业转移的优势是( )
A.位置优越
B.土地廉价
C.交通便利
D.市场广阔
3.下列四地中工业基础最好的是( )
A.盐城
B.淮安
C.连云港
D.徐州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Ⅰ类产业为皮革制鞋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业,南京等苏南地区经济发达,劳动力工资水平高,而苏北地区经济欠发达,工人工资水平较低,生产成本较低。第2题,据图可知,与连云港相比,南通距苏州距离近,位置较优越。第3题,据图可知,徐州承接了苏南地区转入的Ⅰ类产业和Ⅲ类产业,说明徐州工业基础相比其他苏北地区的城市而言更好。
答案 1.A 2.A 3.D
探究三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问题探究]
材料 皖江(长江安徽段)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利用苏、浙、沪等沿海地区产业部门“腾笼换鸟”之机,形成了纺织、家电、汽车产业基地。
结合材料探究:
(1)“腾笼换鸟”对苏、浙、沪等沿海地区产业结构有何影响 对地理环境有何影响
(2)产业转入对安徽皖江地区的发展有何影响
提示 (1)“腾笼换鸟”,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出,有利于苏、浙、沪等地区产业升级,使生产要素集中到高新技术等产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是产业转出地区环境污染减轻,环境质量改善。
(2)皖江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人文地理景观增多(增加了大量的厂房、道路等景观),也带来一定的环境污染;大量吸收产业转移有利于促进皖江地区劳动力就业。
[指点迷津]
1.产业转移产生的背景
(1)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创新和新产业往往在少数国家最先发生。
(2)在一个国家内部,经济增长往往率先从某个区域发生。
2.产业转移的重要性
产业转移使某产业从创新地逐渐扩散到其他地区,成为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规律总结 我国的产业转移
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一些产业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中西部地区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充分把握产业转移的机遇,力争快速提高本地区的经济水平。具体分析如下:
(1)我国产业转移路线示意图
(2)对我国东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影响
①对东部地区:缓解劳动力短缺、生态环境恶化、能源资源缺乏的问题,进行产业优化升级,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
②对中西部地区:促进中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高耗能和高污染企业的迁入,加重了迁入地区的环境污染。
[典题演练]
例3读河北“环京新城”位置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环京新城”吸引珠三角地区企业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
A.“环京新城”劳动力价格和生产成本较低
B.“环京新城”科技力量雄厚
C.两地原有工业企业类型相同
D.两地之间交通便利
(2)珠三角地区产业向环渤海地区转移将( )
A.带动环渤海地区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B.促进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C.使环渤海地区由城市化带动工业化
D.利于两地改善交通条件,缓解就业压力
思路点拨珠三角地区由于地价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升级等因素造成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环京新城”劳动力价格和生产成本较低,产业由珠三角地区转移至“环京新城”。珠三角地区产业向环渤海地区转移,可以加快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促使环渤海地区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发展。
解析 第(1)题,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主要有生产要素成本的变化、产品市场条件的变化、软环境变化,珠三角地区由于地价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升级等因素造成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因此企业向生产成本更低的“环京新城”转移。第(2)题,珠三角地区产业向环渤海地区转移,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转入将促进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加快环渤海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从而带动城市化发展;缓解环渤海地区就业压力;产业转出为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促进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
答案 (1)A (2)B
[对点训练]
读我国产业转移路线图,完成1~2题。
1.下列不属于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的是( )
A.劳动力素质高 B.地价低廉
C.濒临港澳,靠近东南亚 D.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2.近年来,造成珠三角地区众多外资企业向长三角地区转移的因素不包括( )
A.与长三角地区相比,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基础处于劣势
B.与长三角地区相比,珠三角地区的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处于劣势
C.靠近原料供应和能源基地
D.扩大市场范围
解析 第1题,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是位置优越以及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著名的侨乡等。第2题,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都缺乏能源。
答案 1.A 2.C
素养培优
素养目标——综合思维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5年初“穿越大半个亚洲去买一只马桶盖”引发热议,“马桶盖”火了,原因是中国游客跨洋去日本购买马桶盖,还买断了货。但据国内媒体披露,在日本大受追捧的“马桶盖”实际上是由位于杭州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某公司生产的,而且该企业生产的马桶盖不仅销往日本,还销往新加坡等地,在国内也早有销售,这让质疑国内制造企业能力的民众大跌眼镜。
材料二 近年来,日本、韩国等经济技术较发达的国家进行经济改革调整,开始将中国的部分生产企业迁回本土,重新在本土制造和生产,形成“制造业回归复兴”的现象,如浙江省的日本某高精度机床生产企业最近撤资迁回到了日本九州岛。
(1)试分析日本企业在我国东部杭州设立工厂生产马桶盖,再返销日本的原因。
(2)从国人抢购日本马桶盖现象的实质出发,思考中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3)据材料二,简析日本部分企业回归本土的原因。
解析 第(1)题,日本企业在我国东部杭州设立工厂生产马桶盖,再返销日本的原因主要从工业区位因素角度考虑。企业选址的根本原因在于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大的利润。主要从交通、劳动力及土地、政策等方面分析。第(2)题,国人抢购日本马桶盖说明我国自主品牌较少,品牌效应差,而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应当从加大科技投入,提升品牌意识,加强自主研发力度及营销策略角度分析。第(3)题,日本部分企业回归本土的原因主要从促进就业、降低成本及政策调整等方面分析。
答案 (1)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土地价格低;与日本距离较近;临海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工业基础较好;政策优越。
(2)加大科技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加强自主创新,创立民族品牌;多结合市场需求研发新的品种,适应市场的需求;改进营销方式的同时注重品质,提升消费者对本国产品的信心。
(3)本国产业空心化问题严重,失业率高(为了增加就业机会);政府政策的调整(日本经济结构的调整);防止技术的扩散,保持技术优势;生产基地生产成本上升(如劳动力、土地价格上涨),优势减弱;日本国内生产效率上升,成本下降。
素养目标——地理实践力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996年以来,按照中央部署,北京市开始对口帮扶内蒙古。为落实《全面深化北京内蒙古扶贫协作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4月,内蒙古科协与北京市科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根据京蒙战略合作协议,内蒙古科协与北京市科协将不断深化合作,联动发力。
(1)简述京蒙区域合作对该区域发展的影响。
(2)京蒙区域合作具有很强的发展互补优势,合作空间巨大,请举例说明。
(3)有人认为北京市应大力扶持内蒙古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很多专家提出了反对意见,试分析反对的理由。
解析 第(1)题,京蒙区域合作对该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分工与合作、区域地理环境和就业等方面。第(2)题,内蒙古的优势体现在能源资源和土地等方面,北京的优势体现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第(3)题,高新技术产业对科技、人才、产业协作、信息网络、交通与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要求较高,而内蒙古在上述方面不具备优势。
答案 (1)促进京蒙区域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京蒙区域之间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京蒙区域地理环境;改变京蒙区域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等等。
(2)内蒙古煤炭、太阳能、风能等能源以及稀土等有色金属资源丰富,草场、森林、耕地面积广;北京经济发达,劳动力素质高,交通便利,科技发达,产业结构成熟;内蒙古可输送给北京能源、矿产资源及农畜产品;北京可向内蒙古进行产业转移,提供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3)内蒙古产业基础薄弱,产业协作条件差;技术水平落后;人才短缺;信息网络欠发达;交通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等等。(答出4点即可)
当堂检测
下图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①②③④四个箭头中,符合目前产业
转移规律的是( )
A.① B.③ C.② D.④
2.甲地区目前发展的工业类型主要是( )
A.资源密集型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
C.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D.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①箭头由江苏指向浙江,②箭头由浙江指向江苏,江苏、浙江两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差不大,相互间产业转移规模小,A、C两项错误;④箭头由上海指向安徽,③箭头由安徽指向上海,上海经济发达,安徽经济落后,产业由上海转移至安徽,D项正确,B项错误。第2题,读图可知,甲地区是上海,目前主要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答案 1.D 2.C
下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工业结构调整表。读表,完成3~4题。
调整阶段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主导产业 轻工业 重化工业 高科技工业
重点部门 纺织、食品 钢铁、金属加工、机械、炼油、石油 微电子、新能源、航天、生物工程、新材料、人工智能
3.伴随着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会出现轻工业、重化工业转移到其他较落后的国家或地区的现象。对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有利于日本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B.有利于转入国或地区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
C.有利于转入国或地区提高产业水平,防治环境污染
D.有利于促进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4.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不仅会给资金接受国或地区带来好处,同时也会给日本经济带来好处。下列选项不属于日本产业向国外转移对本国产生的不利影响的是( )
A.造成国内经济要素价位升高,例如劳动力成本提高、内部交易成本提高、地价提高等,不利于吸引外资
B.产业转移的同时也要向海外进行投资,使得本国资金出现一定的短缺
C.产业转移会引起国内失业人口增多,造成市场萎缩
D.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
解析 第3题,对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可以加快本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对于发达国家,把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可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也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产业转移常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产业转移通过企业把转移国和转移对象国对同一产品的生产活动联系起来,形成产品生产过程的分工与合作。第4题,伴随着产业转移,就业机会也由转移国或地区转移到转移对象国或地区,引起国内失业人口的增加。同时产业转移也伴随着资金的转移,造成本国资金的短缺,但从长远看,产业转移有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
答案 3.C 4.D
目前相对发达的上海、浙东地区、苏南地区将部分产业向苏中、苏北地区转移。这样的转移,既为接收地增加了发展动力,也为转出地产业升级腾出了空间,如此就有了“腾笼换鸟”之说。据此完成5~6题。
5.吸引苏南地区部分产业向苏中、苏北地区转移的因素是( )
①市场 ②土地价格 ③政策 ④劳动力工资水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腾笼换鸟”对苏北地区产生的有利影响是( )
①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市场繁荣 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环境质量提高 ③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 ④土地利用多样化,耕地面积扩大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 第5题,相对于苏南地区来说,苏中、苏北地区的经济相对落后,土地价格较低和劳动力工资水平较低是吸引苏南地区产业向苏中、苏北地区迁移的主要原因。产业转移还受政策的影响。第6题,“腾笼换鸟”为产业转移接收地增加了发展动力,有利于该市的经济发展。但同时可能会导致耕地面积的减少和环境质量的下降。
答案 5.B 6.D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下图为某跨国公司产业转移方向和产品输出方向示意图。
材料二 下图为出口加工区(产业转入地)提供的条件和进出口情况图。
(1)材料一图中实线箭头表示 方向,虚线箭头表示 方向。
(2)材料二图中,产业转入地为吸引更多的产业转入,除了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质的服务外,还应该提供哪些条件
(3)谈谈产业转移对转入地产生的有利与不利影响。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实线箭头表示产业转移方向,虚线箭头表示产品输出方向。第(2)题,产业转入地为吸引更多的产业转入,除了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质的服务外,还应该提供廉价的劳动力、优惠政策等。第(3)题,有利影响可从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等方面分析;不利影响可从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资源紧张等方面分析。
答案 (1)产业转移 产品输出
(2)廉价的劳动力、优惠政策等。
(3)有利: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和生活水平;扩大就业。不利: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资源紧张。(共81张PPT)
第三单元
第三节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以我国南水北调为例
地 理
内容索引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课堂篇 探究学习
[教材导读]
课程标准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目标 导引 1.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综合思维)
2.通过读图,了解我国主要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路线
(区域认知)
3.结合具体案例,通过对起点、沿途和终点三部分的了解,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知识体系]
课前篇 自主预习
一、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
1.水资源总量
总量丰富,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
六位。
2.空间分布 水资源赋存量与区域发展不相匹配
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平衡,地区间水资源供需也不平衡。长江流域属于丰水区。
3.供需矛盾突出区
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20%,且季节分配极度不均,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微思考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华北地区相比,哪个地区缺水更为严重 为什么
提示 华北地区缺水更为严重。尽管华北地区降水量多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但因该地区城市、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且污染和浪费严重,导致该地区成为全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
二、南水北调工程
1.总体方案
分别从长江上游、中游、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的发展需要,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中线工程和东线工程。
2.调水工程
工程 调出区 调入区 调水渠道 动工 时间 通水
时间
东线 工程 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 黄淮海平原东部地区、胶东地区和京津冀地区 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 2002年 12月 2013年
11月一
期工程
通水运行
工程 调出区 调入区 调水渠道 动工时间 通水时间
中线 工程 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和三峡库区 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 自流供水 2003年 12月 2014年
12月
西线 工程 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 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 引水入黄河上游 尚未开工建设
微思考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夏季的东南季风是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主要因素,夏季风的不稳定性造成了降水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空间分布差异。
三、南水北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整体影响
有效缓解调入区水资源的紧缺状况,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用水和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要点笔记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并不是解决资源短缺问题的唯一途径,解决资源短缺的主要途径是开源、节流,具体包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资源;寻找替代资源和跨区域调配资源;防止浪费和污染;等等。
2.具体影响表现
(1)有利影响
效益 具体表现
社会效益 有效缓解调入区水资源供需矛盾,为人们提供洁净的饮用水源,并保障
工农业用水
改善调入区的投资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缓解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
经济效益 破除了调入区水资源短缺的瓶颈,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生态效益 保障了地区生态用水的需求,有利于美化环境和改善城乡居民的卫生条件
缓解了地下水位下降的趋势,控制地面沉降,使区域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2)不利影响
南水北调对调出区及沿线地区也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表现如下(以东线为例):
①一些地区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天然排水条件较差,调水后土壤容易发生盐碱化。
②径流量减少有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淤塞航道。
③长江径流量减少后,海水会上溯,引起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
微思考如何看待南水北调带来的不利影响
提示 南水北调工程的不利影响是局部的,应该预先采取防范、补偿和综合治理措施,加强监督管理,尽量减少不利影响。
判断正误并纠错
(1)南水北调可从根本上解决北方缺水问题。( )
答案 × 南水北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北方缺水问题,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主要途径是开源、节流。
(2)南水北调东线调水时可能造成调出区水质下降。( )
答案 √
课堂篇 探究学习
探究一 南水北调工程的背景及评价
[问题探究]
材料一 2019年12月,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以来累计调水量已近300亿立方米,受益人口超过1.2亿人,在保障用水、修复生态、抗旱排涝等方面取得了综合效益。
材料二 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输水干线纵断面示意图。
结合材料探究:
(1)分析华北地区缺水的主要原因。
(2)中线与东线调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除此之外,与东线相比,中线方案的有利因素还有哪些
(3)在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中,为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水资源,还必须同时采取哪些措施
提示 (1)自然原因:全年降水量较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年际变化大,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且多暴雨;冬春季节降水少,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春旱严重。
人为原因:城市、人口密集,人均径流量少;人口增长过快,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加剧水资源紧张程度;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和污染严重;人类长期的不合理活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干旱频率加大。
(2)中线与东线调水最大的区别:中线可自流输水,而东线穿黄前需要逐级提水。
有利因素:水源稳定;水质较好。
(3)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指点迷津]
1.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背景及条件
2.南水北调工程的三线方案及评价
工 程 东线(A)工程 中线(B)工程 西线(C)工程(尚未开工建设)
路 线 从扬州江都水利枢纽引长江水,基本沿京杭大运河输水到华北地区 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出丹江口水库,沿伏牛山、太行山东麓送水到北京、天津等地 规划在长江上游引水入黄河上游
调出区 长江下游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 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和三峡库区 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
调入区 黄淮海平原东部地区、胶东地区和京津冀地区 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 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
可调水量 大 较大 较小
水源地水质 较差 较好 最好
工 程 东线(A)工程 中线(B)工程 西线(C)工程(尚未开工建设)
输水方式 黄河以南需逐级提水北送,黄河以北可自流供水 自流供水 规划是自流供水
评 价 优点 利用京杭大运河调水,工程量小;可调水量大 可自流供水;水质较好 青藏高原地势高于西北、华北,规划是自流供水;水质好
缺点 黄河以南地势北高南低,需逐级提水北送;水质差;调水供给范围小 需挖掘渠道的工程量很大;占用耕地多,迁移人口多 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中上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供水;工程量大
总 评 最具现实意义 现实意义大 最具生态意义
规律总结 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其解决措施
造成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原因在于该地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即供不应求,其主要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前者主要影响“供”,后者主要影响“需”,具体分析如下:
[典题演练]
例1团城湖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末端,是北京段唯一的一段明渠。江水进入团城湖后,还要通过9个提升泵站加压,“爬高”一百多米才把来水最终送入密云水库。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走向发生较大的弯曲,最主要的原因是( )
A.避开海拔高的山地,使水能自流而下
B.避开密集的居民点,减少移民搬迁
C.避开大面积耕地,保护有限耕地
D.避开交通线,减少对交通的干扰
(2)南水北调的江水最终抽水送入密云水库的主要目的是( )
A.调节气候 B.调蓄水源
C.降解污染物 D.保护生物多样性
素养立意本组题体现了对学生综合思维的考查。首先结合图中等高线分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走向发生较大弯曲的原因,然后结合水库的作用综合分析抽江水送入密云水库的目的。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中线工程河南段走向发生较大的弯曲,可以避开海拔较高的山地,使水能自流而下;图中等高线密集区域,海拔较高、坡度陡,不可能有大面积的耕地、密集的居民点;交通线对调水线路影响很小。第(2)题,密云水库是北京市的主要水源地之一,南水北调的江水最终抽水送入密云水库,可以调节水库水量的季节性变化,补充冬季密云水库的水量,从而满足北京市的用水需求;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水库的附属生态功能,不是抽水送入密云水库的主要目的。
答案 (1)A (2)B
[对点训练]
读我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线路图,完成1~2题。
1.东线工程与中、西线工程相比的最大优点是( )
A.有京杭大运河可以利用,工程量较小
B.全程可以自流
C.水量大,水质好
D.可以大大促进供水地区的经济发展
2.工程建成后,图中A区域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
A.土壤次生盐碱化 B.洪涝加剧
C.对水生生物生长不利 D.水土流失
解析 第1题,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可以利用京杭大运河调水,工程量较小。第2题,华北地区如果水资源利用不当,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地下水位上升,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
答案 1.A 2.A
探究二 南水北调工程的深远影响
[问题探究]
材料 微山湖与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合称南四湖,是南水北调东线的“大水缸”。作为重要调蓄水库和调水通道的南四湖,湖区水质必须稳定达到Ⅲ类水标准。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环保厅提出了“治、用、
保”并举的流域治污策略,并发布了一系列严于国家的地方污染排放标准,以环环相扣的治污举措解决流域污染问题。
结合材料探究:
(1)为什么南四湖水质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影响重大
(2)为什么说治污环保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成败的关键
提示 (1)南四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必经之地。
(2)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多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且人口密集,大量排放污水,会导致水污染,从而影响供水水质。
[指点迷津]
南水北调对调入区、调出区的积极意义及不利影响
积极 意义 社会效益 有效缓解当地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工农业用水;改善调入区投资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缓解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
经济效益 促进调入区经济发展
生态效益 增加调入区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保障生态用水需求,利于美化环境和改善城乡居民的卫生 条件。减少地下水的开采,缓解地下水位下降的趋势,控制地面沉降,使区域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不利 影响 调出区径 流量减少 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
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淤塞航道
工程沿 线地区 给江淮沿线地区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地下水位升高,土壤容易发生盐碱化
水质 (东线工程) 位于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
方法技巧 图解南水北调工程的影响
[典题演练]
例2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把长江的水调往北方的调水工程,调水线路主要为京杭大运河。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线路图,完成下题。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可以解决华北平原的盐碱化问题 ②有利于改善京杭大运河航运条件 ③丙至戊段可以自流引水 ④可缓解戊地的用水紧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思路点拨
解析 南水北调工程使华北地区的水量增加,地下水位上升,将土壤中的盐分带到地表,会加剧土壤的盐碱化问题,排除①;丙段至戊段经过山东丘陵,在丁以南不能自流引水,排除③;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过京杭大运河将长江水输送到北方地区,可以增加京杭大运河的水量,改善航运条件,并缓解华北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解决此题需要摸清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的地理环境特征。
答案 D
[对点训练]
截止到2019年4月,北京地区已接收南水北调水量总计超过45亿立方米,水质始终稳定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以上。目前,南水北调供水已占北京城区自来水供水量的七成以上,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 200万。结合下图,完成1~3题。
1.北京市大量缺水的原因是( )
①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 ②经济发展迅速,
用水量增加 ③水污染和水浪费现象严重
④降水总量大,季节变率小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相对于东线而言,中线工程的优势体现在( )
①水质较好 ②建设成本较低 ③建设工期较短 ④利用地形可以自流供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北京市的缺水问题,必须( )
A.树立节水意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B.缩小经济规模,减少用水量
C.禁止外来人口迁入
D.改变城市职能,把北京建设成为一个纯粹的政治中心
解析 第1题,北京缺水的原因可以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去考虑。第2题,中线工程可以利用地形落差自流供水,同时水质相对于东线而言较好。但是工程浩大,工期较长。第3题,解决北京市的缺水问题必须要从树立节水意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等方面入手。
答案 1.D 2.B 3.A
探究三 我国能源资源跨区域调配
[问题探究]
材料 中亚地区和我国的塔里木盆地是“一带一路”的能源富集地区。西气东输工程将中亚和我国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供应到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沿线各省级行政区的工业园和居民家中。“一带一路”倡议为西气东输带来了新的机遇。
2018年10月31日,国家“天然气互联互通”重点工程——广州压气站压缩机增输工程建成投产。该项工程的建成,不仅可以增强天然气资源调配的灵活性,保障供需平衡,实现天然气的有序利用,还能够确保广东地区气源在冬季发挥“南气北送”市场保供作用,也保障了珠三角地区的供气安全,可全面改善广东省能源结构和环境。
西气东输工程示意图
结合材料探究:
(1)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在能源消费和生产方面各有什么特点
(2)我国天然气资源的市场需求量巨大的地区在哪里 为什么
(3)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哪些
(4)西气东输为广东输气,为其带来的主要环境效益是什么
提示 (1)总体来说,东部地区能源消费量大于生产量,中部和西部地区能源生产量大于消费量。
(2)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原因: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能源消费量大,具有利用天然气资源的广阔空间,市场需求量大。
(3)西部地区通过资源的输出换来了资金、技术,使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同时扩大了就业,提高了收入。
(4)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改善了大气环境质量。
[指点迷津]
1.我国能源资源跨区域调配地理背景——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显著
2.西气东输
(1)西气东输一线、二线、三线工程概况
工程 气 源 市 场 主干管道
一线 工程 新疆油 气田 长三角 地区 西起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经甘、宁、陕、晋、豫、皖、苏,东至上海
二线 工程 新疆油气田、 中亚油气田 珠三角 地区 西起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向西与中亚天然气管道相连,南至广州
三线 工程 中亚油气田、新疆煤制天然气 长三角及东南沿海地区 西起新疆霍尔果斯口岸,途经甘、宁、陕、豫、鄂、湘、赣、粤、闽
(2)西气东输工程的区位条件
条 件 具体表现
资源分布 我国西部地区的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陕甘宁和四川盆地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特别是新疆塔里木盆地
能源消费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很不合理,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重大,大量燃烧煤炭使大气环境不断恶化
能源的生 产与消费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西部地区受经济水平的限制,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技术保障 已建立了地质勘探、开发、输送、炼制及辅助生产和生活等基本配套的现代工业体系,能够提供较好的技术保障
条 件 具体表现
管线长 输气距离远,工程量大
地形障碍 经过不同的地势阶梯,地势起伏大,地貌复杂
河流障碍 多次跨越河流,工程艰巨
环境脆弱 经过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
(3)西气东输的影响
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对中西部、东部社会经济和环境都存在影响,具体如下表所示:
①有利影响
项 目 中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
社 会 经 济 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 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缓解能源短缺,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
产业结 构调整 加快天然气综合利用的步伐,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工工业 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
基础设 施建设 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 配套工程的建设,将极大地带动东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项 目 中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
生态环境 缓解沿线因砍伐森林、破坏植被带来的环境压力 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有效改善大气环境
②不利影响
输气管道线路长、规模大、施工方式多样;途经地区地貌类型复杂,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易造成破坏。
3.西电东送
概 况 西电东送工程指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地区的电力资源,输送到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京津唐等电力紧缺地区
原 因 电能分布 不平衡 我国是世界上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水能资源分布不均匀。水电资源分布与用电负荷分布的不平衡,客观上制约了水电的开发和利用。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省级行政区的火电十分丰富,东部地区相对缺乏
经济发展 不平衡 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能源资源短缺,能源的消耗量却相当大,能源短缺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线 路 北线 晋、陕、内蒙古(火电)和黄河上中游(水电)→环渤海地区
中线 三峡和金沙江(水电)→长三角地区
南线 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水电)和黔、滇(火电)→珠三角地区
影 响 输入地 缓解能源紧张局面,促进经济发展;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减轻环境污染;减轻铁路运输压力
输出地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缩小东西部差距,对社会安定起重要作用
方法技巧 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建设的效益
效 益 调入地区 调出地区
经济效益 获取资源,解决资源短缺问题;促进资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获得经济效益 促进资源开发,输出资源可获得经济收入;扩大相关产业,完善基础设施,获得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 发展相关产业,增加就业;带动地区城市化发展,提高生活水平
有利于两地区协调发展,达到共同富裕,有利于社会稳定
生态效益 发展经济,减轻污染,保护生态 发展经济,保护生态
[典题演练]
例3读我国西气东输三线工程东段走向及经过地区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以下对西气东输三线工程东段
线路所经地区地理特征的描述,
正确的是( )
A.地形复杂,以低山丘陵为主
B.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
C.黑土广布,土壤肥沃
D.河流众多,内河航运发达
(2)西气东输三线工程西起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向西与中亚天然气管道相连接,东至福建福州,这是西气东输工程第一次入闽。西气入闽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
①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福建省能源紧缺的问题 ②可有效减轻为获取薪柴而产生的水土流失 ③利于福建省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 ④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思路点拨
解析 第(1)题,西气东输三线工程东段主要经过江西、福建两省,地形复杂,以低山丘陵为主;该区域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该区域主要分布着红壤和经过长期耕作形成的水稻土;该区域多雨的气候和低山丘陵的地形使其河流众多且水能资源较丰富,不适合发展内河航运。第(2)题,西气入闽,可以有效缓解福建省能源紧缺的问题,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福建省能源紧缺的问题,排除①,C项正确。
答案 (1)A (2)C
[对点训练]
下图为我国西电东送基本格局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以火电输送为主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关于我国西电东送工程意义的叙述,
错误的是( )
A.弥补东部地区电力消费的缺口
B.加剧输入地的水资源紧张
C.减轻东部地区的大气污染
D.促进沿线地区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
解析 第1题,乙表示的是将山西、陕西、内蒙古以煤为原料的火电输往京津唐地区。第2题,西电东送可缓解输入地的能源紧张,不会加剧输入地的水资源紧张。
答案 1.B 2.B
素养培优
素养目标——综合思维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西藏是我国水资源最丰富的省级行政区。西藏的天然饮用水近年来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瞩目。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西藏第一瓶矿泉水在拉萨问世,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西藏已经逐渐形成了以拉萨、日喀则等地为主的矿泉水生产格局,矿泉水生产厂家已发展到几十家,并培育了多个饮用水品牌。“藏水北调”属于南水北调的大西线工程,工程的调水量约400亿立方米,是中线工程调水量的4倍,采用明渠输水。下图为“藏水北调”线路示意图。
(1)分析西藏发展天然饮用水产业的优势条件。
(2)评价“藏水北调”的条件。
(3)“藏水北调”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地理环境有哪些有利影响
解析 第(1)题,结合材料中的信息并联系影响工业的区位,从水资源总量、水资源质量、市场、政策、交通等方面分析。第(2)题,需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评价。有利方面主要结合材料和图中信息,从调水量、移民安置、经济效益等方面分析;不利方面则主要从施工难度、生态环境等方面分析。第(3)题,注意设问中的限定词“地理环境”,可从气候、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分析。
答案 (1)西藏饮用水天然无污染、品质优良;西藏是我国水资源最丰富的省级行政区;我国许多省级行政区缺水,饮用水市场广阔;政府政策支持;产业规模初步形成;西藏交通条件改善;等等。
(2)有利条件:调水量大;移民少,安置费少,节省成本;大部分地区可以利用地势使水自流;工程沿线可进行水电梯级开发,经济效益明显;等等。
不利条件:沿线经过高寒缺氧地区,给施工带来困难;沿线地区生态脆弱,工程建设易破坏生态环境;沿线地区有多年冻土分布,施工难度大;等等。
(3)有利于改造西北地区的沙漠,减少沙尘暴的发生;使西北地区的气候变湿润;使生态环境发生显著变化。
素养目标——地理实践力
2.西电东送是指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中西部省级行政区的电力资源,输送到东部能源紧缺地区的工程。西电东送工程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也是西部大开发的骨干工程。下图是西电东送的三条路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三条送电路线的终点都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其中A是 工业基地,B是 工业基地,C是 工业基地。
(2)第一条送电路线(北路)是将 的水电和 、 、内蒙古等省级行政区丰富的 资源转化的火电送出,输送火电这种做法有哪些优越性
(3)第二条送电路线(中路)输送的是水电,它将 水电站、 水电站以及隔河岩等多座水电站的电能通过变压电网输往长三角地区。发展水电对长江上游地区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有哪些有利之处
解析 第(1)题,读图即可得出三个工业基地的名称。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北路是将黄河中上游丰富的水电和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丰富的火电输往华北地区;输电的优势可以从运输、损耗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分析。第(3)题,中路的输电路线从长江中上游地区指向长三角地区,长江中上游的水电站有葛洲坝、三峡等;发展水电的有利之处可以从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分析。
答案 (1)京津唐 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2)黄河中上游 山西 陕西 煤炭
首先减轻了铁路运输的压力;其次减少了煤炭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和对铁路沿线地区的环境污染,使京津唐地区燃煤量大大减少,减轻空气污染,降低酸雨危害。
(3)葛洲坝 三峡
为发电修建的水库能改善库区周围的环境,使库区周围地区空气湿度增加,降水增多,有利于天然植被的生长;长江上游河道深度增加,通航能力增强,可促进水运发展;水库可发展水产养殖业,增加经济收入;可发展旅游业;建设水电站可以促进当地建筑业、钢铁及建材等工业的发展。
当堂检测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某年我国对水土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得出下表资料。读表,完成1~2题。
项 目 长江流域以南地区 长江流域以北地区
水资源占比 80% 14.7%
人口占比 53.5% 44.4%
耕地占比 35.2% 59.2%
1.我国水资源和耕地的分布特点是( )
A.南方地多水少 B.南方地少水多
C.北方地多水多 D.北方地少水少
2.针对水土资源的配置情况,经过多年研究、论证、规划,我国实施的巨大工程是( )
A.长江三峡工程 B.淮河治理工程
C.南水北调工程 D.江都水利枢纽工程
解析 第1题,由表中数据可明显看出,我国水资源分布南多北少,耕地分布则南少北多。第2题,水土资源明显不匹配,南方地少水多,北方地多水少,为此我国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
答案 1.B 2.C
读南水北调工程线路示意图,完成3~4题。
3.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启动时,水源区必须最先解决的问题是( )
A.河道的淤积 B.水污染
C.地下水位的下降 D.土壤的盐碱化
4.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对受水区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有( )
A.回补地下水
B.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C.土壤次生盐碱化
D.长江河口海水倒灌
解析 第3题,南水北调工程东线流经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工农业发达,工业污水、农田废水和生活污水很容易造成水源区被污染,所以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启动时,水源区必须最先解决的问题是水污染。第4题,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导致受水区地下水位上升,加剧土壤次生盐碱化,C项正确。回补地下水、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为有利影响。长江河口海水倒灌不是对受水区的影响。
答案 3.B 4.C
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为我国正在建设的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三项工程。据此完成5~6题。
5.西气东输使长三角地区用上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对长三角地区的好处是( )
A.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B.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C.消除污染 D.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6.南水北调工程有东、中、西三条线路,最先启动的是东线,其原因是( )
A.东线水可以自流,减少工程量
B.东线水质明显优于中、西线
C.东线有可利用的河道,工程量较小
D.其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提高京杭大运河的运输能力
解析 第5题,天然气是一种比较洁净的能源,长三角地区使用天然气,可减少煤炭等污染较大能源的使用量,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环境;但天然气也有污染,并不能完全消除污染。B、D两项不是对长三角地区的好处。第6题,东线在黄河以南不能自流,需逐级提水;东线沿岸人口、城市密集,污染比较严重,水质比较差;东线可利用京杭大运河输水,减少工程量;目前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是铁路运输,东线主要借助京杭大运河输水,主要目的不是提高京杭大运河的运输能力。
答案 5.A 6.C
7.读南水北调工程路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江河年径流量居世界第六位,总量不算少,但要花巨资实施南水北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从图中可以看出,南水北调东线输水通道主要经过 运河。
(3)试分析南水北调输水和北方用水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输水: 。
用水: 。
(4)南水北调对长江的水质可能带来不利影响,原因是什么
(5)从经济角度分析南水北调工程实施的意义。
解析 第(1)题,实施南水北调的原因主要从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去分析。第(2)题,东线主要经过京杭大运河。第(3)题,输水时要保证水质不受污染,受水区要珍惜宝贵的水资源。第(4)题,长江水外调,在枯水期很容易引起海水上溯,水质下降。第(5)题,南水北调工程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有效拉动内需;南水北调工程供水后能为经济持续发展增加后劲,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 (1)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南多北少,尤其是华北地区工农业发达,城市、人口密集,但河流径流量小,供水十分紧张。而长江径流量大,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较多。因此调水补给北方地区。
(2)京杭大
(3)注意沿线环境的治理保护,确保水资源清洁 要注意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水质
(4)枯水期水量减少,海水上溯,水质下降。
(5)①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有效拉动内需;②为经济持续发展增加后劲,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共59张PPT)
第三单元
第一节 大都市辐射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以上海市为例
地 理
内容索引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课堂篇 探究学习
[教材导读]
课程标准 以某大都市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大都市辐射功能
目标 导引 1.结合上海对长三角地区城市体系的辐射作用,准确进行知识迁移,解决城市发展及城市辐射功能的有关问题(地理实践力)
2.能够以长三角地区城市功能为案例,联系中心地理论,说明城市的等级、数目与服务范围之间的关系(综合思维)
[知识体系]
课前篇 自主预习
一、长三角城市体系中的上海市
1.城市的作用
2.城市体系的概念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规模不同、等级不同、功能上各具特色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有机整体。
3.长三角城市体系
地位 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组成 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
核心 上海市是长三角城市体系中唯一的超大城市,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区域发展的龙头和区域协作的纽带
微思考上海市的地理位置对上海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提示 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心位置以及长江的入海口,对内、对外联系方便,扩大了服务范围。
二、上海市对长三角其他城市的辐射
1.城市辐射的概念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由高等级城市向
低等级城市流动,称为城市辐射。
2.辐射作用途径: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和通信网络。
3.辐射作用形式:巨大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
4.辐射作用的变化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辐射作用越来越强。
5.辐射强度的差异性
遵循距离衰减规律
由于距离、交通、城市等级、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辐射强度在空间上的表现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微思考为什么江苏省南部城市数目和密度大于北部
提示 因为江苏省南部靠近长三角地区,受上海市的影响,工业化水平高,城市化进程快,城市化水平高。
三、上海市对外辐射的影响
1.对上海的影响
(1)有利于上海解决中心城市产业活动过度集聚、交通拥堵、地价上涨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2)有利于大都市产业、资金等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2.对受辐射城市的影响
(1)可以获得资金、技术与管理经验,推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发展,提升经济活力。
(2)对长三角众多城市的规模扩大、等级提高产生了影响,使区域空间组织日趋完善。
要点笔记 上海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交通、科技、工业、金融、会展和航运中心,对国内而言,主要影响长江下游地区以及周边地区,对国外而言,与亚太和欧洲的大城市保持商贸文化联系。
微思考上海市对外辐射能力不断增强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上海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中心城市产业活动过度密集,出现了交通拥堵、地价上涨、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随着交通运输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外联系日益完善。
判断正误并纠错
(1)上海是长三角城市群中的超大城市之一。( )
答案 × 上海是长三角城市群中唯一的超大城市。
(2)上海市对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的辐射只能通过交通运输网络进行。( )
答案 × 上海市对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的辐射通过交通运输网络和通信网络进行。
课堂篇 探究学习
探究一 上海市对长三角发展的影响
[问题探究]
材料 长三角经济圈指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扬州、杭州、宁波等地的一大片区域,长三角经济圈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会地带。在2018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上海市连同江苏、浙江两省酝酿出台《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方案初步拟定将覆盖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嘉兴、宁波、舟山、湖州等“1+7”市。
结合材料探究:
(1)长三角经济圈中的核心城市是哪个城市
(2)上海市在长三角经济圈所在的区域发展中起到什么作用
(3)上海大都市圈“1+7”规划实施后,对上海市的等级及服务范围有何影响
提示 (1)上海市。
(2)发挥经济核心作用,对周边地区在各方面产生明显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3)上海市作为著名的世界性大都市,规划实施后,会提高其等级,并使其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
[指点迷津]
1.明确长三角和上海市的地位
(1)长三角是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已形成由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等组成的城镇体系。
(2)上海市是长三角城市体系中唯一的超大城市,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区域发展的龙头和区域协作的纽带。
2.图解大都市辐射的过程
3.辐射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性
4.上海市对外辐射的影响
[典题演练]
例1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市化空间形态。近些年来,上海正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下图为上海大都市圈局部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关于图中上海大都市圈城市等级与服务种类、范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都市圈内各城市服务级别大致相同
B.苏州与无锡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C.上海的服务范围覆盖全国
D.嘉兴的服务种类多于南通
(2)上海大都市圈形成的主要条件有( )
①上海经济辐射带动能力强大 ②该都市圈内人口数量众多 ③高速公路和高铁发展迅速 ④该都市圈内矿产资源丰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思路点拨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上海都市圈内各城市服务级别不完全相同;苏州与无锡城市等级相同,二者的服务范围不会层层嵌套;上海作为直辖市,其服务范围覆盖全国;嘉兴与南通城市等级相同,服务种类接近。第(2)题,上海经济发达,其经济辐射带动能力强大;上海都市圈内人口数量众多,但人口众多并不是形成大都市圈的主要区位优势;高速公路和高铁发展迅速,交通便利,可以扩大区域的影响;该都市圈内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缺乏,需要进口。
答案 (1)C (2)B
[对点训练]
读长三角地区上海、杭州、南京三大城市影响范围图,完成1~2题。
1.与杭州相比,上海( )
①服务范围较大 ②门槛人口较低
③城市等级较高 ④职能种类较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推进,对杭州、南京的主要影响有( )
①增加运输成本 ②降低城市等级
③增加服务功能 ④优化产业结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第1题,图中显示,长三角地区上海的影响范围最大,因此与杭州相比,上海服务范围较大;图中显示,上海的影响范围比杭州大,因此上海的等级较高;中心地等级越高,门槛人口越高,与杭州相比,上海的城市等级较高,因此门槛人口较高;城市等级越高,职能种类越多,与杭州相比,上海城市等级较高,因此职能种类较多。第2题,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推进,会使城市之间的交通更加便利,交通便捷程度提高,运输成本可能会降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推进,使得杭州、南京的影响范围会扩大,不会降低城市等级;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推进,使得杭州和南京的服务范围会扩大,从而增加两城市的服务功能;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推进,使得长三角三大城市分工协作,协调发展,从而优化产业结构。
答案 1.B 2.D
探究二 城市等级体系和辐射作用
[问题探究]
材料 2020年1月10日在河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加快中原城市群建设。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地区性城市为节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涵盖河南、河北、山西、安徽、山东五省的30个城市,是我国中部崛起的重要经济增长极。下图为中原城市群示意图(阴影部分)。
结合材料探究:
(1)郑州、洛阳、焦作城市等级有何差别
(2)中原城市群不同等级城市的数目与城市级别有什么关系
(3)先后有夏朝,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朝等在开封定都,故“开封”素有“八朝古都”之称,但现在开封的城市等级低于郑州,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1)郑州市作为省级行政中心,级别高于洛阳和焦作。而洛阳和焦作同属地级市,城市等级相同。
(2)城市级别越高,数目越少;城市级别越低,数目越多。
(3)交通运输条件是主要因素,郑州地处京广铁路和陇海铁路的交会处,通南达北、连接东西,是我国最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对外联系方便,交通条件扩大了郑州的服务范围,进而提升了城市等级。
[指点迷津]
1.不同城市等级的特点
等级不同,城市的职能、服务范围、城市数目、相互距离不同。具体如图所示:
2.影响城市等级提升的因素
影响因素 影 响 表 现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优越,如位于沿海,对外联系便利,服务范围大;地处内陆或地形不利的地区,服务范围小 优越的地理位置能极大地提高城市等级,扩大服务范围
资源条件 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 为城市发展提供物质、劳动力和城市用地等
影响因素 影 响 表 现
交通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的城市,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
人口条件 城市为服务区的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范围大小和人口多少有关 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位于人口稀疏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行政因素 可以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经济发展,或规划城市发展的规模 为城市发展做出规划
方法技巧 城市规模等级的影响因素分析技巧
城市规模等级的提高和辐射范围的扩大需要的基本条件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或丰富的资源条件,另外人口条件、政策也是其影响因素。判断城市规模等级的影响因素的思路:
首先,根据题目中的图像或文字材料,判断出该城市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和资源状况。
然后,结合城市的名称或图例信息判断出其是否为首都或省级行政中心。
最后,结合材料或所学知识,判断出其发展是否享有国家优惠政策。
3.利用中心地理论解释城市等级体系
中心地理论系统地阐明了区域内中心地(如城市和城市内服务中心)的数量、规模、等级之间的关系,其具体内容可结合图示解读:
中心地服务范围示意图
(1)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呈正六边形分布
在这个正六边形区域的中间是中心地,这个正六边形内所有的居民到这个中心地寻求服务是符合距离最近原则的。
(2)相同级别中心地服务范围在空间上不交叉
不同级别中心地的服务范围表现为所形成正六边形的大小和面积是不同的。在市场原则下,高一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一般相当于三个低一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
(3)不同等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是嵌套结构
从图中可以看出,高级中心地的正六边形面积比低级中心地的要大,在每一个高级中心地的正六边形的六个角上,分布有低一级的中心地,低一级中心地的正六边形面积较小;在低一级中心地正六边形的六个角上,又分布有更低一级的中心地,这一级中心地的正六边形服务范围更小。依次类推,直至最低一级中心地。最后,整个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中心地体系,这个体系的数量如同一个金字塔,塔顶是最高级的中心地,个数最少,而构成塔基的是数量很大的最低级中心地。
特别提示 城市等级不是固定不变的
城市等级的提升和服务范围的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或丰富的资源只是提供了条件,而不是决定性因素,并不是每一个城市都能逐渐提升其等级的。
[典题演练]
例2城市群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支撑全国经济增长,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建设19个国家级城市群。下图为我国城市群空间分布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城市群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是( )
A.成熟型城市群分布于东部沿海
B.成长型城市群分布于中部地区
C.培育型城市群分布于西部地区
D.主要分布于“胡焕庸线”以东地区
(2)符合天山北坡城市群发展定位的是( )
A.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B.“一带一路”重要的综合性枢纽
C.联系各大城市群的重要节点
D.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先行高地
思路点拨
解析 第(1)题,读图可以看出,西部地区也有成熟型城市群;东部地区也有成长型城市群;东部和中部地区也有培育型城市群;由于“胡焕庸线”以东地区人口密度大,所以我国城市群主要分布于“胡焕庸线”以东地区。第(2)题,天山北坡城市群位于“陆上丝绸之路”的枢纽位置,所以,天山北坡城市群发展定位应该是“一带一路”重要的综合性枢纽;与东部城市群相比,天山北坡城市群发展相对落后,并不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天山北坡城市群地处西北地区,与其他各大城市群联系不便;与东部城市群相比,天山北坡城市群发展相对落后,科技水平相对较低,并不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先行高地。
答案 (1)D (2)B
1.促使深圳迅速发展和崛起的主要因素是( )
A.大力推进工业化 B.改革开放的政策
C.大量的外来民工 D.香港的产业转移
[对点训练]
读珠三角都市圈示意图,完成1~2题。
2.下列关于珠三角都市圈的说法,
正确的是( )
A.珠海的服务范围比广州大
B.香港与广州相比,金融、贸易、商业的服务范围更大
C.与国内大都市圈相比,珠三角都市圈地理位置最优,腹地最广
D.与国际大都市圈相比,珠三角都市圈没有核心城市,市场小
解析 第1题,深圳迅速发展和崛起的主要因素是改革开放的政策。第2题,香港是亚太地区乃至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地区贸易中心,与广州相比,其服务范围更大;珠海的服务范围比广州小;珠三角都市圈由于受南岭的阻隔,其腹地范围比长三角小;珠三角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为广州、香港、澳门。
答案 1.B 2.B
素养培优
素养目标——区域认知
1.结合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上海市是中国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被GaWC发布的2018年世界城市体系排名评为“世界一线城市”,在科尔尼发布的2019年全球城市综合排名中排名世界第19位,在2019年全球城市营商环境指数暨百强城市排行榜中,上海排名世界第48位,2019年10月31日,上海入选首批5G商用城市名单。但是上海的城市规模曾经不如南京和广州,甚至不如宁波。
上海市地理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 石家庄原来是河北获鹿县(今鹿泉区)的一个小村庄,当初京汉铁路修到正定县城时,把车站向南迁了几十千米,建在了石家庄。后来石德、石太铁路又在这里与京汉铁路相交,石家庄成了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成了河北省的行政中心。现在石家庄常住人口已超过了1 000万,而正定县城仍不过是座人口几十万的小城。
材料三 大庆市由原来的北大荒发展成为人口300多万的大城市。安徽合肥市原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后来成为安徽的省级行政中心,才迅速发展为大城市。
(1)结合上海地理位置示意图,分析上海的发展变化与上海所处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有什么关系。
(2)结合材料二分析促使石家庄成为大城市的因素。
(3)材料三说明什么因素影响城市等级的提升
解析 城市等级的提升不仅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还与交通条件、资源条件、政治因素等密切相关。上海市的发展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石家庄的快速发展得益于铁路枢纽的重要位置;大庆的崛起是因为石油资源的开发,合肥的发展是依靠国家的行政规划。
答案 (1)①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心位置以及长江的出海口;②上海有发达的铁路网连接长江流域和北京、广州等城市,对内对外联系方便,扩大了服务范围,使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和农产品供应;③上海位于长三角地区,有广阔、平坦的土地。
(2)石家庄随京汉、石太、石德铁路的修建而兴起,其发展变化说明发达的交通是城市等级提升和服务范围扩大的基本条件。
(3)资源和行政(政治)因素。
素养目标——综合思维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城市群发育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以及正在形成一批规模不同、发育程度不同的城市群。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我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两横”是指沿陇海—兰新经济带和沿长江经济带,“三纵”是东部沿海经济带、京哈京广沿线经济带和包头—银川—西安—重庆—贵阳—昆明沿线经济带。下图为我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示意图。
材料二 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包括先天竞争力、现实竞争力和成长竞争力。先天竞争力主要指城市群的地理位置、城市群的发展空间、劳动力人口数量和城市移民人口规模方面;现实竞争力包括城市群GDP总量、对外贸易、城市群分工程度、中心城市的主体地位等方面;成长竞争力是指城市群GDP增长速度、教育质量、科技水平、医疗质量、文化设施、工业污水排放处理达标率等。
(1)每一个城市群都有核心城市,环渤海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分别是哪个城市
(2)我国城市群发育程度呈现的空间分布特征是什么 发育程度较高的城市群位于哪里
(3)珠三角城市群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与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相比,目前制约环渤海城市群发展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4)与其他城市群相比,长三角城市群的先天竞争力排第一,简要分析原因。
解析 第(1)题,环渤海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是本地区人口最多和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分别是北京和广州。第(2)题,根据我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示意图可知,我国城市群发育程度呈现出自东向西降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东部沿海的城市群发育程度较高。第(3)题,珠三角城市群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改革开放;与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相比,目前制约环渤海城市群发展的主要条件是水资源不足。第(4)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先天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城市群的地理位置、城市群的发展空间、劳动力人口数量和城市移民人口规模方面。
答案 (1)北京、广州。
(2)自东向西降低。东部沿海。
(3)改革开放。水资源不足。
(4)长三角城市群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心位置、长江入海口,水运便利;平原面积广,城市辐射作用强;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
当堂检测
城市群空间晶体结构,是指城市群空间扩展过程中,城市群形成的节点网络结构类似于晶体结构,存在着分等级、分层级的有机组合规律,形成立面晶体结构组合图谱和平面晶体结构组合图谱。下图为城市群空间结构组合类型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核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功能由大到小的是( )
A.单中心组合城市群、多中心组合城市群、双中心组合城市群
B.双中心组合城市群、多中心组合城市群、单中心组合城市群
C.多中心组合城市群、双中心组合城市群、单中心组合城市群
D.单中心组合城市群、双中心组合城市群、多中心组合城市群
2.下列城市群中核心城市等级最高的是( )
A.京津冀城市群 B.山东半岛城市群
C.辽中南城市群 D.长江中游城市群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从图示单中心组合城市群到双中心组合城市群再到多中心组合城市群,核心城市越多,核心城市的腹地范围相互重叠,核心城市对节点城市的单一辐射程度越低。第2题,京津冀城市群以北京为中心;山东半岛城市群以济南、青岛为中心;辽中南城市群以沈阳、大连为中心;长江中游城市群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北京为我国的首都,城市等级最高。
答案 1.D 2.A
下图为某都市圈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示都市圈中,对于区域作用最大的城市是( )
A.南京 B.芜湖 C.淮安 D.滁州
4.关于该都市圈的正确叙述有( )
①南京的服务范围包括都市圈中其他城市的服务范围
②城市规模等级越低,数量越多,相距
越远 ③滁州比南京的服务种类少、
级别低 ④淮安距南京较远,服务功能比镇江弱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第3题,结合图中城市符号等级的大小和城市在都市圈的位置可以判断出规模等级最高的城市为南京。第4题,南京为都市圈内规模等级最高的城市,其服务范围包括整个都市圈;滁州的城市级别比南京低,服务的种类也少;城市圈内城市等级越低,数量越多,相距越近;在都市圈内淮安和镇江的规模等级相同,服务功能大致相当。
答案 3.A 4.C
5.山东半岛城市群包括济南、青岛、淄博、威海、烟台、潍坊、日照和东营8个城市,现已初具规模。济南都市圈以济南为核心,还包括淄博、泰安、德州、聊城和滨州5个城市,山东半岛城市群及济南都市圈的建设必将提升山东省的地位。结合图完成下列各题。
(1)山东半岛城市群中辐射范围最大的城市是 。
(2)下图反映出青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其主要区位因素为( )
A.海洋运输事业的飞速发展
B.对外开放不断引进外资
C. 科技和旅游逐渐成为新的城市区位因素
D.引黄济青工程的胜利竣工
(3)“大城市在区域中作用大,所以应加快聊城、
德州等中小城市的建设步伐,使之成为像济南
一样的特大城市。”这一观点是否正确 为什么
解析 第(1)题,济南市是山东省的省级行政中心,是山东省城市等级最高的城市,其辐射范围最大。第(2)题,青岛新扩展的市区,多是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旅游开发区。第(3)题,城市的规模要与其服务范围相适应,盲目扩大规模,不利于城市的发展。
答案 (1)济南 (2)C (3)不正确。每个城市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服务范围,一定的地域内也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规模。盲目扩大城市规模,会导致各自的服务人口减少,反而不利于城市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