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地理环境与区域差异课件(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地理环境与区域差异课件(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0-15 07:21:32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第一单元
单元活动 分析区域发展差异
地 理
内容索引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课堂篇 探究学习
[教材导读]
课程标准 —
目标 导引 1.掌握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区域发展差异分析的基本方法(地理实践力)
2.结合材料,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区域进行区域发展差异的分析(综合思维)
[知识体系]
课前篇 自主预习
一、分析区域发展差异的一般步骤
要点笔记 分析区域差异的目的是对区域发展进行评价,并制订区域发展的规划,以进一步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二、分析区域发展差异的主要方法
1.收集与整理资料
在开展区域发展差异分析时,收集资料是基础。一般来说,收集资料有
直接收集法和间接收集法。
(1)直接收集法就是通过对区域的实地考察和调查,得到第一手资料。
(2)间接收集法就是通过会议、座谈、上网或查阅报纸、杂志、书籍等,收集有关统计数据、文字材料等。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针对目的有重点地收集。
2.分析区域发展差异
对区域发展差异进行分析比较时,一般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定性分析方法
指对区域内地理特征进行定性描述和说明,包括文字叙述、图像展示和列表归纳等。
(2)定量分析方法
指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借助定量分析方法与手段对地理特征进行
量化研究。
(3)综合分析方法
指对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视野拓展 区域差异分析三种方法之间的关系
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和综合分析方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例如,定性分析方法侧重于定性说明,定量分析方法侧重于量化分析,综合分析方法侧重于综合分析;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其研究往往是综合性的,而综合分析方法中也会用到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三种方法研究的思路、手段和程序差别较大。在具体区域差异分析中,应根据研究课题的性质及研究目的,确定采用某种研究方法。
三、活动案例——分析长江流域不同区域发展的差异
1.了解长江流域不同区域发展差异的背景
长江流经我国地势三级阶梯,贯穿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流域面积十分广阔,其上游、中游和下游流经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存在很大的差异。
2.分析长江流域不同区域发展的差异
(1)收集与整理资料
注意重点收集对衡量区域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相关指标,如区域的经济总量、人均收入、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等,确保资料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2)分析区域发展差异
可以通过统计图表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图表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区域发展相关要素之间的差异及变化。
  图表类型选择要恰当
(3)探究区域发展差异形成的原因
可以从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寻找区域发展存在差异的原因。
要点笔记 自然环境区域差异和人类活动区域差异的关系
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制约着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同时,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也影响着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
课堂篇 探究学习
探究 探究区域发展差异的步骤和方法有哪些
[问题探究]
材料 某地理兴趣小组利用2021年暑假对学校附近的乡村进行社会调查,收集到以下资料:房屋多由红砖砌成,多朝向东南方;村民为增加经济收入,把原来的桑基、蔗基鱼塘改成花基鱼塘。
结合材料探究:
(1)该地理兴趣小组的家乡在哪里
(2)影响该地区房屋朝向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导致基塘生产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4)该地理兴趣小组收集资料和探究该区域环境特征的方法分别是什么
提示 (1)珠江三角洲。
(2)采光。
(3)市场。
(4)直接收集法,定性分析方法。
[指点迷津]
1.分析区域发展差异的一般步骤和主要方法
步 骤 所用主要方法 要求或意义
第一步:收集与整理区域的相关资料 直接收集法 要针对目的有重点地收集
间接收集法
第二步:区域发展差异分析、比较 定性分析方法 反映区域地理的基本概况和基本特点
定量分析方法 探究地理特征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形成原因
综合分析方法 对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第三步:探究区域发展差异形成的原因 结合案例进行探究 从自然原因和社会经济原因两方面全方位分析
2.区域差异及成因分析
对不同区域进行对比,找出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的分析原则应从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别出发,同时注重要素间的联系。对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及成因
①气候差异的形成
②地貌差异的形成
③水文差异的形成
④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了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⑤植被差异的形成
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因素造成植被数量、种类、形态等方面的差异。
(2)社会经济因素差异及成因
因素 差异形成的原因
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等社会条件差异→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科技发展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交通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交通方式、交通便捷程度等差异
3.长江上、中、下游地区之间的差异与因地制宜发展策略分析
认识区域差异是因地制宜发展的前提。区域发展既要结合区域自身的情况和特点,同时也要有统一的规划。
  注重区域内部差异,科学规划
不同地区 发展条件 发展策略
上游地区 ①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②矿产资源丰富 ③四川盆地特别是成都平原附近土壤肥沃 ④有发展边境贸易的优势 ①重点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②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建立全国性的能源、原材料加工基地
③巩固加强第二产业,改善投资环境,优先发展第三产业
④建立现代化综合交通通信网络体系,加快城市化进程
不同地区 发展条件 发展策略
中游地区 ①多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②气候温暖湿润 ③河湖密布,水源充足 ④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⑤矿产资源及森林资源丰富 ⑥水源充足 ⑦水陆空交通四通八达,是我国东西部、南北方经济交流的重要区域 ①综合发展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②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主要农产品优势区
③利用水能、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第二产业
④完善交通,开拓市场,提高第三产业水平
不同地区 发展条件 发展策略
下游地区 ①地势低平,河网稠密 ②气候适宜,水热条件好 ③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农业基础好 ④地理位置优越 ⑤交通便利 ⑥科技发达,具有人才优势 ①重点发展高效精品农业和都市农业,增强农业的生态和服务功能
②推进第二、三产业高层次、高效益增长
③实施国际化战略,充分带动长江经济带和全国经济的发展
[典题演练]
例题读中国气候资源类型图。每个气候资源类型的3个数字,左边的一位为水资源,中间一位为热量资源,右边一位为光照资源,数字越大表示资源的数量越多。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水资源并不少但缺水严重的是(  )
A.东北地区 B.西北内陆 C.四川盆地 D.华北地区
(2)数字为431的区域和323的区域都大面积种植水稻,但是前者的市场上却大量销售后者所产的大米,据图分析主要原因是(  )
A.前者稻米产量不足,需从外地调入
B.后者人均土地多,稻米商品率高
C.前者光照不足,所产稻米品质比后者低
D.后者稻米单产水平高,价格竞争力强
(3)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资源数字应为(  )
A.313 B.215 C.224 D.233
素养立意本组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差异,理解图中的数字所代表的含义是关键。本组题考查了学生的综合思维,只有全面分析、整体把握,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解析 第(1)题,华北地区水资源并不少,但降水变率较大,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且污染浪费严重,成为我国缺水严重的区域。第(2)题,数字为431的区域和323的区域分别是四川盆地、东北平原,前者是盆地地形,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光照不足,稻米的品质不如东北平原。第(3)题,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强,但气温低,热量不足,降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水资源不足,B项的气候资源数字最符合。
答案 (1)D (2)C (3)B
[对点训练]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假期研究环境条件对作物始花期的影响,他们通过上网或查阅报纸、杂志、书籍等获得如下资料。据此完成1~3题。
品种名称 金大532 本地大豆 满仓金
原 产 地 南京 北京 佳木斯
在原产地的播种时间 5月30日 4月30日 5月17日
在原产地的开花时间 8月23日 7月19日 7月5日
在北京的播种时间 4月30日 4月30日 4月30日
在北京的开花时间 9月1日 7月19日 6月5日
在原产地从播种到开花的天数 85天 80天 49天
在北京从播种到开花的天数 124天 80天 36天
1.较高纬度地区的大豆品种移往较低纬度地区种植,开花时间和产量与原地区相比分别是(  )
A.提前,减少 B.提前,增加 C.延迟,减少 D.延迟,增加
2.影响大豆开花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A.地形条件 B.土壤条件 C.光热条件 D.降水条件
3.该地理兴趣小组收集资料和探究区域差异的方法分别是(  )
A.直接收集法,定量分析方法
B.间接收集法,定量分析方法
C.直接收集法,定性分析方法
D.间接收集法,定性分析方法
解析 第1、2题,分析材料可知,较高纬度地区的大豆品种在较低纬度地区从播种到开花的天数比在原地区所需要的天数少,气温和光照是影响植物开花的主要因素,较低纬度地区光热条件优越,产量比较高纬度地区高。第3题,由于该地理兴趣小组主要通过上网或查阅报纸、杂志、书籍等获取资料,对区域内大豆花期用数字进行量化研究,所以采用的方法是间接收集法和定量分析方法。
答案 1.B 2.C 3.B
素养培优
素养目标——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长江,地跨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干流流经我国11个省级行政区。长江流域形成了独特而多样的生态系统,它集中了山、水、林、田、湖、草中几乎所有的元素,哺育着人类与各种生物,赋予我们一个稳定、安全的家园。然而,长江流域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下图为长江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长江上游的乙地是我国物种非常丰富的地区之一,试分析其原因。
(2)长江中游的丙段是我国洪涝灾害多发区,试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分析该河段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
(3)大量的人口和工农业生产活动,给长江水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水污染防治一直是长江保护的核心问题。要保障长江流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必须守护好水资源和水环境。请你为保护长江水质提出合理化建议。
解析 第(1)题,物种是否丰富与水热状况、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因素有关。乙地纬度较低,且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水热条件较好,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山高谷深,山地的相对高差大,山地水热状况垂直分异明显,有利于不同植物的生存;地处横断山区,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受人类活动影响小,物种丰富。第(2)题,洪涝灾害的发生,应从地形、气候、河流水系特征等方面分析。丙段位于武汉附近,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丰富且变率大,降水集中于夏季;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支流丰富,水系发达,汇水面积大,流域内同时降水,汇入干流,导致干流水位较高;受泥沙淤积的影响,河床抬升,易出现决堤现象,形成洪涝灾害。第(3)题,保护水质,要减少污染物的来源,同时要加强污染物的治理,还要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制定保护水资源的法律法规,让保护水资源有法可依。
答案 (1)纬度较低,且又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水热条件较好;山地的相对高差大,山地水热状况垂直分异明显;山区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2)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丰富且变率大(集中于夏季);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支流丰富,水系发达,汇水面积大;受泥沙淤积的影响,河床较高。
(3)调整产业结构;严控长江流域工业企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建污水处理厂,对工业企业和生活污水进行处理,达标排放;植树造林,提高流域植被覆盖率,增强水循环的活力;提高人们节约用水、保护水质的意识;制定保护水资源的法律法规。
当堂检测
1.分析区域差异第一步要收集和整理资料,方法主要有(  )
①直接收集法 ②间接收集法 ③定性分析方法 ④定量分析方法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 A
一中学生利用暑假对自己的家乡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并对此作了如下一段文字的描述:房屋多由晒干的泥块构成,多呈坐北朝南形式。农民为减轻春旱导致荒歉的危机,在耕地上栽种众多的作物。作物以冬小麦最多,其他还有谷子、甘薯、棉花、芝麻、花生、大豆等。据此完成2~3题。
2.该学生收集资料和分析区域差异的方法分别是(  )
A.直接收集法、定性分析方法 B.间接收集法、定量分析方法
C.直接收集法、综合分析方法 D.间接收集法、定性分析方法
3.该段文字描述的是哪一个平原的人文景观 (  )
A.松辽平原 B.华北平原 C.太湖平原 D.江汉平原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该学生对家乡进行了实地考察,对地理事象进行了定性的描述和说明,所采用的方法应为直接收集法、定性分析方法。由“作物以冬小麦最多”可推知描述的农村景观应位于华北平原。
答案 2.A 3.B
4.根据甲、乙两图,比较甲、乙两区域内的相关地理要素。
要  素 区 域
甲 乙
农业类型
主要粮食作物
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有利方面
不利方面
解析 根据图中的信息判断可知,甲区域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乙区域位于我国的宁夏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以水田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宁夏平原农业以旱作农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两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主要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方面分析;不利条件主要从自然灾害、气候、水源等方面分析。
答案
要 素 区  域
甲 乙
农业类型 水田农业 旱作农业
主要粮食作物 水稻 小麦、玉米
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有利方面 地势低平;土壤肥沃;地处亚热带气候区,水热条件好 地势平坦;光照充足;有黄河水作为灌溉水源
不利方面 容易发生旱涝灾害 气候干旱,降水不足;多风沙、盐碱地(共29张PPT)
第一单元
单元整合
地 理
内容索引
知识网络 自我构建
专题归纳 思维深化
学科素养 实践拓展
知识网络 自我构建
答案 ①单一 
②开放 
③自然环境 
④经济发展
专题归纳 思维深化
专题一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1.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
由于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区域的自然环境整体特征产生了差异。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依据,具体如下所示:
2.自然环境的差异
项目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地形和 地势 海拔较低,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 000米以下,东部多广阔的平原,平原间多为低山丘陵 海拔较高,差别明显,地形主要是高原、山地和盆地 海拔最高,由山地和高原组成
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湿润 大陆性气候显著,风力较强 高寒气候,太阳辐射强、气温低、风力大
项目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水文 特征 绝大部分地区属于外流区。地表水以雨水补给为主,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 多属内流区,湖泊多为咸水湖 内流区和外流区均有。多冰川、湖泊,多大江、大河发源地
植被和 土壤 以森林和森林草原植被为主,多农作物和人工林。土壤多为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大部分地区为荒漠,部分地区为荒漠草原或草原。土壤多为荒漠植被和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广泛分布着高寒荒漠,缺乏发育成熟的土壤
区域内部变化的主导因素 随纬度位置变化的气温状况 随距离海洋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 随海拔而变化的水热组合状况
3.人类活动的差异
要 素 农业活动 交通 经济
东部季 风区 中国主要的农业区,以种植业为主 交通发达,路网稠密 经济发达
西北干旱 半干旱区 以畜牧业为主,也有部分灌溉农业区 交通不便 经济落后
青藏高 寒区 以畜牧业为主,少数地区可以发展林业和种植业
例1我国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明显,形成了特点各异的三大自然区(如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关于我国自然地理要素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形从西向东表现为山地—高原—平原
B.无论冬夏气温均表现为由南向北递减,等温线和纬线大致平行
C.降水量大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D.河流径流量从北向南依次增大
(2)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性。以下关于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热量为基础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水分为基础
C.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主要随海拔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D.三大自然区存在的内部差异均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
思路导引(1)我国的地形种类齐全,西部多山地、    和盆地,东部多丘陵、    ;我国气温冬季南高北低,夏季普遍高温;主要受     的影响,降水量从             递减;受流域面积、气候、河流补给类型的影响,河流径流量比较复杂。(2)我国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也十分明显,东部季风区以    为基础,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以    为基础,青藏高寒区    差异明显。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的决定因素各不相同。
思路导引答案 (1)高原 平原 夏季风 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 (2)热量 水分 垂直
题目答案 (1)C (2)D
专题二 区域差异的比较
区域差异既包括自然地理要素的差异,也包括人文地理要素的差异,具体比较要素见下表。
1.自然地理要素
要 素 主要内容
地理 位置 纬度位置→温度带、气候的光热条件的差异
海陆位置(沿海、内陆、岛国等)→气候的大陆性与海洋性差异
板块位置→地壳稳定性的差异
气候 气候类型及分布、特征、成因,光照、气象灾害等
要 素 主要内容
地形 地形类型、地势、山脉及走向等
水文 河湖类型,河流径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流域面积、流速等
地质 地质构造、地貌形态等
植被 植被类型、覆盖率等
土壤 土壤类型、肥力状况等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的种类、储量、组合状况等
2.人文地理要素
要 素 主要内容
人口 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及人口变化等
科技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
交通、通信 交通、通信的通达度与速度等
政策 对外开放程度、政府政策支持等
城市 城市的数量、规模、布局及发展方向
农业 农业发展水平、农业结构、农业地域类型、农产品种类等
工业 工业发展水平、工业部门、工业地域、工业布局及工业结构调整等
例2甲、乙为世界两个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乙两个地区面积较大的是    ,判断的依据是              。
(2)比较甲、乙两地区的自然条件。
要 素 相同点 不同点
甲地 乙地
地理位置
地形
气候
河流
(3)比较甲、乙两地区有利于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
要 素 相同点 不同点
甲地 乙地
地区开发的有利条件
思路导引(1)比较面积,根据所跨的经纬度即可判断。由图可知,甲为         ,经度在120°E附近,东西约跨4°,纬度主要在30°N以北,南北约跨    ;乙所在地区大部分为       ,经度在10°E附近,东西约跨20°,纬度在50°N附近,南北约跨   。(2)两地区均濒临    ,气候湿润,地形    ,河网稠密,但甲地区濒临太平洋,为        气候,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乙地区濒临大西洋,以           为主,河流径流平稳。(3)甲、乙两地区开发的有利条件,共同点是交通便利、     广阔,不同点是甲地区劳动力资源更丰富,乙地区矿产资源更丰富,    更发达。
思路导引答案 (1)长三角地区 3° 西欧平原 15°
(2)海洋 平坦 亚热带季风 温带海洋性气候 (3)市场 技术
题目答案 (1)乙 乙所跨经纬度范围大
(2)
要素 相同点 不 同 点
甲 地 乙 地
地理位置 均濒临海洋 濒临太平洋 濒临大西洋
地形 均以平原为主 地处长江三角洲 主要为西欧平原
气候 均为湿润的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
河流 河网稠密 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径流平稳
(3)
要 素 相同点 不 同 点
甲 地 乙 地
地区开发的有利条件 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劳动力充足 资源丰富、技术发达
学科素养 实践拓展
区域的比较分析
区域的比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区域定位:根据区域图中的经纬度、海陆轮廓、重要地理事物和注记等信息对两区域进行空间定位,确定区域的具体位置。
(2)分析区域环境的差异:主要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两方面分析。
(3)根据区域地理环境和发展现状确定其发展方向,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常考角度】
角度一:区域地理位置的差异
由海陆轮廓和濒临的海洋,可判断出甲图为长三角地区,乙图为珠三角地区。尽管都临海,但长三角地区地处我国东部海岸线的中间位置,珠三角地区地处南部沿海;长三角地区地处中低纬度,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珠三角地区地处低纬度,尽管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但热带气候特征明显。
角度二:区域发展条件的差异
据图判断,甲图为美国东北部地区,乙图为中国东北部地区。两区域在地理环境方面有诸多的相似性,但差异也较为明显。自然环境差异的比较主要从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河流等方面分析,社会经济的差异主要反映在农业、工业、交通和城市化等方面。
角度三: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甲图为我国西北地区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在经济发展中要注意防止过垦、过牧及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乙图为我国东部沿海的江苏省,其经济发达,但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严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防止各种类型的污染。(共49张PPT)
第一单元
第二节 比较区域发展的异同
地 理
内容索引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课堂篇 探究学习
[教材导读]
课程 标准 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目标 导引 1.能够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异同(地理实践力)
2.通过对日本和英国的比较,初步掌握比较两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综合思维)
3.运用有关资料进一步探究区域差异的成因(综合思维)
[知识体系]
课前篇 自主预习
一、区域发展的异同
1.相似性
(1)区域地理环境
可以是某一地理要素的相似性,也可以是区域整体所表现出的相似性。
要点笔记 区域的相似性并非只是区域整体的相似性。
(2)区域发展
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发展特征等方面。
2.差异性
(1)自然环境:不同区域地理位置不同,地形、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也存在差异,其中地形和气候是决定自然环境差异的
主要因素,土壤和植被是反映自然环境差异的两面“镜子”。
      不是唯一因素
(2)人类活动:各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区域发展方面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二、区域发展异同比较——以日本和英国为例
1.方法思路
2.案例——以日本和英国为例
(1)自然环境的比较
①相似性:都是岛国,面积相差不大;大部分地处北温带,气候比较温暖湿润。
②差异性
要素 区  域
日 本 英 国
海陆位置 位于亚欧大陆的东侧 位于亚欧大陆的西侧
地形 地表崎岖,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分布零散。多火山、地震 高原、低山、丘陵与平原、山谷交错分布
要 素 区  域
日 本 英 国
气候 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植被 森林面积约占领土的2/3,植物种类多样 以草地为主,植物种类比日本少
水文 河流短小湍急,多峡谷、瀑布,不利于航行,但水力资源丰富 河网较密,流量平稳,各河之间分水岭不高,大多有运河相通
矿产资源 贫乏 煤、铁、石油
(2)经济发展的比较
①相似性:都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高,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充分发挥了岛国的优势。
②差异性
要 素 区  域
日 本 英 国
经济发展特点 经济大国,工业化起步较晚 工业化最早的国家
工业及其分布 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上地位突出。“临海型”布局 传统工业曾在世界上地位突出,有“世界工厂”之称。“资源型”布局向“临海型”布局转变
农业 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以畜禽饲养为主 畜牧业发达,在农业中占主体,畜牧业中放牧和饲养并存
人口与城市 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带 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曾向海外大量移民
视野拓展 日本、英国渔业资源丰富
日本附近有北海道渔场,它位于北太平洋西岸,地处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处,饵料丰富;英国附近有北海渔场,它位于北大西洋东岸,北大西洋暖流与南下冷海水在此交汇,饵料丰富。
判断正误并纠错
(1)日本与英国的内河航运均发达。(  )
答案 × 日本河流短小湍急,不利于航行。
(2)日本与英国的农业都以畜牧业为主。(  )
答案 × 日本农业以种植业为主,英国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三、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
1.基础和出发点: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存在差异。
2.原则:根据各地的区域特征,采取适宜的发展策略。
顺应自然规律,协调好各子系统的关系
3.因素:既要考虑位置、气候、地形、矿产资源等自然条件,也要考虑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和科技等社会经济因素。
4.方针:充分发挥各区域的优势,做到因地制宜、物尽其用。
课堂篇 探究学习
探究一 区域有何异同
[问题探究]
材料 我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差异显著,也形成了不同的民居风格。如西南地区傣族的竹楼(图甲)、内蒙古高原的蒙古包(图乙)、北方地区的四合院(图丙)。
结合材料探究:
(1)我国不同区域民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造成我国不同区域民居风格差异的主要自然原因是什么
提示 (1)主要体现在建筑材料、外形、群体布局、建筑风格等方面。
(2)主要是不同区域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差异造成的。
[指点迷津]
1.区域的差异
(1)区域要素具有多样性。自然要素如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等;人文要素如劳动力、技术、工农业发展水平、人口和城市等。
(2)不同区域中,地理要素的组合状况不同,各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尤其是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往往对人文要素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使得人文环境也产生明显的差异。
(3)造成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的,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主导因素。有的区域是纬度高低不同造成的热量差异,有的是距海远近引起的水分差异,有的是受地形影响引起的水热条件的差异等。
2.区域差异的表现
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对各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使得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也不同。这说明,人类活动的差异也会导致自然环境的差异。
方法技巧 用定性法、定量法分析区域异同
方法 含 义 内 容 举 例
定性 法 对区域内的地理事象进行定性的描述和说明,包括文字叙述、图像展示和列表归纳等 该方法主要反映区域地理事象的概况和基本特征等 描述某一特定区域的位置、范围、形状,以及区域内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显著特点
定量 法 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对地理事象进行量化研究 按照一定的目标和要求,对地理资料进行分析处理,明确地理事象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 对区域内气温、降水量和河流的流量等进行定量分析,了解河流流量与气温、降水量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并预测河流流量的变化情况
[典题演练]
例1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对各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使得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鄱阳湖平原种植水稻,长三角地区种植花卉,造成两地不同种植结构的决定性因素是(  )
A.气候 B.土壤 C.地形 D.市场
(2)我国东部多发展耕作业,西部多发展畜牧业,主要原因是(  )
A.生产活动方式不同 B.开发历史长短不同
C.光、热、水、土等条件不同 D.地质作用影响不同
思路点拨此题考查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鄱阳湖平原、长三角地区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相差不大,不同种植结构的主要原因→社会因素(市场)。东部多发展耕作业,西部多发展畜牧业(自然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
解析 第(1)题,鄱阳湖平原和长三角地区均位于长江流域,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差异不大,但长三角地区的花卉市场广阔。第(2)题,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受气候、土壤等条件的制约。我国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东部地区多大江大河冲积形成的肥沃平原,土壤肥沃,西部地区主要以草原为主,所以东部多发展耕作业,西部多发展畜牧业。
答案 (1)D (2)C
[对点训练]
中国邮政曾发行过一套“中国民居”特种邮票,邮票上的这些民居建筑除了反映各地风俗外,还反映了当地地理环境的重要特征。图中三民居反映了其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关于三民居与其所在地区气候特点对应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①——温差较大,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B.②——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C.③——终年高温多雨
D.②——湿热的气候
解析 ①地处黄土高原,降水季节变化大;②地所处的纬度位置较低,气候湿热;③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气温的年较差比较大,冬季寒冷干燥。
答案 D
探究二 日本、英国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其对工农业的影响
[问题探究]
日本和英国分别位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侧。下面为两国的位置图。
结合材料探究:
(1)英国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的原因是什么
(2)分析英国发展工业的优势区位条件。
(3)日本的工业布局具有“临海型”的特点,其原因是什么
提示 (1)英国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适合多汁牧草生长,适宜发展畜牧业;平原面积广;市场广阔。
(2)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煤、铁、石油资源丰富;市场广阔;经济基础雄厚;发展历史悠久。
(3)日本国内矿产资源缺乏,工业发展所需原料、燃料大部分靠进口。同时,日本国内市场狭小,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这里港湾众多,海运便利,既有利于进口原料、燃料,又有利于出口工业成品。
[指点迷津]
1.日本和英国的气候差异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气候差异
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侧、太平洋西岸,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海洋性特征明显的季风气候。北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英国位于亚欧大陆西侧,终年受西风带的影响,并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形成了终年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2)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日本的气候适合水稻等粮食作物的生长,农业以种植业为主。
英国的气候温和湿润,不利于粮食作物的成熟,但适合牧草的生长,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因而畜牧业发达,在农业中占主体。
2.日本和英国的资源差异及其对工业生产的影响
(1)资源差异
日本工业发展所需原料、燃料大部分靠进口,因此工业和城市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表现出明显的“临海型”特点。
英国主要的矿产资源有煤、铁、石油,在英国北海大陆架发现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
(2)对工业生产的影响
为减少对国际市场原料和燃料的依赖,日本提出“技术立国”的政策,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20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生产为充分利用他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开始向国外转移。
英国早期主要工业区和城市大部分建在煤炭产区,具有明显的“资源型”特点。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向“临海型”转变的趋势。北海油田的开发带动了北海沿岸苏格兰地区的发展。
方法技巧 不同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
[典题演练]
例2由于区域所处位置的不同、自然环境的差异,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造成甲、乙两国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地形
C.大气环流 D.人类活动
(2)关于甲国与乙国在自然环境方面的相似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两国都是岛国
B.面积相差不大
C.气候比较湿润
D.都多火山、地震
素养立意本组题主要考查区域认知。需要根据图中信息进行推断,首先判断出甲、乙两国分别是英国和日本,然后结合所处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推断各自的自然环境特征,既要找出相似性,又要分析出不同点。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的经纬度位置判断甲国为英国,由于终年受盛行西风的影响,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乙国为日本,由于受季风环流影响,为季风气候。因此甲、乙两地的气候差异主要是受不同大气环流影响。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甲国为英国,位于板块内部,火山、地震较少;乙国为日本,其位于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
答案 (1)C (2)D
[对点训练]
日本和英国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自然环境有着明显的差异。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日本和英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国均是岛国,工业均为“资源型”布局
B.两国都是发达国家,农业均以畜牧业为主
C.两国均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
D.两国能源都能自给
2.关于日本和英国自然环境相似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候南北差异显著
B.森林植被覆盖率高,植物种类丰富
C.河网密布,流量平稳,航运价值高
D.地处中纬度,气候比较湿润
解析 第1题,英国工业布局具有明显的“资源型”特点,已开始向“临海型”布局转变,日本工业为“临海型”布局;日本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两国均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日本工业发展所需的原料、燃料绝大部分靠进口。第2题,日本南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北部是温带季风气候,南北差异显著,而英国南北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日本森林覆盖率高,植物种类丰富,而英国森林覆盖率比较低,其植物种类也比较少;日本河流短小湍急,航运价值不高;两国地处中纬度,气候比较湿润。
答案 1.C 2.D
素养培优
素养目标——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江南民居是汉族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浙水乡注重前街后河,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江南民居多二层楼,底楼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其实是为了防潮,也是在沿河有限空间扩张居住面积的一个手段。
窑洞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上的古老民居,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千米,中国人民创造性地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1)江南民居多临水建设的主要自然原因是什么
(2)窑洞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是什么
(3)上面两个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 (1)江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较多,且多低山丘陵,河流较多,河流沿岸多平坦地形,因此其民居多临水而建。
(2)窑洞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其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降水集中,冬季寒冷干燥。
(3)自然环境的差异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当堂检测
日本和英国分别位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侧,自然环境有着明显的差异。据此完成1~2题。
1.日本的气候南北差异显著,而英国的气候南北基本无差异,其主要原因是(  )
A.日本南北跨纬度广 B.日本东西跨经度广
C.英国地形以平原为主 D.英国地处低纬度
2.下列关于日本、英国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日本农业以畜牧业为主体,畜牧业以畜禽饲养为主
B.英国畜牧业发达,在农业中占主体
C.日本种植业中,高产值的园艺业作物居于重要地位
D.英国种植业精耕细作,主要种植水稻、小麦、大豆等
解析 第1题,日本南北跨纬度广,北部处于温带,而南部处于亚热带,气候南北差异显著;英国地处北温带,南北跨纬度小,而且深受西风带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南北气候差异不大。第2题,日本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小麦、大豆等,畜牧业以畜禽饲养为主;英国畜牧业发达,是农业的主体,其中高产值的园艺作物居于重要地位。
答案 1.A 2.B
读我国两个三角洲略图,完成3~4题。
3.从自然条件看,两地的差异是(  )
A.甲比乙土壤肥沃 B.甲比乙矿产资源丰富
C.甲区域海洋比乙区域广阔 D.甲比乙热量条件差
4.利用各自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两地都发展了(  )
A.钢铁和造船 B.甘蔗种植业
C.淡水养殖业 D.造纸和化工
解析 第3题,从自然条件看,由于两地纬度不同,因此热量条件不同,乙图所示珠三角地区纬度较低,因此热量条件较好。第4题,两地所在地区地势低平,河湖较多,因此都发展了淡水养殖业。
答案 3.D 4.C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图甲是大不列颠岛某月等温线分布图。图乙是日本北海道岛略图。
图甲
图乙
材料二 日本东西两岸气温和降水量对比表。
项 目 日本海侧 太平洋侧
月份 1 2 1 2
平均最低气温/℃ -4.9 -5.2 -5.2 -4.9
平均最高气温/℃ 1.9 2.5 5.9 6.2
降水量/mm 133 104 79 76
(1)大不列颠岛该月气温的分布特点是          ,影响因素主要有    和      。
(2)北海道岛冬季多暴雪,暴雪主要分布在     侧,其原因是   。     
(3)大不列颠岛和北海道岛的地带性植被都是          。根据北海道岛的地形和气候特征判断,日本的    、    资源均较丰富。
(4)日本人喜欢吃米饭、寿司,而大不列颠岛居民的食物主要是牛排、奶油和奶酪等,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要素是    。
答案 (1)西南高、东北低 纬度 洋流(或暖流)
(2)日本海(或西) 冬季风(或西北风)经过日本海带来湿润的气流,在岛屿西侧受到山地抬升形成暴雪
(3)温带落叶阔叶林 森林 水能(或水力)
(4)气候(共49张PPT)
第一单元
第一节 认识区域
地 理
内容索引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课堂篇 探究学习
[教材导读]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
目标 导引 1.掌握区域的概念,明确区域的类型及特征,并能举例说明不同的区域类型(地理实践力)
2.通过对区域划分的学习,结合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干湿区的划分图,分析说明区域的特征(综合思维)
[知识体系]
课前篇 自主预习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
(1)具有一定的界线、地域范围、形状和面积;
(2)有明确的区域特征;
(3)各区域内部的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划分目的:进一步了解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对区域开发利用。
4.区域空间尺度(地域范围)
(1)空间尺度:区域空间尺度可大可小,包括大尺度区域、中等尺度区域和小尺度区域。
(2)特点:一般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表达的区域特征越宏观;反之,尺度越小则表达的区域特点越详细、越具体。
要点笔记 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如国界、省界;有的区域界线具有过渡性,如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界线。
二、区域的类型
区域是以某种指标为依据划分的。根据不同的划分指标,可以将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判断正误并纠错
(1)流域是按单一指标划分的区域。(  )
答案 √
(2)我国干湿区的划分指标属于综合指标。(  )
答案 × 干湿区的划分指标属于单一指标。
(3)行政区是按自然要素划分的区域。(  )
答案 × 行政区是按人文要素划分的区域。
三、区域的特征
特征 含  义
整体性 区域内部各部分、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差异性 自然和人文现象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地球表层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区域内具有相对一致性,并不是说内部没有差异,只不过是求大同存小异
开放性 区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联系的,包括自然要素之间和社会要素之间的联系,使区域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连一连
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其农业生产独具特色,请把下列区域和特色农业进行连线。
A.河西走廊       a.“谷地农业”
B.云贵高原 b.坝子农业
C.青藏高原 c.灌溉农业
D.塔里木盆地 d.绿洲农业
答案 A—c B—b C—a D—d
课堂篇 探究学习
探究一 如何正确理解区域的含义
[问题探究]
材料 2019年8月26日国务院印发6个新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成为新一批自由贸易试验区。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实施范围为119.98平方千米,涵盖济南、青岛、烟台三个片区。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围绕加快推进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发展海洋经济,形成对外开放新高地,提出了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海洋特色产业和探索中日韩三国地方经济合作等方面的具体举措。
结合材料探究:
(1)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个区域吗 请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2)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与周边区域的界线是明确的还是具有过渡性 判断理由是什么
提示 (1)是。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具有一定的界线、地域范围、形状和面积,是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明确的。判断理由: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面积是确定值,说明其与周边区域的界线是明确的。
[指点迷津]
1.区域的含义
区域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进行区域研究首先要明确区域的含义,具体分析如下:
含 义 说  明
是地球表面 的空间单元 区域是地表的一部分,占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这些地理空间可以是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如甘肃省占有一定地理空间
有一定的 范围和界线 范围有大有小,如东部经济地带的范围大于京津唐工业基地;有的界线往往有过渡性,如干湿区;有的界线是明确的,如行政区
含 义 说  明
有明确的 区域特征 每个区域都具有明确的区域特征,如甘肃省的干旱区位于该省西北部,湿润区位于该省东南部
内部特征 相对一致 区域内部的事物或活动具有共同点,如湿润区的年平均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有一定的体 系结构 区域的层级有高低之分,较高层级的区域往往与较大尺度的区域对应,较大尺度的区域可包含若干较小尺度的区域。如东北平原包含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
客观存在性 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2.认识区域的一般思路
根据区域的含义、类型及特征,常从以下五个方面认识一个区域:
[典题演练]
例1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有的界线明确,有的具有一定的过渡性或模糊性,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区域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  )
A.地理差异是划分的基础,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B.区域是人们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C.人们划分区域的目的不同
D.因研究的需要,区域是发展变化的
(2)与图示区域A的边界类型相同的是(  )
①行政区 ②青岛市 ③热量带 ④三江平原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思路点拨
解析 第(1)题,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地理差异是划分的基础,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体现了区域的客观性,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是客观性的主要表现。第(2)题,热量带、三江平原的边界都有一定的过渡性,而图示区域A的边界是明确边界。故选C项。
答案 (1)A (2)C
[对点训练]
下图是甘肃省以某种自然指标划分出来的四大区域。据此完成1~2题。
1.这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  )
A.积温的多少
B.年降水量的多少
C.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
D.年太阳辐射量的多少
2.下列关于这四大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区域界线是明确的 B.区域内部整体性突出
C.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 D.四大区域是相互联系的
答案 1.C 2.A
探究二 怎样进行区域的划分
[问题探究]
材料 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受特有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形成了我国南方水田农业区。下图为我国南方水田农业区景观图。
结合材料探究:
(1)按照划分指标来说,水田农业区属于按单一指标还是综合指标划分的区域
(2)我国哪里还分布着广阔的水稻种植区域
提示 (1)水田农业区受特有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共同影响,因此其划分指标为综合指标。
(2)东北地区也有广阔的水稻种植区域。
[指点迷津]
区域类型的划分
根据不同的划分指标,可以将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视野拓展 均质区和功能区
(1)均质区指那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包括自然区域和人文区域。
(2)功能区指那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功能区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
[典题演练]
例2我国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以上划分是按(  )
A.单一指标划分的 B.自然指标划分的
C.综合指标划分的 D.地理位置划分的
(2)下列关于所划分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各区域都有一定的面积和范围 B.各区域内部的特征完全一致
C.各区域间都有十分明确的界线 D.各区域开发政策和措施完全一样
素养立意本题主要考查了区域类型的划分,体现了对学生综合思维的考查。
解析 第(1)题,四类主体功能区有多种划分依据,既有自然指标也有社会经济指标,故是按综合指标划分的。第(2)题,四类主体功能区都有一定的面积和范围。
答案 (1)C (2)A
[对点训练]
根据下列我国几个区域的性质,完成1~2题。
①我国北方方言区 ②南方的水稻种植区 ③上海自由贸易区 ④四川盆地
1.上述区域属于按照自然要素划分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上述区域中尺度最小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1题,四川盆地是按某一自然要素(地形)划分出来的区域,我国北方方言区、上海自由贸易区都是按人文要素划分出来的区域,南方的水稻种植区是综合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划分出来的区域。第2题,上海自由贸易区为上海市的一个区域,属于小尺度区域并且在四个区域中尺度最小。
答案 1.D 2.C
探究三 区域的特征有哪些
[问题探究]
材料 北方人永远体会不到,广东人在自己家乡看到下雪时心情是多么的激动;同样,南方人也很难体会北方人堆大雪人的霸气。
结合材料探究:
(1)哈尔滨纬度高,气温低,降雪量大,可以堆出大雪人,这体现了区域的什么特征
(2)图中两地冬季的降雪量明显不同,体现了区域的什么特征
提示 (1)整体性。
(2)差异性。
特征 整体性 差异性 开放性
含义 表现为A区域内部、B区域内部各自的地理要素组成一个统一整体 表现为A区域内部,B区域内部及A、B两区域之间自然和人文现象具有差异性
表现为A、B两区域之间的联系性
[指点迷津]
区域的三大特征及其实践意义
特征 整体性 差异性 开放性
举例 青藏高原区的整体性、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整体性 南方水田农业区与北方旱作农业区之间的差异 我国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经济全球化
实践 意义 人们必须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否则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导致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变化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本区优势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协调发展
方法技巧 正确理解区域三大特征的关系
整体性是区域的基本属性,没有整体性就没有差异性,没有差异性就没有开放性;开放性又体现了差异性和整体性。区域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地球表层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不仅各个区域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而且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进一步进行区域划分的基础,也是开放性形成的基础。应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小,区域内部的差异性越小。我们所说的区域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并不是说内部就没有差异,只不过是求大同存小异。
[典题演练]
例3江苏省可以划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图主要反映区域间的(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相似性 D.联系性
(2)有关图中三大区域的划分,叙述
正确的是(  )
A.是按照自然要素差异划分的空间单位
B.其区域界线具有过渡性
C.三大区域之间存在人员、物资、信息等
的交流
D.三大区域是独立存在的
素养立意本组题以江苏省三大区域为背景,考查了区域的特征,体现了对学生综合思维的考查。
解析 第(1)题,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的面积、人口、城镇化水平等各要素存在明显不同,所以主要反映区域的差异性。第(2)题,区域面积、人口数值为确定值,说明区域之间的界线是明确的,是以行政区为基础进行的区域划分,区域划分的指标属于人文因素。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地区。
答案 (1)B (2)C
[对点训练]
读图,完成1~2题。
1.该地区可能位于(  )
A.我国南方地区 B.非洲南部
C.地中海地区 D.欧洲西部
2.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上图的图名是(  )
A.区域整体性示意图
B.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示意图
C.区域差异性示意图
D.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示意图
解析 第1题,该地位于中纬度大陆西岸,我国南方地区位于大陆东岸。该地气候温暖湿润,光照不足,乳畜业发达,欧洲西部符合;非洲南部气候炎热;地中海地区夏季炎热干燥,乳畜业不发达。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地区位于中纬度大陆西岸,常年受西风影响,气候温暖湿润,光照不足,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促进了乳畜业的发展,同时该地地形平坦,河流流量稳定,河运发达。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该图体现了区域的整体性,最适合题图的图名是区域整体性示意图;图示不仅有自然环境,也有社会环境。
答案 1.D 2.A
素养培优
素养目标——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读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图1)和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图(图2),完成下列各题。
图1
图2
(1)甘肃省年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有何规律
(2)导致甘肃省年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的原因有哪些
(3)同一干湿区内部和不同干湿区之间降水各有什么特点 请以甘肃省为例说明。
答案 (1)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2)甘肃省东南部位于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显著,年降水量较多;而西北部位于非季风区,距离海洋较远,加上地形的阻挡,年降水量较少。
(3)同一干湿区内部,降水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不同干湿区之间,降水特征具有差异性。例如,甘肃省干湿区划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湿润区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其他三个干湿区年降水量则相对较少。
当堂检测
饮食习惯与地理环境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据此完成1~2题。
1.广东人经常喝凉茶,四川人喜欢吃麻辣食品,形成这种饮食习惯的主要自然要素是(  )
A.植被 B.土壤
C.气候 D.地形
2.以上现象体现的区域特征是(  )
①整体性 ②差异性 ③开放性 ④层次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 广东气候炎热,喝凉茶可以解暑降温;四川地处盆地,空气湿度大,麻辣食品有利于祛湿防病。两地的饮食习惯都与气候关系密切,这体现了区域的整体性;而两地饮食习惯的差异则体现了区域的差异性。
答案 1.C 2.A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区域的规模有大有小,区域之间常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等的流动。读甲、乙两个不同区域简图,完成3~4题。
3.若甲、乙两区域分别对应目前我国的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则沿箭头①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是(  )
A.资金 B.劳动力
C.信息 D.观念
4.若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则沿箭头②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主要是(  )
A.矿产品 B.粮食 C.工业制成品 D.技术
解析 从农村地区流入城市地区的主要是劳动力;从发展中国家流入发达国家的主要是自然资源。
答案 3.B 4.A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5年末,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东北地区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在此基础上,争取再用10年左右时间,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走进全国现代化建设前列,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
材料二 下图为东北地区图。
(1)材料中所呈现出的区域特点是                   。
(2)试从区域的特征切入,分析把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个省级行政区同划为东北地区的原因。
(3)从区域发展角度简要分析东北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相比存在的主要优势和劣势。
解析 第(1)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如东北地区的范围、面积、位置、大致形状及界线。第(2)题,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个省级行政区内部地理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区域间具有较强的联系性。第(3)题,可从区域范围、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分析。
答案 (1)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并有明确的区域特征
(2)从区域的整体性看,它们在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方面具有相对一致性;从区域的开放性看,它们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内在联系。
(3)优势:东北地区地域广阔,煤、铁、石油、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丰富。
劣势:东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科技发展水平较低,对外开放程度较低。